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探索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探索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探索与实践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随着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学校培养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的问题。

探索和实践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有效的衔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领域,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变更较快,加之中高职学校相对于高校更加紧密地联系企业,更加关注实践操作技能。

当前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足;二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机会不足;三是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鸿沟,难以胜任工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不足,影响了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认可度,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

二、探索有效的衔接机制如何在中高职和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融入职场,成为业内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企业参与对于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学校应该积极邀请电子商务行业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通过举办行业讲座、实地考察、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运作模式和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

2.课程设置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可以设置更多的实践型课程,例如网店运营综合实训、数据分析与挖掘等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导师制度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实习导师,由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操作,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4.学生实习中高职学校应该积极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调查报告]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报告11221

[调查报告]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报告11221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与研究课题是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研究课题六个重点课题之一,隶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范畴。

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环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定西理工中专、兰州理工中专、兰州市商业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实施。

涉及酒泉市、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等六个市区。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支持、指导和课题承担单位的积极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既定的阶段进度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效。

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目标与任务(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提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目标定位、发展思路、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模式,重点对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等四方面的衔接予以研究,为甘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借鉴思路。

(二)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以甘肃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为立足点,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获取翔实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探索甘肃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并开展试点研究,为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三)研究任务任务一: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了解我省乃至国内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厘清我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一体化内涵、运行模式等顶层理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任务二: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创建适合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而形成中高职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一体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范例。

任务三: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关于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中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人才素质规格衔接以及课程体系衔接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措施,形成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试点实施方案,补充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内容,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与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进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摘要】现代社会对于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差异。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上,国内外的中高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衔接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文章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衔接、差异分析、现状分析、影响、问题、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体系间的互通和衔接变得尤为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导致了教育衔接的问题。

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影响,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课程差异、衔接现状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致力于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教育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是当下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一研究对于促进国内外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中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顺畅衔接是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和优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和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践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评 价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
评估和监控。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和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和结
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调整
教学策略。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当前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衔接中存在课程设置重复、培养目标不明 确、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索。
当前衔接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不清晰
课程设置重复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重叠 和模糊,缺乏明确的区分度,导致学生和 家长对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大量 重复内容,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影响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践教学脱节
师资力量薄弱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有效 的衔接,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获得连贯 的职业技能提升。
04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衔接实践 案例
案例一:某中职与高职学校的衔接实践
总结词:成功案例
详细描述:某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紧密合作, 实现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有效衔接。两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 性和深度,高职学校还为中职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课程和教材的更 新和修订,保持与行 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 一致性。
开发适合中高职衔接 的教材,注重实践性 和应用性,提高教材 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
力。
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 作,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经
验传递。
引进具有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 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构建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

构建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

课改探微构建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马太平摘要:中高职衔接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新时代的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3”中高职衔接的长期实践,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主干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全面探讨了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中高职;培养体系;应用化工技术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我国出现了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培养、“3+ 3”分段培养以及中职本“3+4”分段培养等多种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遵循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

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8)2号》。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3年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中职与高职“3+ 3”分段培养》合作办学协议,共同举办“3+3”中高职衔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7年来,在办学实践中,双方在工作机制、教学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推动项目实施1.健全项目组织机构,确保项目建设有效实施教育部、省教育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中职论文高职论文: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等

中职论文高职论文: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等

中职论文高职论文: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等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学术界就“高职‘高’在何处”、“中高职的区别”等论题进行了辩论,同时,中职与高职之间缺乏衔接、定位模糊、趋同现象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中高职衔接”意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连接或承接,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

衔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

目前,对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虽然涉及的领域较广,但各项研究都处于初步探索、浅尝辄止的阶段,研究成果很不成熟;二是缺乏研究体系和理论依据,中高职定位与差异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之中,培养目标比较含糊,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和体系规划;三是缺乏对微观领域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方面的探讨,具体到某个专业的研究较少,关于课程衔接的具体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关注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未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重点。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七期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生态位类型可以将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概括为三种类型:(1)高位引领型。

是指在职业教育系统中拥有悠久发展历史、显著发展特色和较强竞争优势的职业院校将自身发展定位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层面上,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2)低位提升型。

是指办学水平和教育层次较低,在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职业院校需要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提升综合实力的层面上,即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相互促进以及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断层、教学理念不对接、学生素质差异等,导致学生在升学或就业过程中面临困难。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进步。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对于推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从现状分析、问题解决、研究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能够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内容结束】.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加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探讨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学习内容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3. 提出改进和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4. 探讨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实施路径,为进一步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提供思路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各类人才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有助于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水平。

通过开展对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这种教学模式更是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呢?本文将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探索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基于构建“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化学习。

