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临床症状

3.1.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 发热(38℃或更高)。

3.1.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3.1.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1.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3.2 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3 实验室诊断

3.3.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3.3.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1.1 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3条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1.5条或3.2条。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4 处理原则

4.1 病人的隔离与治疗

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4.2 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4.2.1 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

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

4.2.2 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附录B)。

4.2.3 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检疫21天。

4.3 麻疹的免疫预防

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常规免疫(初免)定为8月龄进行,根据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的监测,当免疫力减低时应进行疫苗再免疫。为提高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的成功率应保证活疫苗的冷链保藏和运输,并接种足够的剂量。附录A

病原学诊断方法

(补充件)

A1 病毒分离

从病人呼吸道或血液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A1.1 标本收集

宜在皮疹出现前,柯氏斑出现时采集标本。将灭菌棉棒稍蘸液体(2%牛血清Eagle液),反复涂抹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棉棒浸于上述标本液(1~1.5mL)中反复挤压,标本液中加入10倍常规用量的青、链霉毒(各1000u/mL)及制霉菌素50μg/mL。加肝素抗凝的血液白细胞中也可分离病毒。

A1.2 接种

取0.1~0.2mL标本液接种于生长在试管中的单层原代人胚肾细胞(或其他原代细胞如人羊膜、人胚肺、猴肾等或人二倍体细胞或传代细胞如B95a细胞)上,37℃1h后弃液,再加入含双倍常规抗生素量的细胞维持液1mL,37℃培养。并设未接种标本的空白对照培养。

A1.3 观察细胞病变

一般7天左右出现融合巨细胞病变,待细胞病变占全部细胞75%以上时(+++),冰冻融化三次,低速沉淀后取上清液留作毒种。若未见病变需连续盲传三代,每次培养观察二周,如仍不出现病变则为阴性。

A1.4 毒株鉴定

用已知麻疹病毒免疫血清观察能否与新毒株起作用,传统采用中和试验法。

A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或多聚酶联试验(PCR)技术测定病毒核酸。

附录B

人丙种球蛋白制剂被动免疫参考剂量

(补充件)

B1 种类

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目前供应的“丙球”有人血浆丙种球蛋白(HGG)和胎盘丙种球蛋白(PGG)两种,前者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后者是从健康产妇胎盘血提取。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丙球可用于麻疹被动免疫。

B2 接种对象

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

B3 用法和剂量

对麻疹接触者的被动免疫,强调接触后立即注射,注射越早预防效果越好。接触后5天内采用足量丙球,可达到不发病目的;5天后注射只能起到减轻症状作用。

常用10%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2mL/kg体重,或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5mL/kg

体重,采用肌肉注射。其免疫作用一般只能维持2~4周。

附录C

血清学诊断方法

(参考件)

C1 血凝抑制试验

C1.1 原理

猴红细胞上有麻疹病毒受体,遇麻疹病毒可产生凝集现象。若将抗体与病毒(血凝素)预先温育后再加入红细胞则不产生凝集,称为血凝抑制。定量血凝素与不同稀释度抗体(血清)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抗体效价。

C1.2 主要材料

C1.2.1 血凝板

6×12或8×12个圆形孔,孔底光滑的U形板。

C1.2.2 稀释棒或定量移液器

稀释棒为优质不锈钢制成,尖端分数瓣,瓣间容量应精确为0.025mL,稀释棒应标化后使用。定量移液器选用25μL。

C1.2.3 定量滴管或定量移液器

滴管用玻璃制成或磨口玻璃管上安一个注射器针头制成定量滴头,垂直控制滴下每滴量为0.025mL。

C1.2.4 尖底小试管

形如离心管,便于血清的吸取。

C1.3 麻疹血凝素的制备

C1.3.1 粗血凝素的制备

选择血凝性状良好的麻疹毒株接种到生长旺盛,形态良好的原代细胞(人羊膜、猴肾等)、人二倍体细胞或传代细胞(KB.MERN.FL.BHK等)。接种病毒剂量根据病毒滴度而定。

原代人羊膜细胞接种病毒后培育于37℃,约在2~3周出现血凝素后每隔3~5天收获上清液,换以新鲜的维持液培养。如此反复培养数次收获上清液,最后一次将细胞连同培养液置-30℃以下冻化后,沉淀去细胞残渣,数次收获的上清液即为血凝素。

