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案物理实验设计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物理实验设计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案:物理实验设计,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并参与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堂有助于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教学实验。
二、实验目标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提出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的具体要求,列出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清单。
四、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将涉及以下内容: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介绍实验目的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所涉及的物理概念。
2. 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详细介绍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和器材的使用方法,注意安全使用和正确操作。
3.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流程和实验步骤的描述。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引导他们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
4. 数据记录与分析: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出结论。
5. 思考提升:在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评估为了评价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可以结合以下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装置搭建、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和心得体会等内容。
2. 项目展示:鼓励学生将实验成果以展板、PPT等形式进行呈现,包括实验步骤、数据、结论和实验设计的改进等内容。
3. 团队合作评估: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进行评估。
以上评估方式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六、实验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名称: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的演示二、实验设计思路:“竖直方向”指的是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就是指重力的方向在任何情况下都与水平面垂直,初中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中由于认知和理解方面存在一些片面,容易把重力方向描述为“垂直向下”,特别是作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示意图的时候,很容易画成垂直于斜面向下,因此,如果能给学生演示出重力的方向始终与水平面垂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基于这种教学需要,构想和设计出本实验。
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四、实验所用器材:方形水槽一个、有刻度的匀直木条一根、有孔金属小球一个、细线一根、合适的木板一个、合适的钉子两根、适量的水五、实验原理:木条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绕钉子转动,静止时的位置就是水平位置,悬挂金属球的细线的方向就是金属球所受重力的方向,如果细线与木条垂直,就是金属球所受重力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即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六、实验组装及操作步骤:(1)将匀直木条正中间打一小孔,孔略比钉子大一些,并尽量把孔打磨光滑。
(2)在木板适当高度的中央钉上一枚钉子,并将木条穿在钉子上,使木条能绕钉子在竖直面内自由灵活地转动。
(3)在木板上钉木条的钉子上方适当位置再钉一根稍长一些的钉子,在钉子上拴上用长度合适的细线穿起的金属球。
(4)将木板竖直放入方形水槽中,最好能和水槽固定在一起。
(5)在水槽中倒水,到水面在钉木条的钉子处为止。
(6)此时木条所处的位置就是水平位置,细线的方向就是小球所受重力的方向,很容易就能看出,细线与木条垂直,即小球所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7)将水槽放倾斜,木条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发生转动,静止后可以看出,木条的位置依然是水平位置,细线依然与木条垂直,即证明小球此时所受重力方向依然竖直向下。
(8)将水槽倾斜任意角度重复以上实验几次,每次细线都与木条垂直,即每次所受重力的方向都与水平面垂直,得出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的结论。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5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下面,我将从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路。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实验项目。
对于力学部分,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实验,如弹簧的弹性、滑动摩擦力等;对于光学和热学部分,可以选择一些与光学器材和热学器材相关的实验项目,如折射实验、热传导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来辅助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展示,通过视频和图像的呈现,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模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安全性;利用互动式实验教学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来。
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可以组织实验竞赛或实验设计比赛,让学生们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来展示自己的物理学习成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使实验教学更具有成效。
第2篇示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内容单一、思维方式受限、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等。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
——探究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XX学校杨巧
一、实验名称:探究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二、实验设计思路:初中物理电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对于刚刚接触到电学的学生来说,应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生活中天天都要用到电,陌生的是电是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太抽象了。
所以这个实验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电的真实存在。
而书上的实验是用的纸屑做的实验,这个实验好是好,但是纸屑被吸引到带电体后,又会掉落飞散开来,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吸引”的意思。
所以我设计了的这个实验即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吸引的实验情况,又能用在后面的电荷间的相互关系上,一举两得。
三、实验目的:探究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摩擦过的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两片小纸片穿在细线上,吊在铁架台上,让其静止;
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让玻璃棒带电;
3、用带电的玻璃棒靠近纸片,让学生府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此时不能让玻璃棒破到小纸片,以免让小纸片带电)
