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HCO3增加,pH值变大。
封闭的地质构造,如储油构造,是产生脱硫酸作用的有利环 境。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5.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 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 吸附作用。 不同的阳离子,其吸附于岩土表面的能力不同,自大而小顺序为: H > Fe3 > Al3+ > Ca2 > Mg2 > K > Na 离子价愈高,离子半径愈大,则吸附能力也愈大,H例外; 地下水中某种离子的相对浓度增大,则该种离子的交替吸附能力 也随之增大; 颗粒愈细,比表面积愈大,交替吸附作用愈强; 因此,粘土及粘土岩类最容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而在致密的结 晶岩中,不会发生这种作用。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有机质以及微生物。
1.地下水主要气体成分
O2 、N2 、CO2 、CH4 、H2S等。尤其以前三种为主。 1)O2 、N2
地下水中的O2 、N2主要来源于大气。溶解氧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 化环境。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O2将耗尽而只留下 N2。因此, N2的单 独存在,通常可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Mg2+2HCO3→CO2↑+H2O+MgCO3↓
结果: ① 地下水中HCO3及Ca2、Mg2减少; ② TDS降低。 深部地下水上升成泉,泉口往往形成钙华,便是脱碳酸作用的结 果。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4.脱硫酸作用 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促使 SO42 还原为H2S: SO42+2C+2H2O→H2S+2HCO3 结果: ① 使地下水中SO42减少以至消失;
Thank you!
虽然在地壳中K的含量与Na相近。但是,在地下水中K+的含量比Na+少得多。原因是:
①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 ② 易为植物所摄取。 6)Ca2+
是低TDS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来源: ① 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来源:
①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 ② 海水; ③ 在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则来自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
④ 酸性岩浆岩中有大量含钠矿物,如钠长石,在CO2和H2O的参与下,将形成低TDS 以Na+及HCO3为主的地下水。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5)K+
高TDS水中较多。
来源: ①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7.4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一个是太阳的辐射,另一个是来 自地球内部的热流。 地壳表层可分为3个带: 1)变温带:受太阳辐射影响,地温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 2)常温带: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1~2℃; 3)增温带:地温受地球内热影响,通常随深度加而有规律 地升高。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2)H2S 、CH4
地下水中出现H2S、CH4 ,这是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
3)CO2 地下水中的CO2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大 量应用,使大气中人为产生的CO2明显增加。
地下水中含CO2愈多,溶解某些矿物组分的能力愈强。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2.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2.浓缩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与盆地的低洼处,地下水位埋藏不深, 蒸发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去路。 浓缩作用必须同时具备下述条件: ①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 ②有利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岩土;
③低平地势下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排泄区。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3.脱碳酸作用 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 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Ca2+2HCO3→CO2↑+H2O+CaCO3↓
卤水:>50。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多的离子共七种:Cl、SO42、HCO3、Na、 K、Ca2、Mg2。 低TDS水:HCO3、Ca2+、Mg2+为主; 中TDS水:SO42、Na+、Ca2+为主; 高TDS水:Cl、Na+为主。 地下水的TDS与离子成分之所以具有这种对应关系,主要原因是水中盐 类的溶解度不同。
3)胶体:Fe(OH)3、Al(OH)3、H2SiO3等;
4)有机化合物。
7.3 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地下水中普遍分布微生物,不仅出现于地表以下到数千米深 处,并且出现于洋脊底部富含矿质的高温流体喷口——“黑 烟囱”。 作用:
①参与地下水化学形成作用,改变地下水组分;
②生物修复地下水污染; ③改变含水介质特性; ④参与成岩作用; ⑤参与成矿作用。
溶解性总固体: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 ( 不包括悬浮和溶解 气体等非固体组分 ) ,用缩略词 TDS 表示。单位: mg/L或g/L
总矿化度(矿化度)是指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和。单位: g/L或mg/L 。 现已经采用溶解性总固体代替总矿化度。 按溶解性总固体含量(g/L),将地下水分类如下: 淡水<1; 微咸水:1~3; 咸水:3~10; 盐水:10~50;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Mg2+ 来源: ① 含镁的碳酸盐类沉积岩(白云岩、泥灰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的风化溶解。
