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的概念: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地籍可以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这三种地籍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地籍产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按照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

初始地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开展全面调查、登记、统计和分等定级与估价等工作,从而建立起来的地籍。

日常地籍:是指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等状况的变化进行适时修正、充实,从而更新的地籍。

依照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1)城镇地籍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的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农村地籍的对象是城镇郊区及集体所有土地国家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2)城镇地籍的图、数通常具有大尺度和高精度的特征,而农村地籍则相反。(3)在地籍的内容,土地权属处理。地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成果整理、编制等方面,城镇地籍比农村地籍有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按照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功能首先,地籍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为国家捍卫领土完整,维护主权、巩固政权服务。

其次,地籍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为政府的土地管理,为政府税收服务。

再次,地籍为理顺土地所有权关系,解除土地产权纠纷、规范土地买卖等服务,从而为建立起完整的土地制度服务。

最后,为与土地信息相关的规划设计服务。

土地登记:也称土地权利登记,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对土地的各项权利实行登记的制度。我国《土地登记规则》第二条规定,我国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的登记。

地籍调查:核心内容是土地权属的调查,重要任务是查清土地的权属、位置、界址、用途、等级和面积等,为土地登记提供基础。

建设用地的特点:其一、承载性:建设用地是生活场所、操作空间和工程的载体。

其二、非生态利用性。指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利用与土壤的生产功能、肥力没有关系。其三、可逆性差。把建设用地重新还原为农业用地比较困难。

其四、土地利用价值高。建设用地具有利用的高度集约性和资金的高密性。

其五、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概查:对于精确度的要求不高,概查可以利用较小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于土地的分类也比较简单,面积的量算也比较简单粗线条。

详查:对于精确度的要求相对较高,详查大都利用较大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于土地的分类也比较详尽,一般运用周全和具有较高精度的面积量算方法来完成调查。

界址线的划定:1、界址的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和相邻宗地的使用者亲自到现场共同指界。如果是单位用地,要由单位法人代表亲自出席指界;土地使用者或法人代表不能亲自到现场指界的,应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委托书与身份证明;如果一宗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使用者共同使用,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2、宗地相邻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如相邻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双方有争议),则两界之间的土地视为争议土地。

3、在规定指界时间,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则认为确界生效。

4、经双方认可的无争议的界线,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对于有争议的

土地,尽可能在调查现场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了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1、农用地: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要保障耕地质量,要实施“沃土工程”等工程,保证耕地的耕作层、耕地质量;加大空心村、废弃宅基地的整理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

2、城镇建设用地:首先要从源头节约用量,优化用地总体布局。招商引资要合理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改变过去用地选址服从“项目需要”、用地面积服从“项目投资人需求”而忽视用地布局和用地效益的局面。要让新项目用地选址与现有产业布局相一致,要严格遵守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和实施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立体化利用工业用地。要鼓励企业用地由“横向平铺”向“纵向高度”发展,引导企业加层改建。对于工业用地以外的城市建设用地,要切实保证公共设施用地,优化住宅用地结构,提高交通、市政等其他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在稳定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业金融、会展物流、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节约控制工业用地。

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3、采取主动型保护策略,综合利用生态用地。

土地统计的特点:

1、与一般统计工作相似的特点:数量性、具体性、广泛性、工具性、社会性等等。

2、特殊性:

(1)土地数量的地域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动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数量的地域性。(2)土地总面积(量)的稳定性。社会经济等统计的总量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的,而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总量具有相对稳定性。

(3)土地统计数据、图件与实地的一致性。(4)土地质量的相对性。

城镇土地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子有:a.城镇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城镇对外辐射能力;b.城镇集聚规模因素: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城镇工业经济规模;c.城镇基础设施因素:道路状况、供水状况、供气状况、排水状况;

名词解释

初始地籍调查: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的权属、面积、用途、位置等基本状况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普遍的调查,是开展初始土地登记的前提和基础。(初始地籍?)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又称土地产权调查,是指清查每宗土地的权利人、现有权利和用途,并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权属调查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的工作。

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自然条件和与土地利用直接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主要包括对于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状况等土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对土地的交通、区位、投入、产出、收益等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其重点在于通过调查了解土地的质量及其分布状况,评价土地利用的水平,探索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地籍调查的概念:是指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和用途等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

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整理和分析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的工作过程。

