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文化
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的感悟

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的感悟1、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当别人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当别人不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2、不要盲目承诺言而有信。
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造就一个人。
3、不要轻易求人把自己当别人——减少痛苦、平淡狂喜,把别人当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把别人当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
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4、不要强加于人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5、不要取笑别人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
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
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6、不要乱发脾气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
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人生应看三座山:井冈山普陀山八宝山,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7、不要信口开河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8、不要小看仪表撒播美丽,收获幸福,仪表是一种心情,仪表是一种力量,在自己审视美的同时,让别人欣赏美,心灵瑜伽——调适、修炼、超越。
9、不要封闭自己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0、不要欺负老实人同情弱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和谐,心理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便多一分事业,积善成德、修身养性。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 君子人格的定义与内涵君子,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我们心目中,君子就像是那个总是能给你带来正能量的朋友,他不仅有才华,而且还特别讲义气、守信用。
简单来说,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像个清风徐来的角色,真让人佩服。
你想想,如果大家都能像君子一样,诚实、正直,社会岂不是美好得多?君子人格强调的就是这种内在的美德,懂得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可实际上,要做到可不容易呢。
1.1 君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说到君子文化,它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那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像是为人处世的指南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不断演变,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试想一下,若是你身边的人都能以君子为榜样,那我们的生活中就少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家都是心平气和,互相包容,想想都觉得美好。
1.2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那么,君子人格在当代社会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首先,它教会我们要有责任感,不管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君子都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其次,诚信也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大家常常容易被各种谣言所迷惑,如果能保持诚信,大家就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真正的信任。
最重要的是,君子人格倡导的包容与理解,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 君子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君子文化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
比如,君子文化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正义,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如果能参考一下君子文化,或许能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毕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2.1 君子文化与人际关系君子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文化因素被认为是对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它们都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世界观,进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和教育等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1. 家庭文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与文化最早接触的环境之一。
在家庭中,个体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文化的灌输。
家庭文化可以体现在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塑造中。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尊老爱幼,这种价值观的灌输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同时,家庭文化还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教育方式上。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教育方式对个体的性格与行为影响深远。
2. 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接受的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各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社会结构和制度等。
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个体成长在一个强调竞争的社会文化中,往往会培养出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而生活在一个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社会文化中,个体则更容易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利益意识。
社会文化还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等方式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3. 教育文化的影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育文化可以决定一个人接受何种知识和学习何种技能,从而影响其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教育文化注重的内容和方法不同,这也决定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培养方向。
例如,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而重视应试教育的教育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知识积累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社会和教育等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接受到不同的文化灌输和教育,从而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了解和认知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杨慧芳1,郭永玉2,钟 年3(1.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教务处,湛江524048;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3.武汉大学心理系,武汉430070)摘 要:“文化与人格”包含着“文化中的人格”和“人格中的文化”两个命题。
当今人格与文化研究中存在几个问题:人格特质的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人格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人格与文化的作用机制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1.将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结合起来;2.将文化看作动态的过程;3.考虑到文化与人格之间起作用的中间机制;4.加强人格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关键词:人格;文化;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7)01-0003-05 “文化与人格”包含着“文化中的人格”(pers onal2 ity in culture)和“人格中的文化”(culture in pers onali2 ty)两个命题[1]。
这两个命题分别对应于人格与文化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两种理论观点:特质心理学观和文化心理学观。
特质心理学观将特质作为理解和预测所有文化中人们行为的基础,并得出了人格特质具有普遍性的结论[2]。
同时,一些文化心理学家却对特质概念的功用持怀疑态度,并认为个体行为更多地由背景因素而非特质因素所决定[3]。
这两种观点引起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在不同文化中,人格特质与背景因素在理解个体行为时各自的重要程度如何?1 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人格问题在探讨文化与人格的问题时,有必要先界定“文化”和“人格”两个概念。
Allport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4]。
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一套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意义体系和物质实体[5]。
特质问题在人格心理学中争议颇多。
特质指的是一种人格维度,是依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所表现出的程度而分类的[6]。
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人格特质的普遍性问题上,普遍性问题最终又集中于文化的普遍性上。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格

