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钩刀闭合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

弯钩刀闭合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
弯钩刀闭合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案例护理

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案例护理 案例介绍: 基本情况:患者吴秀芬,女,62岁,诊断:1左侧腕管综合征。入院日期:2016-06-21。主诉:左手拇指、食中环指疼痛五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五个多月前在干活后出现在手拇指及食中环指胀痛,开始未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明显,伴拇指及食中环指无力,屈伸患指时出现弹响伴疼痛明显,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无头昏,头晕、头痛等不适,饮食好,大注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病史,14年前摔伤致右腕部骨折,无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居住及生活环境良好,无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嗜好。否认有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T 36.3℃P78次/分R20次/分BP 150/96mmHg 患者神志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音正常,心率78次/分,律齐。腹部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及神经查体无特殊。 专科检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皮肤感觉迟钝,大鱼际肌萎缩,左拇指对指功能减退,肌力减弱,左腕部压痛,屈腕后左拇指及食中环指疼痛加重;左拇指、食中环指远侧掌横纹处可扪及黄豆大小的痛性结节,屈伸患指有弹拨感。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肌电图提示:左侧正中神经腕部受压之电生理表现。 情景一:入院时患者的护理: 患者步行入院,由责任护士陪同进入病房,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入院评估,收集病史,抽血检验血型、血常规、PCG、血生化,做好入院宣教。 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与疼痛、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2.疼痛:与疾病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腕管综合征相关知识有关

探讨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

探讨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 发表时间:2019-04-09T10:04:57.1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4期作者:俞俊兴李向荣杜翚贾学峰秦军周翔胡刚 [导读] 通过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出血量少,安全方便,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江苏省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探究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为了进行本次研究,我院对相关患者进行了疾病确诊,并且确保所有患者都是患有腕管综合征的病人,并且都通过相关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一共选择了12例患有腕管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主要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通过常规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而观察组通过掌心小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由此可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前术后握力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远远高于对照组,而且术前术后的握力变化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结论: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应用过程中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研究。 【关键词】掌心小切口;腕管综合征;手术方式;治疗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215-01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患有腕管综合征疾病的患者也不断增多[1]。在临床上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哪种方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因此不断减少并发症,简化手术方式,是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其中通过纵向长心小切口治疗,能够有效的减手术复杂程度,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3],本次研究针对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应用过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我院一共选择了12例患有腕管综合征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并且还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分别为6人。其中单侧9例9腕,双侧3例6腕,双侧均为女性。 1.2 方法 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的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主要采用纵向掌心小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针对单侧患者来说,主要在臂丛麻醉,部分局麻下进行组织麻醉,针对双侧患者来说,要进行分次手术,不同的手术间隔时间为一个月,主要是将患者的拇指进行充分外展之后,在腕横纹处2cm,大鱼际纹旁开0.3cm的位置进行接口,并且保证切口长度在2.0-3.0cm之内[4]。在对患者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切开之后,要队长建模进行中形切开将腕横韧带充分暴露出来,并且要对患者手掌的正中神经以及返支保护好,对患处神经进行治疗,并且将腕横韧带偏向尺侧进行切断,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最后通过自动气囊止血带帮助患者进行彻底止血,最后放入引流条,缝合切口,患者术后三天之后要对患者进行第三美松药物治疗,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一次能够减少患者水肿的情况,同时给予基础的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通过石膏或者支具进行外部固定,在两天后可以将引流条拔出,并且等患者情况好转,可以进行一定的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前术后握力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或是SPSS19.0软件进行检验本次涉及数据,计量相关的资料所使用的工具为(),并且进行t检验,应用(%)表示计数,行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可以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3.讨论 通过纵向掌心小切口的方式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十分有效的临床效果,其中通过该种手术方式,能够保证切口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且要顺着掌纹的方向进行切开,切口一般在腕横纹2cm处,长度一般在2.0-3.0cm之间。主要的手术部位是在正中神经及其分支之间的区