设定土地登记:设定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机关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的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又称为日常土地登记,是在初始登记完成之后,土地各方面的属性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为了使得土地登记的各项信息具有现势性,对发生变化或者新产生的一些土地属性进行改正登记或设定登记,这就是变更土地登记。

城镇土地定级: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自然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

简答

土地分等定级的作用:

1、全面掌握城镇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

2、为国家和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促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3、为加强国家对土地市场管理,科学合理征收土地税费,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提供科学依据;

4、为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土地用途,确定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5、为建立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定期修正和公布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奠定基础。

土地质量观的内容:(1)针对性观点:是指土地质量是与土地特定用途相对应的,说到土地质量准定是某种用途的土地质量,同一块土地针对不同的用途,质量是不一样的。

(2)效益性观点。是指土地质量与土地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直接的明显的因果关系,土地质

量的高低要接受土地效益的检验,土地效益是土地质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谈土地质量离不开土地效益。

(3)综合性观点:是指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种综合属性,对土地质量好坏的评定是对众多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的综合考虑。

(4)动态性观点:是指土地质量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的。

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

城镇土地定级划分应坚持的原则???

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

1、强制性:土地登记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必须要履行的义务。

《土地登记规则》第三条规定: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权力者,必须依照本规则的规定,申请土地登记。

第六十九条规定: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凡不按照规定如期申请初始土地登记的,按照非法占地的处理办法论处;对凡不安规定如期申请变更土地登记的,除按违法占地处理外,视情节轻重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土地登记,注销土地证书。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

3、实质性审查:

审查的项目包括:土地界址是否清晰、面积是否准确、地价是否合理、土地用途是否适当等等。

土地权利人对于审核结果没有异议,经人民政府批准后,才能够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4、土地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土地登记是依法进行的

土地登记是严格依照《土地登记规则》规定的程序进行的,是经过实质性审查的,

依照我国的《土地登记规则》之规定,土地登记要经过这样一些程序:

首先是土地权属人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然后由相关部门到实地进行地籍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于土地权属进行实质性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公告期满,经人民政府批准后,才可以进行注册登记,最后颁发土地证书。

5、统一登记。

在我国不管是农村土地还是城镇土地都是统一向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登记权力机构是唯一的。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应该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单位或个人使用国有土地的,也应该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6、颁发土地证书。土地证书是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利的法律凭证。

土地登记的原则1、依法的原则。保证了土地登记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2、申请的原则。

土地权利人要求政府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即提出土地登记的申请。

土地权利人对于自己的土地权利如果不申请登记,那么他的土地权利不但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土地登记规则》第六十九条规定,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凡不按规定如期申请初始土地登记的,按照非法占地的处理办法论处;对凡不按规定如期申请变更土地登记的,除按照违法占地处理外,视情节轻重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土地登记,注销土地证书。

3、审查原则:

实质性审查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初审,由土地登记工作人员负责;

二是审核,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人负责进行;

三是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负责人负责批准。

4、登录原则:土地权属的改变必须在土地登记薄上登陆或注册,否则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5、公示原则:

公示是土地登记的一个必备程序

保证土地登记工作的透明、公开、公正。

土地定级的原则???

土地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及时性。是土地统计资料时效性的保障。

调查方案一般都规定了要收集的数据、资料的时间范围

2、准确性。

3、全面性(完整性)

是指调查工作应该覆盖调查目的、总目标的方方面面(全部)

土地统计设计的原则:

1、紧紧围绕统计目的的实现。

土地统计是为实现统计目的服务的,在不同的统计目的下,就应该有不同的统计设计。

2、强调统一:统计工作的各项工作应该是统一为统计目的服务的。

3、因地制宜费省效宏。

4、技术严密周全。

5、管理制度要符合体制。

较低层次的制度、方法、措施要符合较高层次的制度、政策的要求。

论述

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调查:土地调查就是指为查清土地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以摸清土地资源家底为主要目标,查清某个时点上某区域土地数量为多少,分布有什么特点,归属关系如何,用途和利用现状如何。

地籍调查:核心内容是土地权属的调查,重要任务是查清土地的权属、位置、界址、用途、等级和面积等,为土地登记提供基础。

土地条件调查:是关于土地存在环境和条件的调查,是深入认识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调查。地貌、水文条件、地质状况、区位交通条件

(二)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村土地分等定级

农地分等:自然质量等级(坡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盐渍化水平、灌溉保障率、排水条件)。

