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二节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 一、上皮组织 (一)一般特点:由密集成层或成团的上皮细 胞和较少的细胞间质组成。 *上皮组织的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整齐,并 具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 *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功能,但不同 部位,其功能各有差异 (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 1.被覆上皮:又分为6种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5.线粒体: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形成的圆 形或椭圆形的囊状结构。(氧化供能) 把线粒体看成是细胞的动力站。 6.溶酶体:内含约50种水解酶(消化器官) 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 7.中心体:由1-2个中心粒组成,因靠近 细胞的中心,与有丝分裂有关 8.微丝:由肌动蛋白组成 9.微管:由十余个微丝状亚单位组成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三)细胞核: 1.核膜:两层单位膜组成(核周隙、核孔) 2.核仁:位于核中央,圆形,1-5个。化学成分主要是 蛋白质和核糖核酸。 3.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的基本成分是脱氧核糖核 酸和组蛋白。二者形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 小体。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若干核小体构成的染 色质纤维反复螺旋、折叠,最后组装成中期染色 体。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 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实质上是 遗传信息的贮存者。人的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 4.核液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二)分裂期:又称有丝分裂期,简称M期 1.前期:染色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高度凝集,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个中 心体以到达细胞的两极。 3.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点处完全分开,原来的 一个染色体成为两个一模一样的染色体;这样,两 组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分别向两极移动。于此同 时细胞向两极伸长,中部的细胞质缩窄,细胞膜内 陷。 4.末期:两组染色体已到达两极,重新形成染色质, 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细胞核,细胞中部 继续缩窄变细,最后断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而进入分 裂间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是基础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的基础。 感觉与知觉,运动与行为,学习与记忆,语言与思维,本 能与动机,情绪与情感。 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功能,内分 泌系统对脑的发育,调节有一定作用。
三.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于20世纪20年代
末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体内部 产生扰乱,正常情况下这些扰乱保持在很狭窄的范围内
,因为系统内的自动调整装置表现出作用,防止了大的
波动。稳态协调的生理反应很复杂,建议用Homeostasis 一词表示稳态。
效应的器官,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是传导神经信号的结构,
神经中枢是接受传入神经信号, 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并 发出神经信号的部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由动作电位 携带,在神经纤维末梢由神经递质携带。 分类: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调节特点:快速,精确,局限,短暂。 2. 体液调节: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
二.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体内物质和能量不断更新以及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 能量交换的总过程。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能量释放 ,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二)兴奋性 兴奋性 (exitatability) :组织对刺激发生生物电反应或功 能反应的能力/特性. 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控制方式:单向性 指 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见少. 2. 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 受控部分的活动可反过来影 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分:正反馈、负反馈)指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 正反馈 – 负反馈
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
三.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于20世纪20年代
末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体内部 产生扰乱,正常情况下这些扰乱保持在很狭窄的范围内
,因为系统内的自动调整装置表现出作用,防止了大的
波动。稳态协调的生理反应很复杂,建议用Homeostasis 一词表示稳态。
效应的器官,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是传导神经信号的结构,
神经中枢是接受传入神经信号, 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并 发出神经信号的部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由动作电位 携带,在神经纤维末梢由神经递质携带。 分类: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调节特点:快速,精确,局限,短暂。 2. 体液调节: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
二.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体内物质和能量不断更新以及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 能量交换的总过程。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能量释放 ,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二)兴奋性 兴奋性 (exitatability) :组织对刺激发生生物电反应或功 能反应的能力/特性. 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控制方式:单向性 指 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见少. 2. 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 受控部分的活动可反过来影 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分:正反馈、负反馈)指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 正反馈 – 负反馈
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五去大脑僵直-PPT课件

实验报告
描述去大脑僵直现象并分析其发生的机理
防皮层干燥。术中要随时注意止血,防止伤 及大脑皮层和矢状窦。若遇到颅骨出血,可 用骨腊或明胶海绵填塞止血。 实验项目
用小咬骨钳将所开的颅骨创口向外扩展 至枕骨节结,暴露出双侧大脑半球后缘。
方法与步骤
实验项目-去大脑僵直 松开动物的四肢。左手将动物头托起,
右手用刀柄从大脑半球后缘轻轻翻开枕叶, 即可见到中脑前(上)、后(下)丘部分 (前丘粗大,后丘小),在前、后丘之间略 倾斜,对准兔的口角的方位插入,向左右拨 动,彻底切断脑干(如果位置正确,动物突 然挣扎,此时切勿松手,应继续离断)。
实验原理-去大脑僵直
中枢神经系统对肌紧张具有易化和抑制 作用。这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 抑制区的活动来实现的。
通常情况下,易化区活动较强,抑制区 活动相对较弱,正是二者的相互对立作用 保持骨骼肌适当的紧张度,以维持机体的 正常姿势。
如果在动物的中脑前、后丘之间切断 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 脊背挺直等伸肌紧张亢进的特殊姿势,称 为去大脑僵直。
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抑制区的活动需 要大脑皮质、尾状核等的下行抑制系统的 支持。
横断脑干后,把大脑皮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尾状核到脑 干网状结构的神经通路切断了,于是削 弱了下行抑制活动,但对易化区的活动 影响不大,因而使得易化作用大于抑制 作用,于是出现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实验原理
人去大脑僵直: 如在中脑发生损伤、缺 血或炎症等疾患时,患 者表现出:头后仰,上 下肢僵硬,上臂内旋, 手指屈曲倒勾。出现去 大脑僵直表明病变侵袭 到脑干。
方法与步骤
实验项目-去大脑僵直
切除去大脑僵直家兔的小脑,观察僵 直程度有无更加增强。
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ppt课件

