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合集下载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足部的骨可分为附骨(7块跟骨、距骨、骰骨、足舟骨和3块楔骨)、跖骨和趾骨,此处的解剖学位置术语常用足底、足背描述;一般用远端、近端分别描述足尖侧、足跟侧。

因肢体发育早期发生旋转,导致手的拇指在外侧,而足的拇趾在内侧。

1骨学足背面观距骨滑车:滑车状关节面,使胫骨下端和距骨相关节。

距骨:距骨为跗骨中位置最高的骨,直接位于胫骨下端。

外侧区域有一关节面与腓骨下端相关节,其前部突出为距骨头,与足舟骨相关节。

距骨头:位于距骨前面的突起,靠一狭窄的颈部连接距骨体,有一关节面与足舟骨相关节。

足底面观跟骨:跗骨中最大的骨,后面形成跟后突起,为跟腱(Achilles 腱)附着点。

跟骨表面有一粗糙区域,为足肌附着点和肌腱通道。

跟骨近端有两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远端有一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跟骨结节:跟骨向后的突起,能在足跟部触知,为跟腱(Achilles腿)和覆盖足底肌肉的跖腱膜的附着点。

拇长屈肌腱沟:位于跟骨内侧的浅沟,内有至足底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楔骨:楔骨呈楔形,共有3个,近侧与舟骨相关节,远侧与第1~3跖骨底相关节。

内侧楔骨最大,中间楔骨最小,外侧楔骨形成楔形的底。

内侧楔骨呈倒置的楔形,是足横弓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个楔骨近侧均有凹陷的关节面与舟骨相关节。

内、外侧楔骨向远端延伸,超越中间楔骨,均与第2跖骨底相关节。

足外侧面观骰骨:位于跟骨远端。

骰骨近端与跟骨相关节,远端与第4和第5趾骨相关节,内侧与足舟骨和第3楔骨相关节;背外侧粗糙,便于韧带附着;骰骨远端含有骰骨沟,内有腓骨长肌肌腱通过。

足内侧面观足舟骨:扁平,位于跗骨远排内侧,向后与距骨头、远端与3块楔骨相关节。

足舟骨内侧面有一突起为足舟骨结节(粗隆),为一些肌肉附着点。

跖骨:跖骨属长骨,共有5块,后近端连结跗骨,远端伸向每个趾骨,体部在横断面上为三角形,有轻度弯曲和凹陷,两端较粗。

2关节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胫、腓骨下端的膨大突起分别称为内踝和外踝。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六、特殊结构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 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 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1、跗 骨

跗骨相当于腕骨,共7 块,主要功能是支持 体重。包括距骨、足 舟骨、内侧楔骨、中 间楔骨、外侧楔(xie) 骨、骰(tou)骨和跟骨。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和 第五跖骨头着力点的 下方。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踝足部解剖和功能课件

踝足部解剖和功能课件
足部固有肌
? 第一层:拇展肌、趾短屈肌、小趾展肌 第二层:跖方肌、蚓状肌 第三层:拇短屈肌、拇收肌、小趾短屈肌 第四层:骨间背侧肌、骨间足底肌
第四层:骨间背侧肌、骨间足底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三层:拇短屈肌、拇收肌、小趾短屈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跟腓 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2、足部
跟舟跖侧韧带 跖长韧带 跖骨头短韧带 跖骨头横韧带等。
1.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其结构宽而厚, 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2.跖长韧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而有力, 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的纵弓 。
胫骨前肌
起止点: -起自胫骨体和小腿骨间膜,止于内 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作用:使踝背屈和足内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 屈 肌支持带, 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 内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层:跖方肌、蚓状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层:拇展肌、趾短屈肌、小趾展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踝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踝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踝关节功能解剖特点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一个重要关节,由踝骨、胫骨和腓骨组成。

