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
摘要:废名作品中的隐逸之气呈现出的超越性,体现了佛教中的禅宗思想。
废
名作品中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个人内在精神特质有着重要关系,同时这一思想中的“自心”“无生”“解脱”“无相”“妙悟和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思想,在废名的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这些思想使得废名的作品具有一种超越精神,
超越了一切束缚,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关键词:废名;禅宗思想;超越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作品呈现出自己独有的清新宁静的文学气质,被认为是
京派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散发出隐逸之气,试图远离世俗生活,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超
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而这种超
越精神表现与禅宗思想很契合。
一、废名与禅宗思想的关系
废名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 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 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同时,也受到佛道文化的浸染, 曾潜心研究佛经与老庄哲学,但是从其的作品中看,佛教对其影响更为深厚。
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沦、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
中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
由此可以看出在禅宗中“心”是一个很
总要的存在,并且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人生的一切缘起都决定于自心。
废名专注
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营造,使其很容易就接受了心性论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是就笼罩
在心中某一点淡淡的情绪中,废名作品中不管是人或物都笼罩在一片禅境之中。
禅宗思想中还
融合了的道家思想,而废名对于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也很是推崇,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
出一种对于生死的淡然超越态度,由于废名从小生活的具有浓郁佛教氛围的生活坏境,再加
上废名自身心境的内倾性,才使得他的作品远离世俗生活,笼罩在一种淡雅清净的文风之中。
二、废名作品对禅宗文化中佛教思想的体现
废名在《阿赖耶识论》中对佛教中的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
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心与物的关系,废名认为心是存在的,物即是心, 心能藏物。
他认为心物“合一”之后,分不出物与心, 或者说只有心的存在, 物不存在了。
心在废名看来是
超越了物相的存在,似乎无所不能,所以他可以通过心的旨趣将“黑暗的地域”描绘成“人间的
天堂”将痛苦而多难的生活蒙上一层美妙的生活幻影,为人类寻找一处实现恬淡自然生活的乐园。
在他的诗歌《无题》中,他这样写道“在赴死之前/得到解脱/于是世间是时间/时间如明
镜/微笑死生。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废名认为如明镜的时间可以洗涤掉俗世的尘埃,在死之
前得到解脱,微笑坦然的面对生死,苦难在回忆中也可以被时间洗涤得一尘不染,最后只剩
下对于生命和美的尊重和敬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禅宗“无生”思想中的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
死时间界限的思想有某种相通之性,泯除了生死的界限也就去除掉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
从而能微笑地面对生死。
朱光潜称《桥》为“破天荒”的作品,在《桥》中我们发现对于现代文明中那些逻辑,废
名选择了抛弃,选择了禅宗文化,希冀用一种美妙的玄想构筑一个只属于废名的文学世界,
在文学中解脱掉俗世的枷锁,找到一条通向至真至善至美王国的通达之路。
佛教的禅宗文化
中奉行的是“无住”、“无相”的思想,色、相皆是用来迷惑众生的障眼法,只有破除对于色和
相的迷恋,擦拭掉心灵上的灰尘,回归到生命原始的澄澈状态,最终达到对人生的“顿悟”“妙悟”。
废名一直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出这种“妙悟”,《桥》中小林的思想就一直处在这种
妙悟动感之中,他总在平淡的生活中“顿悟”出一种具有禅学意味的哲思,
三、废名作品对禅宗文化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禅宗文化吸收了道家文化中“自然”观念,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
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这让禅宗精神的超越性向更深层次
发展,老庄的清净无为,“逍遥”“齐物”思想为废名的超然洒脱性情找到了一个可以使其实现
人生理想的基础。
《废名》的《梦之二》这首诗中写道:我在女人的梦里写一个善字,/我在
男子的梦里写一个美字,/厌世诗人我画一幅好看的山水,/小孩子我替他画一个世界。
这首
诗里废名明确表示了其的厌世情绪,他更愿意徜徉在山水的大自然之中,希望在青山绿水中体
味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废名用一种审
美的眼光将自然和谐完美的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同时又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示我的主体性,希望在其中达到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自我发现,实现与天地同生,与宇宙同在的“齐物”思想,
在这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的情境之中达到人生的“逍遥”之境,实现人内在精神的永恒超越。
废名的文学作品是温和安静的,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心也要是平静的,如果
太过于浮躁、凌厉就会破坏了废名苦心营造出来的禅境,只有在内在心性上去除了那些迷妄、偏见才可体味出废名的作品中的“拈花微笑”的美感。
禅宗重在悟道,不要文字和形象。
在废
名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总是模模糊糊的,这也是废名重意不重形的喜好生出的独特文学形象。
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语言还是人物都是纯净
无比的,剔去了生命的燥气,宛若一朵白色的睡莲静静绽放在废名心中的乡土家园。
废名在
作品中对于大自然的亲近,对于人内在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的刻画,实际上都是希冀
生命主体能超越人自身的不安恐惧、能超越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矛盾,超越生命的苦痛、
超越生活的无常,最终实现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心灵和精神的喜悦和自由。
废名的文学世
界是一个“禅”的世界,禅宗思想弥漫在他的文字的角角落落,散发出清茶的芬芳,不苦不甜,清淡宜人。
参考文献:
【1】彭晓红《浅析废名<桥>的禅宗思想》[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2010年 12月第23
卷第12期
【2】陈振国废名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初探——<阿赖耶识论>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期
【3】李曦《庄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碰撞与合流——废名诗歌文化内涵简论》[J] 乐山师
范学院学报2007 年7 月第22 卷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