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卒中后详解

老人脑卒中后详解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中风的最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其他症状包括,突然出现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麻木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等。

中风是老年人里的高发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起居,护理的方法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可以说对皮肤、口腔、大小便、心理、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是关键,若中风病人护理质量高,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以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生理护理。中风后,老人肢体活动受限,一般都是长期卧床不起,这样容易引起肺炎,骨骼突出部位容易发出褥疮,因此,这时候的护理要按时、及时给病人翻身,比如两小时一次,切忌不要在床上拖拉推搡,防治擦伤皮肤。加强身体关键部位检查,比如肩皱部位、外踝关节、头枕部位等。必要时可以用纯度50%的酒精擦拭按摩。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 康复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应当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中风后1—3个月为最佳康复期,半年后肌肉渐渐萎缩或形成偏瘫的模式化动作,再想恢复则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应该在发生中风后一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1.坐起训练。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人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2.准备站立训练。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亡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3.站立平衡训练。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切忌—串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4.步行训练。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尽量将重心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过分将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反而引起患侧肌张力过高,难以形成正常步态。5.上下台阶训练。遵照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则,进行上下台阶练习。—上楼梯时用健手扶住楼梯栏杆,将身体的重心移向患侧,并使患侧髋关节保持在伸直位,然后用健足踏上台阶,患足跟进站在一个台阶上。下楼梯比上楼梯难,要在重心偏向健侧的同时,适当降低重心,用患足下台阶,待患足放平稳、重心移至患侧下肢后,将健足跟进同一台阶。在练习中,若出现头晕、胸痛、运动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出虚汗,说明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停止练习,或者减量练习。 脑梗塞中风病人后期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防治知识手册

打开脑卒中防治知识之门

目录 一、脑卒中是什么病?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 四、脑卒中的就医指导 五、如何选择与脑卒中诊断相关的检查方法 六、怎样选择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 七、脑卒中的康复 八、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九、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十、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一、脑卒中是什么病?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这种病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临床常用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人居多。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 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随着近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特别是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卒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导致了患病率大幅上升,造成更大的疾病负担。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而没有紧急送医院,最终延误了治疗。因此,认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常见的症状有: 1、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 ?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 裂造成的出血。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 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 多被忽视。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 剧烈运动等。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 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观 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渡过急性期后 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2蛛网膜下 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

的脑膜包绕着大脑。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 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血管瘤好发于动脉 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有重体力劳动、严重的咳嗽、用力排便、饮酒、奔跑、情绪激动和性交。 本病多突然发作,主要表现是剧烈的、劈裂样的、难以忍受的头疼因患者难以安静,又加重出血。它的另一表现是恶心和呕吐,这是因 为蛛网膜下腔聚集了大量的血液使脑内压力增高的缘故。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无脑实质损害可不遗留严重后遗症,但如果这些血液是来自脑实质血管的破裂,则大多数会有偏瘫。 ㈡缺血性脑血管病?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供应脑部某一区域 的血管出现可逆性病变导致这一部分大脑暂时性缺血,当情绪激动、 血压波动、大量出汗,甚至不知不觉中突然间说话困难(运动性失语)、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感觉性失语)、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或半身感觉障碍,半身麻木甚至活动受限乃至瘫痪,然而一经放松,休息数分钟(至多24小时)后,上述症状又全部消失,这种情形在医学上称为短暂

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患者处于早期 患者处于中期或后期 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入院 急性期 非急性期 (1) 精神意识状态评定:目的在于评定患者精神意识状态清醒与否。 (2) 认知功能评定:主要是运用MMSE 量 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及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失认症、失用症、注意力的评定。 (3) 吞咽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定 患者是否饮水呛咳及确定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4) 肌张力评定:运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是否有肌张力增高及增高程度 (5) 感知觉功能评定:确定患者是否有感知觉障碍,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及预后 判断提供依据。 (6)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7)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运用改良巴氏 指数即ADL 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障碍程度。 (2) 平衡功能评定:Berg 平衡量表评定患 者的平衡功能,同时对临床康复也具有指导意义。 (3) 痉挛评定:使用改良Asworth 评定量表 确定患者的痉挛程度。 (4) 运动功能评定:运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同时也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5) 疼痛评定:确定患者疼痛性质及疼痛程度。 (6) 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确定患者的异 常步态及分析形成原因,以助临床康复矫正。 (7) 语言-言语功能评定:通过语言-言语功 能评定确定患者语言及言语功能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可判断预后。 (8) BR 分期:确定患者功能恢复处于几期。

