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一)
燃烧与灭火
【案例导读】
1.案例背景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本单元属于“化学与生活”主题中的家用燃料部分,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从化学科学角度认识燃料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载体。本案例片段力求呈现以下多元教育价值。
2.学科育人价值
追溯燃烧理论的发展史,在感受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情感目标于无痕。
【观点提炼】
这个案例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价值”两个字上,第一,燃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教师引领学生置身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用燃烧“照亮”了古今中外,从发现火、利用火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峰传递,使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巨大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社会观和化学价值观。第二,科学研究燃烧的价值。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为这节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素材,用科学史的故事和内容来引领学生们对燃烧现象的理解,使教学充满了历史感,其中科学家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学生科学精神的逐步形成。该案例将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较好地体现了这个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育人价值。
化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科学家的创新思想、科学精神和态度都是实现知识多元价值的良好载体,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可以尝试作“考古式”的分析,将概念发展形成的历程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情境,使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逻辑结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设计的艺术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二)
《看不见的世界也精彩》——构成物质的微粒
【案例导读】
1.案例背景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课题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中的原子、分子部分,教材第二单元是较为深入地研究物质微粒构成的部分,这节课要为第二单元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为构建全面、科学的微粒观作好准备。本案例力求呈现以下学科育人价值。
2.学科育人价值
穿越历史,体会科学家的哲思和智慧,感受化学学科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走进生活,感受微观之神奇决定宏观之美妙,促进学生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了解科技,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和化学社会观。
各种方式展现着自我。
【幻灯】肯德基香味四溢的炸鸡腿;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整杯水变成红色,堆放煤的角落时间久了,墙角变
黑了
【师】这些现象可以推测微粒具有怎样的性质呢?【生】微粒在不断运动。
【实验】两朵用滤纸做的(酚酞浸泡过)花儿,一朵花与敞口的氨水试剂瓶扣于烧杯中,烧杯外另一朵纸花做对照用。
【生】(喜形于色)烧杯内纸花变红啦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发现微粒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等等
【师】取出红色的花,用魔术师般的动作在空气中轻轻摇动,红花变成白花。
【生】面露惊喜,提出疑问:为什么红色褪去了?【师】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恒动
【师】关于微粒的基本的性质,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幻灯】从微粒的角度如何解释下列事实呢?
①10mL酒精与10mL水混和后体积小于20mL;②25m3石油气可压缩1000倍后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生】因为微粒间有间隙
【练习】温度计示数为什么会上升?铺铁轨时留有一定缝隙?检查气密性时的现象能反映出微粒的什么性质?(体会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体会对照实验在科
学实验中的应用,该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的,但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二物理课上已经学过有关分子的知识,在此该实验的功能定位由建立模型变为应用
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也较好地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目标(1)。
此环节列举多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逐步形成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现象的化学科学思
维方法。
【师】(手持原子模型)分子和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对于分子原子这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可以借助模型来学习,道尔顿就曾经将原子假想为一个实心的球体来研究。我们也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PPT】氦气球、铁钉的图片
【生】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师】原子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请大家拿出水分子的模型。
【生】(好奇地)拿出水分子
【师】能看出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吗?
【生】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师】很好!(举出一个水分子的模型)。水分子中的这两个橘黄色的原子是什么原子?物质的化学式能随意书写吗?
【生】(豁然开朗)原来物质的化学式与其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
【师】下面进行小组比赛,用最快的速度组合出下面四种分子(PPT呈现四种分子)!
【生】(投入地参与比赛)分工组合,展示所组合的分子并描述相应物质的微观构成。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历史上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都来自于对宏观现象的推测及模型解释,因此用模型进行形象化思维是本节课特有的思维方法。该环节借助模型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化、简明化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师】邀请一位同学跟着我开始幻想之旅(手拿一杯水)。【生】憧憬并好奇接下来是怎样的幻想之旅。
【师】假如你是这杯水中的一个水分子,放眼四周,你会看见什么呢?
【生】周围有很多个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之间有间隙。
【师】现在对这杯水加热蒸发,你又能看到什么呢?【生】水分子运动加快,间隙增大。
【师】水分子挣脱束缚,跑到空气中。我们可用模型来模拟这个过程。
【PPT】用模型表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师】水的汽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水分子改变了吗?水分子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进行一个比赛,两组都有两个水分子,请快速把两个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生】紧张地重新组合原子(模型)。
【师】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分子,新分子会聚集成新物质。
【师】很好。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幻灯】水汽化与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模型
【师】对比两种变化的微观模型,能否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两种变化的区别?分子是否发生改变。
【师】有人说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而你们今天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PPT】缘来如此: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师】人类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结构呢?
【生】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师】很好,现在人类研究物质结构已经达到了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水平了,才出现了21世纪的材料明星。知道是什么材料吗?这是一种纳米材料C60的1个分子,像什么?球面与足球一摸一样20个六边形和12个五边形,假如在这个球面上加上氟原子,它就具有超强的润滑性,被称为“分子滚珠”,里面放入药物它就成为能够吞噬癌细胞的纳米药物导弹!神奇的结构决定了它神奇的性质,纳米材料使生活更美好!课前我们也欣赏了物质的美,变化的美,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谁呢?【生】化学
【PPT】微观之神奇决定宏观之美妙!
【师】(感叹)看不见的世界也精彩!该环节创设了两个情境,第一个情境(幻想之旅)不仅巩固了上一环节对微粒基本性质的学习,还为后面从微观角度认识两种变化做好铺垫。第二个情境(比赛)在学生并不了解电解水这个化学变化的前
提下,使得化学变化微观实质的引出水到渠成。两个情·境都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而模型的合理运用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建立从微观映射宏观的思维方式,进而从微观角度加深了对化学变化本质
的理解。其中,水受热汽化和水通电分解实验的对比,也初步渗透了化学变化的条件观念。
前面的环节主要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和化学社会观。
【PPT】“原子”今非昔比!探索永无止尽!(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师】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早已超越了道尔顿的实心球体原子模型,因为人类发现了原子内部更小的微粒,科学家也因此建立了更多的模型。你们知道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吗?
【生】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因为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呈现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对科学的发展观的渗透,学生对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观点提炼】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个比较抽象的课题,它不仅涉及许多关于科学性质的基本观念和思想,还有模型方法、化学理论、科学想象、科学推理等诸多科学认识方法和过程。这个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这个案例试图通过深度挖掘知识价值、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知识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