(三)土地登记:也称土地权利登记,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对土地的各项权利实行登记的制度。

我国《土地登记规则》第二条规定,我国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

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的登记。

(四)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据和图件等形式对土地的数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

重要特点在于统计数据不仅反映在文字和数字上,同时一定要在相应的图纸上得到证实,表示其空间位置,做到图与数的统一协调。(空间性)

(五)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工作的总称。

城镇商业用地的技术路线及指标体系

地籍管理重点(最终版)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 1、地籍的概念: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特性: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资料的连续性 3、地籍的分类:(1)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2)按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3)按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4、地籍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以法定的土地权属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所需信息资料。 5、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的原则;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通;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7地籍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簿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 8、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可以结合地籍管理的概念、目的、作用等进行阐述) 第二章:土地分类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单位面积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 茶地:种植茶树的园地 其他园地 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牧草地 5、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6、土地分类的体系: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7、土地利用分类:按照统一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排列组合在一起。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外业调查的工作:地类图斑的调绘:指实地为同一地类的连片土地,在外业调绘片上形成的 一个斑状图块 各种界限的调绘 线状地物的调绘:指河流铁路公路固定沟渠林带道路管道用地等。 零星地物得调绘 2、外业调查的基本程序:(1)设计调绘路线;(2)确定站立点;(3)核实调查;(4)边走边调绘;(5)询问。 3、综合调绘法: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预判解译、外业实地核实、补充调查。 4、土地调查: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

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对策

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对策 【摘要】在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管理作为解决土地权属问题的重要国家措施,其通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分等定级等措施来取得有关地籍的资料,从而更好实现对土地权属和状况的研究。地籍管理工作对于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地籍管量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对地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规律,监测土地利用权属变更情况,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文中从地籍管理的概述入手,对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地籍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籍管理;地籍管理制度;信息化 1、地籍管理概述 1.1地籍管理定义 地籍作为一种簿册,其专门用来对土地位置、数量、界址、权属和用途的基本状况进行记载,通过对土地进行调查、分等定级、估价、登记、统计和档案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籍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对土地进行科学的管理,获得真实可靠的地籍信息,从而更好的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 1.2地籍管理的任务

在进行土地管理时,需要以地籍中所记载的相关资料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料,从而更好的维护土地产权权益,加快推进土地改革的实施,为土地使用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管理作为基础工作,需要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更好的维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保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同时还要利用地籍管理工作中所获取的土地信息来编制土地年度和 总体规划,制定各种土地制度和法律,确保地籍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2、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地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各项发展政策也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调整,而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地籍管理事项和管理对象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这就使地籍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测量登记工作需要随时根据政策的变化来重新进行,相对于土地管理来讲,地籍管理工作相对较为滞后。 2.2地籍内容存在着失真和不完整的情况 地籍管理工作做到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建立和完善都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我国地籍管理工作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需要针对政策的变化要求

中国地籍网

中国地籍介绍 时间:2009-03-27 中国地籍管理以土地产权为核心,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制度、土地调查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土地动态监测制度。 一、中国地籍管理的机构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为负责全国地籍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下设四个处:土地登记处、土地权属处、土地调查处、土地监测与统计处。省、市、县级地方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下设地籍管理处(科、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辖区的地籍管理工作。 二、地籍管理职责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负责指导全国地籍管理业务,具体职责如下: ?拟定地籍管理办法; ?拟定土地调查、动态监测、地籍调查和统计的技术规范、标准; ?组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及统计。 ?拟定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权属纠纷调处规则和权属管理办法; ?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 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地籍管理处(科、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实施国家有关地籍管理规定和任务。 三、土地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即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国有土地: ?城市市区的土地; ?农村或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分类: (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 3、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一种地籍制度确立后,由于缺少该制度下的地籍资料,而就某个行政辖区全部土地开展的一次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等,从而建立起的地籍。 4、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5、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6、地籍管理的任务:总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具体任务是:(1)广泛深入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由数量和分布向质量甚至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体化土地资源家底资料。(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包括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3)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充实调查资料,持续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推动地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努力实现土地登记城乡一体化。(4)推动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土地自然性状、土地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其他环境条件与土地自身基本的调查相互融为一体;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深入细致的专项调查,为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将土地调查向多用途地籍需要的方向发展。(5)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并努力向商业化、普及化方向发展。(6)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地籍管理的社会公信度和公示性,提高地籍资料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7、地籍管理的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⑤地籍档案管理。 8、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9、地籍管理的手段:(1)行政法律手段,如法规、规程。(2)测绘手段,如地籍测量(3)图簿册手段,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价图、土地级别总图、土地统计表、土地证书、土地统计台帐等。(4)计算机手段,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S技术应用。 10、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选择题):(1)革命根据地的地籍管理。1928年12月在井冈山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2)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这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主要是配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期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1951

