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的提出原因及其制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多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
环节;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
新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
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
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本文首先回顾了创新理论的发展
历程,然后论述了中国目前为什么需要自主创新和中国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最后为中国自主创新提出几条政策建议。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2005年10月份
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再一次强调,实现长期
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
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一、创新理论的回顾
早期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像英国的威廉?配弟、约翰?洛克和法国的科尔伯特,
曾经严肃地考虑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他们认为,货币即贵金属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因此,主张通过鼓励出口,减少进口等措施来积累货币,以促进经济增长,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中的
技术创新因素。
英国人亚当?斯密向重商主义提出了挑战,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的重要性。
他认为,劳动分工一方面会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劳动分工,因此,技术进步对于国家财富
的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亚当?斯密之后的马尔萨斯认为,如果有足够的食物,人口将以几何级数增长,而资源只能以线性速度增长,但他忽略了技术创新的重
要性,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人类将会有一天不能养活自身。
李嘉图也同
样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研究发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例如,在农业方面,
随着一定土地上劳动的增加,产出量也增加,但是以一种递减速度增加。
李嘉
图也同样是忽略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开始兴起。
哈罗德与多马以全新的视角来考察经济增长,
他们认为,假定在一个闭合的经济,每个人都坚持认为补充一个正在增长的更
加多产的劳动力所需要的资金只能通过储蓄来筹集。
如果增长要沿着均衡的途
径进行,那么决定资金净供给的储蓄必须和资金需求的增长率相平衡。
储蓄太
多导致资金增长太快,这会使商业公司失望,同时也会带来投资资金的缩减,
而投资资金的减少又会使经济陷入衰退状态。
储蓄太少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
经济好像是在一把刀刃上得以平衡,稳定的增长很难持续。
索络在哈罗德和多
马研究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现。
索络搜集了美国在1909年-1949年这段时
间的数据,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和数学技巧,他发现,在劳动生产率变化中,只有12.5%能归因于增长了的资本密集度,剩余的生产率增长包容在索洛
称之为“技术变化”的转换函数中。
这是技术创新理论的重大突破。
熊彼特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使得物质
繁荣的增长更加便利。
熊彼特所指的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开
辟新市场;发展新的供给资源,以及创造新的工业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他所指
的创新不再是技术创新,而把创新的范围上升了一个层次。
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挑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明尼苏达大学的雅
各布?施穆克勒认为,工业发明性活动的比率和方向深深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市场需求涨落的影响,而不是像索洛、哈罗德和多马认为的那样,技术创
新不会直接受到经济体系的影响,而是影响经济体系。
雅各布?施穆克勒研究发现,当铁路、建筑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时,与这些领域相关的资本货物发明的
数量,在经历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迟延以后,开始增长;当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减
少时,专利运用的数量就会相应地减少。
新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技术变化是以通过学术研究而获得的科学发现形式出现的,或者说是来自基本上不存在完全的商业动机的政府性图书
馆里。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也认识到,如果技术变化依赖于科学发现,那么知识
作为一种经济商品所具有的性质就突现出来了。
二、中国为什么需要自主创新
一个国家的技术战略,可以是引进技术,也可以是自主创新。
引进技术战略是
购买国外的现存技术以谋本国发展。
自主创新战略,是在技术上坚持以我为主
的战略,主要靠自身的能力,发展本国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以
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得益于大量引进国外现存的技术,迅速提高了国内的技
术水平,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那为什么现阶段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呢?我想有
以下几个原因。
(一) 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加剧
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资源
贫国。
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等的人均拥有量都远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下面仅以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1.能源约束
从能源供给角度来看,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4%,人均剩余能源可开采储量为110吨标准煤,为世界平均水
平的48%。
其中人均原煤可采储量为90吨,原油为26吨,天然气为107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5.6%、11.1%和4.4%。
从能源需求角度来看,几年来中国能源的消费需求急剧增加。
表1记录了1996
年以来的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199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38948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费能源1135.3千克标准煤。
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能源均有所下降,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30297万吨标准煤和1028千克标准煤。
自从2001年开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呈
上升趋势。
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4822万吨标准煤和1153.9千克标准煤,环比增长9.2%。
2003年和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保持高速
增长态势,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97000万吨标准煤
和1515.5千克标准煤。
2003年和2004年环比增长都为14.6%。
表1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注: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5》,人均消费和环比变化情
况是来自于我们的计算。
拿石油来说,消费也是呈快速增长趋势。
综合能源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可知,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能源缺口。
近几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中国每年仅因原油价格上涨就要多支付
上100亿美元外汇,能源紧张愈演愈烈。
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堪重负,国家将也不堪重负。
如何克服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是中国今后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2.矿产资源约束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铁矿石、铜和
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18%和7.3%。
2002年,中国铁矿石、铜和铝的国内资源保障程度分别只占69%、57.6%、47.1%和56%。
在未来十几年中,铁、锰、铬、铝土、铜、金、银、硫、钾盐等矿产
国内资源保障程度都处在难以保证的状态。
矿产资源是重化工业的重要投入品,矿产资源的供不应求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2004年以后,由于我国对铁
矿石需求的急剧增加,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一度曾上涨了71.5%,经济发展付
出了巨大的代价。
表2矿产资源经济建设保有程度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21世纪全球战略资源研究课题组《中国21世纪战略资源研究总报告》。
(二) 环境和生态约束