原代猴肾细胞、二倍体细胞及传代细胞接种麻疹病毒后,病变发展较快,待病变达“++++”并有50%病变细胞脱落时,将细胞连同培养液置-30℃以下反复冻融三次,低速沉淀后取上清液即为血凝素。血凝素效价应在1∶32以上,置-30℃保存备用。

C1.3.2 血凝素的处理

取一定量粗血凝素放入三角瓶或试管中,加入5%吐温-80(Tween-80)并使其最终浓度为0.125%,室温振荡5min,再加入与粗血凝素等量的乙醚(分析纯),用力充分振荡12min,然后,移入沉淀管内以2000r/min离心10min,小心吸出下部水层,将乙醚排尽至无乙醚味时为止,即为本试验用之血凝素。加青霉素100u、链霉素100μg,置4℃保存。

C1.4 猴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选择与麻疹血凝索凝集效价高的猴子,静脉采血置阿氏(A1sever)液中(阿氏液量为猴红细胞的4倍),4℃保存,一般可用二周。用前以生理盐水洗三次,最后一次经2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压积的猴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1%浓度用于试验。

C1.5 血清处理

血清分离后取0.1mL,加等量生理盐水于56℃水浴30min灭活,每管加入0.1mL经2000r/min 离心10min处理的压积猴红细胞1滴,充分摇匀后,4℃过夜,次日吸取上清液测定(此时血

清稀释度为1∶2)。

C1.6 血凝素滴定

C1.6.1 效价滴定

血凝板1~10孔各加生理盐水0.025mL,于第1孔加血凝素0.025mL,混匀后从第1孔移1滴(0.025mL)至第2孔,如此倍比稀释至第9孔(1∶2~512),第10孔不加血凝索作为红细胞对照。每孔各加1滴(0.025mL)1%猴红细胞,振匀后静置37℃1h读结果,血凝达十十时的血凝素最高稀释度为其效价,即1个血凝单位。正式试验时采用2个单位血凝索。

C1.6.2 单位滴定

按上述效价将血凝素稀释成2u(如血凝素效价为1∶128,稀释成1∶64)、1u、1/2u、1/4u,各孔中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再加1滴等量的1%猴红细胞,振匀后,置37℃1h判定结果,应出现“++++、+++、++、+、-”之凝集方能用于试验。

C1.7 血凝抑制试验

在微孔U形底血凝板中进行。

第2~9孔每孔加生理盐水0.025mL,第9孔为血清对照。

第1、2及9孔各加1∶2处理好的血清0.025mL,从第2孔开始稀释使血清充分混匀后,再放入下一孔倍比稀释至第8孔。

第1~8孔各加2u血凝素1滴,第9孔加生理盐水1滴。振匀后置37℃30min。然后每孔加1%猴红细胞1滴,振匀后置37℃1h判定结果。

判定结果时应先将血凝板倾斜待血清对照孔内的红细胞自由下滑呈泪滴状时即读结果。红细胞下滑与对照相同者为完全抑制。完全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抗体的效价。血清对照不应出现凝集否则判断时应慎重或再吸收。

C2 麻疹被动血球凝集试验

C2.1 原理

以红细胞为载体,挂上抗原,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一种血清学方法。

C2.2 试剂(保存于4℃,在有效期内使用)

C2.2.1 麻疹致敏血球:冻干制品,加入5mL1%兔血清盐水轻轻旋摇,使成均匀悬液后即可使用。

C2.2.2 对照血球:冻干制品,加入2.5mL1%兔血清盐水。

C2.2.3 麻疹阳性参考血清:冻干制品,加入0.2mL1%兔血清盐水溶解后为原倍血清。已经56℃灭活,试验前,同待测血清相同方法经醛化血球吸附。

C2.2.4 10%醛化血球(5mL/支):用生理盐水洗3次后,再用盐水还原至5mL。

C2.2.5 兔血清:冻干制品,用生理盐水1mL溶解,即为原倍血清。

C2.3 检测程序

C2.3.1 待测血清处理:经56℃30min灭活的血清0.05mL,加等量10%醛化血球,37℃1h 或4℃过夜,上清为1∶2倍稀释血清。

C2.3.2 效价测定:血清在V型微量血凝板上,作倍比稀释,稀释度从1∶2到1∶1024,每孔0.025mL稀释血清,加1%致敏血球0.025mL,充分振摇后,置37℃1h。判定结果,以发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血清的滴度。