(整理)地籍管理学试题1.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地籍与地籍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1班叶丽丽11250811135 地籍与地籍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他们在土地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答:地籍概念: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地籍的特点:空间性、公信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谈谈空间性和连续性,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土地的坐落必须与空间位置、界线相联系,地界的变动,必然带来土地使用面积的改变;同时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地籍资料的连续性说明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土地利用与权属的频繁变更,都会使地籍数据失实,必须经常更新,以保持资料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否则难以反映地籍信息的现势性。 地籍的分类:⑴按发展阶段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地籍可区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⑵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⑶按地域和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⑷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地籍管理的概念: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地籍管理的分类:按地籍工作任务和进行时间的不同可区分为初始地籍工作和经常地籍工作。 地籍的任务: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法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地籍管理的原则:⑴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⑵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⑶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⑷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地籍档案管理。 两者之间的联系:①为了建立地籍,设置地籍簿和地籍图,需要收集、记载、定期更新地籍信息。为此,就要开展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②土地面积、用途、利用状况等都在发生变化,土地的权属也会发生转移,因此地籍管理工作必须跟踪土地的变化,采集变更的现势资料,以保持地籍的连续、系统、和完整。③根据地籍连续性的特点,地籍管理的基本文件应该是有关土地数量、质量和权属等状况的连续记载资料。④为了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工作项目及其文件的格式、要求等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要过于频繁的改动。⑤地籍管理制度的稳定性是保持地籍资料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保证条件。 两者之间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地籍是课税对象的登记清册,而且还包括了土地产权登记、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和土地等级、地价 等内容的登记簿册。②侧重点不同,地籍不仅仍在发挥着税收职能和职能,而且随着社会不如多用途地籍时代,地籍将侧重于为合理利用土地服务;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地籍管理必须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并不断根据阶级统治的

地籍管理学考题

地籍管理学 1。按发展顺序,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与地籍有关的重要制度依次是(B.黔首自实田A.均田制D.两税法C.方田法E.一条鞭法) A田制②黔首自实田③方田法④两税法⑤一条鞭法 A,①9⑧④⑧ B。②①④鲍D。礓×D鲍 α!嘞 E,①②④③③ 2。地籍按发展阶段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A,封建地籍一资本主义地籍一现代地籍 B。税收地籍一产权地籍一多用途地籍 C。产权地籍一税收地籍一日常地籍 D,农村地籍一城镇地籍一城市地籍 E,税收地籍一产权地籍一现代地籍 3!地籍在我围历史悠久,古代主要为政府登记土地作为(A征收田赋依据)的豁册。 A。征收田戚依据B。征税登记 D,课税对象登记 C。劳役依据 E,兵役依据 4.当今世界不动产登记制度主要包括(A.契约登记制C.权利登记制E.托伦斯登记制)A。契约登记制B.财产登记制 D。义务登记制 C.权利登记制 E。托伦斯登记制 A. 5.地籍眢理的任务包括(A为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服务B为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C维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D为土地管理服务)。 B‘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A.为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服务 D!为土地管理服务 C。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 E。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C.宗地草图 E。街道图 7.根据《土地管理法》T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确认所有A。乡(镇)人民政府B。县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C,乡(镇)土地管理所 E口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8。涉及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有(A.宗地合并、B.边界调整、D.宗地分割)。 A.宗地合并B。边界凋整 D。宗地分割 C.宗地转让 E.宗地抵押 9.国冢处置国有土地使用杈的方式有(A.行政划拨、B.出让、C.作价出资(入股)、D.国家授权经营、E.国家租赁)。 A。行政划拨B。出让 D!国家授权经营 C.作价出资(人股) E,国家租赁 10的,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是(土地登记)。 A。杈屈凋查B.土地登记 D。土地统计 C,地籍泅量 E.颁发证书 !11。代表图家行使土地所有杈的是(国务院)。 A。国务院 C.县级以上备级人民政府B.国土资源部 D.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改主管部门 E。各地乡锬政府 12.甲公司于1998年以出让方式取得某宗游乐场用地最高年限土地使用权,2⒁8年转 让给乙公司,则乙的土地使用权期限为(40年 A.50年bB。40年D。幻年 C.30绢阝 E,704卒 13。地籍调查表上的附图是(宗地草图)。 A.宗地图B。地籍图D,街坊图 )。 )。 )。

