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合集下载

5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5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C 解释II:内生增长理论,区域长期经济 增长是内生的,强调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存在有两种不同的内生增长模型:广义 资本的内生模型和内生创新模型。 “广义资本”内生模型可分成两种:一 种简单地认为资本总额产生外部性;另一种 强调人力资本,同时将科技进步与“干中学” 和“知识外溢”联系在一起。
内生创新增长理论,被认为是熊彼特的 学说,强调企业有意识的科技创新活动。 D 内生增长理论的区域效应---趋异
3、基础性产业 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 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 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5.1.3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 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5.2 区域发展理论Ⅰ——劳动地域分工与贸易 理论 5.2.1 成本学说 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 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 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 专业化生产,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 国家都有利。
3.高需求收入弹性。
4.高生产率上升率。 5.高产业创新能力。
2、关联产业 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 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 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 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 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 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 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则是为主 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5.3.1 非均衡增长理论 5.3.1.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 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 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 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 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 城市; 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 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7经济地理第七章区域经济结构解析

7经济地理第七章区域经济结构解析
这里的经济单位(要素)可以是产业、企业或所 有制、技术、生产要素等,也可以是空间上的不同 地域综合体。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
狭义: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
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广义:还包括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是区域产业 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定义: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比例关系。 (产业(industry:工业、产业、制造业。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 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就是区域经济的空 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合理的空间结构能够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 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 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 高经济效益。
即: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节约经济,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而节约
运费、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因相关活动在空间上合理集聚而在 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 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获得良好的发 展机会,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产业即经济活动部门,它需要一定的投入、
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根据产业的上述某些方面的特点即可选择
产业分类的依据(标准)。
如原料的特点、生产过程特点(技术或要 素投入特点)、产品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等。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ppt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ppt
(2)经济意义:可以 解决该国南部及其沿线 地区发展经济的用水紧 张问题,(1分) 生态意义:一定程度上 缓解南部地区的土地沙 漠化问题。(1分)
• (09浙江样卷)37.(30分)读图10、11,完成下列要求。
简述两图中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及原因。(9分) 铁路线基本上都沿海岸线分布(3分); 主要原因是沿海人口、城镇分布较多(3分), 促进沿海经济开发(3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 料丰富; 稠密的水系,连河通海有 利于原料产品的运输;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试分析图5中阴影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位于沿海地区,地势平坦; 为地中海气候,降水和气温 适中; 铁路、海运、航空等交通运 输发达; 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科技水平高
200 200

0 20
1000
H
500
M
200
(4)石油、煤、铁、水能等 A 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 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 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 策支持。
B
00 20
50 200 0
30 00
500
1000
200
500
200

200
M 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 例 国界线 海 洋 石 油 煤 炭 铁矿石 锰 矿 首 都 河 流 200 等高线 /m
37、(24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 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4分)(提示:大型机 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2)b地 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 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 C地有利:(通过填海兴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 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 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

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

第七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教学目标:了解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区位的内涵、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不同时代各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本章教学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学时);2.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2学时);3.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2学时);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学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和区位因子(一)区位1.概念Location :位置、布局、场所、分布…2.内涵自然的区位;物质的区位;社会的区位…“单一”因素区位--“综合”功能区位“点”区位--“关系”区位“静态”区位--“动态”区位(二)区位因子●概念Locational factors/forces--——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作用企业产业区(城市、区域)二、区位理论(一)基本理解(二)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进行空间移动的限制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土地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

(二)影响机制(三)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

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的重要性:ᢲ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实现的场所。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7章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7章

四、区域合作
(一) 区域合作的意义
1.区域合作产生的原因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产生的。 因为,在区域分工的深化过程中,各区域 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伴随着 区域之间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区域之间相 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 需要,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就必然要 开始寻求合作。
2.区域合作的形式 区域之间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 面的关联而形成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因 而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满足各自的多方 面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一定的稳定性。 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相关区域通过 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同种优势,形 成竞争力的合力,追求各自经济发展的更 稳定、规模更大。
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
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
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
系数进行测度。
判断标准: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 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 的。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 须大于1。在此前提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2.教材的观点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
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非均等化现象。
3.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 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
展的实际差距。
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
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所以,基础性产
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发展。
四、 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潜导产业: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 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 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 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 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并且,在技术引 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 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总结词
区域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THANKS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总结词
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详细描述
农业化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地区内的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总结词
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详细描述
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地区内的城市资源,通过城市化进程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注重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总结词
点轴开发理论是区域经济学中关于区域开发和空间布局的理论,它强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点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同时以轴为通道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
详细描述
点轴开发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选择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点,以点为中心集聚资源和人口,形成增长极。同时,通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轴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这种点轴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策倾斜、技术水平等不同因素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原因
表现
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本章将考察若干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三个部分。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点整理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该学说是他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的,后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极化效应:1 随着北方发展,南方的生产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2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 南方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涓滴效应:1.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2.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对南方有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

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理论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与产品周期相对应,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兴旺部门: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衰退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因此主导部门为兴旺部门,则为高梯度区域,反之为低梯度区。

2、引入区域经济研究(70年代末)(1)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根据区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

(2)反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在的梯度,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而定。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经济地理学 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经济地理学 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物质资料和劳动力,
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
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四种:资源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1、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
如农业采矿业。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
是不一样的。
不同阶段: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 不同区域: 美国:私用飞机、影视业;日本:半导体、录音机; 德国:汽车、化工;瑞士:银行、医药;意大利:鞋业、纤维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3、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
可以分成生产、生活、社会性基础产业等。
产业功能分类中, 另外还包括: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它是由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