C2.3.3 设下列对照:

致敏血球对照:1%兔血清盐水+致敏血球,结果不凝集。

阳性血清对照:方法同待测血清。其测定的效价,应在已知浓度士1个滴度范围内。

待测血清对照:1∶2稀释的待测血清十对照血球。结果不凝集。

C3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IgG抗体(ELIsA间接法)

C3.1 原理

将麻疹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上,加上待检血清,再用酶标抗抗体间接检出特异性抗体。

C3.2 材料

C3.2.1 聚苯乙烯酶标板。

C3.2.2 麻疹阴性和阳性血清。

C3.2.3 麻疹抗原。

C3.2.4 抗人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

C3.2.5 酶底物: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H(下标始)2O(下标终)2)。

C3.3 操作程序

C3.3.1 用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麻疹抗原与未感染麻疹病毒的细胞抗原(对照抗原)。

C3.3.2 于40孔聚苯乙烯板的单排孔与双排孔分别加入0.1mL/孔的麻疹抗原与对照抗原。右下最后一孔不加任何抗原作为空白对照,4℃过夜。

C3.3.3 以0.05%吐温-20生理盐水(NS-T)洗板三次,倒去洗液。

C3.3.4 在血凝板中以2%牛血清NS-T将待测血清稀释成1∶200、1∶800、1∶3200、1∶12800四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加麻疹抗原与对照抗原各1孔(0.1mL,下同),轻轻振摇后置37℃1~2h。

C3.3.5 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每孔加入以2%牛血清NS-T稀释的抗人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0.1mL(空白对照不加),置37℃1~2h。

C3.3.6 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加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底物液,每孔0.1mL(包括空白对照孔),避光在37℃放置10~20min,随时观察,待对照孔开始显淡黄色时即用2mol/L硫酸终止,每孔加50μL

C3.3.7 用空白对照孔调零点,以酶标仪(492nm)测定各孔光密度(OD)值。OD值不足0.05者按0.05计。凡同一稀释度下麻疹抗原孔OD值/对照抗原孔OD值>2.1(即P/N)为阳性。阳性之最高稀释度的倒数即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1∶200者视为阴性。

C3.3.8 每次实验应作已知效价的阳性及阴性血清对照。

C4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抗体捕捉ELISA法)

C4.1 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人IgMμ链抗体,捕捉待检血清中的IgM,再用麻疹病毒抗体和已知的酶标麻疹病毒抗体去检测血清中IgM是否为抗麻疹抗体。利用底物使酶显色而测知。C4.2 材料

C4.2.1 聚苯乙烯40孔或96孔板。

C4.2.2 抗人IgMμ链抗体。

C4.2.3 麻疹病毒抗原和正常对照抗原。

C4.2.4 抗麻疹病毒抗体(单克隆或多克隆)。

C4.2.5 酶标抗麻疹病毒抗抗体

抗麻疹病毒抗体和酶标抗麻疹病毒抗抗体也可用酶标抗麻疹病毒抗体代替。

C4.2.6 酶底物: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

C4.2.7 已知的麻疹IgM抗体阳性和阴性血清。

C4.2.8 包被液:0.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6)。

无水碳酸钠159mg

碳酸氢钠293mg,使用不超过2周

蒸馏水加至100mL

C4.2.9 洗涤液(NS-T):0.85%盐水的吐温液。

氯化钠17g

吐温20 1.0mL

蒸馏水加至2000mL

C4.2.10 稀释液为5%牛血清的NS-T液。

C4.2.11 邻苯二胺及过氧化氢底物液。

先配柠檬酸磷酸缓冲液(PH5.0):

磷酸氢二钠18.41g

柠檬酸5.1g

蒸馏水加至1000mL,分小瓶冰冻保存

临用时配底物液:

