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8/7/2013 2013-8-7
• 十一、南后街 •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 迩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 •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 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 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 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 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 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 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 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 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 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 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 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 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 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 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 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 大师在南后街设臵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 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厅、顶尖奢侈 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 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 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一、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 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 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 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 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 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 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 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 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 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 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 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三、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 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 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 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 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 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 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 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 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 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 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 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 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 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 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 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 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 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Biblioteka Baidu
七、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 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 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 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 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 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 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 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 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 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 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 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 九、宫巷 • •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 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 “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 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 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 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 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 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 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 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 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 六、塔巷 •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 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 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 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 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 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 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 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 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 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 十、吉庇巷 •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 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 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 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 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 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 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 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 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 进行改造。
四、杨桥巷(路) 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 三坊七巷图 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 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 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 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 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 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 “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 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 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 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 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 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 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 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 “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 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 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 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 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 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 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 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 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 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 “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 的活化石”。
• 八、安民巷 •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 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 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 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 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 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 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 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 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 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儒坊
文儒坊是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 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 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 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 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 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 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 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 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 而闻名。
五、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 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 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 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 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 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 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 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 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 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 涛居。”
8/7/2013 2013-8-7
• 十一、南后街 •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 迩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 •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 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 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 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 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 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 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 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 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 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 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 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 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 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 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 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 大师在南后街设臵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 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厅、顶尖奢侈 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 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 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一、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 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 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 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 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 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 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 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 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 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 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 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三、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 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 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 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 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 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 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 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 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 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 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 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 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 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 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 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 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 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Biblioteka Baidu
七、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 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 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 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 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 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 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 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 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 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 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 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 九、宫巷 • •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 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 “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 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 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 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 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 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 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 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 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 六、塔巷 •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 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 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 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 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 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 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 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 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 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 十、吉庇巷 •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 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 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 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 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 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 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 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 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 进行改造。
四、杨桥巷(路) 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 三坊七巷图 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 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 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 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 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 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 “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 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 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 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 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 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 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 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 “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 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 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 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 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 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 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 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 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 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 “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 的活化石”。
• 八、安民巷 •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 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 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 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 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 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 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 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 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 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儒坊
文儒坊是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 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 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 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 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 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 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 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 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 而闻名。
五、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 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 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 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 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 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 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 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 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 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 涛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