它连接了脚的骨骼和下腿的骨骼,提供了支撑和运动的功能。

踝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主要包括关节结构、韧带和肌肉。

首先,踝关节的关节结构非常复杂。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和距骨(距骨就是踝骨)组成,形成了一个球窝关节。

球窝关节允许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使得我们能够行走和跑步等活动。

其次,踝关节的韧带起到了关节稳定的作用。

踝关节有多个重要的韧带,包括内外侧副韧带和胫距韧带等。

这些韧带连接了关节的不同部分,防止了关节过度伸展和扭曲。

当我们走路、跑步或进行其他活动时,韧带能够给予关节足够的支持和稳定。

第三,踝关节周围的肌肉也十分重要。

踝关节的肌肉包括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踝肌等。

这些肌肉不仅有助于支撑和稳定踝关节,还能够提供足够的力量来推动脚的运动。

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对于踝关节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的功能解剖特点,踝关节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需要注意。

首先,踝关节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关节,允许多个运动自由度。

踝关节可以进行屈曲和伸展、内翻和外翻以及旋转等运动。

这些运动使得我们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和环境。

其次,踝关节的稳定性不如其他关节那么高。

由于踝关节的结构特点和活动灵活性,在承受突然的冲击或扭曲时,容易发生扭伤或韧带损伤等情况。

因此,我们在进行剧烈运动或者活动时,应该注意保护踝关节,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

最后,踝关节的功能和解剖特点与人体其他关节是相互协调的。

踝关节和膝关节、髋关节等其他关节一起协同工作,保证人体下肢的正常运动和行走。

关节的运动、韧带和肌肉的协作能够使得人体在各种不同活动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总之,踝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包括复杂的关节结构、重要的韧带和肌肉,灵活的运动自由度以及相对较低的稳定性。

了解和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对踝关节的保护和运动提供有益的指导。

干货必备——踝足解剖

干货必备——踝足解剖

干货必备——踝足解剖足部骨骼足骨共26块,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距下接跟,前接舟;内排三楔,外排骰)跗骨附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跖骨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跖骨趾骨:共14块包括:①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②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部关节足部的关节有:①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

有内侧韧带,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度内翻而引起损伤)②跗骨间关节,包括: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附横关节。

③附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④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做屈伸运动。

⑤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做屈伸运动足部肌肉及肌腱足肌属于骨骼肌。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

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

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

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

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

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

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

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医学踝足部解剖和功能专题课件

医学踝足部解剖和功能专题课件
腘动脉腓肠支
• 跖肌 plantaris • 起点:股骨外上髁 • 止点:跟腱 • 功能:跖屈踝关节 • 神经:胫神经 • 动脉:腘动脉腓肠支
小腿三头肌
• 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合成 • 腓肠肌为双关节肌,以快肌
为主 • 比目鱼肌为但关节肌,以慢
肌为主 • 作用屈小腿和上提足跟,在
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 关节,防止身体向前倾倒。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6、深筋膜、腱鞘和滑膜囊
2、外侧群:腓骨短肌、腓骨长肌 3、后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小腿前侧肌肉
• 胫骨前肌
• 起点:胫骨外髁,胫骨外侧面 上1∕3
• 止点:第一跖骨内侧及跖面,

第一跖骨底
• 功能:踝关节背曲及内翻
• 神经:腓深神经
• 动脉:胫前动脉
• 踇长伸肌
• 起点:腓骨前面中部1∕3
• 内侧韧带:呈三角形, 称三角韧带。
•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 力。
•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 度外翻。
• 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
内翻活动, •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
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
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
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
• 神经:胫神经
• 动脉:腘动脉