邻苯二胺(OPD) 4mg

柠檬酸磷酸缓冲液10mL

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5mL

C4.3 操作

C4.3.1 包被抗人IgMμ链抗体,每孔100μL。

C4.3.2 37℃过夜,倒掉液体,用10%牛血清NS-T液120μL封闭。

C4.3.3 37℃1h后倒去封闭液,洗三次。

C4.3.4 加待测血清(1∶100稀释,即1μL待测血清加100μL稀释液)每孔100μL。每份血清加2孔(或4孔),37℃,2h后洗三次。

C4.3.5 加麻疹抗原于1孔(或2孔)中,每孔100μL;另1孔(或2孔)中加正常对照抗原,4℃过夜后,洗三次。

C4.3.6 加麻疹单克隆抗体每孔100μL,37℃1.5h后倒去抗体,洗三次。

C4.3.7 加酶标记的抗鼠抗体,每孔100μL,37℃1.5h后倒去抗鼠抗体,洗4次,扣干。

C4.3.6与C4.3.7二步,亦可用加酶标抗麻疹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一步所取代,每孔加100μL,37℃水浴2h,洗三次再扣干。

C4.3.8 加底物,一般为邻苯二胺过氧化氢(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每孔100μL,37℃10~20min。

C4.3.9 加终止酶的反应液即2mol/L硫酸,50μL/孔,判定结果。

C4.4 结果的判定

C4.4.1 肉眼判定法:待检血清与麻疹抗原孔呈明显的棕色反应,正常对照抗原孔不(或微)显色,两者能用肉眼明显察觉者即为阳性。

C4.4.2 用酶标仪的492nm光源测光密度(OD)值,血清的P/N≥2.1时为阳性(P为待测血清与麻疹抗原作用的OD值,N为待测血清与正常对照抗原作用的OD值)。

在用待测血清与已知麻疹阴性血清作对比时,则P为待测血清与麻疹抗原作用后的OD值,N为标本阴性血清与麻疹抗原作用后的OD值。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洲、张礼璧。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县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县卫生监督所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 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 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

麻疹试题(含答案)

麻疹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8、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 天内天内天内天内天内

9、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10、一般麻疹病人应隔离至() A.出疹后3天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7天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14天 二、判断题:(每小题10分,共5题,计50分。) 1、麻疹的传染期是疹前和疹后5天。() 2、麻疹的诊断必须用实验室诊断。() 3、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 4、麻疹一般不会出现群体发病。() 5、只要不接触患者就不会被传染。()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江苏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00.4/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8年江苏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0.87/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2~6/10万之间,一些市的麻疹发病率超过10/10万,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盖孜力克镇双语幼儿园2016年麻疹疫情 应急预案 为确保我镇在发生麻疹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凡发生麻疹病例1例及以上的疫情,即 启动本预案。 四、麻疹的诊断标准 1症状: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2发热(38度或更高)。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氏斑)。5皮 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2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

天。 3实验室诊断: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具备1.1加1 . 2条者,或同时伴有1 . 3条者)。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 . 4条或1.5条或3 .2条)。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 . 1条或3. 2 条或3 . 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 3 . 1条或3 . 2条或3 . 3条。 五、指挥系统 星星幼儿园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杨欢 副组长:热娜 成员:各班班主任 各村应急成员:各班保育员 六、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做好全园预情防控指导、麻疹防治知识的学习、处置有关预情的疑难问题、防控督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对麻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及时隔离! 七、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麻疹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积极做好预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和其他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

2020年麻疹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5年麻疹培训试题及答案 科室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50分,每题5分)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A )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 预防麻疹最好的方法是(C ) A.远离患者 B.戴口罩 C.注射麻疹疫苗 D.做好消毒 3. 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 )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A ) A.先由耳后,到发际、额、面部、颈、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掌足底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C )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D )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 下列关于麻疹粘膜斑的描述错误的是(B ) A.发疹前2-3天出现 B.麻疹粘膜斑开始见于上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以后累及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C.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D.一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 8、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A ) A、5天内 B、7天内 C、10天内 D、12天内 E、14天内 9、保护麻疹易感人群,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B )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二、判断题:(20分,每题4分) 1、麻疹患者出疹前和出疹后的4天均有传染性。(√)

荨麻疹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特征性皮肤反应性疾病,有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在特应性体质的患者中发病更为常见。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荨麻疹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荨麻疹是由数种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引起,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可以为下列四种发病机制之一:免疫调节性的;补体调节性的;非免疫调节性的;自身免疫调节性的[1]。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上的IgE与抗原结合引起的。见于药物疹、食物过敏等;补体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补体蛋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引起的,最常见的补体蛋白过敏毒素为C3a、C4a和C5a。见于血清病或输血反应;非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非IgE机制直接激活肥大细胞而引起的。见于机械刺激,酒精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由于循环的自身抗体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变化所形成,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 二、临床病情评估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