这一教学模式旨在利用线上网络资源和线下实体教学资源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1) 教学内容的整合性: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相互衔接,避免内容断层,确保学习质量。

(2)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视频课程、实验教学、实训课程等,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

(3) 学习资源的共享性: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4) 教学评价的精细化:线上线下教学评价精细化,包括考试、作业、实践等,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二、实践经验1.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某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和实体教学资源相结合,搭建了线上资源共享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课件、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线上线下教学辅助服务另外一所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助服务。

包括线上学习指导、线上答疑、线下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结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都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可以行之有效的。

在未来,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贡献。

“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摘要:“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涉及到中高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中高技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对国内外中高技衔接教育策略的借鉴,探讨了如何在“3+2”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策略,从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教育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中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为目标,而高技教育对学生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具有创造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理论知识。

技术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一项由低到高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所以,中技教育可以说是高技教育的一个预备期,高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技教育的基础建设,没有中技教育的建设,高技教育也就无法得到升华。

而中技教育若无高技教育的接续,就会丧失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沦为“瘸腿教育”,毫无活力。

因此,通过对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技能教育的教育质量。

一、中高技衔接类型简介目前,我国中技教育和高技教育的衔接方式主要有三种:“3+2”、一对一培养和“3+3”。

第一种“3+2”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实施得比较早,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凭借初中的中考成绩录取进入技师学院,学习五年,毕业时为高技层次。

第二种,一对一培养即各省市可以按具体条件组织选拔性考试,考生按照自愿原则报考。

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断代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衔接。

第三种是“3+3”,即学生先在中技主修三年,然后通过升学考试或者自主报名,到技师学院或者高职高专学校继续学习三年,从而拿到相应的文凭。

二、健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技衔接课程体系的意义构建与完善中技教育与高技教育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发展与完善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课程衔接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了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分析了课程设置的特点。

接着深入探讨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这些问题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总结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启示。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加强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和合作,提升教师培训水平等方面。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中高职教育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学生职业发展、应对策略、启示、发展方向、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实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学生在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时,常常面临着课程内容不对接、学习能力不适应等种种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中高职教育体系的特点、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旨在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进行深入研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提升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脉络和发展方向,为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还能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意义重大,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中高职教育体系概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专业课程和高职专业课程是中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研究。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1. 中职专业课程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中职和高职学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职专业课程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在中职学校,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在高职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差异导致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校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转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断层现象。

一些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高职学校相似度较高,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学校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同的专业知识,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由于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课程衔接机制,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难以有序衔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中职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健全,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

这导致了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化,难以有效衔接。

2. 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的差异化。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上出现失衡和模糊现象。

3. 社会需求对教育人才的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导致中高职教育之间存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脱节。

三、对策研究1. 完善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

加强中高职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机制,通过合作办学和教师互动交流等形式,促进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更强调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合和对学生在高技能领域的深造与发展。

中高职之间的衔接问题成为影响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依然存在种种难题,比如学生毕业后对接学习课程的不连贯性、教学内容的不匹配性等,这不仅导致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也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促进中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整合中职和高职教育资源,打破传统教育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建立起完善的技能培养体系,提升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

而且,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与人才需求更好地对接。

研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2.研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

3.探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寻找可行的建设模式和方法,为中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高职一体化环境下的课程衔接体系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环境下的课程衔接体系探究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1—0144—02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现代职教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立足当今职业教育体系的实际,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创新职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面对新形势,兰州市教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职业教育“出城入园、腾笼换鸟”的思路,将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院校迁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新校区,同时成立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1]。

在此,笔者以上述职业院校为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方法,进一步高质量挖掘符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有效模式。

一、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现状分析1.“1+8”聚而不统,一体化办学环境待优化。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项目通常由一所高职院校和多所中职学校组成。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中,有兰州理工中专、兰州女子中专、兰州城建学校、兰州旅游中专、兰州市卫生学校、兰州市园艺学校、兰州市商业学校和兰州市财税学校等8所中职学校参与。

前期,这些中职院校位于兰州市不同县区,区域分布较为分散。

通过兰州市委市政府“出城入园、腾笼换鸟”的职教园区建设,完成了9所职业院校聚合发展的“1+8”模式,即“1所高职院校+8所中专学校”,形成5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

由于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本就承担着自己学校的教学任务,难以进行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和教学研讨,导致教师执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改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1+8”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关于统筹中高职教育发展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办学思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3+2”各自发展,一体化办学意识缺乏。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现有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并非2年~3年就能培养出来。

因此,国家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重要的政策文件,以加快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并明确了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为了解决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中高职教师队伍缺乏沟通等问题,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规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及开展课程评价改革等措施。

1 中高职贯通培养现状分析目前,国内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主要分为2大类: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按照具体培养方式不同又分为:3年中职+2年高职分段培养模式;3年中职+3年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等。