Mg2+在低TDS水中通常含量较Ca2+少。 部分原因是由于地壳组成中Mg2+比Ca2+少;碱性岩浆岩中的 地下水,含Mg2+较高。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地下水中的同位素组成 地下水中存在多种同位素,最有意义的是氢(1H、2H、3H), 氧(16O、17O、18O),碳(12C、13C、14C).。 氘(2H或D)及氧-18(18O)是常见氢氧稳定同位素,由于质量不 同,在转化时发生分馏。例如,蒸发时重同位素 (2H 、 18O) 不易逸出,在液态水中相对富集;凝结时,液态水中也富集 重同位素。因此,降水中氢氧重同位素丰度的分布存在多种 效应。 氚(3H)及碳-14(14C)是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地下水 平均贮留时间( 年龄) ,测年范围分别为 50-60 万年及5万 -6 万 年。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6.混合作用 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不同的地下水, 便是混合作用。 结果: ①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化学类型完全不同的地下水; ②也可能不发生化学反应。
7.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影响
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与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使天然地下水富集了原来含量很低的有害物质,如酚、氰、 贡、砷、铬、亚硝酸等。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大气降水的 TDS一般为0.02~0.05g/L。 1.溶滤作用 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使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便 是溶滤作用。 溶滤作用的结果,岩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则补充 了新的组分。 影响因素:取决于组成岩土的矿物的溶解度;岩土的空隙特 征;水的溶解能力;水中溶解气体CO2、O2等的含量;水的 流动状况。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4.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除了以上主要离子成分外,地下水还有一些其他成分: 1 )次要离子: H+ 、 Fe2+ 、 Fe3+ 、 Mn2+ 、 NH4+ 、 OH 、 NO2 、 NO3、CO32、SiO32、PO43等; 2)微量组分:Br、I、F、Ba、Li、Sr、Se、Co、Mo、Cu、 Pb、Zn、B、As等;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也常含有大量的SO42。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HCO3
几乎总是低TDS水的主要阴离子成分。
来源: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与变质岩(如大理盐): CaCO3+H2O+CO2→2HCO3+Ca2+
MgCO3+H2O+CO2→2HCO3+Mg2+
②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区,HCO3主要来自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4)Na+ 在高TDS水中是主要的阳离子。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1)Cl
在地下水中广泛分布,但在低 TDS 水中,一般含量仅数毫克 / 升到数十毫克 / 升,高 TDS水中可达数克/升乃至100克/升以上。
来源: ① 沉积岩中岩盐或其他氯化物的溶解; ② 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海水补给地下水,或者海风将细滴的海水带到陆地; ④ 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⑤ 人为污染: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因此,居民点附近的地下水TDS不高, 但是Cl含量相对较高。 特点: ① Cl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吸附,因此, Cl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 离子; ② Cl含量随着TDS增大而不断增加,因此,Cl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化学演变 的历程。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2)SO42 中等矿化的水中,SO42常成为含量最多的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石膏(CaSO4· 2H2O)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② 硫化物的氧化: 2FeS2 (黄铁矿) +7O2+2H2O→2FeSO4+4H++2SO42
特点:
① 煤系地层常含有很多黄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的地下 水化学成分往往以SO42为主;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 1 概
述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3 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7.4 地下水的温度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7. 1 概 述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2O,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赋存于岩石圈中的地下水,不断与岩土发生化学反应,在与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水量交换的同时,交换化学成分。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虽然只是悠长地质历史 的一瞬间,然而,已经深刻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面貌。 地下水水质的演变具有时间上的继承性,自然地理与地质发 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因此,不能从纯 化学角度,孤立、静止的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而必须从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去揭示地下水 化学演变的内在依据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