定。持续时间:急性(几天-几周)、慢性(>6周)。具备“发病频率高、病情来去迅速和发病部位不固定”三大特点。该病反复发作,甚至于一日数次;儿童荨麻疹,通常发病和恢复都很迅速,且不会在体表留下疤痕;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众多,对于全科医生来说,评估与处理荨麻疹患者是有挑战性的。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几乎没有其他方法让全科医生去发现荨麻疹的病因。这就给临床处理荨麻疹增加了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1994年用于临床研究以来,被世界各国的皮肤科医生所采用,可供临床参考: UAS包括计算风团数量和瘙痒程度。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根据风团数量计分1-3分: 0 –小于10 个小风团(直径< 3 cm); 1 –10 - 50个小风团或少于10个大风团(直径> 3 cm); 2 –多于50个小风团或10- 50个大风团;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XX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

麻疹试题及答案

姓名 成绩 单位 一、填空题 1、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发热, 上呼吸道炎症,颊粘膜或口腔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全身斑丘疹。 二、选择题 1. 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A) A. 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 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C) A. 少去公共场所 B. 隔离检疫 C. 注射麻疹预防计 D. 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 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 8呼吸道飞沫传播 9垂直传播 10血液传播 11蚊虫叮咬 4.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A) 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至⑴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看,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 特点(C)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C.呕吐 (D)A.发热B.呼吸道卡他症状与腹泻D. 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 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 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B) 麻疹 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A】 A、5 天内 B、7 天内 C、10 天内D 、12 天内、最有效预防麻 疹的措施是【B 】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一般麻疹病人应隔离至【B】 A、出疹后3天 C、出疹后7天 E、出疹后14天B、出疹后5天D、出疹后10天 、判断题 1 、麻疹的传染期是疹前和疹后5 天。() 2、麻疹的诊断必须用实验室诊断。() 3、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 4、麻疹一般不会出现群体发病。() 5、只要不接触患者就不会被传染。() 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E、14 天内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

【临床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_2014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刺激、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饭、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 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消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

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不同类型荨麻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咳嗽、结膜炎、口腔粘膜斑为主要特征。麻疹容易引起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并发症,并且年龄越大,危害越严重。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发病主要在婴幼儿,麻疹引起的死亡率在传染病中占居首位。自我国开展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较以前降低了95%以上,低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年麻疹发病有增长及向大年龄组人群后移的倾向。由于麻疹危害严重,我国以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发病率在0.10/10万以下)。 二、应急处理要点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疑似病例的监测要求,一旦出现发热、出疹性症状病人,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 (一)相关定义 1. 麻疹定义: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2. 麻疹疑似病例暴发:麻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

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麻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具体定义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屯、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麻疹病例。 (二)疫情发现 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自然村屯福利收容羁留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 (2)本单位诊断或接获校外医疗机构诊断,短期内出现多例发热、出疹性病例,调查发现其中有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 (3)监测发现麻疹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 (4)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以早期发现疫情。

卫生保健人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西乡县卫生保健人员培训试题 (托幼机构传染病管理与卫生消毒部分) 一、单选题: 1、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是( A ) A.4月和11月 B.5月和10月 C.3月和9月 D.2月和12月 2、常见的经多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C ) A.水痘 B.流行性感冒 C.手足口 D.流行性腮腺炎 3、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程度,这种方式称之为( B ) A.灭菌 B.消毒 C.清洗 D.抑菌 4、体温表的消毒方式是( D ) A.75%酒精浸泡10分钟后干燥 B.70%酒精浸泡30分钟后干燥C.50%酒精浸泡30分钟后干燥 D.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干燥 5、餐、茶具的清洁消毒顺序是( C ) A.一刷、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 B.一洗、二冲、三刷、四消毒、五保洁 C.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 D.一洗、二刷、三冲、四保洁、五消毒 二、填空题:

1、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2、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传染病控制的关键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 4、幼托机构常见的传染病有手足口、水痘、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流感、细菌性痢疾等 5、传染病一旦发生,学校要全力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控制工作,重点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 三、简答题: 托幼机构易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答案: 1、托幼机构相对封闭、人群聚集、接触面广,容易相互传播; 2、儿童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感染; 3、其他原因:(1)与学生寒暑假活动有密切关系;(2)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差,学校卫生状况差、设施简陋、管理不严。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出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

