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课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轻飏.(yáng)壶觞.(shāng)
出岫.(yòu) 景翳.翳(yì)
B.曷.不(hé) 耘耔.(zǐ)
东皋.(gāo) 棹.孤舟(zhào)
C.熹.微(xī) 流憩.(qì)
遐.观(xiá) 眄.庭柯(gài)
D.西畴.(chóu) 盘桓.(huán)
遑.遑(huáng) 载.欣载奔(zǎi)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舟遥遥
..以轻飏遥遥:遥远的样子
B. 景翳翳
..以将入翳翳:阴暗的样子
C. 泉涓涓
..而始流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D. 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策.扶老以流憩
B. 或棹.孤舟
C. 园日.涉以成趣
D. 乐琴书
..以消忧
4. 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
A.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悦亲戚
..于西畴
..之情话 B. 将有事
C. 既窈窕
..而经丘
..以寻壑 D. 亦崎岖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后所见树木茂盛、泉水缓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后在劳作之余闲适放旷、身心舒展、文思泉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陶渊明对“富贵”和“帝乡”的清醒认识。
三、课文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
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7.本文大体按“议论→描绘→描绘→生发”三大部分展开。
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8.分析“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9.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10.第三段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四、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潜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
.....》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
以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
..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注]要之。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
便就酌,醉而后归。
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
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
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 栗里:地方名。
1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
耕自资,遂抱羸疾 躬:亲自 B .县吏白.
应束带见之 白:禀告 C .而蓄素.
琴一张 素:古老的 D .毕,还复著.
之 著:穿,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拔剑切而.
啖之 B.⎩⎪⎨⎪⎧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辄抚弄以.寄其意请立太子为王,以.
绝秦望 D.⎩⎪⎨⎪⎧郡将候潜值其.酒熟臣从其.
计,大王亦幸赦臣 1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 “箪瓢”原文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箪”和“瓢”本来都是装饭和装水的小容器,在文中借代为粮食。
C. “束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作名词时,是指各种级别的官服的腰带的泛称,因而又代指官服,可引申为公务。
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整饰衣服。
迎接上司时整饰衣服表示庄重。
D. “羲皇”,即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
“三皇”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
“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
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
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五、语言运用
17. 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
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
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
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18. 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的“狗”“鸡”为描写对象描绘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要求:运用环境描写和至少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 200字左右。
4 归去来兮辞并序
1.B [解析] A.出岫.(xiù);C.眄.庭柯(miǎn);D.载.欣载奔(zài)。
2. A [解析] “遥遥”应为“漂摇放流的样子”。
3. C [解析] 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策,拄着;棹,用桨划;琴书:弹琴读书。
4. C [解析] 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5. D [解析] A项“亲戚”古义为内外亲属(按:上古所指较广,父母兄弟皆可得称),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B项“有事”古义指有具体的事,本文中为有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
C项“窈窕”古义指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6.(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7.[答案] 室外→居室→庭院→郊野。
8.[答案] “问征夫以前路”是暗自计算行程,“恨晨光之熹微”是嫌天亮得太迟。
这两句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9.[答案] “松菊犹存”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
“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出岫之云”“倦飞之鸟”,象征自己无心做官,表现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10.[答案] 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1.C [解析] 素:空的,无弦的。
12.A [解析]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均为代词,这件事;C.均为连词,表目的;D.均为代词,他的。
13. D [解析]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皇帝的称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14.C [解析]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C [解析] “征著作佐郎”是陶潜写《归去来兮辞》之后的事,且未就职。
16.[答案] (1)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关键词“好”“每”“然”)
(2)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那里邀请陶潜。
(关键词“故人”“赍”“要”)
[参考译文]
陶潜,字渊明,有人说陶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
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
他少幼时就有高雅的志趣,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姓氏和名字,宅院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清静寡欲不爱说话,不贪求名位利禄。
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贫穷,不能够一直有酒喝。
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时就置办酒席招他过来;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已经喝醉就告辞,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他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他的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家中盛饭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着的,他也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戏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想以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时的人说这是实录。
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出仕为州祭酒,因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他也不去就职。
亲自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十分瘦弱多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
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出任邑(县)令,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主持工作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任用他为彭泽令。
郡里派遣的督邮到来,下属禀告他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
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
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
写作了《归去来兮辞》一文。
义熙末年,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他)不去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但是却不能将他招来。
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他)曾经在重阳节那天没有酒喝,走出来在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遇到王弘派来送酒的人到了,立即就上前斟酒喝,喝醉就回去了。
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到喝得畅快时,就抚弄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无论尊贵或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就是这样的真诚坦率。
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葛布制成的头巾过滤酒液,过滤完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
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17. [答案] (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提炼重要信息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能力。
概括时要注意关键词语,评价要全面、得体,如分号前后的内容“隐士”“忠臣”。
语段是叙与评结合,最近人情才会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18. [答案] 在那起伏绵延的青山脚下,在这一片宽阔碧绿、稻浪翻滚的田畴与那座绵亘的大青山之间,安静地躺着一个村庄。
那房屋高高低低,鳞次栉比,青砖碧瓦,檐牙屈翘,炊烟袅袅,掩映在大大小小的树中。
走在田畈中,远远便听见“汪汪汪”的狗吠声从村子里的深巷中传来,给人几分美妙的遐想。
远远地还能看见几只大雄鸡飞上了桑树梢头,兴致盎然地啼鸣起来,把一个村子叫得幽静而充满活力。
村子里还隐隐传来孩子们欢乐的歌声和打闹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