腕管综合征有哪些治疗方法

文章导读 腕管综合症是比较常见的周围性神经卡压性的一种疾病,在外科手术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的病症,可以通过支具制动,或者是皮质类固醇注射来进行治疗,这是比较常用的保守的治疗方法,当然,如果保守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来治疗这种病症的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虽然目前病因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对于患者的手指没看是比较大的,经常会导致感觉异常,造成手指麻木,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危险操作的时候不能得心应手。 非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支具制动和皮质类固醇注射等。 1、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采用支具制动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常用的是预制好的支具,佩戴后腕关节被控制在背伸30度位。但这样的背伸角度会增加腕管内压力。 2、口服消炎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也是常用方法,文献报告成功率不一。 Celiker 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皮质类固醇注射与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联合支具制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都明显改善。 手术治疗 1、内窥镜技术 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切口小,创伤小,可以避免术后切口不适等问题。目前,使用各种内窥镜技术的文献很多,不过,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医源性神经损伤,视野欠佳,不能辨别解剖变异,松解不充分以及费用较高等。如果视野不充分,应改为切开手术。也有一些医生则认为小切口切开减压手术也是“微创技术”,也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率。 2、内窥镜“微创” 腕管松解手术分为双入路(Chow法)和单入路(Agee法)两大类。双入路为在腕管近侧和远侧各切开一个约25px的小切口,在内窥镜指导下,用小钩刀切开屈肌支持带。单入路则只从腕管近侧切开一个小切口,在内窥镜的指导下,用特殊切刀切开松解屈肌支持带。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21T14:56:51.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云鸿王小青[导读] 腕管综合征也称腕正中神经挤压征,系指骨、肌肉、韧带、筋膜等形成管道或间隙受压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缺血 云鸿王小青(包头市蒙中医院外三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12-02 【摘要】目的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来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6例通过1年随访治愈率100%。【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病因症状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也称腕正中神经挤压征,系指骨、肌肉、韧带、筋膜等形成管道或间隙受压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缺血,而产生的以手指感觉异常为特殊的一种征候群。本征群临床上并非少见,多发生于经掌用手抓握、揉搓劳动的中年妇女,以右侧多见,也可有双侧同时发病。腕管是腕部的一个骨纤维管道,由掌侧的腕横韧带和背侧八块腕骨9条肌腱。1条正中神经排列紧密构成,正中神经及屈指肌腱都通过此管道。正中神经出腕管后发出分支,支配大鱼际肌,拇对掌肌,拇收肌和1.2蚓状肌还发出分支支配掌桡侧拇、食、中三指半掌面。以及这些手指运侧指关节指尖背侧。如此,腕管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狭窄时则可使正中神经受压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以女性多见,为男性4-6倍、30-60岁其中有些可能因腕关节病,关节炎或屈指肌腱腱鞘炎,腕横韧带肥厚桡骨下腱鞘囊肿,脂肪瘤等局部病变所致。另一些则可由于更年期、妊娠、哺乳肢端肥大症或甲状腺机能障碍等内分泌改变,如糖尿病以及慢性劳损而致腕横韧带、腕骨等正中神经周围的纤维骨组织退变增生的结果。减少腕管的容积引起正中神经受压。上述这些改变可造成腕管相对狭窄而至正中神经受压。 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6例多为女性,占男性的6倍,平均年龄48岁,其中骨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15例,腕横韧带肥厚12例,更年期10例,甲状腺机能障碍6例,慢性劳损5例。 1.2治疗方法 1. 2.1非手术治疗:本组对甲状腺机能障碍及糖尿病病例均采取保守治疗,给以外固位制动休息,口服神经营养药物,以及局部封闭治疗。随访半年内缓解率25%、复发率90%以上。 1.2.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病人仰卧位,臀丛麻醉后,上止血带,于大鱼际尺侧5-6cm做平行于鱼际纹的切口,向近端做“S”形延伸过腕关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掌侧韧带及其下的掌长肌腱,切开腕掌侧韧带,牵开掌长肌腱,正中神经及指屈肌腱。正中神经稍偏向桡侧,紧贴于腕横韧带,沿腕横韧带尺侧缘将其切开。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回返支。