4、由此得出结论:通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六、实验装置的图片:
七、实验所需器材:
铁架台一个、丝绸一块、玻璃棒一根,细线一根、小纸片、剪刀。
八、实验效果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该实验我已经在教学中运用了五六年了,效果相当的好,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吸引”的含义,消除书上纸屑乱飞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的问题,还能够为后面的研究电荷间的相互关系做好理论及实验准备。
且该实验的实验器材简单易找,所以我个人觉得值得推广。
2012年3月28日。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2)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二、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如图)七、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自制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自制教案实验目的:1. 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热传递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实验材料:1. 铁架台2. 玻璃瓶3. 黑色彩色纸4. 透明胶带5. 镜子6. 热源(如蜡烛、煤油灯等)7. 温度计8. 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实验步骤:1. 将玻璃瓶清洗干净,用透明胶带封口,确保密封。
2. 在玻璃瓶内放入热源,如蜡烛或煤油灯。
3. 将黑色彩色纸包裹在玻璃瓶外,确保瓶子被黑色纸完全覆盖。
4. 将镜子放在黑色纸上,调整位置使其反射太阳光。
5. 将铁架台搭建起来,将玻璃瓶放在铁架台上,使瓶子朝向太阳。
6. 使用温度计测量食物和玻璃瓶的温度。
7. 观察并记录食物加热的过程,注意观察温度变化。
8. 实验结束后,比较食物在太阳能烤箱和普通烤箱中的烹饪效果。
实验原理:1. 太阳能烤箱利用太阳光的热能来加热食物。
2. 黑色纸能吸收太阳光的热能,并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给食物。
3. 镜子能反射太阳光,增强加热效果。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易燃物品。
2. 实验时,要确保玻璃瓶密封,以防热气泄漏。
3. 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实验,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实验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包裹玻璃瓶,观察颜色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镜子(如凸面镜、凹面镜等)来观察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3.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热源(如电池、酒精灯等)来观察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能的利用和热传递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提高实验技能。
同时,学生也能增强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在实验拓展部分,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
初中物理创新教案(优秀7篇)
初中物理创新教案(优秀7篇)初中物理创新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学目标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⑶培养学生规划组织与实践能力。
⑷培养学生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通过正确、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汇集、分析、研判、整合与运用资讯,提升学习效率与生活品质。
⑸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中。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中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实施措施和安排1、组织形式:⑴个人活动:针对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走访、查阅资料、调查等形式写出调查报告。
⑵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明确研究方向。
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写好小组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2、教学形式⑴任务驱动。
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⑵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针对性指导。
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名称:设计一个简易的蒸汽机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蒸汽机,探索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1. 蒸汽机模型装置2. 热能源(电炉或蜡烛)3. 水实验步骤:1. 搭建蒸汽机模型装置,可以使用一个小容器作为蒸汽室和蒸汽发生器,一个塑料飞机螺旋桨作为轮子。
2. 将水加入蒸汽室中,水位不要太高,保证一部分的水可以蒸发成蒸汽。
3. 将热能源放在蒸汽室下方,加热水,使其产生蒸汽。
4. 观察蒸汽产生后的现象,飞机螺旋桨是否转动。
实验原理:蒸汽机是利用水蒸气燃烧产生热能并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利用热能源将水加热,使水蒸发成蒸汽。
蒸汽的产生使得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飞机螺旋桨推动旋转。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热源,防止烫伤。
2. 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实验完毕后要及时关掉热源,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当热源加热水时,水会逐渐蒸发成蒸汽,蒸汽的生成使得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从而推动飞机螺旋桨旋转。
这一结果说明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通过燃烧蒸汽产生的热能,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推动机械装置的运动。
实验应用: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蒸汽机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发电、动力机械等领域。
通过这个简易的蒸汽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蒸汽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总结:通过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蒸汽机的实验,我们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蒸汽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通过热源的加热,将水蒸发成蒸汽,从而推动飞机螺旋桨的旋转。
蒸汽机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现代工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实验既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创新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创新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一种以上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方法,能结合实际对传统实验进行改进;3. 了解物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初中物理实验,并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方案;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效率;3. 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3.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初中生巩固物理实验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物理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回顾:复习初中物理实验基本原理,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等领域的实验原理。