(精品) 踝足功能解剖课件

(精品) 踝足功能解剖课件
足舟骨的内侧面明显突起,在内踝最高点下方和向 背侧的1英尺(2.5厘米)处可被触及。并为肌肉 (如胫后肌)等附属组织提供了附着点。
4. 内侧、中间、外侧楔状骨
Medial,Intermediate,and Lateral Cuneiforms
三块楔骨后方连于舟骨,前方分别和内侧三 块跖骨相连。它起着承接足弓的作用。
背屈,内翻和距骨向 后滑动
距下关节
内翻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背屈、外展、内翻和 距骨向后滑动
2. 足部韧带
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跟舟足底韧带 其结构宽而厚,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跖长韧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而有力 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的纵弓
(三)跗骨 tarsal bone
共 7 块,属短骨,约占足的后半,排成前、中、 后三列。后列有位于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 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偏内侧的足舟骨;前 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 侧楔骨和骰骨。
距骨
趾骨
跖骨
跟骨
籽骨
内侧楔骨
跟骨结节
跖骨头 跖骨体 跖骨底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外侧楔骨
相比于距骨,跟骨有充足的血供和软组织附着。 跟骨骨折常愈合良好
载距突
载距突部皮质较厚, 与跟骨内侧壁构成 内侧承重柱。
载距突 载距突上有弹簧韧 带、跟距骨间韧带 附着。
足垂直内翻损伤时, 常致载距突劈裂骨 折。
3. 足舟骨 Navicular
它与距骨头相连形成距舟关节。舟状骨的远端包括 3个相对平滑的面,分别与内、中、外楔骨接合。
距骨 距舟韧带
足舟骨
内侧楔骨

足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足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足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1.骨骼结构
足部的骨骼结构包括脚踝、跖骨、跗骨和趾骨。

脚踝由腓骨和胫骨上端组成,这两根长管状骨在下端形成了跖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

跖骨是组成脚掌的5个骨骼,而跗骨是组成腿部和足部之间的联合骨。

趾骨则是组成脚趾的骨骼。

2.关节
脚踝关节是由胫腓关节和跖跗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

在行走和跑步时,脚踝关节承担着身体重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强度。

另外,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也是足部中最重要的关节之一。

3.肌肉、肌腱和韧带
足部包括多个重要的肌肉,如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这些肌肉共同协调工作,使足部的活动更加灵活。

此外,肌腱和韧带也起着支持和稳定足部的重要作用。

4.足弓
足弓是足部骨骼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由横弓和纵弓组成。

横弓由跖骨和跗骨组成,而纵弓由趾骨和跖骨组成。

足弓的稳定性对于支撑整个身体重量和吸收地面冲击力都非常重要。

5.神经和血管
足部包括很多神经和血管,它们负责向足部的肌肉和组织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

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布局非常复杂,需要仔细的解剖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总之,足部解剖学知识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对于理解足部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足部解剖学知识也是诊断和治疗足部疾病的重要基础。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对足部解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 下端,与距骨形成前 、后和内、外侧两个 关节面。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 远端外侧的细长骨结 构,与胫骨远端形成 外侧关节面。
距骨与胫骨远端和腓 骨下端共同组成了踝 关节,并容纳和限制 了足部的活动。
02
踝关节骨骼结构
胫骨
1
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 位于小腿内侧。
2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距骨小腿关节。
踝关节功能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对人体直立行走和运动 具有重要作用。
踝关节还能够吸收和分散来自足部的冲击力量,保护足部 骨骼和软组织的完整性。
踝关节组成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 胫骨远端、腓骨下端 和距骨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 内侧的圆形骨结构, 与内踝、外踝和后踝 形成踝穴。
胫后肌
起始点
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
使足背屈和外翻,参与足尖行走和跳跃。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起始点
腓骨长肌起自腓骨近端,止于足底的骰骨和第3、4跖骨;腓骨短肌起自腓骨远端 ,止于足底的骰骨和第2、3跖骨。
功能
使足外翻、外展和屈曲,参与跳跃和足尖行走。
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起始点
拇长伸肌起自桡骨远端和腕骨,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趾长伸肌起自胫前肌, 止于足底各趾的近节指骨。
07
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扭伤
急性踝关节扭伤
通常是由于踝关节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导致踝关节外侧或 内侧韧带受到过度拉伸或撕裂。
处理方法
RICE原则(休息、冰敷、压迫、抬高)可有效减轻疼痛和肿 胀症状,同时需要进行适度包扎固定,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
踝关节炎

