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应运而生。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旨在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效率、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本文就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学科,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阶段性和现代化。
早期,公共管理学科是从实践中形成的,其主要关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
此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等方面。
阶段性,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公共管理学科经历了马斯洛、西蒙、梅奥、斯塔纳等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
理论上,公共管理学科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
实践上,公共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并开始强调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心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公共管理模式正在转型,而公共管理学科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和完善。
当前,公共管理学科正面临着多个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更好地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景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科在未来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
下面从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世纪之交的新浪潮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二.公共治理实践的展开:民主管理的新愿景三.公共治理范式的传播:中国公共管理的新世纪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一)公共管理的崭新范式:公共治理理论的勃兴1.从20世纪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到21世纪的公共治理新浪潮(1)1887年W·威尔逊发表《行政研究》,开始了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公共行政新浪潮。
其结果,通过“政治和行政二分”,一方面,针对立法权偏重的“国会政府”格局,健全了以总统制和文官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也让现代行政学研究从政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
(2)1989年世界银行发布“治理危机”报告,开始了21世纪全球性的公共治理新浪潮。
其现状,Google英文检索:governance达385,000,000条;百度中文检索:治理有12,700,000条(06/3/5)。
表现出全球性的治理热潮和中文世界治理的兴起。
2.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治理的内涵的根本性改变(1)西文世界governance的简要考察governance源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操舵”,意指控制、操纵、统治,分别以governance 指与其相应的方式,以government指与其相应的机构。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框架下,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排他的,统治的方式是集中的、垄断的。
虽然现代政治实现了竞争性和多元化的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现代政府管理依然遵循陈旧的单一、集权和垄断的方式。
美国学者V.Ostrom从1960年代起,批判了单中心、集权化的官僚行政管理,并以复合共和制为基础,论证了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
1990年代,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导致遍及世界的从公司、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的治理浪潮。
Governance的内涵就此发生了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的根本转变。
(2)中文世界“治理”的简要考察上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把治和理分别使用。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讨论一些当前在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前沿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质的突破。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权威和官僚主义的运作方式,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结果导向、竞争性招标、绩效评估等,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新公共管理还强调公共部门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二、治理理论(Governance)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而治理理论关注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等方式来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此外,治理理论还强调网络合作、协商和协调的重要性,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优化。
三、社会创新理论(Social Innovation)社会创新理论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之一。
传统的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决策和行动,而社会创新理论强调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创新。
社会创新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创新,政府仅仅起到一个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社会创新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和社会投资,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价值。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效率,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取得平衡,才能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繁荣。
公共管理理论知识讲解

公共管理理论知识讲解公共管理,这一领域对于我们的社会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从政府机构的运作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公共资源的分配到公共服务的提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还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
在现代社会,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者,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成为了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公共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
经济调节旨在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合理结构。
市场监管则是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序运行,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
社会管理涵盖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如教育、医疗、文化等。
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在公共管理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值得我们关注。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层级结构,注重规章制度和程序的规范性。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和严格的层级管理,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对公众需求的响应。
新公共管理理论则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绩效评估和管理的灵活性。
它认为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运作,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但这种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可能导致公共服务的商业化和对公平价值的忽视。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公民参与,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非掌舵。
它重视公民权利和公共价值,主张通过合作和共同治理来解决公共问题。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认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应该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
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浅析

公共管理MA N A GEMENT4.6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其社会福利应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迫切需要和实际可行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行社会保险项目。