所谓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来烘托,从而表情达意。既然 委婉曲折就势必说的话多一些绕的圈大一些,从而不 可避免要违反数量原则,但委婉给听话者留有很大的 思考空间让听者自己体会其意,也是语言含蓄美的表 现手法。
语言的含蓄性
所谓含蓄就是话不明说,委婉曲折,言近 旨远。含蓄的表现风格:隽永、深沉、饱含着 智慧,耐咀嚼、耐揣摩、启发和牵引人们步入 深邃的思维之中。含蓄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就 是说反语,也就是说一些“反话”,使用同本 语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 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它 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 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看下面一例:有一对青年男女,同窗十二年, 双双参加了工作,时光流逝,姑娘偶然知道她的学 . 友还是个大小伙子时.她把难以启口的话语用省略 式语句传递出来,信是这样写的: “强哥:你好!听说……对吗 若真的话,我 想……” 过了一个星期,姑娘收到他的回信: “小雯,你好!也听说……对吗 若真的话,我也 想……”
• 再看孙犁在《荷花淀》中的描述:“几 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心 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 “老不死的” 。
谢谢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格的关系
中国长期的农业文明中,发展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道家、法家、 佛教、阴阳家、为外围的文化中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政治理想是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并以 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自觉遵守、维护这一秩序,大 前提是社会生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1、中国古代的理想从总体上说是道德型,对道德的关注压倒一切,而 中国传统的道德型要求尤为重要的从而形成了道德第一的人格观 念。 2、追求高层次需要,将人的基本需要满足看作是不道德行为,迫使人 轻视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将善当作人最完满的极致和全部内 容。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对社会的重视,对群体如众、 群、民的重视, 儒家文化非常看重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整合功能,在 他们看来,文化的功能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
传统文化对个人人格塑造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个人人格塑造的影响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而集体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强有力的塑造因素,对个人人格和行为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人格塑造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和传承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个体和社会之间一个很重要的联系,它给予个体信仰、道德、精神和文化传承。
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体会拥有相应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以此来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份子。
首先,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社会做贡献。
在这种思想下,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责任感。
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体会学习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共同参与文化传承,成为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其次,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文化中特别善于通过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方式来传递价值观。
在古代,这些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流传在有限的社交圈子内。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为现代社会的民众教授文化知识和历史。
当下,社会稳定与提升文化素质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其中文化传承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艺术形式的传承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个体的文化情感,进而在精神上更为富有。
再者,文化节日怀旧氛围的营造,也能够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节日中有许多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传统文化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节日与中国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这些节日不只是个体和家庭聚集的时候,更是一个社会化和公共性的场所。
在这些节日中,能够感受到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共同体意识。
这种结合,通过共同体意识构建相应的文化价值,激励个体形成独有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影响个体的道德认知。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 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文化与人格研究综述

而是文化 因素,人 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 的不是他 成局部 的特殊性㈣。因此 ,他提倡从个体 出发考 地 97 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科 察 文化 ,并 提 出了 “ 位与角 色”概念 。 13 年 , 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在 10 —9 0 90 12 年出版 了1卷本 他结合林顿、杜宝娅对原始社会儿童养育,成人 0
关键词 :文化
人格
文化与人 格理论
影响途径
1 引 言 .
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
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 遗传 与 环境 因素影 响人 格 的形 成与 发展 ,环 内化及个 体社 会 化后所 形成 的稳定 的心 理结 构 和 境 因素 包括胚 胎环 境 、家庭 氛 围 、学 校 教育 、社 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为气质 、性格 、个性特征 、 思维方式等『 3 ] 。从发生学上讲,文化是 会文化各方面。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文化对人格发 价值观念 、
外 ,本尼迪克特也通过田野研究发表了著名的 ( 仗 化模式》 《 类学与变态》 等著作 ,提出文化具 、 人 有将人的行为调整到合乎其标准的功能,使该领域
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世纪中后 的研究焦点集中于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上。 9 林顿 、卡丁纳等人在本尼迪克特研究思想的 期 ,泰勒在其著作 始文化 :对神话 、哲学 、 宗教 、艺术和习俗发展的研究》 提出了文化人类 指导下 ,致力于整合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的成果 。 学 的观点 ,堪称文化 与人 格研究 的现代开端1 他认为社会是靠社会 中的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推 6 1 。 17 年人类学家鲍亚士 ,他在 始人 的心智》 动 的 ,文化 除 了社会 整 体 的共 同特 征外 ,由于 个 87 书中指 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 的不是遗传 因素 , 体 或小 群体 之 间所 掌握 的知 识 或技术 的差别 又 形
文化与人格

