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人情以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情”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的历史始于大陆平原地区,中国人的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农村家里需要男性劳动力,以维持正常的农耕操作,即使发展到后来很多男子出远门赴京赶考,在遭受到失败之后也都会重返家乡,重拾农作工具,与父母团圆。因为那时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都很低,父母将孩子拉扯长大不易,父母老了,孩子孝敬父母,“父母在,不远游”,彼此依存,由此产生了浓厚亲情观念。到后来,出现同一个姓氏的所有村民聚居到同一个村落,谁家有难,大家帮忙的关系,由此产生了邻里情。再到发展到先进的朝代,有了各种明文律法,人们自然不会对自己的犯了事的亲友或是熟人见死不救,于是便想尽办法利用人性本贪的弱点,用钱财来疏通关系,请客吃饭送礼等形式来讨好有权势的人,以求得法外的开恩,或是其他形式的操作以使自己获得方便等,即使是穷人也会倾其所有这样做,由此形成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人情”的历史渊源。

人们通常说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其实此“人情”也只是限于亲戚朋友以及熟人之间,只有他们之间才有相互帮助和理解,以及礼尚往来。发展至现在的社会,人情却都已经变了味,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奔波,都在社会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拜金盛行,真情稀少。很大程度上,即使是在亲戚朋友以及熟人之间,这人情也是基于一定的功利性,或是为了面子问题,或是为了赢得好名声,或是为了报恩,或是期望以后从这次人情中获得实际所需。请客吃饭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叙旧,加深了解,而是把饭桌当成了拉拢关系,促成交易的平台。遇到问题时,往往想到的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是想想有没有什么有能耐的亲友,可以帮忙解决一下,下次那亲友有所求时,必然有求必应,赴汤蹈火。现在的很多老年人都被自己的子女送进了养老院,每年只是寄钱过来就算是对老人多年来的抚养的回报了。这难道是中国人愿意看到的“人情”吗?

在陌生的社会里基本上不存在人情,即使有,也大多数是那些为了从某人身上获得现实利益的虚假的人情。中国有一句俗话“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当我们出门在外独自闯荡的时候,伴随我们更多的不是人情、而是冷酷,不是公平,而是鳞次栉比的歧视和漫天遍野的欺骗的陷阱。不管是在远古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对陌生人的冷漠以及不信任一直存在,因为不了解,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根本谈不上人情。“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可是你认识你家对面的人吗?打过招呼吗?你在生病时有向他们寻求过帮助吗?现在人家都不敢去搀扶跌倒的老人,人情在哪儿?”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都是否定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职业和事业的不稳定性越来越突出,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加快,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们只有采取冷漠的态度,才能保护好自己。很多时候,出于同情,给受灾同胞捐点钱,也会有人教训你不要上当受骗:这钱不知道最终会落到谁的口袋里。

“人情”在现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被扭曲了,同时它也扭曲着社会。人情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国倡导建立法制社会,而法制社会建设的最大敌人是人情。按照正常社会通则,官员应该是为全体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务员,但由于人情的干扰,官员就由“全体”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变成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那“一部分”人的代表了。很多职位也是由在某家单位“有人”的亲友团包揽,没才没出息没有关系,只要有人,什么地方都可以进去。“人情”成了赤裸裸的获利工具。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中,留存下来的“人情”文化因素与西方“法治”社会“公正,无情”完全不同,一个充满着人情味的国度也许才是令所有人羡慕的国度。不要让这人情变味,让它一直保鲜,让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