超高龄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特点及临床救治

超高龄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特点及临床救治 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年龄>80岁)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上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超高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的临床资料和用药后的病情变化。结果49例患者经治疗后存活38例(77.6%),14例发生MODS(28.6%),其中发生死亡的11例均为发生MODS患者(发生MODS 后的死亡率78.6%),入院脱水治疗后发生尿量减少,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者12例(24.5%),监测白细胞升高6例(12.2%),高热者4例(8.2%)。结论掌握超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后的特殊临床特点,能更好的评估此类患者各脏器的代偿情况和预后,制定出更合适这个年龄阶段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超高龄;脑卒中;临床特点,急诊救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运动量的减少,血管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亦大幅度上升。加上现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生存年龄明显延长,人口老龄化突出,超高龄老年人的脑卒中发病大幅度增加,超高龄老年人的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救治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就2010~2013年在本科就诊的49例超高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此类患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上的特殊之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3年在本科就诊的49例超高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患者,年龄80~93岁,男29例,女20例,既往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肺疾患,均为急性起病,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偏瘫,失语及神志改变,并通过CT或MIR确诊急性脑卒中,诊断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12例,发病前已有高血压者37例,冠心病者32例,糖尿病者26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者亦有规则服药治疗,平素血压、血糖均控制良好。 1. 2 方法49例患者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病后通过监测其体温、血压、血氧等基础生命征,同时监测其用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了解患者发病后的病情变化和对一些药物的耐受程度。 2 结果 49例患者经治疗后存活38例(77.6%),14例发生MODS(28.6%),其中发生死亡的11例均为发生MODS患者(发生MODS后的死亡率78.6%),入院脱水治疗后发生尿量减少,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者12例(24.5%),监测白细胞升高6例(12.2%),高热者4例(8.2%)。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十一五课题组全国脑防办张通赵军 前言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跟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康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 脑卒中康复指南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可以规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更有效的发挥康复疗效。 改变目前我国脑卒中康复的无序状态,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高治疗水平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发展我国脑卒中康复事业。 说明: 推荐强度: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如不能做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治疗措施的证据水平: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诊断措施的证据水平:A级多个或一个样本量足够的采用了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至少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一、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一)脑卒中的康复体系 1、三级康复网(Ⅰ级推荐,A级证据) 2、急性期康复(Ⅰ级推荐,D级证据) 卒中单元(Ⅰ级推荐,A级证据) 3、专门康复机构的康复 ①医院康复科康复(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专门的康复医院或中心(Ⅰ级推荐,D级证据 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具有与医院康复相似的疗效,费用低等优点,发展社区康复是十分必要的。(Ⅰ级证据,A级推荐) (二)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1、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流程 ①建议在发病/入院24小时内应用(NIHSS)评价卒中的缺损情况。(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建议入院后立即启动脑卒中2级预防,并预防并发症。(Ⅰ级推荐,A级证据)为保障获得最好的效果,患者都应当接受有经验的、多学科的康复小组的治疗,其治疗方案应当持续到患者出院后门诊治疗或社区康复 2 评定和检查 ①建议临床人员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II级推荐,B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 (2015版) 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

亡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上述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静脉溶栓的时间不能超过4.5小时,动脉再通手术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后循环及部分特殊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窗),这样才能降低脑部损伤,减低致残程度。因此,脑卒中的诊疗过程必须争分夺秒,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窗”。目前现状是我国只有不到2%的患者接受了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而我省相比于其他先进省份也存在较大差距,最主要原因是院前延误。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人民群众对脑卒中知识相对缺乏、就诊意识不高,院外时间拖延较长,错过有效治疗时间窗。针对此应加强脑卒中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脑卒 据有关报道,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0%~80%[1],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所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1 临床资料 我康复中心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面进行了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其中男68例,女57例;年龄为30~79岁,平均56岁;脑梗死72例,脑出血53例,均经CT 检查确诊,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偏瘫,平均住院日为81d。3个月后经评定效果明显者58例,效果不明显者17例,效果最好的患者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0分增至75分,差者ADL由75分增至85分,ADL 分数提高平均为34.2±13.97分。治疗前后总体ADL的Barthel指数的评价表见表1。 表1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ADL的Barthel指数评价(略) 2 护理措施 2.1 体位护理、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首先,良肢位的正确摆放是预防关节挛缩、变形的重要措施之一。良肢位是指患者在卧位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一种良好体位或姿势[2]。早期患者体位是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患者