文化与人格:当前理论模型一般来说, 目前的研究考察认为,在性格和社会行为里面,文化的角色被视为属于文化内和跨文化的方法范畴。
这两个方法有比较明显的概念,方法和历史元素(格林菲尔德,2000),尽管有时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差异已经过分强调。
文化心理学观点支持相对主义者和建构主义的人格观念,并且更倾向于用主位(即土著、国产)而非客体(即外国、进口)的方法探寻理论和和发展手段。
具体地说,它假设人格——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评估和反应的情感、动机、和认知风格——不能从在那里发展和被表达的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割裂开来 (马库斯&祯介,1998;米勒,1997)。
正如马库斯和祯介的有力陈述(1998):“没有文化,一种文化心理透视意味着没有人格,只有一个生物实体” (p。
67;斜体补充道)因此,文化提供的个性发展的环境,已经被观察,且获得意义(不管对于个人还是观察者),因此,普遍人格特质的存在是被质疑的。
在他最近的关于文化和跨文化传统的评论,彻奇(2001)指出了文化环境影响论经常被赋予以下特征: (一)关注心理过程(相对于个体差异); (b)专注于一个或多个文化中心理现象的高度环境描述,很少期望找到文化模式;(c)强调实验方法,与定性或解释方法相结合(彻奇,2001)。
大多数考察文化影响自我加工(例如,自我提高、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如。
、归因,失调等)的研究符合文化视角。
文化心理学也证明了人格建构的社会建构性质 (如,在西方,特质的概念和个性一致性是怎样有其特别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 跨文化的方法,看待文化和个性是相对的不同的实体,看待文化是一个独立变量在个体之外(例如,生态、经济结构、价值体系)影响个性和行为(Triandis,1996)。
隐在跨文化方法里的是一个生态文化模型,祂含有一个因果顺序是从生态学(如。
,物理环境)到文化到社会化模式(如,抚养孩子实践)到人格(Triandis & Suh,2002)。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考点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笔记Ⅰ、什么是人格一、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二、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的心里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认知流派:从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这一角度探索攻击性行为。
有些人更容易将模糊情景看作受到了威胁,用容易用攻击来回应。
例2. 抑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是转向内心的愤怒。
文化与人格

文化与人格摘要: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
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态势,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同时进行,并均有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文化、人格一、文化与人格的定义(一)文化的定义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改变。
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二)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它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
二、文化与气质的关系文化决定气质,气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气质在社会所表现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
有气质,那一定要有文化。
要有文化,就一定多读书。
在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哲理,书中蕴藏着大智慧。
有气质的人是有文化的人,他们会表现的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
班级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

班级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搜集整理:胡礼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场所。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在班级的具体体现,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班级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的联系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用智慧和实践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的每一组成要素都与学生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班级物质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环境位置、教室的环境布置、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墙报以及班级卫生状况。
这种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
班级物质文化既为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同时其建设过程也使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自主、自制、自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得到很好的培养。
班级规模、座位的编排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班级规模过大,会造成过分拥挤。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拥挤会给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常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好斗、富于攻击性,心理上产生无助感与压抑感。
不同的座位安排会让学生感受到受教师注意程度的不同,一直处于被教师忽略的位置上的学生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班级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班级中各种条例化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行为规范以及组织纪律等。
班级中各项可行的制度、规范、纪律能让学生自觉地约束、控制自己的某些不合要求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努力符合班级规范的要求,从而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并从中体验到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而这些都与人格完善紧密相关。
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想遵守纪律,但在关键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求知欲、情绪易于冲动、自制力差,而这些都是人格发展出现偏差的表现。
九型人格与中国文化心理解析