向远侧直切至掌浅弓周围脂肪,向近侧切际前臂筋膜的远侧部,仔细钝性分离正中神经,检查正中神经受压情况,神经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屈肌腱鞘增厚的情况,有无软组织肿物及骨性凸起,有无迷走神经肌腱等。 正中神经受压后,近端常菱形膨大,受压段苍白细硬,周围有瘢痕,应松解粘连,切除增厚滑膜,切除肿物。一般不做神经内松解术。如果伴有肌腱萎缩,感觉异常,可在显微镜下做神经松解术。用纤维手术刀或剪刀纵形切开病变神经断的神经外膜,潜行分离,牵开外膜显露神经束,沿神经束分离束间瘢痕,使神经束完全得以松解。切口部加压包扎,三角巾悬吊。允许病人早期活动手指和腕关节,12-14天切口拆线。 手术中注意事项:1.皮肤切开切口时,切口不应成直角或一走腕掌侧皮纹。2.不要损伤正中神经掌浅支。万一切断、不要缝合修补、只需在起点切断即可。 正中神经运动支支配鱼际肌其走行变异较大,常见有: 1.约50%的近支于腕管远端桡侧起于正中神经桡侧掌面,弯向桡侧并向上在拇短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进入鱼际肌群。 2.约30%的运动支在腕管内起于正中神经前面,它于正中神经一起通过腕管钩绕屈肌支持带的远端,在拇短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进入鱼际肌群。 3.约20%的运动支起向腕管内正中神经前面,向桡侧穿过屈肌支持带在拇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进入鱼际肌群。 4.少见的变异:运动支起自正中神经尺侧缘,在腕管内横过正中神经然后钩屈肌支持带的远端进入鱼际肌群,有的则穿过屈肌支持带并位于其浅表面,罕见多个运动支,正中神经高位分支。当手术需要显露正中神经运动支时,上述所有的变异都应考虑到,如果正中神经的尺侧打开腕管,除运动支也位于正中神经尺侧的情况外,运动支应受到保护,非常罕见运动支变异的患者,通常都有较大的掌短肌,手术时要特别注意。 【结果】本组对46例手术患者通过1年随访,治愈率达百分之百, 手指功能活动自如, 伸屈腕功能正常, 末稍血运及感觉正常,部分肌肉萎缩病例肌张力明显增加。 【讨论】腕管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患手桡侧手掌和三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手指运动无力及血管神经营养障碍的表现。轻者仅在夜间或持续用手劳动后出现手指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用手挤压按摩时症状减轻,但运动障碍不明显,或者个别只在劳动时有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活的感觉。重例则手指刺痛麻木较持续而剧烈,有时疼痛且可向前臂乃至上臂、肩部放射症状明显时,注意保持腕关节及手指功能的休息,减少运动,症状减轻时,可练习腕伸屈及前臂翻转活动,防止废用性萎缩粘连。夜间或用手工作时尤重,甚而影响睡眠及劳动。体检时常可见患手的示指,中指感觉过敏或减退,皮肤发凉、苍白或发绀、拇指外展和对掌运动无力等、某些病程较长者尚可显示大鱼际肌萎缩。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减弱。本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作以下几种试验如出现或加剧患例手指刺痛及麻木等异感时都为阳性,对本病诊断提供帮助。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041699)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鼠标手。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的一种病症。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电脑等工作的人群中。出现临床症状结合腕部Tinel征、屈腕试验检查很容易确诊。需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雷诺病、炎症或不明显的外伤相鉴别。 腕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筋伤”;“筋跳槽”;“骨错缝”范畴。筋的主要功能是联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对于筋的功能论述较为详细透彻,指出:“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骨为奇恒之腑,为肾所主。《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扼要地指出了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骨干,还内藏骨髓,与人的站立、行走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肢体运动有赖于筋和骨,而筋和骨的强劲有力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统一,特别是筋和骨为肝与肾之外合,故筋骨与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中医学认为诱发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乃肝肾亏虚,筋失濡养,再加腕部过度劳损,寒凝经脉,郁而成瘀。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络。穴取大陵、合谷、三阴交。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并常规消毒,沿骨缝毫针直刺大陵穴0.5至0.8寸以患者自觉有麻电感放射到中指、食指为度,不做任何手法。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毫针刺合谷穴时针尖向有症状部位透刺,也就是说拇指麻木疼痛、大鱼际萎缩者针尖向鱼际方向透刺;食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三间方向透刺;中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劳宫方向透刺,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有麻胀感向患部方向为佳。毫针直刺三阴交1.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有麻胀感向膝部方向传导为佳。接着将中间剪有小圆孔的硬纸片由毫针针尾套于针柄上平放于针