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每1~2h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换,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再到患侧卧位,但仰卧位尽量少采用。其次,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有学者认为康复训练越早越好[3],从发病至24h内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是最佳时间[4]。但临床上多以脑梗死发病48h后、脑出血1周后[5],生命体征平稳、疾病不再发展,给予患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每日2次,护士或康复治疗师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一般先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完成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主动运动,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翻身、起坐运动等,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引起疼痛。 2.2 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由于长期卧床,机体运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不良,易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根据病情每2h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为患者勤换床单、被套、衣服,床铺平整、无碎屑,必要时受压部位按摩。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3 肩手综合佂的预防及康复护理肩手综合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浮肿、疼痛、皮温上升。后期表现为皮肤及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为了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病人坐位或乘坐轮椅时,应避免患侧上肢垂于一侧,上肢放于前面的

中风

中风 【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1.2特点;1.3分类;1.4渊源;1.5西医归属。 2.中风病的病因病机:2.1病因:正气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内伤积损(积损正虚;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2.2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密切相关。2.3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2.4病性:本虚标实,上实下虚。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 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二)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 纵欲过度,房劳不节──引动心火,汲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三)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 嗜食辛香炙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内盛,饮酒过度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四)情志所伤 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 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 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素体阳盛,复遇怫郁──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 (五)外感时邪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 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不遂 二、病机 (一)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二)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发病之初,邪气鴟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后遗难症。 (三)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5-12-02T10:45:05.8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4期作者:刘振英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 h或以上。 刘振英 山东省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 2301050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 h或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幸存者中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我院对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了康复治疗与护理,在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等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35~76岁,平均52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15例脑栓塞10例;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有计划、有步骤的康复护理,未发生护理不当所致的护理并发症,大部分患者都能生活自理。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更多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排解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那些配合治疗获得成功的患者的实例,使病人和家属看到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避免动物脂肪及牛羊肉等,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品。多吃水果蔬菜饮食不宜过饱,宜少量多餐,要保持大便通畅。 2.3急性期康复护理:可以开始于发病后的24~48 h,如果是血栓塞脑卒中,病情稳定即可着手。此期配合临床治疗,可以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同时为下一步训练做好准备。良姿的摆放是早期偏瘫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肌肉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患者应卧于硬质床上,保证正确的卧床姿势,且经常更换体位,仰卧位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跃,可以加重挛缩模式,同时,由于患侧骨盆后旋,下肢外旋易致骶尾、足跟及外踝的压疮,不宜取仰卧位。俯卧位是预防髋部屈曲和腰部屈曲造成挛缩的最佳卧姿,但应防止窒息的发生。挛缩的预防主要是有规律地运动瘫痪的关节,每日3~4次,每次每个动作进行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到主动运动恢复。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 2.4 恢复期康复护理:(1)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健侧肢体主动运动;尽早进行患肢被动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轻柔,幅度要大,避免粗暴用力,拉伤关节,影响恢复;安静时良性肢体摆放,患侧上肢处于伸展外旋位,下肢处于屈曲内旋位,下肢处于屈曲内旋位,膝关节下垫枕或褥子,通过拮抗上下肢前后肌群肌张力不同,改善肢体前后肌群牵拉均衡,协调肢体运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另外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1次/日,每次30分钟,通过以上康复护理治疗,促进支配患侧肢体神经再通。(2)痉挛期:通过肌肉按摩、热敷、针灸等理疗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3)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至难的原则,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2.5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将各种训练方式融入日常活动练习中,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 2.6后遗症护理: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仍应继续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 3结果 生活完全自理者20例,基本能自理者19例,不能自理者1例。 4讨论 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其心理、病理及生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使患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患者生活、工作、学习的能力,明显有效降低致残、致死率。 参考文献: [1]温云华,郭金娥,刘富英,等.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1,7(3):171-172. [2]李秀峰.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7):551-552.

