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化学实验(英文):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代码:08S3119B、08S3120B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学时:总学时30(春季学期15学时秋季学期15学时)课程学分:总学分1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等选用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复旦大学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化工辞典》(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2.《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加深巩固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化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初步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与归纳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工作习惯,并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精神。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能力】(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三、课程学习内容物理化学实验主要设置两种类型的实验:(1)基本操作训练,(2)研究设计性实验。

实验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结果讨论等环节。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1)基本操作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具体到各个部分,教学内容如下:①.热力学和相图部分四个实验:液体摩尔汽化热、燃烧热的测定、二组份简单共熔体系相图、双液系相图。

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测定特定温度范围内液体的平均摩尔汽化热及正常沸点;掌握氧弹式量热计测定固体燃烧热的原理;理解热分析法绘制合金体系相图的原理,并对低共熔而组分合金的相机进行分析。

致远物理化学课程大纲-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致远物理化学课程大纲-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015.3-2016.1)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学时/学分:128/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等面向对象:化学、化工、材料、生工、环境等专业的本科学生教学目标: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学科,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

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

为后继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分离工程、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等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为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物质的pVT关系和热性质引言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数流体的状态图,气液相变和临界现象包括流体相和固相的状态图和相图范德华方程普遍化计算和对应状态原理维里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热容标准相变焓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燃烧焓标准熵热性质数据的来源重点与难点:物理化学的内容框架:三个层次,两大部分,三种方法。

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基本假定。

流体的pVT状态图,超临界流体。

波义耳温度。

包括气液固三相的pVT状态图和相图。

范德华方程及应用。

对应状态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

体积功的定义、焓,热力学标准状态。

第2章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引言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克劳修斯不等式和可逆性判据熵与熵增原理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pVT变化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焦耳–汤姆逊效应相变化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热力学第三定律化学反应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单元系统的相平衡,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能量的有效利用重点与难点:热现象与力学现象的区别。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物理化学是化学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其它分支学科。

学好本课程,可加深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解。

基础物理化学课程的重点在于掌握热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

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状态、热力学平衡态、功、热及其符号、孤立体系、封闭体系、开放体系等2.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U 的概念;状态函数与过程量、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准静过程、自发过程、焓H的定义;等压过程的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3.理想气体的定义与性质;各种过程的Q、W、U、H的计算4.实际气体的性质;等焓过程,焦-汤效应及焦汤系数、赫斯定律;反应焓的计算;物质的生成焓、燃烧焓、离子生成焓、溶解热和稀释热、基尔霍夫定律;绝热反应、热化学的现代进展某;生物热化学及其应用某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自发过程的共同性质卡诺循环;卡诺定理;熵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赫氏自由能F;吉布斯自由能G热力学的熵判据、赫氏自由能判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及适用条件热力学基本关系式;麦克斯韦关系式常见过程的热力学函数改变值的计算;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偏摩尔量;偏摩尔量集合公式化学势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复相多组分体系热力学热力学第三定律;物质的规定熵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简介某;耗散体系知识简介某溶液理想气体化学势;理想气体混合物实际气体;范德华状态方程;气体逸度的概念和计算物质的临界状态和对比态;对比态原理;牛顿图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理想溶液的定义;理想溶液的化学势;理想溶液的性质理想稀溶液;溶剂化学势;溶质化学势;各种标准状态和标态化学势的物理意义稀溶液的依数性: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渗透压非理想溶液;活度及活度系数;溶液活度的测定;活度的计算渗透系数;超额函数吉布斯-杜亥姆公式;杜亥姆-马居尔公式分配定律某相律相律;体系的物种数、相数、独立组份数和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单组份相图;克拉贝龙方程、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水的相图;硫的相图二组份相图;二元理想溶液的T-某图和p-某图;非理想二元溶液的相图;精馏原理;互不相溶的二元液体体系相图;水蒸汽蒸馏原理;各类二元凝聚体系相图;步冷曲线;二级相变;氦的相图;金属的居里点三组份的等边三角形相图某;三元盐水体系相图某;三元液体体系相图某;杠杆原理在相图中的运用某利用相图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原理某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进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等温式气相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反应rGm0的关系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复相反应的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各种经验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物质的规定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反应rGm0的计算温度、压力、惰性气体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同时平衡;绝热反应的平衡某;反应方向的判断电化学溶液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离子独立移动定理离子的迁移数;迁移数的测定电解质的活度理论;强电解质的溶液理论;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电池表示法;电极电势的规定和计算;能斯特方程;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电池电动势与rGm0、rHm0、rSm0的关系电动势产生的机理;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应用热力学体系的电势-pH图电极过程动力学:分解电压;极化作用产生的原理超电势的产生原因;超电势的计算;超电势在电解中的应用金属的腐蚀;金属防腐的方法某化学电源的类型和应用某统计热力学统计力学的基本方法;宏观态和微观态;相空间某;相体积某;微观态的几率;等几率原理统计系综原理某;体系的配分函数某;热力学函数的统计力学表达式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某;费米-狄拉克统计某;玻尔兹曼统计最可几分布;玻尔兹曼分布律;熵的统计力学解释理想气体的统计理论;分子的配分函数;由分子配分函数求热力学函数的表达式分子的核配分函数;电子配分函数;平动配分函数、转动配分函数、振动配分函数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气体的热容理论;固体的热容理论理想气体化学势的统计力学表达式某;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由自由能函数和热焓函数求反应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反应进度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一级反应、二级反应、零级反应、三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动力学方程及其特征简单反应级数的确定;速率常数的意义、测定方法和计算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续反应的动力学速率方程式及其特点;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的活化能及其物理意义反应的历程和反应机理;反应机理的拟定;用稳态法、平衡近似法推导反应的速率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反应活化焓、反应活化熵、反应活化吉布斯自由能链式反应;光化学反应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简介某快速反应动力学理论简介某振荡反应理论简介某催化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的特点;催化剂的催化原理;催化剂的中毒和特点气固相催化反应的一般历程和速率方程式溶液相中的催化反应;溶剂的影响酸碱催化反应;络合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及米氏常数某界面及胶体化学表面张力、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弯曲表面的蒸汽压吉布斯等温吸附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公式的应用和简单计算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液-液、液-固界面的铺展、接触角和润湿气-固表面的吸附;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胶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天然大分子、凝胶的初步概念纳米材料知识简介某某:打星号内容不作要求。