ppt课件
29
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ppt课件
骨和软骨
30
反射弧
ppt课件
31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ppt课件
32
神经纤维与神经
ppt课件
33
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ppt课件
3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变移上皮
ppt课件 35
现代常用手段
X-Ray
(2) 被动转运:顺浓度转运(依靠载体、通道等)
(3) 主动运输:逆浓度转运(依靠“泵”、耗能)
ppt课件 14
(3)胞饮与胞吐,吞噬
2. 受体作用
膜受体与胞外的激 素、药物、神经递 质等进行特异的结 合,引起胞内生物 学效应的变化。
ppt课件 15
第二节
基本组织
人体组织基本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ppt课件 40
17
三.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纤维)组成,内含肌原纤维,参与机体运动。 1. 2. 3. 骨骼肌: 圆柱状;附于全身骨骼;肌原纤维上有 横纹;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随意肌) 心 肌: 短柱状;分布于心脏;节律性收缩;受 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闰盘 平滑肌: 梭形;分布于内脏,收缩有节律性,受 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人体解剖生理学
绪论
一.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形态、结构及 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动 规律的学科。
ppt课件 2
(一)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概况
Hippocrates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280P)

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或软骨 直接连接。如颅骨
关节
颅骨: 脑囟 颅缝 椎骨: 椎间盘 纤维软骨
(二)间接连接 关节面
1.关节的结构
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的基本结构
1)关节面
透明软骨
2)关节囊
弹性 —— 缓冲冲击力 光滑 —— 减少磨擦
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 外层 纤维层 保护作用 内层 滑膜层 滑膜皱襞 缓冲、润滑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
绪论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生理学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人体解剖学 —— 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1)大体解剖学 2)组织学 3)胚胎学
2. 人体生理学
3)关节腔 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内为负压 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盂缘、关节内软骨、滑液囊等
第六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
1. 体液 ——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的 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液
细胞内液 40%体重 细胞外液 20%体重
组织间液 血液 淋巴液 脑脊液
作用:支持、连接、保护 3. 脂肪组织 4. 网状结缔组织
三、 肌组织
骨骼肌 随意肌 受躯体N控制 心肌 不随意肌 受植物N控制 (一)平骨滑骼肌肌(横纹肌)
1. 一般结构 长圆柱形,有肌膜(胞膜),多核
1) 肌原纤维 肌节: 骨骼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肌节 = 1/2 I带 + A带 + 1/2 I带
骨的血管和神经: 分布于骨膜、骨髓和骨松质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ppt课件