在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应坚持分层次实行不同政策和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原则。
分层次就是区分农民工的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办法。
分阶段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将推行农民工当前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合同制农民工的失业保险作为近期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
同时也要论证和设计适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推进各类保险项目并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参考文献[1]李萍.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J].经济学家,1999,(6):18-22.[2]许经勇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9):9-13.[3]王爱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评估[J].理论探讨,1994,(6):15-18.[4]巨文辉.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方向及其特点[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78-81.[5]熊盛文.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J].当代财经,2006,(l):11-14.[6]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6):17-21.[7]宋醒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3.[8]蔡防.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就业体制转换的难点[J].经济研究参考,1998,(45):39-40.[]张展新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55[10]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2):1-7.[11]冯丽萍.消除限制构建我国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J].农村经济,1998,(l2):7-9.[12]黄松玲,王济.就业管理体制借鉴与架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5):12-18.[13]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农民工情况的研究报告之二: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8-02.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06SJ B790018)。
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古代文明。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古代帝国和王国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实践,旨在提高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效率和能力。
以下将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阶段一:古代公共管理(公元前500年之前)古代公共管理主要是以各种古代文明的帝国和王国为背景,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在这个阶段,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维持政府的权力和政权稳定。
帝国和王国通过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来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这个阶段的公共管理主要注重行政职能的规范和实施,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达成政府官员的责任和权力。
阶段二:现代公共管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政实践。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政府行政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应对。
在这个阶段,公共管理逐渐从简单的行政职能转变为追求效能、质量和效果的整体管理系统。
同时,公共管理也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阶段三:新公共管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理论和实践运动。
这个阶段涌现出一系列关于公共管理和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要强调市场机制、产出导向和效能导向的管理原则,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经济激励机制来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还强调管理的分权、反应灵活和结果导向的特点,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阶段四:公共治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共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
公共治理主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参与,通过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和多渠道的管理和决策机制来解决公共问题。
这个阶段,公共管理不再仅仅关注政府的管理行为,而是强调政府与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和共治。
总结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公共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的四个阶段。
公共管理学-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了20世纪40年代,这种正统的公共行政学便逐渐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一)西蒙的批评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
赫伯特•西蒙是西方管理决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行 政行为:行政组织的决策过程研究》是其主要代表作。西 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主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 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Thursday, June 29, 2017
《公共管理学》
11
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F•W•Taylor)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于 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通过对工作方法 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泰勒 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具有推动作 用。
“我们的政府正如同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样,其机能已经得到扩张.其身 材已经长大,但同时却在动作上变得笨拙了。它的精力和它的年龄的增长,跟它所 具有的生活技能相比较,已经彻底不相适应。它得到了力量,但却没有学会举止的 方法。”
——威尔逊
Thursday, June 29, 2017
《公共管理学》
6
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Thursday, June 29, 2017
《公共管理学》
14
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怀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行政实践的理 论总结和各种政府管理研究成果熔为一炉, 颇具特色地提出了建立公共行政理论体系 的四个基本假定。
评价: 怀特完成了公共行政研究系统化的 历史性任务,使公共行政真正获得了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但他只是提供 了公共行政这门新兴学科的概貌,只是 完成了公共行政理论体系建构的第一步。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第2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
4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1.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
1.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1.2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构建
1.怀特的系统化行政理论 2.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学化行政管理原则 3.福莱特的动态化行政管理理论
21111122222222222 能密密麻麻密密麻麻
.
栱誸媳邚楥蠪玜破膩铱嗧稱仦腬泄捸 澇麓陿愂憹碬牓栍鲃蔶旮嗾韛挝篞癚 歄忚鳵蓡
快快快快快歼击机
斤斤计较就就
444444444444444 44
hhhjkjkj
斤斤计较就
.
笰撻噳簴笩韱繭愆渨囁卲醈邯璖栁撴 嗂鼲騨姠翽楑痃仅虢榰书圔蒘辯菛懩 惆癃襚雥
.
5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1.3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
1.西蒙的批评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 2.沃尔多的批评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 沃尔多批判的三个方面: 第一,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
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 是不恰当的; 第二,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 第三,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
方和 法古
古 怪 怪
.
2222
444
叄駵蹎鋦鷝噰釟摫扻銯幑蓡輳悁建漎 絉帶缓竒烒厏亰礶塻支苁仐讣犛搓僛 慔綋洐瀳
4444444
444440440411011112
4444444444444
444444444
.
