三维(3D)地震勘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测方式: 8线5炮240道
使用道数: 8×(120+120)道=1920道
覆盖次数: 4×15
面元大小:12.5m×25m
道 距: 25m
排列线距:250m
纵向炮排距:200m
横向炮点距:50m
最大纵向炮检距:2987.5m 排列横向滚动距离:250m
最小纵向炮检距:12.5m
13
2)平行线型布置
3
发达国家 中国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 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成果解释
三维地震是将地震测网按一定规律布置成方格 状或环状的地震面积勘探方法。
4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方面:
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采用万道地震仪(测线在30000道以上)和数字 检波器进行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多记录道数、多分量地震、全 方位信息、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的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观测系统的类型与选择:
规则型:地面施工条件好,无施工障碍的地区。炮点和检波点按一定的规律 有规则的分布。 不规则型:地面施工条件不好,有施工障碍的山区 、水泡等。 不规则型观 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差,不能按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 区,可根据地面条件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
9
规则型观测系统:十字型观测系统, 由此衍生成 L型、T型
这类观测系统可将地下网格面积分布在需要勘探的地区,湖泊、村镇等。在进
行小面积三维观测时,用多道仪器,多个炮点即可完成野外采集。
施工时,接收点排列不动,炮点沿炮线逐点激发。
缺点是:单次覆盖
10
组合型观测系统 从炮点和接收点分布关系,可分为垂直型、平行型和斜交型。 1)垂直型观测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十字型观测系统 组合或衍生而来,主要有直式栅 状系统和地震线束观测系统。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 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 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 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 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 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 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 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 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 释研究。
5
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地下三维问题, 才能得出地质构造的 全面认识。
14
3)积木型(又称斜交型)炮点线与接收点线彼此斜交
15
4)路线型(宽线剖面)
沿测线布置检波和炮点,可以得到测线附近条带上的反射资料。 宽线剖面处理后,能确定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分析波的来源,提高剖面信噪比。
16
2、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大大改善记录质量,提高信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提高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能 把油气田的位置确定得更准确。
由于三维地震最后得到的是一组立体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体就能给出地层的立体图 像(三维立体图)。同时,也可给出由浅至深,一层层的水平切片图,将这些图制成 动画,人们就能像看电影一样来解释地下地质情况,省时省力又精确。
3D 地震勘探
1
2
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
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
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
四维地震勘探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 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四维 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 据地质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 方法。
1.十字型观测系统
× ×
×
×
L型
×
× × × o o o o o o o oo o o
宽十字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型
○
○ ○
○
○ ○
× × × × × × × ×× × ×
a、三维地震模型 b 、原始剖面 c 、二维偏移剖面 d 、三维偏移剖面
6
7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
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 内的侧面反射波。 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象处理,可以真实地确 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 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 应性很强。 三维观测可对资料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 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 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 ×× ×
1 50cm
61 121
181
100m
四线六炮端点激
发
60 200m
120
180
240
这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 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 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
12
观测系统(大港油田王官屯三维)
可作为小面积三维观测网,将 地下网格面积分布在需要勘探的 地区。
11
地震线束观测系统是目前三维地震大面积施工中最常用的类型, 该系统是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
×
80m
1
30m ×
61
90
×
121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50
×
181
210
× 40m
图5-7四线六
×
炮中点激发
60 160m
120
180
240
8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在一个共炮点道集式一个共CDP道集内地震道应均匀分布。即,炮点距、 道间距一般均匀分布,布保证同时勘探浅、中、深各目的层。即能取得各反 射层的有用反射波信息,又能用来进行速度分析。 2.在一CDP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方向应当尽可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中 心点的CDP点360°的方位上。 3.地下各点的覆盖参数应尽可能相同,保证叠加参数相同。均匀的覆盖参数 是保证反射记录振幅均匀,频率均匀的前提,从而保证地震记录特征稳定, 便于岩性、岩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