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课时第一节(总节
)
教学目标重、难点1.复习初中学过的《论语》选段,为学习本课程打下基础。
2 .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和《论语》一书的主要特点。
【重点】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和《论语》一书的主要特点。
【难点】了解孔子的从政经历和教育经历。
教学方法旧知回顾一教师简介一学生了解
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札记
一、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社会历史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思想家是谁?对中国人影响最
深远的一本书是哪一本?(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人是春秋末年的孔子和他的《论语》。
过去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人言(赵)普山东
人,所读止《论语》……(宋)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 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臣平生所知,《论语》在赵普心
中成了治国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人们的为人处世以及治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05 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批准,以中国政府名义正式设立“孔子教
育奖”。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这节课我们学习《论语》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诵读】学生集体诵读初中学过的《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子乎?”
(〈〈学而》)
不亦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躲避华父督的迫害,其先祖出奔鲁国,从
此定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征在。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为礼乐之邦。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历史悠久的
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孔子早
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孔子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
三十五岁的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
30余岁开始授徒讲学。
度离鲁至齐,不久回鲁。
他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 ),孔子五十岁,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
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
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
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孔子55岁。
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宋、郑、陈、曹、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
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
68岁。
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在鲁国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修订《礼》《乐》,注解《周易》,编
修《春秋》。
他一生收授门徒三千人,其弟子将孔子的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
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
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
到达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
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为数众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个平民,传
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士人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
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1.《论语》的得名。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传子》:“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两点:①“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 “语
”
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即编纂)”起来。
②“论
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加给这本书的。
2.《论语》的体例与内容。
《论语》是以对话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15000多字。
每一篇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
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论语》与《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六经”,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四、课后练习
学生课后反复熟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文后注释。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课时第二节(总节
)
教学目标 1.回顾初中学过的《论语》选段,借此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
2 .介绍孔子思想内涵的主要方面,重点了解孔子的“仁” “礼”“中庸”。
重、难点
【重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孔子思想内涵的主要方面。
【难点】了解孔子“仁” “中庸”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回顾旧知一教师介绍一学生了解
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札记 一、旧课文回顾
【学生诵读】 学生集体诵读初中学过的《论语》节选: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 (《述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卫灵公》)
二、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 许多方面。
现在列举主要方面:
1.孔子的政治观
①热心救世。
《论语•微子》: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②德治仁政。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③尊君重民。
《论语•季氏》:子曰:“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
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④尚贤使能。
《论语•雍也》: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
之世矣。
”
2.孔子的人生观
①知其不可而为之。
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远离不义的富贵。
3.孔子的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爱”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①以人为本。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②为仁由己。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人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雍也》)
③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4.孔子的礼
孔子的礼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的。
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是泛指西周以来的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二是指各等级人的行为规范, 又指礼节仪式;三是指道德规范,具体指谦虚、恭敬、有礼等道德品质。
孔子有时候用“礼”来补充和规定“仁”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孔子有时候 用“仁”来补充和规定“礼”:“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
佾》)
5.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何谓“中庸”?《礼记•中庸》 :“执 其两端,用其中。
”即“执中道而用之。
” “中庸”就是“中的运用”。
孔子的中庸思想表 现在许多方面。
①待人 ②对物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子钓而不纲,不射宿。
”(《述而》) ”(《述而》) ③ 做事一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 ④ 评价人物——“师也过,商也不及。
”(《先进》) 斯可矣。
‘ ”(《公冶长》) (师指子张,商指子夏) ⑤审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⑥对待鬼神一一“敬鬼神而远之。
”(《雍也》) ⑦交友之道 ⑧修养之道 “周而不比。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⑩用人之道一一主张“亲亲”而又“尚贤”。
⑨教学之道 治国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 道家的辩证法是“用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老子》第76章)法家主张“用强”:“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韩非子•显学》)儒家主张“用中”。
三、课后练习
学生课后反复熟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文后注释。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课时 第三节(总 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的主要教育经历及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2 •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重、难点【重点】了解孔子的主要教育经历及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难点】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方法回顾旧知一教师介绍一学生了解
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札记《论语》诵读
【学生诵读】学生集体诵读下列《论语》中的节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
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子一
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在孔子“三十而立”前后,即大约在他三十至三十五期间。
这是他一生
教育实践的开始阶段。
第二时期,在孔子于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也就是他三十七至
五十岁期间。
这一时期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齐、
鲁、楚、晋、秦、陈、吴各地,同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注意。
第三时期,在孔子的晚年,他结束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生活,自卫返鲁,即从他六十
八岁到七十三岁去世,孔子进行了他最后五年的教育活动。
这期间他删定六经作为教材,
使教学经验进一步系统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总结出了许多珍贵的
教育主张。
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
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1.教育对象
①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孔子主张不分贵贱、贫富、愚智、
族类、国别,普遍施行教育。
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贵族子弟,又有平民百姓;既有商
贾,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
《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
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 的垄
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这突破了当时贵族阶层对教育和文化
2.教育目的
①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
张》)
②培养优秀的官员。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3.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里的“文”是指古代文献,
“行
”
指社会实践,“忠”和“信”是指做人的道德品质。
①道德修养。
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
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
而》)
②文献知识。
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
《礼记•经解》引孔子语:“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 《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③实践技能。
孔子除了给弟子教授古代文献外,还教授“六艺”。
所谓“六艺”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上很实用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4.教学方法
①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因材施教。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
而》)③诱导启发。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述
④教学相长。
5.学习方法
①温故知新。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为政》)“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子
张》)
②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述而》)“闻一知十”(《公冶长》)
③谦虚诚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三、课后练习
学生课后反复熟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文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