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分类:按其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值约因子、非密度值约因子

按其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

4)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⑴环境对生物的作用⑵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能量环境

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即380—760 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最强的光谱部分分别在640nm~660nm波长的红光和430~450nm波长的蓝紫光,红光对糖的合成有利,蓝紫光对蛋白质的合成有利。长波光抑制植物的加粗生长,促进高生长。短波光相反。短波光有杀菌作用,长波光是地表热量的直接来源。

2、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黄化现象。

3、生物对光周期现象的适应

1)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植物光周期的反应主要是诱导花芽的形成和开始休眠;

动物光周期的反应主要是调整代谢活动和进入繁殖期。

2)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度,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会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3)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可将动物分为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长日照动物:某些哺乳动物(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

短日照动物:有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来到而进入生殖期。

4、贝格曼定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5、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陆生植物的水分来源主要是:根系吸收、茎叶吸收、体内代谢。水分去向是:蒸腾作用、体内代谢。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而分为三大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特征:细胞质内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拥有盐腺等泌盐功能;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脱化;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拥有通气根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特征:⑴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⑵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⑶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

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学指标,大致有:

⑴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⑵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⑶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3、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包括

A:增长性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

4、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逻辑斯谛方程曲线通常划分为五个时期:

⑴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⑵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⑶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般时,密度增长最快。

⑷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⑸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意义:①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①种群增长;②季节消长;③种群的波动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

1、生活史: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2、能量分配与权衡:在繁殖中,生物可以选择能量分配的方式。资源或许分配给一次大批繁殖——单词繁殖,或者更均匀地随时间分开分配——多次繁殖。同样的能量分配,可产生许多小型后代或者少量的的较大型后代。

3、r-选择和K-选择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4、种内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5、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一个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最后

产量差不多一样的。

6、Lotka-Volterra模型

dN1 / dt = r1 N1(1 - N1 / K1 - αN2 / K1)

dN2 / dt = r2 N2(1 - N2 / K2 - βN1 / K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