仆臡欨椅岻诇槞綻刟眕攁璨眗僽拥呗 歷蝪蹋奍玹轇竡魷黕緼柹癚到篙尺鋖 眏鲆鰻蹌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文章首先概述了扎根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历程,然后从方法论角度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接下来,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并对该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进行了客观评价。
文章展望了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扎根理论概述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源自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动态且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社会现象,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扎根理论强调从实际观察入手,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系统收集和分析,逐步构建和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扎根”于实际数据,通过不断的比较和归纳,发现数据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进而形成理论。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解释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揭示隐藏在日常实践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扎根理论鼓励研究者从实际数据中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这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加贴近实践,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然而,扎根理论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可能耗时较长,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
由于扎根理论强调从数据中提炼理论,因此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避免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是一种基于实际数据、注重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
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解释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推动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扎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为深入理解公共管理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从实际观察和数据中归纳和提炼理论,而不是从先有的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推理。
这种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境中,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逐步构建出能够解释现象的理论框架。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扎根理论,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能够反映公共管理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和挑战。
例如,“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决策机制与执行效果”“城市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与互动关系”等。
资料收集是扎根理论研究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等。
以研究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决策机制为例,可以对基层政府官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居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事件中的经历、感受和看法;参与政府的应急指挥会议和社区防控工作,进行实地观察;收集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通知和报告等文本资料。
在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后,需要对资料进行细致的编码和分析。
扎根理论中的编码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
开放式编码是对资料进行逐行逐句的分析,提取出初始概念和范畴。
例如,在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时,可能会提取出“信息沟通不畅”“资源调配困难”“应急响应速度慢”等概念。
主轴编码则是对开放式编码中得出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归类和整合,发现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
继续以上述例子为例,可能会将“信息沟通不畅”和“应急响应速度慢”归为一类,反映出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将“资源调配困难”单独归为一类,体现出物资保障方面的挑战。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核心范畴,并围绕这个核心范畴构建理论框架。
城市公共管理理论演进、实践发展及其启示

的效 率等特征 ,并认 为其重要特 点是
规模较 小且 设施齐全 即兼有城 市和
乡村 优 点 的 理 想 城 市 。 12 8年 .德 国 、意 大 利 、 比利 时 、 9
i h tr. nt ef u e u Ke o d : i u l a a e n ; e ・u l a a e n ; ・ i n g me t y tm yw r s c t p b i m n g me t n w・ b i m n g me t E ・ t ma a e n se y c p c cy s
i tn ie u b n z t n p o e s t e e h sb e n a u d n e o e p a t a x lr t n a d t e r t a n e sv r a i ai r c s , h r a e n a b n a c f h r ci l p o a i n o ei l o t c e o h c
保 护等 各方 面的规 划建 设与 管理 .提 出一 系列城市 公共管理 的开 创性 构想 被认 为是近代城 市单一 规划设计 理念 向现代 综合 管理建设理 论过 渡的重要 里程碑 。 2 纪 中叶 城 市 及 城 市 管理 O世 研 究领域进 一步扩 大 .同时伴随 着社 会 学 生 态学 、地理 学 交 通工程 等 学 科也逐 渐形成 自身独 立的城市 发展
空间形 态等建设 主体完备 的城市 理论
开始从 多学科 、多需求 角度考虑城 市
住 宅 娱 乐 交 通 工 业 生 产 、 文 物
19 ) ” 5 或 扩散 化的改革 ( 9 哈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
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
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
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
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
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
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范文公共事务管理是一门研究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有效管理公共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变得愈发重要,不仅需要在政府层面进行管理,也需要在公民和社会组织层面进行参与和协作。
本篇论文将探讨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策略。
一、公共事务管理理论1.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原则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它提倡效率、创新和绩效导向,强调精细化管理和结果导向。
这种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组织应该向市场化方向靠拢,引入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公民参与理论公民参与理论认为公共事务管理应该超越政府独自决策和执行的范畴,纳入公众的参与和意见。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增加政策实施的可信度。
它强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通过公众的参与来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1. 政府机构管理政府机构是公共事务管理的核心主体,负责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透明的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公共事务的管理。
2. 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监督和评估来影响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志愿者活动和专业知识等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并对政府提供建议和支持。
三、公共事务管理的挑战和策略1. 制度设计与改革公共事务管理面临着制度设计和改革的挑战。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权责和流程,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政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求。
2. 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信息管理和技术创新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信息收集、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和可用性。
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2017

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201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陈振明,作为中国公共管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其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对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围绕陈振明2017年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探讨其公共管理学原理的核心理念、理论创新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
首先,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强调了公共价值的优先地位。
他认为,公共管理的目标应是以公众利益为中心,注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这一理念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共利益至上”原则相契合,强调了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责任和角色。
在2017年,陈振明进一步提出了“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主张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和文化引领,实现公共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他强调,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改革,更是治理理念、手段和方法的全面升级。
这种理念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复杂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次,陈振明重视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公共决策应基于全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公民参与的权利。
在2017年的研究中,他倡导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决策的精准度和透明度,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陈振明强调公共部门的效能和廉洁。
他主张通过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等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这种理念对于构建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在实践中,陈振明的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的理论成果不仅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还体现在公共服务改革、城市治理、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
例如,他的“智慧城市”理念为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他的“绿色公共管理”思想则在环保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原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际前沿理论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公共治理理论是指研究公共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公共管理实践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公共治理理论,解决社会问题并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行动方式。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旨在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多元利益平衡、社会参与、协商妥协等核心观点。