物理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425A005-0425A006课程名称:物理化学B/ Physical Chemistry B开课学期:3、4学分/学时:4/64(理论:56,研讨:6 ,习题:2 )课程类别: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二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后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团队负责人:张立庆审核人:姜华昌执笔人:姜华昌审批人:王永江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研究化学变化、相变化及其有关的物理变化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平衡的规律和变化速率的规律。

物理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轻化工程专业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熟悉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规律,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同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进一步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增强分析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的训练应贯彻在本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要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一般方法,熟悉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的方法,并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1.4 具备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工程、轻化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并能用于解决食品、生物工程、轻化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体现在掌握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化学热力学知识对生物工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与计算;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化学动力学知识解决生物工程、食品工程、轻化工程过程中出现的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人学数学、人学物理等。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

★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教学参考书:《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山东人学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胡英等编,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Physical Chemistry.6th ed., Atkins P.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有中译本)附:关于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南京大学教师编写高等教育岀版社出版(2005年)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遵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通过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删,并总结近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修订而成的。

全书重点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要也适当介绍了一些与学科发展趋势有关的前沿内容。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化学专业二级学科。

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为基本结构,主要内容有化学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的电动势、电解与极化作用: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一些新进展,从而进一步扩人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加深对先行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解,做到知识面宽、基础深。

