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中以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陈皮、 半夏理气降逆;连翘以清降食滞中郁热,治酸 腐最宜;茯苓、枳壳以理气和中、调理脾胃, 顾护在先。 如食积气滞明显,见便秘腹胀者,可合用小 承气汤,或另选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以 通腑导滞,下气止呕。 至于暴饮暴食以后,脘腹撑胀疼痛,呕吐频 频,或胃型显露者,不妨因势利导,试用探吐 法以为救急。
赵氏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幽门不全梗阻,38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服用旋覆代赭汤合半夏甘遂 汤: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生姜、黄芪、柴胡、附子、怀山药、杭芍、甘遂粉(分 2次冲服),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必要时结合西医的一般对症 处理。结果:治愈20例(52.63%),好转14例(36.84%),无效4例(10.53%),总有效率89.47%[北 京中医1992;(4):26]。 曲氏以中药治疗急性胃肠炎117例。服用肠炎合剂,其组成为:马齿苋、地锦、姜半夏、五味子、 葛根,煎成200毫升水剂,每次口服50毫升,每日4次。另外用黄连素注射液4毫升,双侧足三里轮流 穴位封闭,每日1次。结果:发热、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4天全部消失而治愈[实用中医内科杂 志1988;2(3):119]。 邵氏用麦门冬汤加味治疗胃阴不足型顽固性呕吐42例,均选择大病、久病后期出现的胃阴不足型 顽固性呕吐患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大枣、竹茹、石斛、炙 杷叶等,煎汁少量频服。服药量最少者3剂,最多者9剂,其中治愈20例(47.6%),显效15例 (35.7%),有效4例(9.5%),无效3例(7.1%),总有效率92.8%[河南中医1990;10(1):21]。
暑湿为患者,可酌情去藿香、佩兰、厚朴、陈皮,加用 黄连、荷叶、白扁豆等以增强化湿与清暑作用,或改用新 加香薷饮治疗。 感受秽浊之气,卒然呕吐者,应急予玉枢丹研化冲服 以辟秽泄浊止呕。
饮食停滞
症状:有伤食史,呕吐酸腐,厌食,得食愈甚,得吐 则适;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或溏或秘,其味秽 臭,舌苔厚或腻,脉象多滑。 症状分析:食积内停,胃气上逆,故见呕吐酸腐,得 吐则适;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见脘腹胀满,嗳气纳呆; 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故见大便不爽,或溏或秘。舌苔脉 象,以为明证。 辨证要点:呕吐 ﹢ 饮食积滞症状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以保和丸为主方。
【分型论治】
一、实证
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胸脘痞闷,或面垢,身倦,汗多,舌苔薄白或腻, 脉象浮紧或濡缓。 症状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暑湿秽浊之气, 内扰胃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起病急,突 然呕吐。寒邪外束肌表,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恶 寒,头身疼痛,脉象浮紧。湿浊中阻,气机不利, 故见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辨证要点:呕吐 ﹢ 外感症状 治法:解表祛邪,和胃降逆。 方药: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
【范围】
西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将呕吐分为中枢 性、周围性两类,一般而言,所有出现 呕吐的病证(如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 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 症等)均可参考本章进行辨证论治,但 是,对一些危重急证病例,在中药治疗 同时,应注意辨别病因,有针对的处理, 以免延误病情。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通为 用。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胃气不能和降, 气逆于上,则可发生呕吐。(胃气上逆) ① 外邪侵袭 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内干 胃腑,扰乱气机,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 则可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 呕吐哕门》所 言:“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 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痰涎或清水,头晕心悸;伴有脘闷纳呆、 胃中振水声,舌苔白腻,脉象多滑。 症状分析:脾失健运,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故见 呕吐痰涎清水,脘闷纳呆。饮停中焦,清阳不升,故 见头晕;水气凌心,故见心悸。舌苔脉象亦为饮停中 焦之象。 辨证要点:呕吐 ﹢ 痰饮内阻症状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以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