麻疹防控培训试卷及答案

麻疹防控知识培训测试试卷 单位或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空2分,共50分) 1.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或口腔粘膜出现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疹。 2. 麻疹疑似病例是指:具备、,并伴有咳嗽、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者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3.麻疹的标本采集一般有和,标本要求尽早采集,并于小时内送达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麻疹治疗中呼吸道隔离至疹后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到出疹后天。 5、麻疹高热一般使用、、等,忌用强烈退热药、或。 6、麻疹恢复期临床特异性表现为糠麸样脱屑和,天痊愈。 7、麻疹粘膜斑(koplik’spots)出现时间:,病程天;常出现的部位在双侧颊粘膜沿磨牙的处;直径针尖大小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 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 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 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8、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 A、5天内 B、7天内 C、10天内 D、12天内 E、14天内 9、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10、一般麻疹病人应隔离至() A、出疹后3天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7天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14天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麻疹的传染期是疹前和疹后5天。() 2、麻疹的诊断必须用实验室诊断。() 3、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 4、麻疹一般不会出现群体发病。() 5、只要不接触患者就不会被传染。()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临床以发热,眼和上呼吸道发炎及皮疹为主要症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潜伏期:自6-18日不等,多在3周之内。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发热是最显著的症状,可达39℃-40℃,伴见眼结膜发炎,眼皮发肿,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音哑,自第2~3日始,颊黏膜上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约0.5-lmm,可有红晕环绕,迅速弥漫整个颊黏膜。 3.出疹期:约2~5日。一般于发热的第4日开始,皮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至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急速蔓延全身,最后到达四肢,手足心及鼻尖见疹为出齐。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发作时其他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也达极点。重症麻疹可见出血性皮疹;血液循环衰竭时,皮疹疏淡而不能透发;有重度佝偻病或营养不良的患儿,皮疹往往于显现后隐退或减弱,或完全消失。 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皮疹出透之后,从面部起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好转。疹退时,原出疹处可见麦麸状细微脱屑,存留棕色色素沉着,经1--2个星期才完全消

失。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如果仍持续高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诊断] 1.前驱期注意患儿年龄、发病季节、接触史及是否未曾接受麻疹疫苗接种等流行病学情况。 2.见到麻疹黏膜斑和典型皮疹,即可诊断。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有合并症时白细胞数可升 高。鼻咽拭物涂片检查到多核巨细胞,可帮助早期诊断。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对症处理 ①降温: ②止咳:伴咳嗽者可给予复方甘草合剂(每次lml,每日3次),美可糖浆(复方右美沙芬糖)0.5-7.5ml/次,每日3次(每日量~lml/kg)。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无环 鸟苷15~20m~ks,日,分2~3次静滴。 (3)并发肺炎、喉炎者选用抗生素,分别参见“肺炎”,“喉炎”节。 2.中医药治疗 [预防与调养]

(word完整版)2019手足口培训试题及答案(2),推荐文档

手足口病培训试题 科室: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手足口病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的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2、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潜伏期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5、手足口病的四不特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2、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 、12小时C 、24小时D、48小时 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A、患者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 A、w 3 岁 B、3-7 岁 C、7-14 岁 D、14 岁以上 5、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A、不属于法定传染病 B、甲类 C、乙类 D、丙类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 A.心源性肺水肿 B.肾源性肺水肿 C.神经源性肺水肿 D.高原性肺水肿 7、手足口病主要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泌物密切接触传播 D、以上皆是 8、关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理化性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50。C高温会失去活性 B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C、对紫外线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 D、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 9、对于手足口病例,下列哪种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A咽分泌物 B 脑脊液C 血液D 尿液 10、下列手足口病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B 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臵技术指南 (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臵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臵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臵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臵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

2013年全国麻疹疫情每周速报(第22周)

