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
4、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答: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一、道家和道教的根本旨趣不同。
道家与道教旨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生死观上。
老子虽强调爱身长生,但他所说的“长生”,本意是长寿,不是永生,《庄子》以生死为气之聚散,乃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之而已。
总之,道家淡漠于生死。
道教不然,它把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作为最核心的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相信经过炼养,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脱胎换骨,从生理上超凡入仙,永享仙寿。
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命运;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自作主张。
二、道家与道教对鬼神的态度不同。
道家高唱天道自然无为,否认有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
老庄之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无神论的传统。
道教扭转了道家的上述倾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到了宗教,崇拜神灵和仙人。
道教由于将世界二重化和崇拜神仙而具有了真正的宗教性,成为一种宗教体系。
道家则始终是非宗教的学术派别。
老子、庄子,作为古哲人看待便是道家;作为仙真看待便是道教。
《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书,作为古代哲学著作去研究和继承发扬便是道家,作为神谕丹书去领悟和信仰便是道教,其间的差别,并不难分辨。
三、道家和道教的存在方式不同。
道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只存在于思想意识领域,以其智慧与美学的力量打动人心,影响社会,只拥有思想传播的手段,道家人物之间的来往仅以思想观点投合为连接,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
道教不止有确定的思想信仰,还拥有相应的宗教组织和活动,有教徒、宫观、科仪、制度,有采药、炼丹、占卜、符箓、咒劾、斋醮等活动。
因此道教就不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形成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一种社会综合体系。
四、二者产生于不同的年代。
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
联系:一、道家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来源。
道教推崇的“道”,取之于老学宇宙本源之道。
道教以老子为教主和尊神,以《老子》为诸道经之首,从中敷演出炼养的理论。
中国的道教与道家思想
中国的道教与道家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和道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道教和道家思想,并分析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在东汉时期形成并得到推广。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亲近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教强调观察自然的规律,倡导顺应天道、顺应人道,以达到身心和谐、长寿健康的目的。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兴盛和衰落。
在社会动荡时期,道教成为民间信仰的寄托,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信奉。
随着历史的演进,道教的教义逐渐丰富,形成了一系列的道教经典和礼仪。
同时,道教的组织逐渐完善,形成了道教教派的体系。
二、道教的主要教义和实践道教的主要教义包括“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悟道成仙”等。
其中,“道可道非常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强调道理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个人的领悟和体验来达到。
而“无为而治”则强调顺应自然的力量,通过放松身心、保持内心平静来实现治理社会、统一世界。
在道教的实践中,修炼功夫和炼丹术是重要组成部分。
修炼功夫包括静坐、打坐、冥想等,旨在放松身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而炼丹术则是追求长生不老、成为仙人的一种实践方法。
道教徒通过炼丹术,寻求长寿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三、道家思想的渊源与核心观点道家思想与道教密切相关,但又有所不同。
道家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和庄子,他们对“道”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道家的独特理论。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治,认为世界和人类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而无不为”等。
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了道产生一切事物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来源于一个根本的道。
而“无为而无不为”则表达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不要强行干预,任其自然发展。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对后世影响力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道家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其与道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后来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道德经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由古代先贤老子所著,其中道的概念是核心与主题。
在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了道的本质与特征,强调尊崇自然与去争夺的态度。
这一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社会,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乃至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的规律和基本内在力量。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与无为而治。
在古代社会,由于封建等制度的压迫,人们普遍缺乏解放自我的机会,因此道家思想的倡导无疑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捍卫人性的精神支持。
与道家思想相对应的是道教文化。
道教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追溯到先秦时期。
道教的核心信仰是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通过修炼和悟道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道教的修炼方法以内丹修炼为主,通过调养身心和冥想等方式以达到修道的境界。
道教文化通过庙宇、符箓、行仪等方式,深入民间,并形成了一种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
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
道家思想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它的思想根基。
而道教文化作为一种实践和信仰体系,则通过具体的方式和仪式传递和实践了道家思想的思想观念。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由与去争夺的品质,使人们心怀宽厚,追求宽容与和谐。
同时,道家思想的坚持无为而治,使当时的社会形态得以相对稳定,减少了抵触与冲突。
而道教文化,则在宗教仪式与信仰的宏观层面上凝聚了社会共识与认同,提供了人们超越尘世困扰的精神舒适区。
如今,道家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道教和道家是人们经常视之为相同概念的两个名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道家与道教,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还是有所差异的。
