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习题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正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关,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3.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4.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成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这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状态:指疾病过程早起机体表现为生理反应的适应性而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生理状态,又称无症状疾病。

6.结构式访谈:是调查着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者问卷向调查对象逐一询问来收集资料,又称问卷调查访谈或者问卷访谈。

7.非概率抽样:每个调查对象被选中的机会不是随机的,一般不能考虑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也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8.专题小组讨论:专题小组讨指由背景相似的讨论参加者或者形成若干个专题小组,每个组有6~12个人组成,在讨论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所一研究或者调查的问题广泛、深入、组有地进行交换意见和观点,研究者依此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9.信度:信度指在实验过程(调查)中对同一实验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获得结果的近似程度。

10.效度:效度指所采取的实验及测量方法或者研究结果符合现有理论或者标准的程度。

11.生命质量(QOL):又称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包括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12.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

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也包括健康者;研究内容是个人生活事件(确定因素)与主观健康状态和满意度(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1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观念形态下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哲学、艺术、习俗等所构成的领域。

社会医学主要从狭义文化概念出发。

14.智能文化:也称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出这些物质的手段、工艺和方法等。

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

15.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16.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约定的习俗,经代代相传后形成了工人的风尚及习惯。

17.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广义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显行为,内在-人的内里活动,外显-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

18.健康行为: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19.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的状况,包括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等一系列指标。

20.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用百分比表示。

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21.成人识字率:一般是描述15岁以上人口能读写人数的百分比。

尤其是妇女识字率最为重要。

22.活动期望寿命(ALE):指人们能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23.减寿人年数PYLL: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24.病残调整生存年(DALY):又称伤残调整生命年,指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25.生命素质指数(PQLI):由婴儿死亡率、1岁时平均预期寿命和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3个基本指标组成。

26.婴儿死亡率:指出生后一年内婴儿死亡数与活产数的比值,以千分率表示。

27.平均期望寿命:是指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平均每人能活到的平均年数。

28.性别比:是指当女性人口为1或者100是男性的人口数。

29.卫生服务研究: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30、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31、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只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32、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33.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和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36.卫生人力资源:受过不同卫生教育与职业培训,能够根据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才能和智慧的人
37.卫生人力规划: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制定卫生人力长远计划的过程。

38.卫生人力需求: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期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39.卫生费用:指在一定时间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40.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围绕特定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进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

41.综合评价:是将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多项指标进行系统加工整合,从整体上评价对象的优劣。

42.实验性研究:是以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的效果,进行干预性的实验研究。

43.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的的联系及规律性,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用来阐述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44.综合评价方法:即应用人类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等等指标及其相互间的利用,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45.投如产出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

借以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的效益和效果。

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及成本效用分析等。

46.患病: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定义患病为: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

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诊治,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

3. 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或一天以上者。

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者为患病。

47、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48.社区卫生服务:由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

或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49.全科医疗:是一种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医学专科,其知识和技能的核心源自于传统的开业医师和以家庭为范畴的独特领域,而不以病人的性别、年龄和器官系统的疾病进行分科。

全科医生接受全科医学的专科训练,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边续性、综合性保健,扮演了医疗系统中为病人提供和协调一切卫生保健需求的独特专业性角色
50.社区诊断:是借用临床诊断这个名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收集必要的资料,通过科学、客观地方法确定,并得到社区人群认可的该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作为制定社区卫生计划的依据。

主要采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等方法。

其步骤:确定需要收集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做出诊断。

51.弱势人群:指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52.妇女保健:可分为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围绝经期保健、及绝经后期几方面。

其中,围产期保健是妇女保健的重点。

53.儿童保健:以作好7岁以下儿童保健为重点。

增强儿童体质、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做好计划免疫、降低新生儿、婴幼儿死亡率。

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保健。

54.自我保健:指人们自主性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毅力保健的活动。

它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保健活动。

55.残疾: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活动、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肢体、智力、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56.残疾人:指在心理上、生理上、身体结构上,由于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事某种个人或社会工作能力的人。

57.缺损:缺损最轻的是残疾,是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陷,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生活上能够自理。

58.流动人口: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但派出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活动。

58.社区康复:患者(或残疾者)经过临床医疗阶段后,为促进其身心进一步的康复,有社区继续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59.社会病:指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这类疾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60.社会问题:是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很广,涉及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老龄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各种问题。

61.越轨行为: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小得多。

一般来说,凡是违背群体标准火气旺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越轨行为,如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62.反文化: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常常是一定数量对现实不满的人的心理爆发。

63、医疗保健制度:是指医疗保健费用的负担形式以及相应的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方式和实施过程。

64.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包括在童年起家庭教养和境遇、青年起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65.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客观、实际的物质和主观的、精神上的支持两方面。

66.现场定量研究:通过现场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如患病率、就诊率、生长发育标准等,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

67.问卷调查:现场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所以又称之为问卷调查。

68现场定性研究: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69.调查表:即问卷,在问卷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

70.信度: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

71.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72.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73.生命质量评价: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

4.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包括36个条目,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适用于普通人群的生命质量测量、临床实验研究、卫生政策评价等。

74健康危险因素: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75.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76.健康危险行为:指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健康期望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相对不确定的行为。

77.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预期死亡率水平求出的年龄。

78.增长年龄:又称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根据已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可能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后预计的死亡水平求出的评价年龄。

79.卫生政策: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的总称。

80.卫生策略:以卫生政策为基础,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医学、公共卫生学和改善人群健康有关的措施和技术。

81.初级卫生保健PHC:最基本的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们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服务。

82.无残疾期望寿命LEFD: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以死亡为观察终点。

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算原理,通过扣除处于残疾状态下所消耗的平均寿命,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预期平均生存年数。

83.全科医生(GP):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84.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社会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85.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
86.社区医疗:全科医生向社区内的居民及其家庭提供的、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的基层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主要的服务,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

87.双向转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求而进行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或与上级医院间、上下级医院间和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诊治过程。

88.区域卫生规划:以提高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

89.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

90.自伤行为:大体上是指在个人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采取自我致伤、致残的行为,一般完全没有死亡意愿。

91.吸毒: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吸食、注射等)使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况,但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化学物质的行为。

92.精神活性物质:在医学上,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状态,并具有致依赖(成瘾)作用的物质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也称为成瘾物质。

93.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

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94性传播性疾病(STD):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过去称为性病。

95.青少年妊娠:是指法定结婚年龄以前所有的妊娠现象,包括有意怀孕和无意怀孕。

96.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是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97.二级预防:一层发病前期的预防,在慢性病的自然史中属临床前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已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98.三级预防:是疾病在临床期阶段(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99.社会心理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