另一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前人提出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碰到问题时,能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 课程编码:0733061英文名称: Physical Chemistry学 时: 64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 分: 3.5开课学期: 4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课程类别: 必修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 无机、分析化学一、课程性质及任务《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物理化学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系统为对象,借助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所提供的实验手段来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系统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与理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物质的宏观与微观的表现形成充分的、理论上的认知。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在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一、绪论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意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2.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道尔顿分压定律3.了解物理化学的主要任务教学内容要点:1.物理化学的意义2.物理化学的发展史3.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重点、难点: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难点:理想气体微观解释二、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理想气体PVT变化、相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的ΔU、ΔH、Q与W的计算2.理解状态函数的性质、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标准摩尔生成焓3.了解热和功、内能和焓、热容等基本概念教学内容要点:1.热力学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3.恒容热、恒压热、焓4.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5.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内能、焓6.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7.相变化过程8.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重点、难点:重点:热力学基本概念各种过程特别是理想气体ΔU、ΔH、Q与W的计算难点:状态函数的性质、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热和功是过程量三、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理想气体PVT变化、相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热力学函数的求算及其作为判据的适用条件2.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3.了解一切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熵与其它热力学函数的关系、热力学基本方程教学内容要点:1.热力学第二定律2.熵、熵增加原理3.pVT变化熵变的计算4.相变过程中熵变的计算5.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熵变的计算6.亥姆霍兹数和吉布斯函数7.热力学基本方程重点、难点:重点:熵、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各种热力学函数的求算及其作为判据的适用条件难点:熵变的计算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理想液态混合物、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计算2.理解拉乌尔定律及亨利定律的意义、稀溶液与理想溶液、非理想溶液三者的区别、关系及各自性质3.了解偏摩尔量、化学势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内容要点:1.偏摩尔量2.化学势3.理想气体组分的化学势4.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5.理想液态混合物6.理想稀溶液7.稀溶液的依数性重点、难点:重点:偏摩尔量和化学势概念、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稀溶液依数性的计算难点:活度的概念与标准态的选用及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五、化学平衡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平衡组成的计算2.理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了解从热力学平衡条件导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该方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内容要点:1.化学反应等温方程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3.外界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平衡组成的计算、外界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六、相平衡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相图中区、线及点的意义,并能根据相图来说明体系在不同过程中所发生相变的情况2.理解绘制相图的常用方法、能根据热分析法绘制步冷曲线并得出相图3.了解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教学内容要点:1.相律2.单组分系统相图和克拉佩龙方程3.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4.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5.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6.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相图7.精馏原理重点、难点:重点:各种相图分析及其应用、精馏原理难点:相图分析、精馏原理七、电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电导的有关计算和可逆电池的热力学2.理解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利用电池反应计算电动势3.了解离子活度、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和强电解质溶液理论教学内容要点:1.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法拉弟定律2.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3.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4.可逆电池和电极的种类5.原电池热力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原电池热力学难点:原电池符号的写法和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八、化学动力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及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及速率方程3.了解复合反应、链反应、碰撞理论与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论点教学内容要点: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2.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4.复合反应5.链反应6.催化作用的通性重点、难点:重点:速率方程的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难点:活化能、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的理解九、胶体化学简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胶体的性质2.理解溶胶的稳定与聚沉3.了解基本概念教学内容要点:1.胶体的制备2.胶体的性质3.溶胶的稳定与聚沉重点、难点:重点:胶体的性质及溶胶稳定的原因难点:胶体的电学性质十、界面现象简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界面张力的定义、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固体吸附的本质2.理解界面现象的基本概念3.了解界面的特殊性质及现象教学内容要点:1.界面张力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3.固体表面4.液-固界面5.溶液表面重点、难点:重点:界面现象的基本概念、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固体吸附的本质难点:开尔文公式、杨氏方程的理解及应用三、课程学时分配内容 理论学时一、绪论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0三、热力学第二定律8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5五、化学平衡 6六、相平衡7七、电化学8八、化学动力学 10九、胶体化学简介 4十、界面现象简介 4合计 64四、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闭卷2、考核标准与比例:平时20%、期末考试80%五、主要教材、参考书1、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物理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主要教材)2、傅献彩等.《物理化学》(第5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王正烈等.《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万洪文,詹正坤.《物理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印永嘉等.《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制定人:杨秀云审定人:何兴权批准者:刘大军2007年7月。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80 / 3+2 (其中含实验或实践学时:48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适用对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内容简介:物理化学也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物理化学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本课程介绍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的宏观层次理论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多相系统的研究方法等。

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和基本方程、统计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共分十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溶液理论、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

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 1 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 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必要的数学知识§ 4 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探讨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的特点和局限性,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 热和功:热和功的定义、性质、常见过程体积功的计算,可逆过程§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经典说法和数学表达式§ 4 等容热等压热及焓§ 5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中的应用§ 6 热容及热的计算§ 7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8 焦耳-汤姆逊效应§ 9 热化学【基本要求】1. 掌握热力学基础的概念。

2.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明确热和功只在体系与环境有能量交换时才有意义,熟知功和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

3. 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

4. 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只是温度的函数,常见过程∆U,∆H,Q,W的计算。

5. 掌握等容热效应和等压热效应之间的关系,会应用赫斯定律、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

7. 掌握基尔霍夫方程。

【重点】1. 状态函数、可逆过程、内能和焓、热和功等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2. 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过程中的△U、△H、Q和W的计算。

的计算。

3. 化学反应热△r Hθm【难点】1. 状态函数的特点。

2.基尔霍夫定律和绝热反应的有关计算。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 引言:自发过程的共性§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验说法§ 3卡诺定理§ 4 熵的概念:熵的概念, 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熵增加原理。

§ 5 熵变的计算§ 6 熵的统计意义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7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8 △G的计算与T、P之间的关系§ 9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基本要求】1. 了解自发过程的特征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说法。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克劳修斯不等式。

2. 熟练掌握熵增加原理。

会使用规定熵来计算化学变化的熵变。

5. 理解为什么定义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它们的用处及适用条件。

6. 会熟练计算简单状态变化过程和相变化过程的△S、△F、△G,并用以判断过程方向,学会设计简单的可逆过程。

7. 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的表达式及应用条件,了解麦克斯韦关系式。

8. 较熟练地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重点】1. △S、△F、△G的方向性判据。