地籍

1.地籍:依据法律规范,对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 调查,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2.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 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3.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 4.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分等定级。3.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 5.地籍 档案管理。 5.什么是土地分类标志:在判别过程中,用以辨别事物的具体指标,就是事物间施以归并 和划类的指标。 6.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 系。 7.外业调查的内容:(1)地类图斑的调绘。(2)各种界线的调绘。(3)线状地物的调绘。(4) 零星地物的调绘。(5)工作底图上无法标定的地物的补测。 8.外业调绘的内容:1.基本方法。2.地类图斑的调绘。3.行政区域界线和权属界线的调绘。 4.线状地物的调绘。 5.零星地物的调绘。6基本农田的调绘。 9.土地面积量算的原则: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 上逐级汇总。 10.地籍调查: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 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11.地籍调查的类型:1.根据地籍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 调查。2. 根据地籍调查区域范围和功能不同,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12.地籍调查的内容:1.由于建立地籍的目的,地籍制度的不同,地籍调查的内容也不尽相 同:不仅要调查土地权属状况,还要调查土地等级和土地用途等状况。2. 根据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地籍管理的实际需要,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13.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1.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2)收集资料。(3)踏勘设 计。(4)制定调查计划。(5)宣传教育。 2.权属调查------(1)宗地权属状况调查。(2)确界,设置界标。(3)绘制宗地草图。(4)填写地籍调查表。3.地籍测量-----(1)地籍控制测量。(2)界址点测定。(3)地籍图测绘。(4)制作宗地图。(5)面积量算。5.资料整理-----(1)技术总结(2)工作报告。6.检查验收 14.宗地:有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 15.宗地划分的基本原理:(1)由一个权属单位所有或使用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划分为一 宗地,称为独立宗;(2)如果同一个权属主所有或使用不相连的两块以上的土地,册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地;(3)如果一个地块由若干个权属主共同所有或使用,实地又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划为一宗地,称共有宗或组合宗;(4)对一个权属主拥有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如果用地范围过大,或土地权属来源不同,或土地利用状况相差太大,或楼层数相差太大,或存在建成区域为建成区,或用地价款不同,或使用年限不同等情况,可划分成若干宗地。 16.界址:两邻宗地之间的分界线。 17.绘制宗地草图的内容:(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 牌号,权属主名称;(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3)戒指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 (4)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5)指北针和概

地籍管理复习考点

题型:名词解释(10个/3分)填空题20-30个、简答题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 1、名词解释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土地调查:为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进行相对评价。 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涉及处理大量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和属性数据(宗地信息、文字报告等)。 2、地籍管理的原则、手段、发展趋势 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

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薄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 发展趋势: 1、研究和实施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完善城乡土地统计及专项统计制度,是地籍学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是地籍学的研究重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变更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是近期热点问题。 3、研究如何推进城乡土地统一登记制度、完善登记簿册的内容体系,研究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研究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区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问题。 4、研究和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和地籍中介服务体系。 5、地籍管理应用技术研究。3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体系。 3、地籍的分类 (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总地籍、日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 4、土地调查的内容 以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论怎样进一步完善地籍管理工作