颈椎病诊疗规范-(1)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分型】 1 颈型颈椎病 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 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3.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3.5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

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观察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36.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而言,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标签: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复方倍他米松 本次研究选取6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腕管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1±8.54)岁;患病时间3个月~2年,平均患病时间(10.56± 2.37)个月;临床分型:重度8例,中度13例,轻度9例;5例患者双手发病,15例患者右手发病,10例患者左手发病;肌电图结果:7例患者潜伏期超过10 ms,14例患者潜伏期超过4.5 ms,9例患者潜伏期在1~2 ms;2例患者不能完成拇指对掌动作,11例患者大鱼际肌萎缩,17例患者大鱼际肌力减退;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4.46±9.74)岁;患病时间2个月~2年,平均患病时间(10.17±2.58)个月;临床分型:重度9例,中度10例,轻度11例;6例患者双手发病,10例患者右手发病,14例患者左手发病;肌电图结果:5例患者潜伏期超过10 ms,17例患者潜伏期超过4.5 ms,8例患者潜伏期在1~2 ms;1例患者不能完成拇指对掌动作,15例患者大鱼际肌萎缩,14例患者大鱼际肌力减退。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临床分型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口服10 mg/d的地巴唑、维生素B6、维生素B1以及0.5 mg的甲钴胺,3次/d。在1.5 ml 的0.5%布比卡因中加入7mg的复方倍他米松,调成2.5 ml的混合液,在腕管内注射,1次/月,连续治疗3个月。对于麻痛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可以同时使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1]。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概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慢性疼痛,与许多影响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除了熟知的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痛性神经病(DPN)、酒精性神经痛外,也可见于脑卒中后、各类脊髓病变、各类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PD)及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法国2008 年对 23 000 余例普通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31.70% 存在慢性疼痛,6.90% 具有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慢性疼痛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神经源性疼痛为“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而其中去除“短暂的脏器损伤”一条即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亚型。2001年,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简化定义为“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严重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神经

病理性疼痛可因神经系统受无伤害的或有伤害的刺激及许多疾病所诱发,包括:①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神经受压,截肢,碾碎伤及脊髓损伤;②带状疱疹感染后或有关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神经疼痛;③神经受压,如肿瘤压迫,腕管综合征;④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或尿毒症所致;⑤缺血,如血管梗死,脑卒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组病因和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混合形成。表1-1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表1-2为常见的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些病症。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何种神经损伤的患者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何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却各有差异。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不论病因和病灶局部解剖如何,许多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的特征有:①继续存在的自发性疼痛;②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③阈下(温柔)刺激引起疼痛;④呈高兴奋性,对超阈刺激反应增强;⑤可有牵涉痛和刺激停止后持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腕管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腕管综合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以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1]。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为30-60岁,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2],优势手更易受累且程度较重[1]。 3.1.2症状及体征 本病特征性症状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严重者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等[1]。 3.1.3特殊检查[3] 3.1.3.1腕叩诊试验(Tinel征) 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正中神经部位,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即为阳性。 3.1.3.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