2. 常见过程中的△S、△H和△G的计算。

【难点】1. 一些常见过程的△S计算,对熵的统计意义的理解。

2. 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溶液理论§ 1 偏摩尔量§ 2 化学势§ 3 气体化学势等温式§ 3 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5 理想溶液: 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6 稀溶液: 稀溶液的定义,各组分的化学势,稀溶液的依数性§ 7 非理想溶液: 各组分化学势,活度、活度系数。

【基本要求】1. 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同点。

2. 掌握拉乌尔(Raoult)定律和亨利(Henry)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

3. 了解标准态的概念,理解理想系统(理想溶液及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4. 熟练掌握理想溶液和理想稀溶液的气、液两相的平衡组成计算。

5. 熟练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有关计算。

6. 理解逸度和活度的概念,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标准态。

【重点】1. 利用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简单计算。

2. 理想溶液和理想稀溶液的气、液两相的平衡组成计算。

3. 稀溶液依数性的有关计算。

第五章相平衡§ 1 相律:相、组分、组分数、自由度的概念;相律的引出和意义。

§ 2 相律的应用范例§ 3 单组分系统相图: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

水的相图分析。

§ 4 双组分系统相图:完全互溶双组分系统;部分互溶双液系;完全不互溶双液系;二组分固-液系相图(有低共熔混合物的体系,生成化合物的体系,生成固熔体的体系);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绘制相图。

【基本要求】1. 熟练掌握相平衡的基本概念,相律。

2. 熟练掌握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的使用条件和应用方法。

3. 理解单组分系统相图中点,线和面的含义及自由度。

掌握水的相图,掌握三相点和冰点的区别。

4. 熟练掌握完全互溶双组分系统相图,了解蒸馏和精溜原理。

5. 了解部分互溶双液系相图和不互溶双液系相图和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6. 掌握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绘制相图的方法。

了解利用相图提纯物质。

【重点】1.组分数和自由度和相数的计算。

2.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图,简单二组分低共熔物的相图的判读。

3.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

【难点】1. 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

2. 相图的动态分析和绘制。

第六章化学平衡§ 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 范特荷夫等温方程§ 3 平衡常数的表示法§ 4 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 5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6 温度,压力,惰性气体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 7 同时平衡。

【基本要求】本章是重点但不属难点章节,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要求有下列几点:1. 熟练掌握根据范特霍夫等温方程,由KӨ及J的相对大小判断反应方向。

2. 掌握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及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对任何反应系统的标准平衡常数都只是温度的函数。

4. 熟悉K、K P、K X和K C间的关系。

p5. 了解实际气体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掌握高压下气体逸度的计算以及实际气体平衡常数与逸度和逸度系数的关系。

6. 掌握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计算平衡转化率、平衡组成、化合物的分解压力、分解温度等。

7. 掌握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

【重点】1.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2.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范特霍夫公式的有关计算。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七章电化学§ 1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 2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3 离子倘度和迁移数§ 4 电导测定的应用§ 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强度,电解质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德拜体格尔离子呼吸理论。

§ 6 可逆电池:定义,符号,电动势,电池反应热力学,浓差电池,液体接界电位。

§ 7 电极电位:标准氢电极,参比电极,电极电位表达式,电极电位与氧化还原能力的关系,可逆电极的类型,电极电位的计算。

§ 8 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举例,【基本要求】1. 了解迁移数的意义及常用测定迁移数的方法。

2. 明确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3. 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4. 掌握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5.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会使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6. 明确电动势与△r G m的关系。

熟悉电极电势的一套符号惯例。

7. 熟悉标准电极电势表的应用。

8. 对于所给电池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并能计算其电动势,能根据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设计电池。

9. 明确温度对电动势的影响及了解△r H m和△r S m的计算。

10. 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及电动势测定法的一些应用,特别要求学生掌握可逆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及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11. 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和各种防腐的方法。

了解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应用。

【重点】1.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3.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4.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能斯特公式的有关计算,5.E与△r G m关系,温度对E的影响及计算△r H m和△r S m的计算。

6.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难点】1. 迁移数的计算及其与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

2. 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设计电池和液接电势的计算。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与催化作用§ 1 基本概念§ 2 简单级数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零级反应。

§ 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方程,活化能。

§ 4 复杂反应:对峙反应,连串反应,平行反应,链反应。

§ 5 反应机理:稳态近似,平衡假设,速控步。

§ 6 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

§ 7 光化学:光化学定律,光化合反应,光分解反应,激光化学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