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文学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名况,字卿,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又 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21
一、荀子的哲学思想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天人相分
性本恶
《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 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 伪,人为的努力 伪则性不能自美。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阳货》:人而不为《周南》、 《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8
《八佾》:子夏 问曰:“‘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 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 ”
绘事后素二解: 1、先采后素。郑玄曰:绘画, 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 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 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 成之。 2、先素后采。朱熹《四书集 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 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 “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 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 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 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 为先。
11
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 (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 失。”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 流。” (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
音乐(文艺)→人心→治乱
24
本章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5
4
二、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
《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 《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 。 《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的结合
5
三、孔子的思想方法和美学思想
9
《子路》: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10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
(1)邢昺[bǐng]《论语注疏》:“《诗》 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 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2)朱熹《朱子语类》:“思无邪,乃是 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 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诗者思无邪,则《桑中》、《溱 洧[zhēn wěi]》之诗,果无邪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
14
5.论雅乐和郑声
《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 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5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与民同乐
17
二、批评方法之一:“以意逆志”
《孟子· 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 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 何 ?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 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 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意:1.诗篇的客观意义;2.读者之意。
22
二、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
《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 明道 矣。
《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 琴瑟乐心……夫乐者,乐也,人 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以情道志
23
三、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
《乐论》:故人不能不乐,乐则 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 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 之声以道之。……凡奸声感人而 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治生焉。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人。
16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孟子· 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 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 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民本仁政 尔也。 《孟子· 梁惠王下》:为民上而不与民 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19
四、“知言养气”说
《孟子· 公孙丑上》:(公孙丑)“敢问夫子恶 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 不慊[qià n]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 曰:“诐[bì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 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气:1.先天的气质个性;2.后天的道德修养境界。
《论语· 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 中庸之道 至矣乎! 《论语》:子谓 《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美和善的结合
6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理论批评
“诗教” 《礼记· 经解》:孔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
7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1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2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 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3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源自文库人。
3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八佾 [yì ] 》:天何言哉 ? 四 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述而》:子不语怪、力、 乱、神。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 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畏天命,重人道
12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 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3
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 ]也。”
18
三、批评方法之二:“知人论世”
《孟子· 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 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 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春秋时盛行“赋诗数章,余取所求”的解 诗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与此不同。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名况,字卿,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又 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21
一、荀子的哲学思想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天人相分
性本恶
《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 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 伪,人为的努力 伪则性不能自美。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阳货》:人而不为《周南》、 《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8
《八佾》:子夏 问曰:“‘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 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 ”
绘事后素二解: 1、先采后素。郑玄曰:绘画, 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 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 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 成之。 2、先素后采。朱熹《四书集 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 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 “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 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 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礼必 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 为先。
11
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 (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 失。”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 流。” (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
音乐(文艺)→人心→治乱
24
本章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5
4
二、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
《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 《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 。 《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的结合
5
三、孔子的思想方法和美学思想
9
《子路》: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10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
(1)邢昺[bǐng]《论语注疏》:“《诗》 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 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2)朱熹《朱子语类》:“思无邪,乃是 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 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 若以为作诗者思无邪,则《桑中》、《溱 洧[zhēn wěi]》之诗,果无邪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
14
5.论雅乐和郑声
《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 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5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与民同乐
17
二、批评方法之一:“以意逆志”
《孟子· 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 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 何 ?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 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 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意:1.诗篇的客观意义;2.读者之意。
22
二、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
《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 明道 矣。
《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 琴瑟乐心……夫乐者,乐也,人 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以情道志
23
三、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
《乐论》:故人不能不乐,乐则 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 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 之声以道之。……凡奸声感人而 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治生焉。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人。
16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孟子· 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 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 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 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民本仁政 尔也。 《孟子· 梁惠王下》:为民上而不与民 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19
四、“知言养气”说
《孟子· 公孙丑上》:(公孙丑)“敢问夫子恶 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 不慊[qià n]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 曰:“诐[bì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 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气:1.先天的气质个性;2.后天的道德修养境界。
《论语· 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 中庸之道 至矣乎! 《论语》:子谓 《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美和善的结合
6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理论批评
“诗教” 《礼记· 经解》:孔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
7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1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2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 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3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源自文库人。
3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八佾 [yì ] 》:天何言哉 ? 四 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述而》:子不语怪、力、 乱、神。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 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畏天命,重人道
12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 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3
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 ]也。”
18
三、批评方法之二:“知人论世”
《孟子· 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 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 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春秋时盛行“赋诗数章,余取所求”的解 诗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