那么,就让道家文化为你梳理,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道教是根植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中国古代道教,是在我国古代的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而成,其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而到了现代,道教同样积极发展,以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为教义。
既然道教是以古代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那么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一、形成的时间不同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已经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
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性质和流变传承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家是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而存在的,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是它最重要的内容,但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以今人角度来看,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倒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而道教,是宗教的一种,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还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
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三、各自的代表人物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
知识文库 第2期57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李 倩“道”为道家学者所尊崇,“合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学说均围绕“道”展开;然而道教也冠之以“道”之名。
单单从字面上看两者,就不免使人们产生疑惑,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不同,为什么都要以“道”而命名呢?一、相同点1.1尊奉的对象和著作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自己的教主,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老子》、《庄子》二书也分别被道教称为《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
这样一来,两者便有了共同尊奉的对象和经典。
1.2尊崇“道”的观念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能够产生天地万物,是万有之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那个虚幻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东西便是“道”。
那么“道”包括有哪些内容呢?“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对于此老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描述了其超凡特性。
也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给道教提供了创建理论的便利条件。
道教的“道”不但吸收了道家的“道”,还将“道”人格化,赋予其生命,使其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
这样以来,道教的“道”便增添了神仙创造世界的色彩,更具宗教情感。
此外,道教还发挥了老子关于“德”的思想,认为“德”即“得”,主张人们通过修炼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成为肉体、精神双修的神仙,即所谓的“德道”。
1.3承认神、帝、鬼“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四章),庄子也有“神鬼神帝,生天生帝”之说。
他们都把神、帝、鬼置于“道”之下,但毕竟都是存在着的。
道教则发展了神仙鬼怪的思想,并产生一套完整的神仙谱系。
但总的说来,道教仍是把“道”放在首要位置,认为一切的神仙鬼怪都是依附于道而产生,由道而生,由道而显,都属于“三清”之下。
1.4追求目标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观念在《老子》一书中也初见端倪。
“治人事天,莫若啬。
······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华文化概论道教介绍
中国道教不止一个神仙
八仙过海.mp4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each showing the spirit.
得道成仙
大道通过元气来运化
人神同元气。为转化提供可能。
尊道贵德,提升品性。
长生成仙
道教建筑
长春观
茅山道院
上清宫
金顶观音殿
课后作业:下面是一个道家小故事,请同学们回去阅读,结合自己 的人生体验谈谈感悟
道长问,天空大吗?弟子说,大。 道长问,树叶大吗?弟子说,不大。 道长问,天空能挡住人的眼睛吗?弟子说,不能。 道长问,树叶能挡住人的眼睛吗?弟子说,能。
龙虎山
The most mysterious mountain range of Taoism, where the founder of Taoism, Zhang Daoling, began to refine the elixir of life. Taoism believes that the immortals live high in the mountains.
(汉朝建立后)(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 (清前)
反思秦
董仲舒
魏晋玄学
边缘化
文景之治
崇尚儒术 老庄成正统
影响甚广
复兴 resusc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te (晚清)西方冲击
The core of Taoism 道家思想核心
道法自然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principle),不是实体; 因此要遵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无为(inaction)。
从图中可以发现,世界上有 很多的宗教,你所在的地区 信仰什么宗教呢?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
这些宗教体系不仅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是中国古代宗教的核心,受到儒家经典《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影响。
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的观念,提倡君子行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
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主张追寻道的境界,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求道成仙的修行方式,通过炼丹、炼形等方法追求长生不老。
佛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引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佛教主张追求解脱和禅定的境界,重视修行和慈悲为怀。
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民间信仰,包括拜神、求神和祖先崇拜等。
这些信仰主要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这些信仰方式多样,包括祭祀、祈福、戴符文等。
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佛教寺庙、道教庙宇和神庙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总之,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概论5-2 道家文化——庄子
1、一生死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 我以死”。
形、生、老、死,乃是形躯的成毁过程, 而“真我”则不系于形躯,不执着于生死。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故能 浑化生死。
有我的知、欲,会让人失去浑然的天真。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 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 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天地)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 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 行也。”(人间世)
庄子的理想人格:
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
(一)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 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 见丘山,言殊性也。(秋水)