方中以半夏、生姜重在和胃降逆以治其标,配 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化水饮以顾其本。 若呕吐痰水色黄、味苦或其质粘滞,伴心烦失 眠,舌质尖红,舌苔黄腻,为痰热中阻之象, 当选黄芩温胆汤以清化痰热,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
Biblioteka Baidu
症状:呕吐酸苦,嗳气频频,并有情志诱因;伴见胸 胁烦闷胀满,疼痛走窜,嗳气得舒,舌质边红,舌苔薄腻, 脉象弦滑。 症状分析: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呕 吐酸苦,嗳气频频;肝胃不和,气机郁滞,故见胸胁闷痛, 攻冲走窜,得嗳气则舒;舌质边红,脉象弦滑,亦为气滞 肝旺之证。 辨证要点:呕吐 ﹢ 肝气不舒症状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以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为主方。
方中以厚朴、苏叶理气宽中;半夏、生姜、茯 苓和胃降逆止呕;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以止 呕。若并见口苦便秘、烦躁易怒、头晕目赤者, 为肝郁化火之象,可加入栀子、黄芩、虎杖、 大黄、枳实以清肝热、泻腑实。 若见食入即吐,来势较猛,伴心烦口苦,喜进 凉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而少津,脉象滑数, 为胃热上冲,当清胃降逆,方予大黄甘草汤, 开水冲泡,频频少服。
诊断: 1 病史:病势、自觉症状、诱因、 2 临床特征:以呕吐为临床主症 3 辅助检查:胃镜、钡餐、B超等
鉴别诊断
呕吐应与反胃、呃逆鉴别。 首先在临床表现方面,呕吐以有物有声为 其特征,反胃则表现为朝食暮吐,而呃逆又以 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其 特点。 其次,呕吐与反胃的病位同属于胃,而呃 逆的病位尚牵涉于喉。 此外,在病机方面,三者均以胃气上逆为 其关键,而呃逆还有膈间气机不利的病机。由 此,三者不难鉴别。
2、辨呕吐物: 一般而言,呕吐物尚未变味,其质清稀无色,多为寒 证;呕吐物已经变味,酸腐或苦,其质粘稠或色黄,多属 热证。 具体见书上 3、辨可吐与止吐: 4、辨可下与禁下:
治疗原则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牢记“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这一关键病机,故“和胃降逆”为 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则。 在病因治疗——补虚泄实,散寒清热的同时, 予以“理气通降,和胃降逆”。
方中以人参、麦冬、粳米、甘草等以滋养胃 阴,以半夏降逆止呕。但若津伤过甚,则人参、 半夏之燥有所不宜,可以考虑用沙参替代人参, 用枇杷叶、刀豆子、竹茹替代半夏。兼见脘腹 闷胀隐痛者,可酌情加入香橼皮、枳壳以疏调 气机;兼见便秘者,可加入火麻仁、枳壳、全 瓜蒌以润下通腑。
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劳累之后,即易呕吐, 时作时止;病史多长,面色 白,倦怠乏力,大 便溏稀,舌质淡胖,脉象弦细。 症状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故饮食劳作 稍有不慎则易呕吐,且时发时止,伴有大便溏稀; 脾气不足,无以充养,故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苔 脉象亦为佐证。 辨证要点:呕吐 ﹢ 脾胃气虚症状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
【教学参考】 近年来对于引起呕吐的常见疾病,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 疗效。 王氏治疗神经性呕吐40例,其中辨证属肝胃不和型26例,胃阴不足型8例, 肝胆火盛型6例。病程3个月以内23例,3个月至半年15例,半年以上2例。服用下 述基本方:伏龙肝、代赭石、半夏、竹茹、茵陈、枳壳、木香、生麦芽、山药、 鸡内金。每剂以伏龙肝60克布包先煎20分钟代水,后下诸药煎煮300毫升药液, 视呕吐轻重分2~3次温服,每次间隔20分钟,每日2剂,早晚各1剂。连续服用10 日为1个疗程,并随证略有加减。结果:临床治愈31例(77.5%),好转7例( 17.5%),无效2例(5%)[天津中医1991;(6):17]。
呕吐
【定义】
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胃内容物上逆经口而 出的病证,称之为呕吐。 说明:金· 李东垣《东垣十书》有“声物皆出谓之 呕”、“物出而无声谓之吐”及“声出而无物谓之 干呕”之说,然究之临床,呕与吐多同时发生,二 者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以呕吐并称;呕吐与干呕 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故将干呕 与呕吐合并讨论。 人体五藏六腑发生病变,有损于胃,使胃失和降, 皆可令人呕吐