全国麻疹疫情每周速报 (2013年6月3日按审核日期统计,2013年第22周,2013年5月27日~6月2日) 本周提示: 2013年第22周全国报告麻疹病例1042例(不含外籍和港澳台),较上周(1298例)下降了19.72%,较2012年同期(176例)上升了492.05%。2013年1~22周,全国共报告麻疹病例17598例,较2012年同期(1948例)上升了803.39%。本周报告死亡病例1 例(福建省报告),2013年1~22周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2例。 新疆、内蒙古近期报告病例较多,本周分别报告66例和65例,广西报告病例数开始下降,本周报告63例。2013年1~22周,全国31个省份报告麻疹病例数均较去年同期不同程度上升,近期全国麻疹仍处于高发期,湖南、广东、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报告病例数目前仍在高位,需继续关注。 本周麻疹报告发病率居全国前5位的县区分别为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8.40/10万)、广西河池市天峨县(6.41/10万)、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经济开发区(4.97/10万)、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4.54/10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4.25/10万)。本周麻疹报告病例数居全国前5位的县区分别为广东省东莞市东莞本地(19例)、广 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19例)、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17例)、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17例)、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17例)。 本周全国共报告6起麻疹暴发疫情,其中吉林3起,安徽、福建、北京各1起。 对2013年1~22周报告的麻疹个案进行分析,户籍地为本县区的占43.99%(7616例),户籍地相对于现住址为非本县区的占56.01%(9698例),其中本省其它地市占15.10%(2615例),本市其它县区占26.07%(4514例),其他省占14.84%(2569例)。 一、全国疫情概况 (一)麻疹报告病例数周分布 图1 2008~2013年全国周报告麻疹病例数 (二)各省报告病例数

院感培训试题及答案

第三季度院感培训试题 一、单选题: 1、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多少时间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A、36小时 B、24小时 C、12小时 D、48小时 E、2小时 2、下述哪项不属于微生物() A、病毒 B、支原体 C、细菌 D、衣原体 E、钩虫 3、潜伏病毒的激活感染是() A、麻疹恢复期 B、隐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C、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D、单纯疱疹反复发作 E、慢性活动性肝炎 4、通过空调冷却水传播最常见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大肠杆菌 D、军团菌 E、棒状杆菌 5、下述不属于灭菌剂是() A、2%戊二醛 B、过氧乙酸 C、环氧乙烷 D、甲醛 E、含氯消毒剂 6、妊娠妇女不宜用的抗菌药物是() A、青霉素 B、磷霉素 C、林可霉素 D、四环素 E、头孢菌素 7、不属于高危物品的是() A、腹腔镜B、导尿管C、体温表D、穿刺针E、手术器材 8、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小儿呼吸道感染不需要隔离B、医院污物应分类收集、分别处理,以防止污染扩散C、大面积烧伤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应进行接触隔离D、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E、传染病区应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9、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长期卧床B、留置导尿管C、膀胱冲洗D、膀胱内注射E、膀胱镜检查10、下列消毒剂中属于高水平消毒剂的有() A、戊二醛B、络合碘C、新洁尔灭D、乙醇E、碘酊 11、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 A、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B、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是医院感染D、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麻疹与风疹的区别

风疹的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发热半天至一天后出诊(没有说1天内出齐);麻疹的说发热3-4天后出诊,出诊期为发热高峰期。(相比之下也许这个更接近点) 解析: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传染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传染病疫情报告培训考核试题 科室:姓名: 一、单选题(每题 4分,共40分) 1.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 。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 )类. A. 甲类和乙类 B. 甲类和丙类 C. 甲类、乙类和丙类 D.乙类和丙类 3。传染病防治法新增传染病达到()种 种 B. 35种 种 种 4. 一个病人同时发生n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 ) A. 1 B.2 C.3 D.n 5.传染病防治法从()年实施。 年1月1日年10月1日年1月1日年12月1日 6. 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疾病,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小时 7.发现其他乙类、丙类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人,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进行网络直报。

小时 B。 10小时 C。 24小时小时 8.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年。 年 B. 15 年年年 9.以下是甲类传染病的有() A.鼠疫和霍乱 B.炭疽 C. 艾滋病 D.梅毒 10.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A.流行性腮腺炎 B.淋病 C.麻疹 D.狂犬病 二、是非题(每题4分,共40分) 1、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2、对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例,可以进行居家隔离治疗。() 3、传染病疫情信息不能对外公布。() 4、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在资金短缺时可以适当降低对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5、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6、乡镇卫生院可以不报告传染病疑似病例。() 7、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 8、乙类传染病中的某种传染病可以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9、医务人员可以公开传染病患者的全部资料。() 10、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