一体化培养模式根据中高职培养年限不同分为:4年一贯制、5年一贯制、6年一贯制等,其办学主体是高职院校。

通过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打通了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育衔接及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通道。

随着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发展,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中高职教师队伍缺乏沟通等。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但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研究较少,以“中高职”和“汽车”为主题在CNKI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章有296篇,但以“中高职”和“新能源汽车”为主题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章仅有14篇。

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探析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和衔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就是一种结合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增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和衔接问题愈加突出。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过去,这两种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

为了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和融合,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是将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实现中职生和高职生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协同发展。

一、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班级管理模式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种模式既注重职业教育,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1]。

学生可以接受更为全面的职业教育,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多关于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该教育模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通过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接受更为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3、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通过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为学生的高等教育铺平道路。

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实践,以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4、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

龙源期刊网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03期入选理由立足中高职衔接这一热点问题,切中课程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

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使研究视野拓展,结论更具信度。

主要观点作者认为,我国中高职课程存在不衔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衔接的科学依据。

由于管理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课程的要素依然来自具体学科,依然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

由于管理体制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沟通。

由于理念与方法问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较侧重动手技能,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需要明确课程的要素,需要明确衔接的科学依据。

书中提出,借鉴英国经验,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开发衔接的中高职课程。

应通过职业分析方法来选取课程要素,通过学生发展能力要求来组织课程以保证课程的教育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学习者作为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是开发资格框架,构建将由教育部门管理的学历证书与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统一框架体系内的资格证书制度。

这种证书制度通过相同的标准,使得不同类别的教育资格证书之间能够互认,不同层级之间的资格证书相互衔接,以资格标准为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依据。

三是制定多方机构与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政策保障。

四是承认学习者“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内涵衔接。

著者刘育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际合作与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以及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评价与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过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我国当前解决高技能人才匮乏、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院校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可以分为中高职一体、行业集团化办学、区域集团化办学、自由组合等贯通培养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在21世纪初,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便开展“3+3”、“3+2”等中高职衔接的实验。

近些年构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成为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等方面讨论的焦点,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有关的实践探索。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的内涵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和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开始,较多研究人员侧重于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

衔接一词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

中高职教育衔接旨在强调搭建“立交桥”,侧重于强调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连接、联系。

当前中高职教育间已经通过“三校生高考”、“课程衔接”、“学分制”等模式进行尝试,这些手段为中高职教育搭建了衔接的纽带。

“三校生高考”虽然为中职生提供了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但容易导致应试教育,许多中职校已经出现集中设立高考班,突击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让中职变成了高中的翻版,学生陷入题海备考中,职业技能培养更无从谈起,违背了三校生高考的初衷。

部分中高职院校力图通过单一课程衔接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但由于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这种衔接紧密度不够,缺乏体制、机制保证,随意性较大。

我国许多中高职院校已经探索学分制,但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与学年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必修课、整个学分结构多为硬性规定,学生选择余地并不大。

而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学分制衔接也较难实施,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学历文凭体系、教育管理体制属于条块化,突破的难度较大。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践

理的效率和客户体验。
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增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酒店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酒店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 的人才。
中高职衔接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 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
中高职衔接的意义
促进酒店行业健康发展 中高职衔接能够为酒店行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中高职衔接能够提高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高职衔接的意义
推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 的健康发展
整合和共享中高职学校的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 材、实训室等。通过开展 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 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 人才培养质量。
中高职衔接应注重实践教 学环节的强化,通过安排 充足的实训课程和实践活 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 能力和职业素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综合 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知识 水平、技能水平、综合素 质等多个方面,以客观反 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人才 培养质量。
案例二
• 该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中高职衔接方面有着优秀的实践成果。他们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了很好的衔接,而 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他们采用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 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实习和就业推荐机制,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摘要]区域经济建设对中高职教育提出了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但当前企业从业人员的状况和区域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要从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研究实践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已经在国家层面进行了专题规划。

中高职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课题。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基地的职业技术院校,如何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设置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开放开发,是地方职业技术学校亟须研究和实践的又一课题。

文章以内江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内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情况为依据,初步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产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对策。

一、区域经济及人才需求状况1.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共同的重大使命。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向,带来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等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的新要求。

而我国无论是技能人才的总量还是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和素质,都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服务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也严重短缺。

因此,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强化职业教育质量,积极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就四川而言,产业结构调整,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实施,必将带来新的技能人才素质和结构的需求。

如川南片区的内江市,随着“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城市目标定位的确立,以及“科教强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等战略决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尤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内江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内江市需要技能型人才17.4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7.55万人,文化人才1.1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3.0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52万人”。