多元利益平衡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以达到最大公约数。
社会参与强调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回应公众需求,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协商妥协则是指在利益分歧较大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二、公共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不透明、权力滥用等。
信息不对称指政府掌握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却不愿意共享给公众。
决策过程不透明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乏对公众的全面沟通和解释,导致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权力滥用则是指公共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滥用职权,违背公平正义。
三、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共治理理论需要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公众提供有关政策和决策的信息,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其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如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确保公众的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此外,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管理者行为的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
四、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为例,可以看到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长期以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决策不透明等问题。
然而,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开始注重公众参与,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向政府反映环境问题。
政府也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向公众公开环境数据和治理计划。
新时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新时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对于日益增多的公共需求已不能完全胜任,新时代对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促进公共管理现代化建设。
一、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要点在于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两方面。
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施行中的人的参与,具体而言,可以体现在:1、强调政府角色转变。
在新时代,政府的作用不再是不断地向民众强调自己的权力,而是为了民众的利益开展工作;2、强化制度设计。
政策制度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民生实际需求;3、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公共管理的主题是公共问题的治理和解决,而不是政府独自拟定解决方案;4、营造公共管理舆论氛围。
宣传教育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宣传舆论的作用下,可以调动广大社会力量,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
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具体而言,公共管理实践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社会发展需求。
公共管理的受众是社会公众,因此公共管理的发展也需要紧扣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民心中求的正义和公平得以实现。
2、推进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机构调整、管理创新和基层组织建设等等。
其中,管理创新是特别重要的,要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在公共事务处理中发挥作用。
3、优化公共服务。
优化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宣传、服务、督查等等,使政策理论科学、管理严格规范,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利益和基本权益。
要注重公共服务的效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将政策转化为实际的服务行为。
4、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国际经验的借鉴和参照,可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更好发展。
公共管理学讲义.pdf

——黎民 *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3、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政府失败论”、政府内部性等内涵。
2、新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实践、评价。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2、政府的主要类型。
3、非盈利组织的特点。
4、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5、层级制的特点与内在缺陷。
6、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1、公共管理职能折内涵,与政府职能的比较。
2、公共管理职能的构成。
3、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依据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试论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方向和重点?)4、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
5、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6、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过程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2、公共政策过程。
3、领导方式(依据权力来源划分)。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绩效1、公共管理的绩效内涵。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4、公共部门绩效的改进。
5、目标管理的涵义与过程。
6、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调控1、公共权力的内涵与特性。
2、公共权力的性质及落实。
3、公共权力监控的方式、问题及其改进。
1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1、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2、政府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5、政府再造的内涵、模式及其启示。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非盈利性组织1、非盈利性组织的涵义。
2、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的联系。
3、非盈利组织在我国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和改进。
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1、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点。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和功能管理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行为学派理论 通过梅奥(J. E. Mayo)的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 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 (五)新管理主义理论 新管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理论。 还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管理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 2. 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3. 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这种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构成,由于组织成 2
员具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统壁垒。 公共选择具有3个规定性:第一,集体性。第二,规则性。第三,非市场性。 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在交易上存在着3个重要差别。 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3个理论启示。 (二)政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 1. 公共决策失效。 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效。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 (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4)选民的“短见效应”。 (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 2. 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1)缺乏竞争性压力。 (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缺乏监督信息。 3. 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 3
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以美国为例,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而在1949年占23%,1987年占34%。 4. 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政府失败论”对于公共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具体表现为3点。 (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 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2. 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 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科斯认为,企业从一个专业化的交易经济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当企业出现以后,依靠价格纽带形成的交易关系,就被企业内的契约关系所代替,外部问题被“内部化”了。原有的市场交易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费用被企业内协调和组织费用所 4
代替。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被看成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由此可见,在科斯的理论中,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既可以是市场又可以是企业,在市场上,经济资源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配置,在企业中,经济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进行计划配置。企业的起源就是由于组织协调比价格协调更为有效,即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企业规模扩张达到某一边际点,即企业再多“内化”一项市场交易所引起的管理费用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静态均衡就实现了。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规模边界也就确定下来。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比较而言,学术界倾向于用历史分期的方法来归纳公共管理的学科史。 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倾向于先用欧文·休斯的标准做一级分期,而后再用其他标准对公共行政时期作二级分期。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是处于西方国家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阶段,行政或管理在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1. 就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来看,这一时期前后有变化。 2. 在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方式方面,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同时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1. 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激烈的社会运动和美国人对越战的强烈不满,行政活动中的价值倾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3. 从具体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来看,这一阶段的公共行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4. 这一时期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