一切事物,其功能、属性,都是在相对的 状况下才出现、才获得的,也都会随着相对的 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事物及其存相对性
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 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 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虫即]蛆甘带,鸱 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毛嫱丽姬,人之 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 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朝三暮四
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或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观原因引发认识的相 对性、不确定性。
(一)追求精神自由 无已 无待 无知 无欲 无功 无名
庄子认为,形成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 在于“有待”和“有己”。 “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 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 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 “有己”,是指执着自我意识,即意识到 自身和环境的对立和差异。有己的意识使人 去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从而 引起种种苦闷。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提纲
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家哲学 道之艺术 道之宗教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处于上帝天命观的宗教统治时期,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们都认为是由上帝天命安 排决定的,上帝(天)是至上神,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进入东周春秋时代,随着旧社会的日益衰落和新的封建社会经济的 产生和壮大,上帝的权威开始逐步下降,带有疑天思想的无神论思想 逐步兴起,人们开始冲破旧有的上帝神学的藩篱,进入了一个思想自 由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派在民间兴起,开始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 年至战国初年已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学派,名家、法家等学派也在 酝酿形成之中。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二)庄子的哲学 齐万物 齐是非 齐生死 逍遥游
(三)老庄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儒道互补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性质
2.“究天下之际”的中国哲学与道家哲学
三、道之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无神的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抱素含朴、返璞归真的艺术 道的艺术,就是水的艺术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这是道的绘画艺 术 “大希之声”--这是道的音乐艺术 自由潇洒--这是道的舞蹈艺术 道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它和儒家艺术一起,互 相对立又互相补充,构成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
四、道之宗教 何谓道教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何谓道教
道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也 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还是具有同一 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三者 构成道教实在整体。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溯其思想渊源, 最早是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 的方仙道及汉代的黄老道。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以东汉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为标志的。此后太平 道、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递 次发展,至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哲学文化(道家)
道家哲学
竹林七贤
道家哲学
魏晋玄学 理论价值
周秦诸子之后第二 度的哲学时代 思辨,清谈,审美, 个性,钟情 其思辨成就为隋唐 佛学和宋明理学所 继承
道家哲学
《广陵散》从此绝矣
道家哲学
隋唐道教
·渊源:鬼魂崇拜和神仙学说 ·经典:《道德经》《太平经》 ·信仰:“道”(宇宙本体, 也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目标: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道家哲学
1 不可道之物; 2宇宙的本源和 本 体; 3以自己为法 则 ; 4以“反—返” 为 运行规律。
2,“道” 为何物?
道家哲学
1 自然 2 无为 3 虚静 4 上善若水
3,“道” 有何特 征?
作 本自为 来然形 如而容 此然词
作 之天为 总地名 体万词
物
双自 重然 含的 义
哲学文化
儒家哲学/道家哲学 /佛教哲学
录目
道不可道 心灵之道 玄学与道教
道家哲学
道不可道
1 , 说“道”
3
道家哲学
道不可道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起点与终点→ 本源与终极 边界与轨迹→ 规律与规则 行 道 之 方 → 方法与技 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家哲学
自然, 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
自然与 无为
言;是对天地(道)的写状;
无为,
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言。 是对“人法自然”的写状。
9
虚静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 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道 家 哲 学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类的衣食住行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
指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特性的影响❖东濒茫茫沧海,背靠高山大漠,外部有天然的地理屏障。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夷狄蛮戎。
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
地形复杂,内部有崇山大河,交通不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成多样的地域文化。
❖东面临海,形成温暖的季风形气候,降雨量充沛。
地理位置优越,有广袤的平原地带。
地形、气候适宜于发展农业,很早就产生了较高的农业文明。
姓氏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其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关系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在金文里是“亻生”,即人所生的意思,后来改成“姓”。
“氏”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2、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于血统,氏区别于子孙。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 宗 教 信 仰(二)