3
体表投影 肾区 renal region
4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 纤维囊 fibrors capsule 脂肪囊 adipose capsule 肾筋膜 renal fascia
5
形态 前、后面 上、下端 内、外缘 肾门 renal hilum 肾蒂 renal pedicle 肾窦 renal sinus
6
内部结构 肾实质 ○ 肾皮质 ○ 肾髓质 肾锥体 髓放线 皮质迷路 肾乳头 肾柱 尿液引流管道 ○ 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
7
组织学构造
肾实质组成 肾单位 nephron ○ 肾小体 ○ 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集合管 ○ 弓形集合小管 ○ 直集合小管 ○ 乳头管 球旁复合体
20
球旁复合体 球旁细胞: ○ 入球小动脉管壁内 ○ 产生肾素 致密斑: ○ 离子感受器,感受Na+ 浓度的变化 球外系膜细胞
21
肾的血管 肾动脉 肾段动脉 叶间动脉
22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 管网-出球小动脉-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网
被膜下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8
肾小体的构成
肾小球 构成 ○ 入球小动脉 ○ 毛细血管网 ○ 出球小动脉 特点 ○ 管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 动脉 ○ 毛细血管为有孔型
9
肾小囊(双层)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足细胞 肾小囊腔
10
11
尿液滤过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外基膜 足细胞足突间隙的 裂隙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
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
1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 kidney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ra
体表投影 肾区 renal region
4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 纤维囊 fibrors capsule 脂肪囊 adipose capsule 肾筋膜 renal fascia
5
形态 前、后面 上、下端 内、外缘 肾门 renal hilum 肾蒂 renal pedicle 肾窦 renal sinus
6
内部结构 肾实质 ○ 肾皮质 ○ 肾髓质 肾锥体 髓放线 皮质迷路 肾乳头 肾柱 尿液引流管道 ○ 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
7
组织学构造
肾实质组成 肾单位 nephron ○ 肾小体 ○ 肾小管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集合管 ○ 弓形集合小管 ○ 直集合小管 ○ 乳头管 球旁复合体
20
球旁复合体 球旁细胞: ○ 入球小动脉管壁内 ○ 产生肾素 致密斑: ○ 离子感受器,感受Na+ 浓度的变化 球外系膜细胞
21
肾的血管 肾动脉 肾段动脉 叶间动脉
22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 管网-出球小动脉-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网
被膜下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8
肾小体的构成
肾小球 构成 ○ 入球小动脉 ○ 毛细血管网 ○ 出球小动脉 特点 ○ 管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 动脉 ○ 毛细血管为有孔型
9
肾小囊(双层)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足细胞 肾小囊腔
10
11
尿液滤过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外基膜 足细胞足突间隙的 裂隙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
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
1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 kidney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ra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七章消化系统PPT课件

4.内因子
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 素B12结合,促进B12的吸收,供红细胞生成所需。
19:46
(二)胃的运动 1. 胃的主要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3)蠕动
2.胃排空
3.呕吐
19:46
三、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1.蛋白水解酶 2.胰淀粉酶 3.胰脂肪酶 4.碳酸氢盐
19:46
2.胰的微细结构
(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2)内分泌部(胰岛) A细胞: 高血糖素 B细胞: 胰岛素 D细胞:
19:46
第二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消化:
消化的方式分两种:
①机械性消化
②化学性消化
19:46
一、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由唾液腺分泌产生,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其主 要成份是水,含有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等 物质。
19:46
3.肝的பைடு நூலகம்细结构
(1)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板(肝索) 肝血窦 胆小管 窦周隙
19:46
小叶间动脉 (2)肝门管区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19:46
(3)肝的血液循环
门V
小叶间V 肝血窦 中央V 小叶下V 肝V 下腔V
肝固有A
小叶 间A
19:46
4.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 胆囊底: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 交点处。 胆囊体:
19:46
(七)大肠
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 结肠和盲肠的形态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19:46
1. 盲肠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四)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主要来自医疗实践,现
代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尤其是人体生理学知识,主要
来自动物实验。 1. 急性实验—分析法
1)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从活着或杀死的 动物体分离所要研究的组织或器官, 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它的生理功能
实验,观察它的活动。 --坐骨神经腓肠肌.
张锡钧. 30年代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学研究所Dale实验室用 蛙腹直肌测定Ach的生物学方法,成为该方面研究的经典技术. 证明加压素的释放是通过脑内有关通路及Ach介导实现的。 冯德培.在英国伦敦大学Hill实验室工作, 神经肌肉接头处 化学传递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神经-肌肉间的营养关系研究。
张香桐. 第一代从电生理角度探索脑的奥秘的世界科学家 之一. 通过对皮层神经元树突的研究,提出了树突在脑复杂的 整合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 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 次提出了大脑-丘脑之间的循环通路, 对脑电梭形波产生具有 关键作用; 针刺原理研究,提出中央中核-大脑皮层-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的神经回路,对痛觉信号的传入起调节作用.
意大利学者L. Galvani 1786年发现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把新 制备的蛙的神经肌肉标本连接起来,马上就会使肌肉抖动,提 出蛙体内存在神经电流。
1863年,谢切诺夫发表了脑反射的文章,认为脑活动的实质 是反射。Decartes 反射只适应于因果关系明显的活动。
巴浦洛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了条件反射. 1902年,Bernstein 提出生物电现象的膜学说。 1949年,Hodgkin与Huxley提出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1902年,Starling发现了分泌,创立了激素的概念,确定了 内分泌与体液调节。
生殖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pptx