患者肘部置于检查台,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自由垂腕,40秒后症状加重者,即为阳性。 3.1.3.3前臂正中神经加压试验 屈腕后再强力屈拇指、食指、中指或屈腕时拇指用力压食、中指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3.1.4辅助检查 3.1. 4.1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上反映病变的正中神经,且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大;(2)常规X线摄片可对腕管的外伤骨折提供诊断依据;(3)MRI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正中神经受压变性的程度。 3.1. 4.2电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1]。 3.2 鉴别诊断[1] 3.2.1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运动、腱反射也出现某一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但屈腕试验与腕叩诊试验(Tinel征)为阴性;颈椎CT或MRI检查示存在神经根受压表现可资鉴别。 3.2.2胸廓出口综合征 可有手部发麻或疼痛症状,但以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内侧、第4、5手指的侧面为主;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另一侧减弱;Adson试验阳性;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等可资鉴别。 3.2.3多发性神经炎 常是双侧发病,不限于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也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4.分期[1] 4.1早期 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表现为拇、食、中指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4.2中期 气血不足,肢体筋肉失养。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舌淡而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患病早期、症状较轻者,可用小夹板等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1~2周,这种方法对于多数患者有效果。封闭方法为:在远侧腕横纹紧靠掌长肌腱(如掌长肌腱缺如就在环指的延长线)尺侧进针,针尖指向中指,针管与皮肤成30°角,缓缓进入腕管约2.5cm。如果引起感觉异常,则需退出针头重新定位。有人调查,封闭3次后,81%的患者有缓解,持续1天至40个月不等,但通常2~4个月后复发。如果第一次封闭后无效,则不能再次封闭。还有人发现,局部封闭的效果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局部封闭效果好则手术治疗的效果好。须要注意的是,若是患者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类风湿关节炎,则必须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西医治疗 关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仍处争论之中。主要争论在二方面:一是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二是开放手术与内窥镜视下手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尚无统一的认识。 可在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通常可收到较好效果。但切忌不能将药物注入正中神经内,否则可能因类固醇结晶体积累而产生化学性炎症,反而加重症状。对腕管内腱鞘囊肿、病程长的慢性滑膜炎等可手术切除。如果腕管壁增厚、腕管狭窄可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 按摩方法 按揉大陵100次,其余经穴和经外奇穴每次选用2-3个,每穴按揉30-50次;推按各反射区1OO次;点按各反射点200次;掐按各全息穴300次。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以上述穴位为重点,采用按揉拿捏等手法,以腕关节为中心进行治疗。运用手法时可配合冬青油膏或解痉镇痛配等活血化瘀药物,既能加强按摩的治疗效果,又可保护患者的皮肤。治疗结束时要做适当的拔伸牵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患者配合下方熏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红花、防风、荆芥、桂枝、川芎各30克,煎水熏洗患部,每天早晚各正次,每次30分钟。 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患者,应将患臂用硬纸板托住,呈功能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松弛压迫,减少运动。患者每天可自行活动手部数次,以促进血液循环。急性期后,疼痛缓解。嘱患者练习腕伸屈、臂旋转、伸指握拳等,促使肌肉及肌腱的活动,防止废用性萎缩和粘连。患者应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避免用冷水,可经常自行擦热患部。 按摩选穴 经穴和经外奇穴:大陵、内关、外关、阳溪、阳池、列缺、鱼际、劳宫、合谷等。 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颈肩区等。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 抗生素。 (2) 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 采用《中医骨伤科学》[1]中“伤筋篇”的诊断依据 (1)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 (2)手部麻木,以桡侧三指为主,抓车把、捏筷子无力。 (3)夜间、阴雨天、麻木较重,严重者可放射至前臂。 (4)甩手或活动手部可缓解。 (5)肌电图检查可见大鱼际等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改变。 2.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2]中“周围神经疾病篇”的诊断依据,拟定标准如下: (1)主诉: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抓握无力。 (2)查体: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可见萎缩。晚期可有大鱼际肌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3)诱发诊断: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患则屈腕1分钟后手指麻木加重为阳性,神经叩击试验(Tinel氏试验)用手指叩击腕掌部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异常感觉为阳性有利于帮助诊断。 (4)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减慢,拇短展肌收缩力减弱。 (二)证候诊断标准[3] 1.气滞血瘀证:由劳损所致,轻者手部麻木,甩手后缓解,重者麻木可放射至前臂,有夜间麻醒史。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气血两虚证: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手部桡侧三指麻木,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萎缩。晚期大鱼际肌可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刀闭合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1.针刀闭合手术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操作方法