【预防与调摄】
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 避免精神剌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 可暴饮暴食,忌食生泠、辛辣、香燥之 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小结】
呕与吐,虽有区别,但以并称为宜。其病因多样,总以胃 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其病机关键。呕吐的分类,以张景岳虚、 实为纲之法为宜。由于病因不同,证型亦异,但各型均有其 典型表现,临床不难选择。 治疗之法,当突出和胃降逆这一大法,在对病因治疗的同 时,皆应配合和胃降逆的药物,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 的生理机能。其中,寒者可选半夏、代赭石,热者酌加竹茹、 枇杷叶。 呕吐虽非内科大证,但若误治失治,亦可由实变虚,由轻 变重,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应注意饮食卫生,适应 四时变化,调怡情志,增强体质,时时顾护胃气,以为预防。
二、虚证
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且多干呕,伴口燥咽干而不欲 饮,似饥而不欲食,舌质红而少津,舌苔薄黄或花剥,脉 象细滑。 症状分析:邪热未清,耗伤胃阴,胃失濡养,气机失 于和降,故见呕吐反复发作,时时干呕,知饥而不欲食; 阴津不足,无以上承,故见口燥咽干;舌质脉象亦为佐证。 辨证要点:呕吐 ﹢ 胃阴不足症状 治法:滋养阴津,和胃降逆。 方药:以麦门冬汤为主方。
总之,外邪侵袭,内伤七情,饮食不节以及劳倦过度 诸种因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关于病性:其临床表现又有虚实之分。实者因邪气所 干,又有外邪,伤食之分;虚者缘胃虚不降,更有阴虚、 阳虚之别。如《景岳全书· 呕吐》有言,“或暴伤寒凉, 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 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 证,此皆呕之实证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 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虚也。”
【历史沿革】
1、祖国医学对呕吐的认识,渊源于《黄帝内 经》。 认为,呕吐可由寒气、火热、湿浊、饮食以 及胆气犯胃等引起,并提出了“上逆”的病机 概念。奠定了呕吐病证的病理生理基础。
2、张仲景秉承要旨,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新 的认识,而且,创立了呕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其 中,对类似证候的鉴别与灵活组方方面尤有创见,其 思路至今仍影响着中医临床论治。书中首次提出“蛔” 以及“水停心下”的病因病机概念,提出苦辛酸安蛔 以及“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并设专方治疗。更立干 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开苦辛通降、益胃止呕之法门。 同时,以“呕家有痈脓”为例,告诫医者当治病求因, 审因论治,不可见呕止呕。 嗣后诸家见仁见智,使呕吐的辨证论治更趋完美。
② 饮食所伤 过食生冷油腻或不洁食品,皆可损伤脾胃,导致 食滞中焦,胃气不能通降,上逆则为呕吐。 ③ 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 脾失健运,食积难化,均可导致胃失和降,上逆而为 呕吐。 ④ 脾胃虚弱 劳倦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伤阳,以致寒湿或痰 饮中阻,发为呕吐;亦有热病伤阴,胃之津液不足, 失于润降,上逆而成呕吐者。
急性呕吐与霍乱 急性呕吐:以呕吐为主,不伴有腹痛。 霍乱:起病急,病情凶险。腹痛剧烈如绞, 上吐下泻,泻下如米泔,剧烈者可出现肢冷、 脉微等危象。
辨证施治
【辨证要点】 1 呕吐一证,首当辨明虚实。 一般而言,实证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而发, 发病急,病程短,呕声高亢,病位主要在胃;虚证 每为脾胃虚弱,失于健运,发病缓慢,病程绵延, 呕声低微,病位主要在脾。 治疗之法:实证----驱除邪气,虚证----扶助脾 气。
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益气,配以 陈 皮、半夏、木香、砂仁和胃降逆。 如见胃脘痞满,且舌质红、苔黄腻,则为中焦寒热错杂之 证,可选半夏泻心汤以平调治之。 如伴巅顶头痛,舌质淡,脉象弦,又为肝胃虚寒之证,应 选吴茱萸汤以暖肝散寒、和胃降逆。 若呕吐清水,四末不温,腹痛或腹胀喜按,畏寒脉沉者, 为脾胃虚寒证,当选附子理中丸加砂仁、半夏以补虚散寒,降 逆止呕。 至于本为脾胃虚寒证,又见胸闷懊恼,恶心欲吐,纳呆便 秘等症者,又为邪浊中阻之象,当予泻降,可予温脾汤,或附 子理中汤与黄连温胆汤合方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