第13页
阿苏吠陀三类基础气质特征:
“善良属性”—Sattva(梵语词根Sat,生物光芒)
指清楚、抽象智力品质,善良属性所支配人格倾向存在 于学术方面,是有智慧,不受情绪支配。
“情欲属性”—Rajas(梵语词根Raj,能量炽热发红)
指运动和能量品质,情欲属性所支配人格倾向存在于精 力旺盛活动,是与情绪相联络。
我记得在一个热天,咱们一些人坐轿子经过一个山坡—— 道路崎岖不平,轿夫劳作非常艰辛。在旅程最高点,咱们停 了10分钟让他们休息。他们马上坐成一排,取出他们烟管, 相互取笑,好像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牵挂普通。在任何一 个已学会工于心计国家里,苦力们都会把这段时间用于埋怨 天气酷热方便增加小费。作为欧洲人,咱们把这段时间用于 担心汽车是否会在约定好地方等候咱们。富裕中国人可能会 开始讨论天体是沿着圆轨道运行,还是以直线运动前进。或 九型人格与者中国文他化心们理解析也可能会思索一个真正有德行人是表现出完全自我第33否页
爱权力,是对经由咱们命令而能够使事物发生改变这种感觉一
个享受。出于这种愉悦缘故,一个年轻美国人会极其努力地工
作,以至于到他成为百万富翁时候,已成了消化不良受害者,
只能靠面包和水度日,仅仅成为他为其客人所准备宴席旁观者
,不过他会用这种想法来抚慰自己——他能控制政治,他能挑
起也能阻止一场战争,方便利他投资。正是这种气质使西方国
↓
↓
↓
三种机能: 理性 情绪 生存和延续
↓
↓
↓
三种需求: 求知
求爱
意志
↓
↓
↓
三种能力: 智商
情商
胆商
↓
↓
↓
论语三德: 知- 仁- 勇
↓
↓
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这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仁爱与和平”“刚健有为”“重义轻利”“和谐友爱”等理念,不仅在个人层面上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社会关系以及国家、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都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例如,“仁爱与和平”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
例如,“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大学生人格独立、艰苦奋斗的有力武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最后,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和谐友爱”的观念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团结的道德准则,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以更好地实现人格的修养和提升。
人格塑造:“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功能解读

人格塑造:“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功能解读摘要: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发展健全人格起主导作用。
“人格面具”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一个方面。
从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分析人格健全发展有三条路径:一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和谐统一;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匹配;三是应用人格“大五”模型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人格塑造;人格面具;人格“大五”模型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118-04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养成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教养、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和充盈的智慧。
如果只有知识的灌输而没有人格的养育,那么所谓知识就很可能成为争名夺利的武器,成为危害社会的工具。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做到个人人格与社会人格相统一,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然而,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社会化,其中文化的教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影响甚大。
一、文化的心理学释义及其教化功能《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一词最早出自此处,它的意思是: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造的第二自然界”。
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塑造,作为一个自然人,既然生活在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便注定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enst cassirer,1874—1945)在《人论》中说:“走向人的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最初步骤,可以说是一些包含着对直接的环境进行某种心理适应的行为。
”伴随着环境经常性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自己。
文化对人们的塑造过程及其教化功能便蕴藏在这一次次调整与适应的过程之中。
在文化心理学的视域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不同的个人行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学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多元文化论的影响,开始向文化转型,沉睡了一百多年的文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开始觉醒,与主流的实证主义心理学一起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格文化

一,请举例说明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答:人格,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性心理结构要素的总和。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尽管不同学者对人格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是从社会生活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方面来解释人格的。
人生存在文化环境中,特定文化必然造就出特定的个体人格。
这个是动态的,包括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价值观、意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影响人们对自身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塑造人们的心理、气质和态度等。
文化的变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其生活方式与习惯,使人们不断认识自己,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反过来选择、吸纳和传承并创造文化。
总之,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的。
人格的形成依赖于文化的塑造;而人格又是文化传播、延展的载体,可以使既有的社会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二,当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置身于挫折性情境中时,我们可以预测将会有攻击行为产生,这是为什么?答:攻击性人格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又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伴有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主要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能力,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突然爆发也很常见,这种人常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常常不能控制,同时可出现爆发的冲动行为,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和平时不一样的。
而当他们处于挫折性情景中时,青年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
根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
故当挫折发生时,极易导致攻击行为产生。
13级心理系王昊2134041425。
文化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影响

