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前应将检测卡条和待测样品恢复至室温。 保持干燥,避免受潮,打开包装后应尽快使用。 尽量不要触碰到检测卡条中央的白色膜面。 试纸条保存按照厂家要求,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反应时间控制好,在规定时间以内观察判定结果。
EHF各类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标本分类 名称
检测目的 采样时间 检测方法
血清/血液 分离病毒 发病1周内 细胞培养
病例标本 血清/血液 核酸检测 发病1周内 RT-PCR
血清
IgM/IgG 发病3-30日 胶体金
健康人群 血清
IgG水平
流行前后 ELISA
宿主动物
鼠肺组织 鼠血清
病毒抗原 总抗体水平
流行期或前 流行期或前
中和抗体:消长与IgG相似。
NP抗体比糖蛋白( G1和G2 )抗体出现早。
抗体消长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主
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 鼠、褐家鼠等,其他动物包括猫、猪、 狗、家兔等。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 林姬鼠。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汉坦病毒和汉城
病毒。目前认为汉坦病毒感染者病情重于
汉城病毒感染者,可能与病毒毒力较强有
关。
该病毒均具有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100 ℃ 1min 或60℃1h),对脂溶剂敏感,对紫外线、酒精、碘酒敏 感的特点。
病原学
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5~210nm,平均直径122nm。 单股负链RNA病毒;双层包膜。 基因组RNA分为大(L) 、中(M)、小(S)3个片段,分别编
脑脊液抗体 疾病一般有出现神经症状时才采集,查IgM 抗体只需1份脑脊液,查IgG抗体则需收集两次,时间间隔 同血清一致。
胶体金发原理
试纸条组成结构
将金标记的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先固定在硝酸纤维 胶 素体膜金的试一纸个条区有带4个,组当分样:品((1)血吸清水或纸尿()样加品到垫样)品; 膜(上2)后玻, 璃 由纤于维微膜空(滤胶膜体的金毛垫细)管;作(用3),硝样酸品纤会维沿膜着,该膜膜上向包被前着移抗行原, 或 当抗移体到条固带定和有能抗与原标(记或物抗直接体起)反的应区的域质时控,物样条品带中(检的测相带应)抗; ( 原4或)抗吸体水就滤会纸。和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因为有免疫 胶 免以体疫上金诊各标断组记。分可诊首使断尾该只相区需互域数衔显分接示钟一,定结颜果色肉,眼从观而察实。现特异性的
EHF EHF
汉坦病毒感染啮齿动物
体液免疫
IgM抗体:发病后第 可检出,1周后达到高 峰,2周后开始下降,可存在6个月左右。
IgG抗体:发病 后可检出,2周后达到高峰,
随后下降,可持续较长时间,个别可持续

IgA和IgE抗体:IgA与IgM消长曲线相似; IgE出 现早,发热期及少尿期最为显著,恢复期仍较高, 4个月后消退。
死亡后标本
最好在死亡后6小时内进行采集,否则病毒容易死亡
实验室检测指标
血清学检测
血清抗体
脑脊液抗体
IgM 抗体
IgG 抗体
IgM 抗体是机体产生最 早的抗体,但1个月左右 抗体开始下降并逐渐消 失。因此IgM抗体用于新 近感染的诊断。
IgG抗体是继IgM后产生的 抗体,在机体残留时间较 长,因此一般需要采集双 份静脉血测定,一般间隔 时间是两周。
3. 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 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 胎盘感染胎儿。
5. 虫媒传播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 螨有传播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三)流行特征
1. 地区性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 32个国家,疫源地分布于五大洲70多个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出血热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病例数一直占全世界病例数的90%以上。除青 海外,其它省市均有病例报告。 •我国EHF自然疫源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景观特征,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码RNA聚合酶(L)、包膜糖蛋白G1和G2及核(衣壳)蛋 白(N)。 – G1和G2 蛋白含有血凝和中和抗原决定簇,可诱导产
生中和抗体,与病毒中和、血凝作用、以及同感染细 胞有关。 – NP比较保守,几乎无中和活性及血凝活性表位,用 NP免疫动物可产生一定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可能与 激发细胞免疫有关。
各种传染源所致出血热的发病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四)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病毒后仅小部分 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 •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 疫力,再次感染发病者罕见。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一)发病机制
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 汉坦病毒体内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损伤(细胞肿胀、细胞间 隙形成、通透性增加)。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肾损害
少多 恢 尿尿 复 期期 期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 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 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 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 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 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三)流行特征
2. 季节性和周期性 流行季节有双峰和单峰两种类型。 家鼠型的发病高峰季节在春夏之间。 姬鼠型的发病高峰季节在秋冬之间。 平均8年出现一次全国流行高峰。 3. 人群分布 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
发病率% 家鼠为传播者 林区姬鼠
黑线姬鼠传播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流行性出血热
流 行 性 出 血 热 (EHF) 属 于 病 毒 性 出 血 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 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 类为其主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临床上 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
概述 竭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
流行性出血热
历史
据研究,汉坦病毒可能已在老鼠身上存在数千年 之久,只是近几十年才被发现。1825年、1913年 在俄国的乌兹别克及远东地区就有出血热的记载。 1931-1944年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侵华日军 中,常发生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 特征的传染病,病死率高达30%,被命名为流行 性出血热。上世纪50年代,驻朝鲜的美军和我国 内蒙古、陕西局部地区也发生过该病。
临床表现
三大主征: 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
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 出血:皮肤(腋下)粘膜(软腭)。 肾损害:有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五期经过:可重叠或越期。
a.发热期:三红(颜面、颈部、上胸)、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出血、粘膜充血水肿。
b.低血压休克期:血压下降,脸色苍白,皮肤湿 冷。
轻型 39℃↓