传导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指导

传导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指导 发表时间:2015-06-25T14:44:37.7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作者:白元元王志刚张万海张海军 [导读] 说明神经传导检查对腕管综合征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客观的评价作用。 白元元王志刚张万海张海军 (河北省香河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摘要】神经传导检查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方法选择有客观的评价作用。目的:总结神经传导检查在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方法选择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所有入选40例,其中单侧病变15例,双侧病变25例(共65侧)患者,均行神经传导检查,统计患者的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并与同一手的另一条神经(尺神经)及健侧正中神经相比较。结果:65侧患者中:38例轻度、23例中度、4例重度。轻中度患者经保守治疗,疗效满意。重度患者转入骨科手术治疗。结论:说明神经传导检查对腕管综合征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客观的评价作用。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神经传导检查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427-02 腕管综合征亦称腕正中神经挤压症,为最常见的神经卡压性疾病。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致使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手功能受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神经传导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价值。对40例,65侧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求寻找一种临床实用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01月~2015年01月我科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40例,其中单侧病变15例,双侧病变25例(共65侧)患者,年龄30~61岁,平均45岁,病程1d~10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疼痛,夜间加重。15例有夜间麻醒史。3例患者手指僵直,不能屈曲。2例患者自觉腕指无力,对掌功能受限。Phalen试验、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本组40例患者均排除患有糖尿病和颈椎病。 1 2方法:病例常规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使用上海产NDI2000型肌电图仪对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室温18~25℃。用皮肤表面电极测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末梢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用皮肤表面电极测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及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依据腕管综合征严重程度划分标准:轻度: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或其感觉神经振幅降低,但高于参考值的50%、中度: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减慢和/或SNAP振幅低于参考值的50%。重度:正中神经的SNAP缺失伴运动纤维传导减慢,或正中神经运动纤维传导减慢伴正中神经运动纤维波幅降低。 2结果 检测双侧正中神经食指至腕段感觉传导速度。以盘状电极刺激食指,应用平均技术,顺向在腕部正中近神经记录。其中65侧感觉神经传导检查:63侧传导速度均减慢,2侧未引出感觉神经电位,与健侧(55 4~72 3m/s)对照约减慢50%~70%。55例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其中30例,与健侧比较约衰减20%~40%。其余25例约衰减60%~70%。65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例波幅降低,1例未测出MCV,2例MCV减慢。尺神经(NCV)未见异常。根据腕管综合征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8例、中度23例、重度4例。 3讨论 正中神经在腕部嵌压性病变即腕管综合征,是来肌电图室做检查最常见疾病之一,占所有肌电图检查病人总数的30%-40%。主要见于手工劳动为主的病人,其发病率很高,如能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其预后很好,否则会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手部残疾。而其除了依靠病史和查体外,神经电生理检查起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组40例患者共65侧肢体诊断为腕管综合征,其中轻度38例中度23例重度4例,均在本科治疗,腕部给予物理治疗,一天一次、腕管内封闭治疗,一周一次,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片50毫克,日三次、维生素B1片10毫克,日三次)。治疗时间为7-14天,经治疗51例患者症状消失。10例患者症状减轻。4例重度患者经治疗,效果不理想,转入骨科手术治疗。根据文献报道,50岁以下CTS患者,如果病程在10个月以内且症状较轻,经过保守治疗,2/3患者可治愈,症状缓解率为87 8%。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CTS指标异常,并确定其病变部位损伤程度以及神经是否有再生等。轻中度经理疗、封闭及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重度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手术。因此,神经电生理检查对CTS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愈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82-200 [2]崔丽英简明肌电图学手册科学出版社107-111 [3]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4-205 [4]元小冬轻松学习肌电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39-144 [5]O’YoungB,YoungM,StiensS.PM&RSecrets.Philadelphia,PA:Hanley&Belfus,Inc.1997,p.188.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针刀定点:豌豆骨骨面、钩骨骨面、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正中神经挤压征”,是由于腕管内组织增生或移位,压力增商,腕管狭窄,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所引起的挠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等神经症状。它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也是手外科医生最常进行手术治疗的疾患。临床上较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使血瘀经络;或寒湿淫筋,风邪侵袭肌肉,导致气血受阻引起。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一 针刀定点:豌豆骨骨面、钩骨骨面、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 操作规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掌伸开平放,掌面向上。松解豌豆骨骨面、钩骨骨面、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等点时,先找到其体表投影,然后定点。使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正中神经的循行方向一致,以左手拇指为引导,拇指由定点处下抬至骨面,左右推剥,针刀刃贴左手拇指指甲刺入皮肤,摸索进刀,到达骨面,在豌豆骨、钩骨骨面的桡侧缘浅层纵切2~3刀;在舟骨、大多角骨骨面的尺侧缘浅层纵切2~3刀,切断部分肥厚的腕横韧带。如果有腱鞘囊肿,可用左手拇示指固定肿块,使刀口线与正中神经方向一致,刀体垂直于皮肤,刺入囊肿内,将痰肿切开。出刀后,拇指用力下压,使溪肿

