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9年该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6年报告确诊病例2200例,2008年全省开展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降低;麻疹的发病高峰在3~7月份;发病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龄学龄儿童为主,<1岁儿童和成人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流动人口麻疹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58.45%。
结论2008年全省开展强化免疫后成都市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
及时有效的接种疫苗,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为了解近年来成都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我市麻疹控制进程,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现将2004-2009年成都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包括所辖区(市)县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主动监测资料;强化免疫数据来源于本市年度工作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市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麻疹病例的诊断和分类标准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
1.3 抗体检测麻疹抗体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血清IgM抗体。
1.4 统计分析有关数据采用Exce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疫情成都市辖19个区(市)县,2009年末人口1139.63万人。
2004-2009年6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2865例,最终诊断麻疹病例2200例(76.79%),其中实验室确诊1610例,流行病学调查诊断42例,临床诊断548例,分别占确诊病例总数的7
3.2%、1.9%和2
4.9%。
排除病例665例(23.21%),其中风疹95例,其他570例,分别占排除病例总数的14.29%和8
5.71%。
2.2 麻疹流行特征
2.2.1 发病情况自1990年成都市开展了麻疹集中发病地区部分人群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以及建立麻疹监测系统等措施以来[1],1991-2004年发病率都处于较低水平(0.19/10万~1.32/10万);2007年上升至7.96/10万。
2008-03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强化免疫,2008年成都市麻疹发病率下降至2.17/10万,2009年降至0.36/10万(图1)。
2.2.2 暴发疫情2004-2007年共报告暴发疫情10起,142例病例,分布在本市八个区(市)县,所有暴发均经实验室证实。
其中2004年1起,10例;2005年5起,89例;2006年3起,35例;2007年1起,8例。
麻疹暴发主要集中在3~5月份,符合冬春季高发的特点,暴发病例人群集中在流动人口中,主要是12岁以内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强化免疫后2008、2009年无暴发疫情。
2.2.3 地区分布2200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病例分布最多的是中心城区,共计1519例(69%);经济较好的郊区县共计599例(27.3%);发病较少的是经济欠发达且远离市区的郊区县,共计82例(
3.7%)。
2.2.4 时间分布以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26例,占病例总数的7
3.91%,其中3~7月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2.68%、20.95%、17.59%、12.09%和10.59%;2008年病例数从当年5月后明显减少(表1)。
2.2.5 人群分布
2.2.5.1 年龄、性别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病例中年龄最小的是出生后41d,最大的55岁;发病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为主,<1岁年龄段、1~9岁年龄段、10~19岁年龄段、20岁以上年龄段,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3%、48.95%、10.82%和17.23%(表2)。
2009年2~9岁儿童发病明显减少,其中3、4岁年龄组没有病例,<1岁年龄段病例占了当年发病的51.35%;成人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2200例麻疹病例中,男1183例,女1017例,男:女比例为1.16:1。
2.2.5.2 户籍居住状况病例中本市人口占41.55%,居住在19个区(市)县,50.44%的本市人口居住在五城区,49.56%的本市人口居住在郊区县。
流动人口占总数的58.45%,居住在本市15个区(市)县,在本市居住时间≥3个月的病例中,其中141例来自省外,1145例来自省内其它地市州;82.27%的流动人口病例居住在五城区,占五城区发病总数的69.65%;17.73%的流动人口居住在郊区县,占郊区县发病总数的3
3.48%。
2.3 免疫史病例中有免疫史者398例(占18.09%),无免疫史者1002例(占45.55%),免疫史不详者800例(占36.36%);本地和外地人口1次和2次及以上免疫史情况无明显差异;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外地人口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本地人口病例数。
2.4 强化免疫2007年全市开展了春秋2轮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8-03按照四川省麻疹强免方案,成都市接种目标儿童1678854人,报告接种率为98.43%,评估接种率为99.48%;在8月龄~6岁适龄儿童登记建卡情况中,漏卡率为1.48%,在强化免疫过程中对81.09%儿童进行了补卡;在摸底登记的目标儿童中有1.63%为零剂次免疫率,补种率达到98.25%。
3 讨论
3.1流行特征及其变化2004年以前成都市麻疹发病呈低水平散发,2005-2008年出现流行高峰。
2008年强化免疫前后发病都以春季初夏为麻疹的流行季节,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龄学龄儿童发病为主;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占了发病总数的绝大部分,2009年以后本地人口发病数超过流动人口,病例呈明显的聚集在市区和经济发达的区县。
8月~<1岁组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4年构成比占当年的11.11%,到2009年构成比占当年的40.54%,和马超等[2]报道一致。
1岁以内的小年龄组发病明显上升,说明8月龄以前儿童对麻疹已经易感[3]。
20岁以上成人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4年构成比占当年的10.1%,到2008年构成比占当年的2
4.15%,可能受冷链等条件影响,疫苗接种不规范、有效接种率低或未种疫苗[4],是本市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
强免以后2009年发病率降至0.36/10万,但和2012年消除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的目标仍存在较大。
3.2 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分析显示,本地和外地人口8月龄~9岁年龄段,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病例,分别占本地和外地人口发病数的33.04%和57.78%;强化免疫摸底中也发现了漏建卡和零剂次免疫儿童,说明我们的常规工作还需要加强。
8月龄~9岁年龄段流动儿童的发病数是本地儿童的1.9倍;本市流动儿童的免疫水平较低,外地来成都入学的高中和大学学生中,也有较多的人员麻疹免疫水平较低[5],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仍是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尤其是流动人口接种率, 强化免疫屏障是防控麻疹流行的关键[6]。
学校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最易引起麻疹暴发流行。
本市的10起暴发疫情,主要是12岁以内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因此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列入学校传染病管理的重要内容[7]。
强化免疫后病例数明显下降,证明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是对常规免疫的必要补充,对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病毒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控制麻疹的有效策略[8]]。
3.3 对策建议做好麻疹监测管理工作,在做好常规报告工作的同时,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建立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儿童的搜索和管理;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
防接种证工作。
对于大年龄组人群,特别是高等院校新生和教师、工地民工等特殊群体,适时开展常规接种麻疹疫苗,降低特殊人群麻疹发病率[9]。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预防控制麻疹意识和水平;开展2010年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工作,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