2.当前企业从业人员的状况与社会发展有差距。

目前企业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与技术水平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一是学历结构不理想。

目前,在企业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员工在其中的比例较低,主要以初、高中教育背景的学历层次为主。

据统计,现有汽修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有85%以上是以短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形式就业上岗,他们只有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有10%来自各类技术培训学校;不到5%为大中专以上相关专业毕业生。

就人员分布来看,高学历人员部分从事相关企业管理工作,各类技校生正在成为企业的骨干,而中小学毕业生都在生产一线工作,而且技术水平提高较慢。

①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教育数量发展很快,但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比,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

在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缺乏,专业人员尤其是专业对口的人员很少,专业精湛的人员大多分布在企业管理层面。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中等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但高等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显得不足,且需求逐步增加。

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等技能人才。

二、区域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高职衔接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国家创新改革的目的和制度设计的初衷看,中高职衔接本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家长)“三方共赢”的改革新政。

然而,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工作却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同属于职业教育的中高职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存在着差别。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定位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定位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者都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描述,没有在顶层设计上体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

理论定位的模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而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2.课程设计缺乏系统。

在课程设计上,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采取“三段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差异化选择上,忽略中高职学生的具体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差别,存在着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水平不衔接的情况,加之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差异较小。

如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高职的17门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实训实践课)中与中职重复课程达到15门,课程重复率高达近90%,高职只多开设了“中外园林史”“园林预决算”两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基本一样。

3.招生政策限制,衔接通道狭窄。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限定在5%以内。

2011年,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首吃螃蟹”,开始试点单独考试中高职衔接的招生,但仅局限于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一所中职学校,而且招收名额很少。

2011年,成都纺专有220个单招指标,50%的指标用于招收中职学生。

今年初,该校又牵头组建了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与15所省内重点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从900个单招指标中拿出40%的指标用于招收中职学生,但这两所学校的中高等教育衔接招生比例也不足10%。

可见,由于招生政策的限制,造成中高职衔接通道狭窄。

5%的低比例招收中职生,掐紧了中高职衔接的命脉,使中职陷入终结性教育的境地。

高职招生的主要来源偏移到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普高生高考分数较低,而且不具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使高职教育缺乏职业教育基础。

譬如,内江市区域内职业教育建制学校共有33所,在校生近6万人。

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有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司法服务、医药卫生、石油化工、农林牧渔、教育12大类,40个专业,这些学校每年面向全国招生约2万人。

各校都对招收的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了分析调研,总体特点:一是生源质量差,招生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普高毕业生,在高校录取批次中是最后一批。

二是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

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在农村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在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教育先天不足,继续学习的渠道不畅通。

三是家庭困难多,保障困难。

他们虽经过高考进入学校,但经济困难,心理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区域内中高职衔接的对策1.从管理体制角度分析。

目前,各地市的中高职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归属于市教育局、市级人社局、区县教育局及行业企业。

地方高职院校属于“省市”共管,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大部分的事务性权责,市级政府主要承担人事权责和财政权责。

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极大阻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和衔接发展。

要真正实现区域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发展,必须遵循“一体化”管理理论:一是要把中职和高职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减少管理的层次和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衔接。

二是如果暂时不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中高职的管理分工,就要明确一个部门负责中高职衔接的统筹管理和运作。

三是以职教园区为平台,实行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战略。

在政府支持和主导下,以骨干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专业设置为纽带,联合园区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形成新型合作职业教育团队。

2.从招生考试制度角度分析。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状况,急需拓宽中职通往高职的途径,扩大高职的办学规模。

具体措施:一是增加高职招生中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

在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高职生源的主要对象是中职毕业生。

韩国在招收高职学生中,招收的中职毕业生占职业专科招生的50%。

台湾高职学校的生源也有90%来自中职毕业生。

二是改革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方式。

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办法,改革“三校生”考试制度,在招生中提高专业课考试成绩的比重,适当增加深度和难度,增加实践操作部分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对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和认定,对在技能大赛中获奖或取得有关资格证书的,可以直接认定为专业技能成绩合格。

拓宽优秀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省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可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就读。

三是实行多元化办学。

应采取多元化办学的方针,提供灵活、弹性、开放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到高职院校参加业余或函授的学习,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

3.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

第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要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整合区域内行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资源,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层次结构,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中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熟练的一线工人和初中级人才。

高职生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上要比中职生有进一步的提升,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基本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并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落脚点和核心在于专业的衔接。

由于不同专业对于技能培养的要求不同,所以不是所有的专业均适合或可以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

立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未来有关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调研,从而进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找准专业培养定位,明确人才技能要求,通过建设“专业协作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方式,研究确立能使中高等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得到较好衔接的专业目录,规范中高职专业建设,从而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

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

一是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