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教案(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深沉绵密、富于创意、富于哲理的语言。

2、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3、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文章抒情语言中感悟史铁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悟和分析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由地朗读全文,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

一、导入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教师范读课文,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作品第一部分)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四、赏析课文,体悟作者的情感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颓废、迷惘甚至绝望。

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

“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地坛的变化就像作者从“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地坛外形的“荒芜”刚好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相吻合。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中“这时候”指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该”指“我”失魂落魄时,“我”似乎与地坛相怜相惜,而地坛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所以“我”与地坛

一见如故。

2、史铁生在绝望中走进了地坛,地坛也自然成了他精神的支柱,在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的呢?

“它等待我……又等待我……”“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文中有“宿命”一词。(认为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作者真的认为这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吗?(先设疑,在后面解答)

3、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

4、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昭示着什么?

地坛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后,如今破败了,但园内的草木依然茂盛得自在坦荡,太阳依然亘古不变,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我”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地坛让“我”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下来。

过渡:以后15中他常常来,发现地坛对他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请学生朗读第七段。

5、“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有些东西”是哪些东西?(朗读有关内容)

明确: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幻灯片)

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

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6、所谓“有些东西”实质指的是什么?对作者“我”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与“形体”相对的古园的“神”——永不改变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人们可以改变古园的外形,但它的精神不能改变;命运可以夺去“我”的双腿,但不能夺去“我”的意志。“我”在地坛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坛的“意图”,一颗痛苦的心找到寄托,得到安慰;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的灵魂已皈依地坛,地坛成为一个精神的家园。他说,“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

7、当初,作者带着三个问题走进地坛,在地坛公园里仍然思考着这三个问题,请问这三个问题是什么?作者找到答案没有?

明确: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死:“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就是,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问题,“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就是,我要不要活?第三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是,我应该怎样活?

双腿的残废,使得史铁生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前途都化为泡影,所以他一心想死,但这个时候,地坛勃勃的生机冲散了他想死的念头。史铁生说,他还要感谢卓别林大师,“卓别林”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救起一个要自杀的少女时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你着什么急呀?”这句话史铁生一生都忘不了。应该说,前两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害怕死,不必急着死。他终于放弃了死,选择了活。关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事实上,史铁生已经用了一种积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