全国部分城市污染非常严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降低。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38.6%,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1.2%;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占20.2%。
200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891.4万吨,生活排放量为363.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9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886.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08.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04.8万吨。
表3 全国近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万吨)
项目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
尘
年度合计工业生活合计工业生活排放量
20001995.11612.5382.61165.4953.3212.11092
20011947.81566.6381.21069.8851.9217.9990.6
20021926.61562364.61012.7804.2208.5941
20032158.71791.4367.31048.7846.2202.51021
20042254.91891.4363.51095886.5208.5904.8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环境保护总局网站。
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加剧草原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
1997年至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仅1亿公顷
左右,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现有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偏高。
二是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
三是土壤酸化加剧,退化严重。
南方15省稻田潜育化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0%。
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
积37.1%。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
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水土流失在农村、城市、开发区
和交通、工矿区都有发生。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一些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种群仍未扭转下降趋势,部分物种仍处于极度
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三)技术瓶颈约束日益突显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
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
中国许
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
比如,中国一台电视机的平均利润不到10元钱,计算机的毛利目前只有5%左右,贴牌生产手机的专利费约占售价的20%。
中国制造的DVD影碟机在美国市
场仅销售29美元,刨掉20美元专利费,利润微乎其微。
中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1995年仅为0.6%,2000年上升为1%,2004年再继续上升到1.35%。
虽然最近几年比例有较快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
家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还非常糟糕。
据有关资料分析,原始性创新能力
方面:中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还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
仅占世界的4.38%;特别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被引用数来看,中
国仅排在世界第20位。
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每万人口中的研究开发全时人员数较低,仅为日本、俄罗斯的1/10,韩国的1/4;科技领军人才和战
略型科学家也明显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
据统计,2003年,中国大中型企业中
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
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充分利用当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
行必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本来应当是我们赶超先进的一条捷径。
但中国企
业用于消化吸收的投入与技术引进之比不到十分之一,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
要比中国高得多。
同日本和韩国技术能力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四)国际竞争压力日益严峻
2003年中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而欧盟、美国、日本的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
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5%。
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后发展国家企
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挤压。
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发展壮大,
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许多人开始把中国奉为“世界工厂”。
但是,我们对“世界工厂”要有理性的认识。
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
比重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的水平。
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
中国几乎全部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
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依赖进口;中国轿车产量
已接近250万辆,但90%是合资生产的国外品牌。
中国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相
当低,有些制造业部门,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对极为
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改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
的状况,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要克服资源约束、环境与生态约束、技术瓶颈等问题,增加国际竞争力,必须
加强自主创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中国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化程度低
国外经验表明,创新源泉是来自于微观企业,而不是来自于政府。
市场竞争的
程度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市场化水平又决定市场竞争程度。
因此,一个国家市
场化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大小。
市场化水平越高,企业创新的
压力越大,整个创新能力就越强。
相反,市场化水平越低,企业创新的压力越小,整个创新能力越弱。
中国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政府职能转变程度。
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逐渐以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来配置资源。
(1)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政府更多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出现。
1998年到2003年,中国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6%-6.7%之间。
(2)经济建设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经济建设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越小,说明政府更多地
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市场化程度越高。
1997年,中国政府经济建设费支出
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60.5%,2000年下降到36.2%,2003年下降到,30.1%。
这说明,中国政府更多地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开始履行它本应履行的社会服
务的职能。
(3)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对经济
的干预。
2003年该比重为10.7%。
(4)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3
年该比重为12.6%;(5)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4.8%。
表4 1997-2003中国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注:⑴比例是指非税收入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⑵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与《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3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单位为亿元。
