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药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09生科柳菁

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 DEP)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增多,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提示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等。神经生物化学机制理论是迄今最为“肯定”的发病机制。本文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行综述。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药物治疗

1.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 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此,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

2.1 中枢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关系

2.1.1 单胺类递质假说

去甲肾上腺素( N E) :去甲肾上腺素起源于中脑蓝斑核的中枢NE神经核团,向额叶皮层β3,受体的投射保持个体正常心境,向a1受体的投射保持一定的醒觉状态。许多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NE浓度降低,提示抑郁症与中枢NE能低下相关联。抑郁症可能还与突触前膜肾上腺素a2受体超敏有关, N E功能下降和增强都会发生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中 N E 不足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 N E含量下降,则发生抑郁症,反之则发生躁狂症。血浆中 N E水平较高,并有溢流现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5-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5一HT):临床研究发现,5 一 H T 含量减少或增多均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通过微量离子渗透技术测量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纹状体、额叶、海马区、杏仁核和外倒中隔核的细胞外 5 - H T含量发现,纹状体中 5 - H T含量增多,杏仁核和中隔核的 5 - H T含量下降,而额叶和海马区的5 - H T含量无明显变化,但这五个区域核的5 - H T含量均减少;并且严重抑郁症患者 5 - H T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这提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这些核区的5 - H T功能状态有关。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假说认为AcH过度导致抑郁,拟胆碱药与正常人的情绪有关,毒扁豆碱和M受体激动剂槟榔碱对正常人和由锂盐维持治疗情绪正常的双相障碍患者能诱发抑郁,虽然大多数三环抗抑郁药有潜在的阻断胆碱能受体的作用,但没有发现抗胆碱能药物

对抑郁治疗有效口]。近来研究发现抑郁症的胆碱能机制与神经胶质源结合蛋白有关,神经胶质源结合蛋白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进入细胞间隙,其与游离Ach结合,使细胞间隙Ach浓度下降,导致抑郁性行为。

多巴胺:位于中脑腹侧背盖区的DA核团,其最主要的投射区是黑质纹状体,即锥体外系统,维持机体的运动功能,保持肌肉适当的张力;此外对额叶的投射维持个体的认知功能,学习和记忆;向边缘系统的投射与人类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向下丘脑漏斗结节部位的投射参与内分泌的调节。,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下降。降低水平的药物可导致抑郁,而提高 D A功能的药物可缓解抑郁症状。因此,最近有人提出抑郁症发病与 D A关联的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中脑边缘系统

D A功能失调,另一种认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多巴胺受体功能低下。

2.1.2 受体假说

研究发现,抗抑郁药能快速调节单胺类递质信号转导,而导致在治疗开始的几小时后突触中单胺类物质尤其是NE和5-HT浓度的急剧增加,但是,这些药物的起效却要滞后数周,而“单胺类递质假说”对药物的这种快速调节作用与用药数周后产生临床疗效之间的矛盾难以做出合理解释。进而研究者把目光投到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受体,发现抗抑郁效应与受体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Sulser(1978)推测抑郁症是由于脑内NE功能长期降低而使13受体产生代偿性、敏感性增高。突触后B受体超敏又可反馈突触前受体超敏,引起NE生成释放减少。故抑郁症患者发病机制之一是突触后B受体超敏,反馈使突触前d:受体超敏,导致抑制NE的生成和释放、突触间隙NE数量下降,出现抑郁症。

5-羟色胺受体:抑郁症的5-HT能受体假说认为:①5一HT 受体和5一HT 受体功能相互拮抗,理由是在锥体细胞上5一HT2 受体的兴奋效应常能拮抗5-HT。受体的抑制效应,5-HT,受体激动剂能达到5-HT 受体拮抗的效果,如激动5-HT 受体能抗抑郁,拮抗5-HT 受体也能抗抑郁。②5一HT 受体和5-HT:受体功能不平衡导致抑郁,无论是5-HT。还是5-HT 受体功能占优势,都会发生抑郁症。③突触前5-HT自身受体功能亢进导致抑郁,证据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 Is)类抗抑郁药能导致5-HT自身受体功能下降,使突触间隙5-HT浓度上升,而产生抗抑郁效应。

多巴胺受体:有研究发现,脑脊液中多巴胺(DA)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AV)含量下降。降低DA水平的药物可导致抑郁,而提高DA功能的药物可缓解抑郁症状。因此,最近有人提出抑郁症发病与DA关联的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中脑边缘系统DA功能失调,另一种认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多巴胺D 受体功能低下。有实验报道抑郁症时中脑一皮质一边缘叶多巴胺经路上述系统功能下降,给予多巴胺前体L—dopa可以改善部分抑郁患者的症状。目前,认为多巴胺在抑郁症时是与其他递质起协同作用。

2.1.3 神经肽类假说

神经肽(neuropeptide,NP) P也是近来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目前比较受关注的有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动物实验提示,持续阻断神经激肽1(NKl)受体能增加大鼠海马5一HT的传递,这种作用很可能与其抗抑郁作用有关,有些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S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其对抗抑郁药高反应预示疗效较好。大量的动物研究揭示,NPY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