论怎样进一步完善地籍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19-06-10T16:05:23.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周家宝[导读] 本文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土地登记,加快调查步伐、完善信息系统,做好争议调查处理、维护社会安稳,加强成果应用、发挥基础保障等几条工作措施,对地籍管理工作做了探讨。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常平分局 摘要:本文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土地登记,加快调查步伐、完善信息系统,做好争议调查处理、维护社会安稳,加强成果应用、发挥基础保障等几条工作措施,对地籍管理工作做了探讨。 关键词:地籍管理;土地;土地登记 一、完善机构体系、不断提高素质 1.1 建立事业性质土地登记机构 由于土地权属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土地登记的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目前,土地登记量大事繁,单靠地籍处(科、股)具体负责,力不从心,市(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建立事业性质土地登记机构,具体负责土地登记的日常事务,与之相适应日益增加的土地登记。 1.2 培育土地登记中介机构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登记生效,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申请人提供的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进行地籍调查获得。新的土地登记法律、法规为土地登记中介机构提供了很大空间,大量的技术事务工作可由地籍调查测绘中介机构来承担,同时,具体事务可由土地登记代理机构代为当事人申请,收集资料,填写表格。故要加快培育土地登记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土地登记要逐步形成地籍行政部门负责起草法规政策、技术规定、协调管理,登记事业部门负责具体审查、事务管理,中介机构负责技术服务、代为办理的机构体系。 1.3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素质 地籍管理涉及到法学,测绘、地理信息、土地管理等多个学科,要配备各种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相对稳定现有队伍,坚持“持证”上岗,加强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分期举办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地籍管理的需要。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土地登记 2.1 抓好土地登记制度建设 《物权法》和《土地登记办法》规定了新的土地登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探索研究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注销登记、地役权登记,地下空间土地权利登记等制度建设和操作办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土地登记的质量,不断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前建设项目复核验收制度,严格把好“以证管地”关。 2.2 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 《物权法》规定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可见土地登记机构和登记人员责任将是非常重大,对国土部门,尤其是地籍管理部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由于当事人到场共同申请,还是单独申请;不动产登记簿的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登记中如何划分宗地、分摊土地,缺少具体规定,因此,要研究探索出台技术规程和操作办法,不断提高土地登记质量,使每一宗土地的登记结果,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复议,经得起行政诉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3 加强服务意识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立足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实行窗口办文,全面提高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和一次告知水平,增强“为民便民”服务的本领,提升服务档次。 三、加快调查步伐、完善信息系统 3.1 完善地籍信息系统。建立管理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的信息系统。 完善现有的地籍信息系统,按照国家和省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选择国际通用平台的软件,全面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3.2 建立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 在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籍数据库的日常更新机制,实现实地变化一宗,系统变更一宗。在今后的土地登记工作中,要按照地籍调查、地籍数据入库、申请受理、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的程序进行。地籍调查由地籍调查测绘中介机构承担,地籍数据入库由国土信息部门负责。采用先入临时库,待变更登记后正式入库,数据入库合格的,方可出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再转入申请审核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实时更新地籍数据库,达到地籍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完全一致,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同时实现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改变一年一度土地变更调查,达到即时变更,长期保持现势性。 四、做好争议调查处理、维护社会安稳 4.1 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工作机制 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为依据,建立调查处理工作机制,理清土地登记前后的土地权属争议和不同处理方式,一般分为立案,调查和处理等阶段。登记前土地权属争议具体程序分为申请受理,调查取证,行政调解,调解不成,行政裁决,裁决不服,行政复议,复议不服,行政诉讼;已登记土地权属争议,这种争议主要是因登记错误而引起,主要通过更正登记、异议登记、行政诉讼程序解决。 4.2 切实做好日常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工作

地籍管理作业整理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 答: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依照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及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二、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写其中两点就行)答: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 答:1、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它是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3、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薄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4、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的管理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理是地籍管理工作的终端,也是地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桥梁。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统一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第二章土地分类 一.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体系有哪些?P33 答:(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应.用其中的若干个标志或全部标志的综合作为归并划类的具体标志。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主要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如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主要依据土地经济特性开展的土地分类。对此分类研究较多的是区域性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和适宜性评价等内容。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依据的通常是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包括土

地籍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土地权属调查:通过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限的调查,现场查实、查清相邻权属单位的确切工作界线,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2、地籍测量: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 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并计算其面积, 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幵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建立初始地籍后,国家每年对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连续调查、全面更新土地用地资料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监测。 5、土地统计:指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作为空间场所和生产资料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制度。 6、土地统计报表制度:是基层单位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指标涵义、统一报表格式和保送程序,定期向国家保送土地统计资料的一项重要的统计报告制度。 7、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8、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和。 9、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构成要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查,以便土地适宜性经济评价。 10、宗地草图: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关系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调查