道教的基本信仰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 “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 那里借来的,与老子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教认为,道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抽象无比的创 世物。道教认为人们只有清净无为,恬淡寡欢,才能体 “道”,老子是“道”的化身。 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元气生出清 微天、余禹天、大赤天,这就是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 清”。道教的三个最高神分别住在这三清天上,元始天尊 住玉清境清微天,灵宝天尊住上清境余禹天,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住太清境大赤天。他们把天上的道经秘籍 传授给人们,道教把道经称为“三洞真经”。 “三清”之下有“四御”,是道教的四位天神:一是玉皇 大帝,二是北极大帝 ;三是天皇大帝 ;四是土皇地祗”。 道教神仙中还有“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四值功 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渊源大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 、原始宗教和巫术。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有神力在起 支配作用,采取祭祀和祈祷等“巫术”来求得鬼神的保佑。 从事巫术的人叫“巫人”。人们认为巫人可以沟通人与鬼 神的关系。巫术被道教继承吸收。 2 、春秋战国产生的“方术”。鼓吹长生不老,炼丹采药。 通奇术叫“方士”。春秋战国以后方术非常盛行,秦始皇、 汉武帝都曾迷信方士,祈求长生不老。这种方术及其神仙 信仰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来源。 3 、阴阳五行学说。战国时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 际已广为流行,这在《吕氏春秋》以及后来的道教经典里 都有体现,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4 、黄老学说。道家把黄帝和老子当作道教的创始人,黄 帝和老子都主张以清净之术治天下,“道”具有神秘化的 倾向,道家的养生理论包含了长生的思想,这些思想都被 道教所吸收。到东汉时已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 “黄老道”,这就是道教的前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反对伦理纲常的束缚, 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 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1、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张道陵(张陵)与五斗米道 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归附曹操,道教的合法化
张道陵
2、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形成。 葛洪《抱朴子·内篇》
第二,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的分野。 丹鼎派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箓 派则在下层影响较大。
5、明清时期的道教
正一道、全真道的兴盛,其中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 创立的全真道龙门派势力最大,与佛教禅宗临济宗成 为中国宗教界的翘楚,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明朝永乐、万历年间《道藏》的修纂
道教与民间俗信和巫术的结合
二、道教的主要教派
天师道(正一道): 创始人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 文》为主要经典。元大德八年 (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 被授予“正一教主”,此后天 师 道又名“正一道”。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 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作为哲学流派和学术层面的道家,以“道” 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以“道”统摄 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之间 的自然平衡。
宗教文化形态的道教。
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全真道(龙门派) 创始人王重阳,力主三教 合一,以《道德经》、 《般若心经》、《孝经》 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内丹 为主,不尚外丹符箓。
三、
道 教 经 典
道德真经
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 阴符经 西升经 黄庭外景经 玉皇经 三官经 周易参同契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感应篇 坐忘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
南华真经
冲虚真经 度人妙经 清静经 心印经 黄庭内景经 玉枢经 北斗经 悟真篇 洞玄灵宝定观经 文昌帝君阴骘文 化书 龙门心法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三,人生观: 身重于物,重身贵生
老子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
“名与甚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人的生命高于名利,如果过分看重和追求名 利,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老子主张“身重于 物”,主张重视生命、鄙薄名利的人生观。
二、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
1、黄老学派 2、刘安与《淮南子》 3、魏晋玄学与“竹林七贤” 4、中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的 理论基础。
第二节 道 教
道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和神仙方术, 其组织雏形则可上溯至秦汉之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 五斗米道为标志。因此,道教至今以有1800多年的 历史了。
四、道教的信仰、神灵体系和仪轨
1、道教的信仰 以“道”为最高信仰,奉祭多神,神灵以济世渡人为宗旨。
2、道教的神灵体系 第一, 道教神仙体系的建构过程: 汉魏两晋: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 南北朝:道教神仙谱系的大量造构和初步整理 隋唐五代:三清最高神地位的最后确立 两宋: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编定
(2)“道”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社会观: 绝圣弃智、自然无为、小国寡民
“绝圣弃知,民里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养生主》
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其主要途径有二: 心斋、坐忘。
“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吾丧我”。
第二,全生避害,超世、顺世、游世、消极遁世。
超世主义:“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顺世主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安时而处舜,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养生主”
游世主义:
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道家的 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 的危险”。
--《中国哲学简史》p120
道家“全生避害”的基本方针 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 争,显得比较超逸。因此,道家 的基本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方面 与儒学的隆礼贵仁、尚义主智形 成鲜明反差。
3、隋唐时期的道教
道教地位的上升,唐朝皇室对老子的尊崇。
内丹派的兴起。
4、宋辽金元道教的发展—— 全真教的创立
王重阳
创始人王喆,金咸阳 人,任气而好侠,少读书, 系学籍,又隶武选,以财 雄乡里。文武两进,两无 其成,于是慨然入道,以 佯狂垢圩之行惊 世骇俗,人称王害风, 自称重阳子。
王重阳与马钰在马氏 南园结庐修行,主张通过 苦行折欲以达返朴归真, 故称“全真教”。南园题 曰“全真庵”,
一、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1、老子: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核心概念,故称道教。其哲 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第一,宇宙本体论上的“道一元论”。
(1)“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全真七子”
(“七真”)
马 钰(丹阳子) 谭处端(长真子) 刘处宏(长生子) 丘处机(长春子) 王处一(玉阳子) 郝大通(广宁子) 孙不二(马钰之妻,清静散人)
三教合一与“性命双(兼)修” 北宋时期的张伯端认为:“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 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 张氏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主张唯有道、禅双融的内丹, 性命双修,最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