内的胶状物挤出。 针刀术做完后,应给与手腕被动活动,使手腕做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以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 中、后期患者可结合局部封闭治疗,每周治疗一次,6次为1个疗程,药物 主要为醋酸曲氨奈德、1%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等。 操作间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愈。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二 针刀定点: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远端2.5cm、远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远端2.5cm。 操作规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掌伸开平放,掌面向上。此四点分别进针,使刀口线与肌腱平行,针体和腕面成90°角,刺入深度0.5cm 左右,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切开2~3mm,与此同时,针刀沿屈肌腱内侧缘纵疏横剥2~3下,以松开肌膊和韧带间的粘连。如有囊肿,将针刀刺入囊肿内,将囊肿切开。出针后,拇指用力下压,使囊肿内的胶状物挤出。 针刀术做完后,刀口覆盖稳妥后,应给与手腕被动活动,使手腕做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3~5下,以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 操作间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愈。

78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腕管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腕管综合征(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常有职业病史。 2.临床表现: (1)主诉:桡侧三个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中指为甚,夜间或清晨症状最重; (2)体征:拇、示、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无力;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曲腕试验(Phalen征)阳性率70%左右;腕部有炎症或肿块者,局部隆起、有压痛或可扪及肿块边缘。 3.电生理检查:鱼际肌肌电图及腕-指的正中神经传导速

度测定有神经损害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早期,腕关节中立位制动,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辅以药物或物理治疗。 2.手术治疗:行腕管内占位病变切除术或腕横韧带切开复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腕管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应≤12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2)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X线胸片、心电图; (4)腕部X片 (5)电生理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腕部CT或MRI、骨质疏松相关的骨代谢检查、腹部B超、心肺功能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静脉注射: ①成人:0.5-1.0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三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清远市中医院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9 年优化版本本诊疗方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并结合我院骨伤科临床实际情况和临床路径管理优化结果制定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 3)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 3)伸直型 X 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 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类与分期 1. 分型( 1)无移位型: 1 / 14

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 2)伸直型: 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 3)屈曲型: 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 4)半脱位型: 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 症候分类血瘀气滞证: 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 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肝肾不足证: 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 3. 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