中外地籍管理制度比较

中外地籍管理制度比较 土管1班 201131160524 庞荣林 社会背景社会制度管理部门管理内容管理制度 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 进入到发展阶段, 从无到有,从小到 大,从弱到强,有 了长足发展,但和 发达国家相比,还 是有很大差距 在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下,地籍管理 是巩固社会主义 土地公有制的一 项措施,也是为充 分合理高效地利 用和推进改革开 放的土地利用制 度变革服务的一 项综合性措施 国土资源部1、土地调查 2、 土地登记 3、土地 统计 4、土地分等 定级 5、地籍档案 管理 《土地管理法》 香港港英政府于1903 年对全港土地进 行较为详尽的地 籍测量,全面调查 和记录土地的业 权、位置、面积和 用途等 土地注册制度,属 于以判例法为特 征的英美法系,但 在土地注册制度 方面切建立了较 为系统的成文法 香港地政总署测 绘处 1、土地注册的机 构 2、土地注册的 内容 3、土地注册 的效力 《土地注册条 例》、《土地注册规 例》、《土地注册费 用规例》 澳门1868年5月4号起 启用物业登记簿, 现行《物业登记法 典》是1999年9 月20日颁布的, 政府非常重视土 地管理工作 土地工务运输局 下属土地管理厅、 负责土地规划和 管理工作;地图绘 制暨地籍局负责 土地划界和地籍 管理工作; 土地工务运输局、 地图绘制暨地籍 局、房屋局、建设 发展办公室、环境 委员会 1、地籍测量和宗 地的划界工作 2、 物业登记 3、地籍 图编绘和地籍信 息管理工作 4、 《地籍法》和有关 地籍政策的指导 《地籍法》 台湾地籍是标示每宗 土地位置、界址、 面积、使用状况和 权属关系的图册 土地法由“通则” “地籍测量”“土 地总登记”“土地 权利变更登记”组 成 土地权利包括土 地的权力和土地 上建筑物的所有 权。土地和建筑物 为各自独立的不 动产,分别赋予所 有权,分别进行登 记,分别核发所有 权。 内政主管部门地 籍局和市政府所 设的地政局,还有 各市的政府设有 地政事务所 1、地籍机构及地 籍的内容 2、土地 登记 3、地籍测量 《民法》、《土地管 理法》、《土地管理 法实施法》、《地政 土法》、《土地登 记》、《地籍测量实 施细则》 美国美国是一个分权、 分税制的国家。美 国联邦法律明确界 定了各级政府对于 土地利用与管理的 内容和权限。根据美 国联邦宪法,联邦、 州、郡、市议会拥有 本级土地管理的立 美国实行公私兼 有的多元化土地 所有制,其大部分 土地被私人企业 和个人所占有、支 配。美国土地所有 权分为地下资源 权(含地下资源开 采权)、地表权和 一般联邦 政府和议会制定 政策框架,而各州 立法制定细节 并具体实施。另一 方面,由于美国是 实行联邦制 的私有制国家,土 地分属不同的主 登记部门、环保部 门、内务部门、税 务部门、劳工部 门、社会保障机构 等,根据各自职 责,分别行使监管 土地的职能 《区划法规》、《美 国联邦土地政策 管理法》

地籍测量学的复习重点

1地籍的定义: 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臵、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 地籍含义: (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 (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 (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地籍 (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 ?图?是地籍图。即用图的形式直观地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指尖的相互位臵关系,包括分幅地籍图、宗地图等 ?数?是指地籍数据,即用数的形式描述土地及附属物的位臵、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侧、房地产评价数据 表是指地籍表即用表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臵、法律状态,利用状况等进行文字描述 3地籍的分类: 地籍的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税收地籍是指仅为税收服务的地籍,及专门为土地课税收服务的土地清册。内容包括:姓名,地址和纳税人的土地面积以及土地等级等 产权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鼓励土地交易、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二建立的土地清册。 多用途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保护产权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徒弟利用、保护和科学管理徒弟提供基础资料。 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初始地籍是指再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 日常地籍:针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臵、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城镇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农村地籍对象是城镇郊区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4地籍测量的定义:(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 地籍测量是为获得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即其附着物的权属、位臵、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具体内容: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 (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平差和统计;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籍变更测量;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5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区别: (1)地籍调查:获得土地管理所需的城镇土地状况的各种信息资料,土地利用

地籍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籍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腾飞,国有土地的开发利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土地地籍管理因此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地籍管理可以说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也是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地籍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土地管理的水平高低,因此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了有关地籍管理的法律条文,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当前土地地籍管理的现状,结合当前的现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土地地籍管理难点问题对策研究 【 abstract 】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boo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ate-owned land is being carried out. land cadastre management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cadastral management can be said to be the found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land management work do well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cadastral management work success or not has a direct impact to our country l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so is the problem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combines relevant cadastral management law, the system introduces the current land cadastr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inally, accord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