经济地理学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经济地理学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 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
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
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 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185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 3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 增长极
经济活动集聚的点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不 同 的 区 域 空 间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2、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内的点,即增长极一经形成,则 需要同其他地区取得经济联系的交通线、 通讯线、动力供给线等。 从而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4)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使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 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 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 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 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 吸引区域。 最后,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重要性:
出强大的推动力。
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 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或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5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5.1 产业分类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和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等。

5.1.1 三次产业分类5.1.2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要素是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

各产业对要素依赖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如高新技术产业。

虽然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有助于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它难以把各产业明确地区分开。

例如,有的产业既是资本密集又是技术密集,有的产业则可能同时兼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对于这样的产业就不易把它简单地分为某种产业。

因此,对产业按要素集约度分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5.1.3 产业功能分类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一般而言,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处于支配地位。

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2023年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概括

2023年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旳互相关系旳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原因分析区位:是指决定人类活动场所旳多种原因和关系旳总和。

区位理论旳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旳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旳有机组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旳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原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旳原因。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旳一种影响原因重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旳经济区位决定旳。

土地旳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运用旳也许性,但并不决定土地运用旳可行性。

土地运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旳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劳动对象2、作为作业旳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原材料因子重要是通过:⑴运费大小,⑵原材料旳可运性、⑶可替代性⑷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旳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旳最重要旳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原因。

经济活动旳环境影响特性差异,导致其具有不一样旳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旳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规定到达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旳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旳性质和类型而不一样。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旳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一样旳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旳影响是完全不一样旳。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旳消费需求偏好旳特点而引起。

在不一样旳区域,由于不一样旳消费习惯和其他不一样原因,占首要地位旳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害、存在安全隐患、对环境造成危害等,同时,又指出什么样的产品或 消费方式有益于健康、环境保护等,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4)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使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 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
(二) 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4
第七章
第一节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自学 技术创新与区域空间结构变迁
13.5规划: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 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从英国的技术进步引发第一次工业化革命,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主导新兴
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作用机制: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2)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 部的分化。其结果就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建立,包括生产全新概念的 产品(스마트)的部门和生产新功能、新品质的部门。 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生产部门出现衰退(석탄산업),甚至消亡。
四、区域创新网络
技术创新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新主体(企业、技
术研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或接近,以及各种的地
方联系的综合作用。
创新主体在地理上的集聚及相互联系的加强便产生
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 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 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
美国十大迅速消亡的行业: 相片冲洗业、电器维修业;DVD、游戏和录影带租借业;货币市场和其他银行业;报刊发 行业;储存装置制造业;硬件制造业;鞋和鞋类生产业;戏服和队服制作商;女式服装生 产业。
新产业: 무인차 ( 无人车) , 드론(Drone), 사물 인터넷 (物联网) 과 같은 융합신산업 (融合高新产业) 이나 유전자 검사 , 웰니스 (Wellness 건강 관리) 제품 같은 바이오 헬스 산업(健康产业)도 낡은 규제를 정비하고 신속하게 신제품을 출시할 수 있도록 도와주게 되면 수출 증대와 새로운 일자리 창출에 크게 기여하게 될 것“이라고 내다봤다.---朴瑾惠
重要性:
出强大的推动力。
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 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或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
因而,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一个焦
点,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 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 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 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核心----边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 要不断适应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应该采 文化环境等)。
取积极措施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法制、政策、
思 考 题
1.概念题: 区域;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 柱产业;潜导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 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2.什么是佩蒂-克拉克定理? 3.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4.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5.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6. 论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影响。

硅谷研发和制造心脏—北美最重要的创新中心
(四) 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技术创新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 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因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
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凭借技术创新获得在对 外经济交往中制定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程度垄断的权力。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 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如----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在固体物理学和微电子技术基 础上形成了半导体工业(日本、韩国); ----- 在控制论、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工业 (朝阳产业)。 ----而传统的纺织、钢铁等部门(夕阳产业)则走向衰落。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 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技术
硬技术--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 软技术—-生产技能、管理方法、经验等。
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
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
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
系统性: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
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创新可以引发模仿、 集体学习等借助系统得以放大。
开放性:创新主体与外界相互联系。 动态性:系统内部要素的数量、规模、联系方
式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非中心化或平等性:创新主体及其联系方式不
是等级的,而是一种网络的、平等的。
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能够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 或者是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数码→智能)、 新品质(화장품=크림 → 영양크림)。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1)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在固体物理学和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形成了半导体工业; ------在控制论、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工业)。
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 发现新的可用资源, 主要结果: 创造新的生产工艺, 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 发明新的生产方法, 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 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 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 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
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 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三) 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制度: 制度是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中的资本、土地和劳动 这些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制度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功能。 制度的重要性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 而制度创新的导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 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 技术创新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 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 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 认识和行为。
(四) 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如使用人 工合成的材料代替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自然资源。 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靠 资本、劳动和土地投入的格 局被打破,知识越来越成为 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应地,产生了一种新的经 济形态—知识(창조)经济。 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 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本地化:创新主体及其节点立足于本地。
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3
----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下,它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 能够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学习和创新的交易成本,
有利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协作而降低风险,共
同推进区域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 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4
1 )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 常常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家用电器;汽车等)。
2 )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智能手机)。 3)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如使用不方便、对人的身体健康
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
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排斥。 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共识。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有大量 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因而要求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 学文化基础。 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或市场在 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 风险,因此,技术创新又要求有较强的承受风险的实力。 地区之间技术创新差异引起它们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 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快于其它地区。而且,导致技 术创新的要素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于 是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 方不断地强化。相比之下,其它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多的 困难,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区域内部因此而存在或加大经济 增长的空间差异。如果没有外来力量,这样的经济格局是不 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