踝部和足部

踝部和足部
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受到强 大的外力,使距骨内收,外踝受到牵拉, 内踝受到挤压外力所致。
2、旋后一外旋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暴力使距骨 沿其垂直轴外旋(或小腿内旋而距骨受到相 对外旋的应力)冲击外踝,使之向后外方脱 位。
3、旋前一外展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在踝穴 内受到强烈外展(外翻)暴力,内踝受到牵拉, 外踝受到挤压所致。
翻功能)与跟骰两个关 节构成,呈S形状。 4.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 五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仅为平面 微动关节。 5.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 节共有5个。 6. 趾间关节:趾骨组成的关节共 有9个。
三、踝部的重要韧带
1、踝内侧副韧带: 踝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呈三角
形分布。分别是胫距韧带、胫跟韧带、胫 舟韧带。

直接暴力如挤压等亦可引起踝部骨折、
脱位。
• 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受伤机制,将 踝部骨折脱位分为5型。
• 各型骨折的命名,由两部分组成:前半 部表示受伤时足处的位置;后半部表示暴 力作用的方向。
1、旋后一内收型 2、旋后一外旋型 3、旋前一外展型 4、旋前一外旋型 5、垂直压缩型
1、旋后一内收型:
踝部和足部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二、关节
1.距小腿关节(距上关节):完成 踝背伸(26—27度)、跖屈(41—
43度),约有70度的活动范围。 2.距跟关节(距下关节):完成足 部的内翻与外翻。 3.跗横关节:由距舟(也有内、外
功能。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2023踝关节解剖(详解)•踝关节概述•踝关节骨骼结构•踝关节韧带目录•踝关节肌肉•踝关节神经血管•踝关节运动功能•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踝关节康复训练01踝关节概述踝关节是指连接足部和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通常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足关节或距关节。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人体重量、行走、奔跑、跳跃等,同时参与下肢的屈伸运动和足部的内翻外翻运动。

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胫骨远端、腓骨下端和韧带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上的一个圆形骨,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形成摩擦和缓冲,以适应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下端,向外侧突出,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胫距关节。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远端外侧的细长骨头,与距骨相接处形成腓距关节。

韧带是围绕踝关节周围的强韧纤维组织,包括内侧三角韧带、外侧韧带和后侧韧带等,主要作用是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运动范围。

踝关节组成010*******02踝关节骨骼结构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位于小腿内侧。

胫骨的近端与股骨的远端形成膝关节,与胫骨远端和腓骨下端共同形成踝关节。

腓骨近端与胫骨远端和腓骨近端共同形成膝关节。

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负重骨之一,位于踝关节上方,与胫骨、腓骨和跟骨共同维持足部的稳定。

距骨的上方与股骨的下端形成髋关节。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位于足后部,与骰骨、距骨和骰骨共同形成足弓。

跟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吸收冲击。

跟骨•骰骨是足部较小的骨,位于足弓的顶端,与跟骨、距骨和骰骨共同维持足弓的稳定。

骰骨03踝关节韧带胫舟韧带胫距韧带距跟内侧韧带胫跟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角韧带04踝关节肌肉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使足背屈,并协助足内翻。

胫前肌起始点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踝关节解剖学: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踝关节是人体下肢连接脚部的关节之一,承担着支撑和平衡身体重量的重要任务。

了解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剖学结构踝关节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这三块骨头相互连接,并由韧带稳定。