出血点


中型 39℃~40℃ 较重 出血明显 12kpa↓ 尿蛋白+++
重型 ≥40℃ 严重 瘀斑腔道出血 有 少尿或无尿2d↑
危重型 ≥40℃ 严重 重要脏器出血 难治性 严重
非典型 38℃↓ 无
散在出血点 无
尿蛋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1、非特异性检测 血常规检查 生化指标检查 尿常规等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标准 七、治疗及预后 八、疫情概况 九、预防 与控制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 毒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 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坦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肾脏:主要是髓质瘀血、岀血和贫血性梗死样坏死。
心脏:尤其是右心房内膜弥漫性岀血。
腹膜后胶胨样水肿。
脑垂体前叶岀血和坏死等。
EHF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病 作毒 用直

病毒血症
扩张(充血)

广泛小血管病 变
内皮细胞肿胀
通透性 脆性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容 量
发热 变性坏死
血液浓缩
出血
休克 低血压
免疫 作用
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三)血清学检测—基于病原感染机体免疫
反应的原理,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四)核酸检测—基于是病原体的遗传信息
载体,病毒复制、蛋白表达
实验室检测指标
病原学检测
病毒/ 核酸/ 抗原
生存期标本
一般是在发病早期,越早越好 晚期体内易产生抗体,病毒成熟释放减少,分离病毒 就比较困难 晚期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增加判断的困难
多布拉法-贝尔格莱德 病毒(DOBV)
Saaremaa
Murinae
Thailand virus
亚洲、俄罗斯远 东地区
世界性分布
欧洲、中国吉林
Hokaido、俄罗 斯远东地区 巴尔干地区
欧洲
泰国
黑线姬鼠 (东方型)
褐家鼠
欧洲棕背平
棕背鼠平
黄喉姬鼠
黑线姬鼠 (西方型) Bandicota
indica
人类疾病 重型EHF 中型EHF 轻型EHF EHF(NE) 重型EHF
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免疫层析快速检测
检测汉坦病毒IgM和IgG的ICI方法
抗NP抗体 抗人IgM 抗人IgG
金标抗原
加样
质控对照 IgM阳性标本 IgG阳性标本
简捷快速,操作简单,一般只需10min至20min就可 以出结果,是典型的POCT技术,发展前景良好。 单个测试卡条成本低。 试纸条稳定性好,可长期保存,储存条件要求低。 检测标本种类多,包括血液、尿液、咽拭子、唾液 特异性较好,但敏感性较差,且不能实现定量检测
黑线姬鼠
褐家鼠
大林姬鼠
棕背平鼠 红背平鼠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播 携带病毒的鼠类的排泄 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 而感染人体。
2. 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 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及胃肠 粘膜而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
(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2、特异性检测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免疫反应) 核酸检测(病原)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尿蛋白阳性 血肌酐/尿素氮
病毒分离 抗原阳性 IgM阳性 IgG双份4倍增高 核酸阳性
实验室检测指标
(一)病毒分离鉴定—是感染性疾病性检测
的基础工作,是病毒病临床诊断的最可靠方法
(二)抗原检测—是基于病原体相关蛋白抗
c.少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酸中毒和 水、 电解质紊乱。出血现象加重。
d.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
e.恢复期:肾功能好转 ,尿量恢复正常。
球结膜出血
胸部皮肤出血点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 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本病可分为5型:
型别 体温 中毒症状 出血情况 休克 Baidu Nhomakorabea损害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
历史
1978年,韩国学者从汉坦河野生的黑线姬鼠体 内分离出一种病毒,命名为汉坦病毒,所致疾 病称为姬鼠型或Ⅰ型出血热。1980年,他们又 从汉城轻型出血热流行区内的褐家鼠体内分离 出一种汉坦病毒,称为汉城病毒,所致疾病称 为家鼠型或Ⅱ型出血热,1981年我国学者也分 离出这两种病毒,并迅速确定河南、山西、山 东等数省有家鼠型出血热。1982年,WHO将流行 性出血热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属中引起EHF的病毒
亚科
血清型/基因型
分布
宿主动物
Murinae
汉坦病毒
(Hantaan virus,HTNV)
Murinae
汉城病毒 (Seoul virus,SEOV)
Arvicolinae
普马拉病毒
(Puumala virus,PUUV)
Arvicolinae
Kamiiso
Murinae Murinae
免疫病理损伤 Ⅰ型变态反应:患者早期血中的IgE和组胺增加。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 细胞免疫:杀伤性T细胞活性增高,清除病毒的同时, 损伤大量的靶细胞。
细胞因子及介质作用 患者血清中IL、TNF、前列腺素、内皮素等明显增 加。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二)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损害(内皮 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肾脏、心脏等器官的充血、岀 血、变性甚至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