文化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影响概述:个体人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其中文化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文化是指一定地域、民族或社会群体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规范等。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其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等。
本文将探讨文化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影响,并举例说明。
一、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文化背景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解决方式和思考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注重上下文关系和细节,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个体主义和逻辑思维。
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的决策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等。
二、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内敛、保持冷静,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情感表达可能更直接、外放。
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适应性。
三、文化对行为模式的塑造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行为模式也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被强调,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社交能力和道德观念等。
四、文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也有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自我认同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可能更加强调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可能更加强调独立性和自我实现。
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等。
结论:文化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行为模式和自我认同。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作为宗教,佛教是以出世的面目出现的,它似乎 总是站在远离人类的立场,超越人类来说话,但 是实际上,佛教的教义、目的和旨归却又是紧紧 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的,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 佛教所关注的重点。因而在佛教教义中,蕴含了 非常丰富的人生理论,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也相当 完整。
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所谓“佛”, 即“觉悟者”之意,是指经过修持取得 “觉行圆满”的大悟者。与儒、墨、法诸 家理想人格的入世特征及道家理想人格的 游世特征相比较,“佛”是一种出世型的 理想人格。
佛家对其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有“无我”、 “无欲”、“无争”和“随缘”等。 首先, 佛是“无我”的。
声的“圣人”,也就是所谓的“至人 无已,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清静无为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真人”、“至人”、
“神人”的理想人格,同时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在 修养来实现其理想人格目标。其内圣方法是“涤 除玄览”和“致虚极,守静笃”等等,即通过内 在修养而排除贪欲和诈智,使内心进入“虚静” 的状态,由此即可达到“无为”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 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 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 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 我内心的和谐宁静。为了强调这种 “自然而然”,庄子还在 《逍遥游》 中比较了人对“道”所能达到的四 种
状态,即“真人”、“至人”、“神 人”和“圣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就 是成为无私的“真人”, 忘我的“至 人”,不求功绩的“神人”,不贪名
“八正道”指的是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
八种途径或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 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格的定义有很多,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
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
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中西方人格的差异恰恰就表现与此。
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映现。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陈元晖先生在其《论儒化》中指出:“文化熏陶是形成人们的性格和人格的最重要因素。
……文化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基础,它与高级神经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人的心理的两根柱石。
”[4]我们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而后者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影响。
文化通过语言和行为模式传递,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人们用共有的语言交流,从而相互影响。
在其他因素中,生态学依次塑造了社会化模式,形成一些人格的变式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的区别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
“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
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
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
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
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
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
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
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西方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
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
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
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
二、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区别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
“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
”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
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 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 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
“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
就像“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
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
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
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
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
正如罗素所说的“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
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三、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的区别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
对于自然,由于“天道远,人道迩”,过于执迷于对虚幻天道的探求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徒劳的。
我们只须向内心诉求,人心中就蕴涵着自然的普遍法则。
能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
”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
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
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
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使得欧洲人与美国人普遍认为: 1990 年的中国和孔子时代的中国别无二致。
“所有的旧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而所有的新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
尽管到苏格拉底那里,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但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西方商业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人们正是在对诡异的自然现象的惊异和困惑中开始哲学探索的。
古希腊的哲学从开始就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把自然作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
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应天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重人事而轻天道、轻实证而重玄想,从而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人文科学异常繁荣。
“如果按这种逻辑,认识论意识的发达是科学在欧洲出现的一部分原因,那么这种意识的不发达也应该是科学在中国不出现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故而中国有的是“小心求证”的陈景润,而西方有的是“大胆假设”的歌德巴赫。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
中西方人格观念上的这种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体现,它们的各自所属的文化系统的背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因此,揭示中西人格观念在其深层结构中的差异之所在,就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有实践上的重大意1 自我的含义自我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自我在韦氏词典的定义泛指“一个可以与他人分开来的个体”,或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定一个人的人格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