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管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管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起源

(一)前科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1.在西方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之中。

2.先秦时期,儒家推崇“德礼之治,法制为辅”的管理思想,认为“和”是管理的最终目标。

3.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无为”为管理原则,认为作为统治者,应遵循天地自然之道以及社会发展之规律,谋求发展变化。

4.法家提倡“尚法明刑”,把法作为管理国家的根本大计,主张依法治国,国家的一切事务都必须依法行事。

5.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提出“令文齐武”、“造势治众”的管理手段。

(二)古典管理理论

1.定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形成了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后来被人们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2.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科学管理理论、经营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其代

表人物分别是泰罗、法约尔、韦伯。

此理论试图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解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微观和宏观的管理现象,为资本主义解决劳资关系、生产效率、社会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管理思想、科学理论与方法,并为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奠定基础。

3.评价

(1)积极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而取得的成果,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并对以后的管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集中于作业管理和研究。“经济人”假设,是指在处理管理问题时,管理者的唯一动机是经济利益,这就促使人们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企业,建立与社会化生产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

(三)其他学科对管理心理学的推动

1.工业心理学

(1)1912年,闵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这一名著,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2)闵斯特伯格研究的要点

a.发现人们心理素质的个别差异,在此基础上考虑把职工安置在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b.发现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能够从每个工人那里得到最大的、最能使人满意的产量。

2.人事心理学

心理学者根据人的个性心理差异,对职工的选拔、使用和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人事心理学”。

3.工程心理学

心理学家开始从事设计适合人的生理与心理实际需要的机器、工具设备和工作环境、工作程序的研究,形成了工程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

(1)一战后,奥尔波特和莫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

(2)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

(3)1934年莫雷诺率先使用社会测量法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4)1938年勒温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

(5)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二战和勒温“场”论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二、管理心理学的历史

(一)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性研究,整个实验前后分为4个阶段,

即照明实验、继电路装配实验室实验、大规模的访谈实验、继电路绕组的工作实验。

(1)照明实验(1924~1927年)

①实验目的:研究照明强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②实验假设:照明强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③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照明小组:一个为实验组,其照明条件根据实验要求而不断改变;另一组为对照组,其照明条件始终不变。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工作效率的变化情况。

④实验结果:不管实验组增加照明强度还是降低照明强度,两个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大致一样;只有当照明光线降到几乎和月光亮度差不多时,实验组的产量才开始下降。

⑤实验结论:照明不是改变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2)继电路装配实验室实验(又称福利实验)(1927~1932年)

①实验目的:研究工作中的福利条件与工人工作效率的关系。

②实验假设:工作中的福利条件对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③实验过程

a.选取5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女装配工和1名画线工为被试,将他们安排在一间隔离的房间内进行实验。

b.告诉被试实验的目的是找出最合适员工工作的环境。

c.要求女工们一切工作按平时那样进行,而不需做任何额外的努力。

d.分期改善工人的福利条件,员工在工作时间内可以自由交谈,观察人员对他们的态度也非常和蔼,观察此时员工的工作效率。

e.取消这些福利条件之后,再一次观察员工的工作效率。

④实验结果:这些福利条件的变化使员工的工作产量不断上升。在取消这些福利措施后,实验组女工的产量仍然继续上升,女工们的健康状况也有所好转,迟到、缺勤率也下降了。

⑤实验结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是改善社会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只考虑改善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物质因素。

(3)大规模的访谈实验(1928~1931年)

①实验目的:研究工人对领导、管理人员、工作条件、保险计划、晋级、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态度及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②实验过程:与工人进行访谈,让工人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并且提出他们的某些建议。

③实验结果:工人的劳动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④实验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且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情况,而且还与他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事有关。

(4)继电路绕组的工作实验(又称群体实验或观察研究)(1931~1932年)

①实验目的: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以及奖惩等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②实验过程:研究人员挑选出14名男工安排在一间单独的观察室中,从事一项包含3个相互联系的工序的工作。实验中,他们实行集体刺激工资制,以小组总产量为前提计算工人报酬。

③实验结果:工作室大部分工人实际完成的产量总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上,而且每个工人的日产量都是差不多的,他们都故意限制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