胫骨是位于关节内侧、居中的骨头,而腓骨则位于胫骨的外侧。

这两根骨头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形成了踝关节的凹型。

距骨作为支撑体系的主要骨组成部分,连接了胫骨和腓骨,使其能够平稳地转动。

踝关节周围有多个重要的韧带,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

内、外、前、后跟骨韧带是面向关节的四个主要韧带。

此外,胫骨-距骨韧带和胫骨-腓骨韧带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保持了踝关节的完整性。

二、功能概述踝关节是下肢的一个重要关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 吸收冲击:踝关节在行走、跑步和跳跃时能够吸收地面的冲击力。

通过减震和缓冲这些力量,踝关节能够保护身体其他部位,如膝盖和髋部。

2. 稳定身体:踝关节起着支撑身体重量的作用,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的结构和韧带的支持使身体能够保持稳定状态,从而减少摔倒和受伤的风险。

3. 俯仰运动:踝关节允许脚部向上和向下弯曲,实现脚部的俯仰运动。

这种运动对于行走、奔跑、跳跃和攀爬等活动至关重要。

4. 内外翻运动:踝关节也能够进行内外翻运动。

这种运动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活动需求。

三、相关疾病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踝关节问题包括:1. 扭伤:扭伤是踝关节受到外力扭转导致韧带拉伤或撕裂的损伤。

扭伤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关节功能障碍。

2. 踝关节炎:踝关节炎是由炎症引起的踝关节疾病,通常伴随着疼痛、肿胀、发热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 骨折:踝关节骨折是指胫骨、腓骨或距骨骨折,通常由外力作用于踝关节引起。