02
男性生殖系统
Chapter
睾丸与附睾
睾丸
男性生殖腺,也叫精巢,具体结构包括曲细精管和 间质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睾 酮。
附睾
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可分为头、体、尾三部。 附睾管除贮存精子外,还能分泌附睾液,其中含有 某些激素、酶和特异的营养物质,它们有助于精子 的成熟。
输精管与射精管
阴茎与阴囊
阴茎
是男性重要的性器官,具有性交功能,并有排尿和射精作用。阴茎主要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组成 ,外面包以基筋膜和皮肤。
阴囊
是一个皮囊,位于阴茎后面,有色素沉着,薄而柔软,中间有一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室,每个室内有睾丸、附睾 、输精管。阴囊上有很多皱折,能收缩和扩张,可以调节睾丸周围的温度(阴囊内温度比体温低1.5-2C),有 利于睾丸产生精子。
精液组成与功能
精液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精浆为精子 提供营养和运输介质。
附睾、输精管与射精
精子在附睾内获得运动能力,通过输 精管输送至射精管,在性高潮时通过 射精排出体外。
女性生殖过程
01
02
03
卵巢产生卵子
卵巢内的卵原细胞经过减 数分裂形成成熟的卵子。
输卵管拾卵与受精
卵子排出后被输卵管伞端 拾取,在输卵管内与精子 结合受精。
输卵管间质部
埋在子宫壁内的部分,最短最窄。
子宫与阴道
子宫上部较宽,其上端隆突部分 称宫底,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 卵管相通。
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的肌性管道 ,富有伸展性,是女性的性交器 官和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 道。
子宫 子宫体 子宫颈 阴道
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ຫໍສະໝຸດ 腔中 央,呈倒置的梨形。下端狭窄呈圆柱状,突入阴道中 。
人体解剖生理学《运动系统》医学PPT课件

基本结构:关节面:凸面为关节头,凹面为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 包围 整个关节并可分为内外两层;
关节腔:关节囊所围成的腔,里面含有少量滑液,有润滑和 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
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带:连接相邻两骨的致密结缔组织,分为囊内韧带和囊
外韧带,有增加关节稳固性及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 (2)关节盘:是两关节面间的纤维软骨板,呈圆形,中间稍薄,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 (一)颅骨:
• 颅由23块颅骨构成(除3 对听骨)。除下颌骨和舌 骨外,都彼此借缝或软骨 牢固地结合,保护头部器 官。
• 颅的组成
• 1.脑颅
• 脑颅位于颅地后上方,构 成颅腔,保护着脑。组成 脑颅的骨有8块:额骨、 枕骨、蝶骨、筛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2块。
• 1.颅盖
颅的整体观
• 1)颅盖由成对的 顶骨、颞骨和不成 对的额骨、蝶骨和 枕骨构成。
• 在额骨与顶骨之间, 有冠状缝;左右二 顶骨之间有矢状缝; 枕骨与顶骨之间有 人字缝。
• 2)颅盖内面 凹陷, 在正中线的后端有 一隆起,称枕内隆 凸。
• 婴儿颅骨(示上面观和侧面观)
颅底
• 1)颅底内面 • (1)颅前窝 • 主要由额骨和筛骨构成。容纳大脑半球的额叶。窝的中
骨胶原纤维 有 机 质
粘多糖蛋白
磷酸钙 无 机 质
碳酸钙
韧性和弹性
硬度和脆性
二、骨连结
• 骨连结的形式 •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
结缔组织、软骨或 骨组织相连接,称 直接连接。 • 纤维连接:两骨借 结缔组织、软骨或 骨相连接,中间无 腔隙。
(一)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较大。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 包围 整个关节并可分为内外两层;
关节腔:关节囊所围成的腔,里面含有少量滑液,有润滑和 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
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带:连接相邻两骨的致密结缔组织,分为囊内韧带和囊
外韧带,有增加关节稳固性及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 (2)关节盘:是两关节面间的纤维软骨板,呈圆形,中间稍薄,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 (一)颅骨:
• 颅由23块颅骨构成(除3 对听骨)。除下颌骨和舌 骨外,都彼此借缝或软骨 牢固地结合,保护头部器 官。
• 颅的组成
• 1.脑颅
• 脑颅位于颅地后上方,构 成颅腔,保护着脑。组成 脑颅的骨有8块:额骨、 枕骨、蝶骨、筛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2块。
• 1.颅盖
颅的整体观
• 1)颅盖由成对的 顶骨、颞骨和不成 对的额骨、蝶骨和 枕骨构成。
• 在额骨与顶骨之间, 有冠状缝;左右二 顶骨之间有矢状缝; 枕骨与顶骨之间有 人字缝。
• 2)颅盖内面 凹陷, 在正中线的后端有 一隆起,称枕内隆 凸。
• 婴儿颅骨(示上面观和侧面观)
颅底
• 1)颅底内面 • (1)颅前窝 • 主要由额骨和筛骨构成。容纳大脑半球的额叶。窝的中
骨胶原纤维 有 机 质
粘多糖蛋白
磷酸钙 无 机 质
碳酸钙
韧性和弹性
硬度和脆性
二、骨连结
• 骨连结的形式 •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
结缔组织、软骨或 骨组织相连接,称 直接连接。 • 纤维连接:两骨借 结缔组织、软骨或 骨相连接,中间无 腔隙。
(一)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