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多年,方法没少尝试,路子没少探索,指导性的文章也没少读,但在教学上,感觉不是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有压力,而且随着课改的推进,更是常有“思不适于时,教不合于势”之感。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组织培训和个人的强化学习,本人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认识,现就从课堂教学、学生写作、学生阅读三方面来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是由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教育的改革,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推陈出新,不断变革,这是自然的道理。但对近年来有些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的一些颇为流行的观点,本人则不能苟同。
正如大家所批评的一样,原来的课堂大多是“满堂灌”,而今的课堂在“改革”的劲风下,大有“满堂动”、“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论”之势。就像学生课堂学习的最大悲哀在于失去自主性,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样,语文教师的最大悲哀就在于我们的课改,也被有些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而失去自己的主见和经验,盲目跟风,以新为真。当然,真正的教育专家,如吕叔湘、叶圣陶等,他们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因此发表的见解就能拨云见日,甚至拨乱反正,给人很深的启示、最大的帮助。
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些闲着没事的“专家”,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他们拍着脑袋变花样,总想出语惊人、标新立异,很多理论往往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我们真正实践在一线、感悟在每天的人倒要听他们对课堂评头论足,对课改指手划脚,岂非咄咄怪事?
二、关于学生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作文难,老师教学生写作文便是难上加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指导,比较简略。但只要翻阅有关语文方面的报刊,就发现里面绝然少不了“作文指要”、“写作锦囊”之类的文章,而如果仔细观照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往往居高临下、空发议论者多,立足实际、切实可行者少。所以,尽管有些语文老师学习借鉴这些文章,用以指导学生写作,可学生的写作现状还是不景气,作文教学的瓶颈难以真正突破。
学生的写作现状堪忧,是不容辩驳的事实。学生整体写作水平提不高,作为语文老师,应当认真学习、积极反思,摸索出写作教学行之有效的路子。但要把学生写作水平低完全归咎于语文老师的教学失败,则是失之偏颇的。本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虽则写作是一种个性化非常突出的活动,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共同的技巧可遵循的。我们有那么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和好作家,有关部门为什么不集中优势资源,组织他们编写专门的作文教材呢?初中(现为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各有一本,也就够用了。作文教材也像课文教材一样,分成具体板块,有序编排,既有总体框架,又有分期内
容,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就有章可循,有例可鉴,再加上自己的积累和感悟,教学肯定轻松不少,成效也将显著提高。有一本《中学作文写法借鉴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人觉得有思想也有方法,确实具有“借鉴”意义,在此作一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其编排板块如下:
第一编:作文过程。对于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构思谋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过渡等等,都作了有益的引导。
第二编:各类文体的作文。虽说现在出现淡化文体的趋势,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对各种文本进行分类,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哪种性质的文章,他们在内容上必然有所侧重,这个“重”就决定了文体的性质。这部辞典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新闻体裁”“文学体裁”来编排,是全面而合理的。
第三编:各类不同用途的作文。对“练习性作文”“竞赛作文”“应试作文”等各种用途的作文要领,分别作了具体的说明,很具实用性。
第四编:技法种种。对于作文的基本技法,像如何绘声绘色地描写,如何多样化地抒情,如何别开生面地议论,如何自觉运用修辞为文章增色等,都能理论联系实际,作出精当的讲解示范。
三、关于学生阅读
凡是稍有点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阅读是学好语文的生命线。但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导致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于网络、手机、追
星等等这些新事物、新潮流,作为好奇心最强、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是很容易迷恋其中的,因而就迅速取代了过去学生容易沉迷的言情武侠小说等,也冲击了学生参与传统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思想的沉迷、价值观的缺失、对书籍的疏远、对学业的荒废。所以尽管学校、老师一再倡导学生多阅读,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书籍越来越丰富了,学生却离阅读越来越远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了,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了。经济社会的特点是短平快,有那么多而又好玩的网络游戏,那么多离奇古怪粗制滥造迎合未成年人口味的影视作品,那么多风姿撩人让人艳羡的“星星们”,学生哪里还读得下去书呢?这种文化快餐,感官胜于心灵,垃圾多于营养,却又易知易感;阅读的好处,是无声的浸润,长久方见效,而不易为人所察觉。这样看来,阅读之于快餐,在原则和方法上是背道而驰的,一浅一深,一快一慢,而对涉世未深、急功近利的学子来说,自然会选择浅而快者,阅读在竞争中也就难免落于下风,甚而至于一败涂地。
再从内部环境上来说,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非常繁重,减负的口号再响,但教育评价机制不变,使得减负也只能成为一句苍白乏力的口号。就拿本地的情况来说,初中会考的九门课程,高中高考的指挥棒,都使得心有所冀的学子们日夜兼程,他们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累得七昏八倒,拘在书山题海中,哪有工夫去读课外书呢?而且,读书需要心静,尤其品味经典更需心静,外部光怪陆离的世界使人神不守舍,内部学校的课业负担满满当当,学生听说书就心
烦,拿起书就头疼,又哪有心思去读书呢?
既然学生阅读难以开展的原因在内外两个方面,我想也应当分头治理,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当然,外部嘈杂的环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协调、综合治理才能起作用,不是学校力能担当的。最后,本人自不量力,冒昧借用先哲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