- 教材章节:初中物理实验原理相关章节- 内容列举:重力、摩擦力、电流、电压、光的折射等实验原理2. 创新实验设计方法:介绍一种以上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方法,如微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等。
- 教材章节:物理实验创新设计方法相关章节- 内容列举:实验装置改进、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数据处理等3. 实践操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方案。
- 教材章节:具体物理实验操作相关章节- 内容列举:电路实验、光学实验、力学实验等4. 实验报告撰写:教授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要求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 教材章节:实验报告撰写相关章节- 内容列举: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结论等5. 物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物理实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科认识。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案例与评析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
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
(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七、实验原理: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初中物理【创新性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性。
5 光的折射的如图所示,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石块,但用竹签穿过细管却碰不到,改用激光笔通过细管照射,石块可以被照亮。
直观说明了光的折射。
调整细管角度,把石块改为容器壁上的记号,再次做实验,演示“池水变浅”现象。
1.直观性强,创造性的用呈直线状竹签比对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学生易于观察和感受到光路发生了偏折的事实;2.器材简单,便于开展实验;3.实验过程加入学生参与,使其在探索中有“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过程,印象深刻。
6 凸透镜成像 1.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在其中一个上按一定形状(如三角型)扎几个小孔,嵌入手电筒上的led灯珠,连接好电路,立于光具座上,代替蜡烛进行实验。
2.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上,用笔标记出对应的灯珠位置,实验时用来比较物像是否同样大小。
1.灯珠的亮度更高,便于在较强光线环境下演示。
2.物像大小关系比较方法更科学。
7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其能够成清晰实像。
1.近视眼: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前。
将近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2.远视眼: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后。
将远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能够直观的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办法和部分成因。
8 练习使用温度计将简单的测量改为先估测后进行测量,在实验室中准备好一大杯热水和一大杯冷水,1.引入竞争机制,同组之间比较,学生让同学先进性任意混合,再用手试水温(注意烫伤),估测水温,同组之间进行比较,看谁估计的值与测量值最接近。
让学生用热水和冷水混合配比适当温度的温水,例如37摄氏度,再进行测量,看谁配制的水温最接近要求。
的参与意识提高,注意力更加集中。
2.通过估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温度这个物理量有了更进一步的直观理解。
9 汽化吸热实验一:烧不坏的手绢: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
《焦耳定律》创新实验方案
《焦耳定律》创新实验方案富源县中安街道一中王汝斌一、实验的重要性: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第4节内容,在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时,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定律之一,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与内能之间转化的具体体现。
本节内容由“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电热的利用与防止”三部分组成,研究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焦耳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本节教学的成败在于《焦耳定律》实验是否成功。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如图):1.实验原型:图一图二现在人教版物理教材实验设计的步骤是:第一步:在两个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两端电阻丝的电流相同。
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得出: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出的电热越多(如图一)。
第二步:在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个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
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得出: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这个电阻产出的电热越多(如图二)。
2.不足之处:⑴、电流与热量、电阻与热量的关系,在教材中的实验操作中,不能同时演示出来。
⑵、在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得太慢,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切合学生的学习,同时这个实验也不能连续重复演示操作,也不适合于课堂教学。
⑶、演示效果比较差,不能定量研究,只能定性研究。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如图):准备三个相同大小的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内密封三条电阻丝Ra、Rb、Rc、在Rc两端并联一个电阻Rd。
同时在矿泉水瓶的外面要留两个接线柱,要使电阻丝R1> R2 = R3。
把玻璃管插入塑料盒的两端,把橡皮管接在玻璃管上。
在演示板上固定好矿泉水瓶、U形玻璃管、开关S、电阻、及外接电阻。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实验创新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实验创新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现象。
传统的反射和折射实验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我们将对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一系列新颖有趣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一、实验创新理念1. 引入趣味性:通过引入趣味性元素,如趣味实验器材、生动形象的实验故事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验设计能力。
3. 强化学科整合:通过将物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数学、化学等,拓展实验的内涵,丰富实验内容,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1. 反射实验新颖设计普通的反射实验往往只是通过镜子反射光线的简单操作,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观察性,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反射画板实验”。
实验步骤:① 准备一块黑板、一个光源(手电筒或者激光笔)、一块白纸和一块镜子。
② 在黑板上涂抹一层黑色颜料(可选用黑板粉末),然后用白纸覆盖在黑板上。
③ 将镜子放置在光源和黑板之间的适当位置。
④ 打开光源,使光线从光源射向镜子,然后观察镜子反射出的光线照射在白纸上会出现的图案。