骨折可能导致严重的疼痛、变形和功能受损。

4. 痛风: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尿酸水平增高,导致关节出现红肿、疼痛和热感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足跟走路,足的前部不与地面接触。
• 马蹄足(pes equinus)
– 用跖骨头走路,足跟不着地。
• 弓形足(pes cavus)
– 过高的足弓或中空足。
• 拇外翻
– 拇趾在跖趾关节处向外偏
• 仰趾外翻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弓形足
• 关节、 • 肌肉、 • 韧带、
神经、 • 血管等构成
的一个整体
()足的分部
• 后足
– 距骨和跟骨
• 中足
– 足舟骨 – 骰骨 – 三块楔骨
• 前足
– 跖骨和跖骨头短韧带 跖骨头横韧带
1.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其结构宽而厚, 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足弓的支持
• 在静止站立时,维持足 弓的结构是骨和韧带, 而在运动时是肌肉起到 主要作用。
• 纵弓的全部张力被胫骨 后肌、屈趾长肌、腓骨 短肌和腓骨长肌等所支 持,大部分压力由跖筋 膜与跖侧韧带所支持。
足弓的功能
• 主要功能有: (1)支持体重(详见足的功能) (2)缓冲震荡 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 • 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 • 在行走,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 • 反弹力间的节奏也有着缓冲作用。 (3)保护 足弓的拱形结构能保护足底的血管 • 和神经免受压迫。
扁平足
足的畸形
• 外翻足(pes valgus)
– 足不同程度的旋前、外翻,体重压在内侧纵弓 和横弓上,并使足弓向下塌陷,最严重为平足 (pes planus)或结构性刚性平足。
• 内翻足(pes varus)
– 足不同程度旋后、内翻,体重传至足的外侧缘 而内侧缘离开地面。
• 仰趾足(pes calcaneus)
纵弓 包括内侧纵弓和 外侧纵弓两部分,均
• 止于跟骨结节。
内侧纵弓: 由跟、距、舟、三 块楔骨及1~3跖骨组成
特点:弓高,弹性好,有缓 冲作用,又称弹性足弓
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
、5跖骨构成。跟骨内侧结 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 头为前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 要作用是支载重力,又称 支撑足弓。
踝、足部解剖
一、踝、足的结构(骨、关节、韧带) 二、足弓结构与功能 三、踝、足肌肉(起止点、功能、神经) 四、踝、足运动与生物力学
一、踝、足的结构(骨、关节、韧带)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可触及的结构一
内踝 踝部内侧面,胫骨远端突起 外踝 踝部外侧面,腓骨远端突起 外踝低于内踝 外翻受限,容易内翻损伤
2.跖长韧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而有力, 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的纵弓 。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位跖侧。 支持诸跖骨所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足弓
由7块跗骨 5块跖骨及其 关节、 韧带、 肌腱组成的向足背 突出的弓形骨骼结 构称足弓。
足弓的分类
根据足弓位置及功能, 将足弓分为纵弓和横 弓。
(2)横弓
• 在前足的横切面上,由 骰骨、三块楔骨排列而 成。
• 向前足背隆起的弓形。 • 每足仅具弓形的一半, • 两足并拢时才形成全弓
• 走路时,外侧足弓支载 体重先于内侧足弓。
• 站立时,支载体重,弓 即变扁。
• 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 载体重,下传至足弓。
• 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 第一跖骨头及其下方的 二子骨与第五跖骨头负 载,再传至地面。
• 无任何肌肉跨越,不能自主活动,被外力 牵动或随其他关节运动
• 踝关节背屈时,距骨滑车前缘进入踝穴, 踝穴被撑开,下胫腓关节张开
• 踝关节跖屈时,距骨滑车后缘进入踝穴, 踝穴复位,下胫腓关节关合
踝关节的韧带
主要韧带有:
• 内侧韧带:呈三角形, 称三角韧带。
• 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 力。
• 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 度外翻。
(三)、踝关节
• 即距骨小腿关节,又称 距上关节或胫距关节。
(一)组成 1.关节窝:呈叉状(又
称踝穴),由胫骨下关 节面、内踝关节面及 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 成。 2.关节头: 由距骨体上 关节面和 距骨两侧的 关节面所组成。
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下胫腓关节
• 也称下胫腓联合,由 胫腓骨远端和下胫腓 联合韧带复合体构成 ,
• 作用:维持踝关节稳 定重量传导、行走重 起重要作用
下胫腓韧带
此韧带可分为胫腓 前韧带、骨间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下 胫腓横韧带。
• 其中骨间韧带是骨 间膜的延续,最为 坚固。
• 下胫腓韧带亦有维 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
下胫腓关节的特点
• 非滑液囊关节,关节面不直接接触,中间 被纤维脂肪组织隔开,
可触及的结构五
• 内侧楔骨 • 中间楔骨 • 外侧楔骨 • 第一跖骨 • 第二跖骨 • 第三跖骨 • 第四跖骨 • 第五跖骨
可触及的结构六
• 距骨 • 距骨小腿关节 • 跟距关节(距下关节) • 距舟关节 • (跗横关节的一部分) • 前宽后窄的距骨滑车结构
保证了踝穴的稳定性
可触及的结构七
• 距腓前韧带 • 跟腓韧带 • 距腓后韧带
可触及的结构二
• 跟骨载距突 • 舟骨粗隆 • 足弓重要的结构 • 距骨 • 三角韧带(内侧副
韧带) • 强健的内侧副韧带
结合较低的外踝, 保证了踝关节的内 侧稳定性
可触及的结构三
内侧楔骨 第一跗跖关节 第一跖骨粗隆 第一跖骨干 第一跖趾关节
可触及的结构四
• 跟骨 • 第五跖骨粗隆 • 骰骨 • 外侧楔骨
(二)、关节
1.距小腿关节(距上关节):完成 踝背伸与跖屈。
2.距跟关节(距下关节):完成足 部的内翻与外翻。 5.跗横关节:由距舟与跟骰两个关 节构成,呈S形状。 6.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 五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仅为平面
微动关节。 7.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 节共有5个。 8. 趾间关节:趾骨组成的关节共 有9个。
• 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
内翻活动, •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
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
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
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
要作用是
•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四)、足与足弓
• 足是由26块 骨 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