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怎样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是,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或唯“书“是从,或维度失衡,或层次不清,或表述不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目标的制定如果出现偏颇,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了。

一、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可见,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相结合

宏观目标是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处于较上层次的目标,中观目标则介于二者之间。确立教学目标体系的起点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其由上到下的层级体系大致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阶段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某课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某课堂环节教学目标。在这个体系中,上层次决定下层次目标,下层次目标支撑上层次。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体系烂熟于心,做到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结合了。比如,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林”字的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目标就比较恰当。课上,教师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林”字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并让学生主动讲述观察所得。然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多会观察呀!的确,这两棵清秀漂亮的小树真友好,她们并排直立在一块儿,左边的小树谦让同伴,怕挤坏了同伴美丽的枝叶,主动把‘右手’也就是这一捺,缩到了腋下;右边的小树怕委屈了同伴,伸出‘左手’也就是这一撇去牵她左边的同伴。这样,她们俩既没拥挤在一块儿,又彼此不分离。看,

多漂亮!”教师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边纯熟流畅地范写,然后请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起来。这位教师在设计处于最微观层面的这个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时,把最宏观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四有”新人的“有道德、有文化”的目标,与大体处于中观层次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规定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等目标,在这个环节较为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所谓显性目标,是可以明确观察、测评是否实现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显而易见的导向与激励功能。隐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应关注这种潜在的、内隐的教学目标的开发和运用。它仅难于观察,测评,而且不易为学生的意识所察觉,有的甚至无须学生知晓,往往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成。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相对而言,“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大多属于显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大多属于隐性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则兼而有之。整合实施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能够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结合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策

略。母语教学中,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有经验的教师设计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可以信手拈来、应付娴熟。然而,汉语中的许多词、句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征,它的深刻含义是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的,而这种内隐性的语言表达特点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教学一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读懂课文描写***的语句”这样外显性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个目标中还含有“通过感悟文本,体会隐性目标,当然,隐性目标不必展示给学生,教师心中清楚就行了。当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的表述强调行为的外显,而忽略目标的内隐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预设侧重与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目标性行为,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心理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忽略了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三)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课前设计得再高妙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相反,课前没有考虑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却有可能生发出来并得到较好的实现,比如,学生偏离或超越教师的预设目标而获得新认知、新技能、新思想、新观念等。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

教师预设目标时,要持一种开放灵活的心态,以便在系列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留下一定空间;同时,要坚持原则和方向,有足够的调控意识,因为生成性目标不是随意目标,也属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象,

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并具有自己明确的内涵。这正如歌德所言,“每走一步都要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每走一步都应该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外,教师更要善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同时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而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都是他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是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相结合

课时目标是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期望,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教与学确定了方向。应该说,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表述得是否具体、明确、可评价,都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结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以往教学目标表述中经常使用“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都偏离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目标定位,“使”、“引导”、“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表述,这就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来,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是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