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句式的选择 黄伯荣 廖旭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句式的选择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

2、掌握句式选择的要求。

【重点】
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设问句、反问句。

【难点】
被字句和被动句、双重否定句。

【教学内容】
1、长句和短句。

2、整句和散句。

3、主动句和被动句。

4、肯定句和否定句。

5、设问句和反问句。

一、长句和短句
1、长句的选择
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抒情深沉、细腻。

长句一般多出现在政论、科技等语体中。

例如: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是一个长句。

主语是"事实",谓语中心语"表明"的宾语很长,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文学作品也有采用长句形式的,例如:
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正在翻犁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我就想起了《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如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情景。

(秦牧《土地》)这个长句子用了复杂状语:"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刚犁好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句子中宾语"情景"的定语很长,"像《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如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共有四个修饰限制的成分,具体、细致、明确、生动地描写了"我"心头涌起的情景,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充分地领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短句的选择
短句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

短句常用于口语中;文艺作品一般也多用短句。

例如:
啊,美,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

(峻青《沧海日出》)
"美"这个名词和"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两个偏正短语构成了具有递进关系的感叹句,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赞叹。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

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

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1950年正月15元宵节,虚岁20 ,周岁19。

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

故事就是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赵树理《登记》)
这段文字没有任何修饰语句,只使用短句平铺直叙,却收到了简洁、明快,清晰利落的表达效果。

二、整句和散句
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

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

例如:
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徐刚《黄山拾美》)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作者拿黄山的不同的路与作家三种不同的创作道路相类比,形式齐整匀称,表意简练醒目。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舒婷《致橡树》)
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

Next
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

例如: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

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刘白羽《长江三日》)例句描写瞿塘峡的景色,句式各种各样,字数长短不一,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避免了单调呆板、毫无生气。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1、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

例如:
"风把树叶吹落了。

"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叫被动句。

例如:
"树叶被风吹落了。

"
[辨析] 被动句和"被"字句
2、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果要突出被动者,则用被动句式。

例如:
被动句: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受事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被"字句: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字句。

被动句和"被"字句的关系:
"被"字句属于被动句的一种。

可以说所有的"被"字句都是被动句,但是,不能说所有的被动句都是"被"字句。

被动句的范围比"被"字句大。

被动句除了可以用"被"字引入施事外,还可以用"让、叫、给"等介词引入施事。

例如: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

(鲁迅《社戏》)前一句用"被"表示被动,后一句用"给"表示被动。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
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这段话连用一系列主动句,生动地描写风雪肆虐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风雪的无情、冷酷,衬托出了冬日的寒冷、萧索。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改成被动句,则会是另一种效果。

例如:
雪花被风卷着,山野、村庄被风雪狂暴地扫荡着,古树的躯干被摇撼着,人家的门窗被撞开了,破屋子上的茅草被大把大把地撕下来扬向空中,人家的屋子里被撒进了冷森森的雪花,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风的驯顺的奴隶,可以被它任意地蹂躏、毁灭......
主语成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整个场景显得寒冷、萧索,突出地表现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的孤单、无助、弱小、可怜等。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1、肯定句的表达特点
肯定句是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如:
"他是中文系的学生。

"
否定句是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如:
"他不是中文系的学生。

"
肯定句和否定句语义的轻重强弱有差别。

表达同样的意义,可以使用肯定句,也可以使用否定句。

肯定句语义要重一些、语气强一些。

否定句语义轻一些,语气比较缓和。

1、肯定句的表达特点
例如: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黄秋耘《丁香花下》)
这是一句否定句。

如果换成肯定句表达,结果就是: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会很痛苦的。

两者相比,"不会幸福"比"很痛苦"更加委婉、含蓄,语气相对较缓和,而"很痛苦"则更直接,语气更强,甚至还有些武断。

2、单重否定与双重否定
单重否定句是只用一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如果与肯定句并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明确,语气会更强烈。

例如:
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秦牧《花蜜和蜂刺》)
"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这四个分句是为了衬托后面肯定的分句"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从而增强肯定的意义和语气。

双重否定句是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比肯定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例如:
男子倘要这么突然的飞黄腾达,单靠原来的男性是不行的,他至少非变狗不可。

(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这个句子使用了"非......不可",突出强调了"他必然要变狗"。

在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全没有,逢蒙杀羿就是一个前例。

(鲁迅《作文秘诀》)
这个句子使用了"并非......没有"的双重否定,意思是肯定了"有这样的事情"的几率,增强了语气。

双重否定与肯定句
1、双重否定属于否定句中的一种。

但是,双重否定所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2、双重否定句所表达的肯定语气的程度超过一般肯定句。

例如:
"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真理。

"(一般肯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的真理。

"(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真理。

"(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真理。

"(双重否定句)
五、设问句和反问句
1、设问句
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考,这是设问。

用来设问的问句,就是设问句。

比如:
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

(峻青《沧海日出》)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柯灵《戏外看戏》)设问句重要的不在于前面的提问,而在于后面的回答。

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和思考,使后面的回答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标题或开头用设问句,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2、反问句
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这是反问。

用来反问的问句就是反问句。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也不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否定陈述句,第二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

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在语气上,后者比前者更强烈,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