实验原理:通过黑板上发生的位置图案,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反射现象,同时在实验中进行讨论和推理,加深学生对光线反射规律的理解。
实验步骤:① 准备一块白色板纸,上面绘制有多个圆环,然后切割出一个小孔,用来观察折射现象。
② 准备一个大槽,装满水,放置在板纸下方。
③ 学生将板纸放在槽的表面,然后用激光笔垂直射入水中,观察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激光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折射现象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创新思路(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创新思路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创新思路摘要: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物理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创新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然而,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初中物理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1.实验内容单一: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缺乏新意和多样性。
2.实验方法陈旧: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实验,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
3.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方法陈旧,导致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融入现代科技: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物理实验设计,如使用传感器、计算机辅助实验等,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5.跨学科整合:将物理实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数学、化学、生物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学生主导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7.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绿色环保: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意识,提倡使用绿色、安全的实验材料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欧姆定律”实验为例,采用创新思路进行实验设计:1.融入现代科技: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实时监测电流、电压的变化,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名称:双试管实验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由于大气压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试管两支(大小不同,小试管刚好能装进大试管为宜,小试管的内部染上颜色,并在小试管的内部用502胶水固定一根细线。
)、水、小塑料块。
实验操作步骤:1、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
2、将两支试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大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插入装水的大试管中。
5、将两支试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慢上升,直至大试管顶部。
)6、在小试管的细线上挂一塑料块。
7、重复步骤3和4,并观察实验现象。
(可以看到塑料块随小试管一起上升。
)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小试管内部固定细线:(1)小试管进入大试管中不易取出,操作不当会使试管打碎或损坏,有了细线可轻易的将小试管拉出来,使实验操作更方便。
(2)可在细线上悬挂重物,使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神奇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实验注意事项:1、小试管染色应是内壁,若染外面一是可能影响实验效果,二是遇水颜色容易掉。
2、细线应固定在小试管内部,若固定在小试管外面会影响实验操作。
3、大试管中加入的水要适量,一般半试管水即可。
4、小试管下面悬挂的重物应是轻小物体,否则实验不能成功。
初中物理创新简单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简单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原理,掌握其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
2. 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
3. 实验操作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电动玩具,引导学生关注直流电动机,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
3. 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制小风扇,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4. 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讨论结果自制小风扇。
5. 实验:让学生演示自制小风扇,观察其工作效果。
6. 分析:讨论自制小风扇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风扇,提高其性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风扇,观察其工作效果。
4. 分析法: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
2. 学生能独立完成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
3. 学生能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提高科学素养。
4. 学生能提出改进小风扇的建议,展现创新意识。
六、教学资源:1. 直流电动机及其配件。
2. 自制小风扇的材料。
3. 实验操作手册。
4.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教学步骤:1. 展示直流电动机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直流电动机。
2. 讲解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
3.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4.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风扇。
5. 让学生演示自制小风扇,观察其工作效果。
6. 讨论自制小风扇的优点与不足,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风扇,提高其性能。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教学实践案例与评析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
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
(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
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九、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改进,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比热容的概念,更容易弄懂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变化较小;或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温度变化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热量较多;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日常生活实例。
十、自我评价
该实验的改进比原实验更容易控制一些量的变化,实验数据误差更小,实验结论更直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将酒精灯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我认为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误差更小,因学校实验室没有,故只好等以后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