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

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我县医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所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包括不可干预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家族病史等;可干预因素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疾病等仍是高危因素,其中高血压居于首位,应对患者的各种疾病进行控制及监测,从而降低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标签: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 老年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及控制措施,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就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医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头部CT诊断,均确诊为脑卒中,且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22.00%(11/5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78.00%(39/50);男34例,女16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5.24±3.46)岁。 1.2方法 对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分析。 2结果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种,一种为不可干预因素,一种为可干预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以及家族病史等,脑卒中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存在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长。

神经康复(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 挂号 挂号方式:网络挂号(北京114网上挂号) 电话挂号(直接拨打114或116114均可,24小时服务,每日8:00可预约此后7日的号源(不含节假日),每日15:00停止预约次日就诊号) 在医院挂号(一般三甲医院24小时挂号窗口开放,民营医院一般到晚6点截止挂号) 挂号注意事项:挂号实行实名制,患者要提供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 挂号科室:如神经内科。 预约挂号医师类别包括:专家、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 费用区间:医院挂号费用区间专家号:14元—60元、正教授号:9元—20元、副教授号:7元—15元、主治医师号:5元—10元、住院医师号:4.5元—8元、门诊手册:0.5元——2元。 医保卡定义:医疗保险卡(以下简称医保卡)是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专用卡,以个人身份证为识别码,储存记载着个人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以及帐户金的拨付。 医保事项:公立医院:凡治疗性质可以使用医保卡报销,凡美容性质的不可以使用医保卡报销。注明:部队的医保定点医院不选不能报销。民营医院:观察医院门口有挂定点合作医疗机构的牌子,确定该医院可以使用医保卡。建议询问下民营医院工作人员。 医保使用说明:就医时,请务必带上社保卡、《医保手册》、在挂号前主动出示您的医保卡,一定要先挂号,再看病,否则此次所发生的门诊费用无处报销。务必做到持社保卡挂号、持社保卡就医、持社保卡结算,以保证您在医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能当时报销。 提前候诊:候诊是指等候医师的检查或治疗的时间。遇特殊情况或病情变化,可以和门诊分诊护士或叫号人员联系,经允许后提前就诊。 前期准备:一般无需特殊检查,主要进行疾病相关的康复治疗,如运动、感觉障碍康复,构音、吞咽、语言障碍康复,认知障碍康复训练等,还包括排泄障碍,心肺功能障碍,血栓、压疮、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康复治疗,必要时可采用手术及中医中药辅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费用视病情及康复治疗方式而定,平均在1-10万左右。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 ⒈脑出血 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⒉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有重体力劳动、严重的咳嗽、用力排便、饮酒、奔跑、情绪激动和性交。本病多突然发作,主要表现是剧烈的、劈裂样的、难以忍受的头疼,因患者难以安静,又加重出血。它的另一表现是恶心和呕吐,这是因为蛛网膜下腔聚集了大量的血液使脑内压力增高的缘故。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无脑实质损害可不遗留严重后遗症,但如果这些血液是来自脑实质血管的破裂,则大多数会有偏瘫。 ㈡缺血性脑血管病 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供应脑部某一区域的血管出现可逆性病变导致这一部分大脑暂时性缺血,当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大量出汗,甚至不知不觉中突然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现状调查.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现状调查 [ 10-01-28 15:4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邵慧,乔丽旻,王宗颖,徐罗,盛建华,刘晓华,高之旭 【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本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现状、认知功能和生活功能。方法应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20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患者有以下特点:(1)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和年龄大者居多;(2)15.5%患者发病前有诱因,多见情绪波动、劳累、血压波动;(3)82.0%患者伴随疾病,多见高血压(64.0%);(4)缺血型占87.0%;(5)74.5%患者遗留有功能障碍;(6)30.5%患者接受康复治疗;(7)MMSE评分(18±10)分,ADL评分(39±13)分。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以缺血型多见,高血压是主要致病因素,多数患者遗留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严重不足,生活功能和认知功能受损严重,需予以关注。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现状调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of the status quo, cognitive function and life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s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to investigate 20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Results The result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community-based patients with: firstly, wome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level and older persons were in the majority; secondly, 15.5% patients had inducements, mostly mood swings, tiredness and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thirdly, 82.0% of patients with accompanying diseases, mostly hypertension (64.0%); fourthly, ischemic accounted for 87.0%; fifthly, 74.5% of patients with dysfunction; sixthly, 30.5% of patients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eventhly, MMSE score was (18 ± 10) and ADL score was (39 ± 13). Conclusio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community is mostly. Hypertension is a major risk facto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have dysfunction. A serious shortage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life functio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severely damaged, need to be concerned. 【Key words】 community; strok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很高,一旦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就会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

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