表5 1997-2003中国政府经济活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注:(1)本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与《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2)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支出的单位为亿元。
2.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程度。
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意味着整个改革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阶段,可采用五项指标反映:(1)非国有经济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003年该比重为62.5%;(2)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总就业人员的比重。
反映作为资源投入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从国有部门逐渐向非公经济部门转移情况。
2003年这个指标值为73.2%;(3)非公经济资产投资占全社会资产投资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61.1%;(4)非国有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84.4%;(5)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66.9%。
3.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反映了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可用以下三个指标反映:(1)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2003年该指标为60.1%;(2)资本依存度,即利用国际资本总额占GDP 的比重,2003年该指标为4%;(3)对外贸易自由度,用总体关税水平来反映,2003年该指标为10.3%。
综合以上指标的计算,并依据李晓西等有关市场化评分标准,中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在60-70%之间,要远远低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80-90%的水平。
正是因为这样低的市场化水平,中国企业的创新压力和动力不足,从而造成企业不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是自主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不够
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有以下四种作用。
第一,激励作用。
知识产权赋予权利人
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
竞争者要避免侵权,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新的发
明创造,从而激励市场主体持续创新。
第二,推动作用。
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制
度采用优先发明或优先申请原则,促使发明创造及早公开或使用,可以避免重
复研究开发,节约创新成木;有助于传播创新技术,推动技术的发展;有效的
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吸引国外的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本国的技术创新,促
进国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三,保障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了侵权人
的侵权成木。
知识产权制度延长了竞争者进入市场的时间,保障了创新者利益
的回收。
第四,规制作用。
由于技术创新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还可能产生危害人
类的结果,因此它具有双重性。
为了保证技术创新可以更好地造福社会,必须
通过法律对技术的发展或者应用给予必要的规制。
近一些年来,中国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颁布了很多法律,参加很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中
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短,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不强,尽管政府采取
了许多措施,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的创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又加上执法
不严,处罚力度不够,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偏低,因此,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仍
然大量存在。
在这种状况下,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正作用仍然不够明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国家创新体系不完备
技术创新是用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组织方式替代原有的组织方式,创新根植于
组织结构(如企业、制度等)之中,因此,技术创新通常可以视为技术体系变更
和组织方式创新,以及两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近年来加快了各类
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
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
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随着国际竞争的界面从最终产品前移到技术创新阶段,
从生产、市场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技术创新组织方式还不适应,这很
大程度影响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提高中国市场化水平。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
促使企业不得
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尤其是完善资本、劳动力、土地等
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配置
资源的规模,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
善对外经济体制;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
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加强知识产权人
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
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
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
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
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
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三)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更新观念,创建各种鼓励创新的机制。
重视制度创新,加强合理制度的安排。
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强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间的联
系和互动,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之
间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
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共管,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
构合作形成一批联合研究机构,组建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
建
设一批开放式的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
建立
和完善促进人员流动的制度,建立大学、企业及国外合作研究制度,形成以人
为本的理念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
创建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
形
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条件和环境,创建良好的研究开发的制度、政策
环境。
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
形成一种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容忍失败、尊重不同学术意见的环境和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的社会文化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国研网,2005年10月。
[2]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国研网,2005
年11月。
[3]江小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载于《人民日报》2005年3月28日第九版。
[4]林毅夫:《自主创新是动力还是陷阱》,国研网,2005年10月。
[5]王一鸣:《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
[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国家发改委网站,2005年10月。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中国统计出版社。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9]郑春芳,龙海红:《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估算》,载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10]王玉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基本方向》,载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第2期。
[11]国家环保总局:《环保报告》,国家环保总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