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北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的变化 张舒萍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的嬗变及实践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的嬗变及实践
韩延兵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经历了以真为尚;“三远”塑真情;“韵味”天
下;“涵泳”内心,“老”境外显四个发展阶段.对景写生以真为尚展现出宋初画家对于真实自然山水的关注.郭熙创造的“三远”法逼真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思也熔铸到山水画作品中,开启了以我观物的美学新境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集团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之后,倡导韵味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工拙相伴的山水画创作手法成为新的批评标准.南宋时期通过“涵泳式”的审美方式来酝酿审美情感,提炼审美物象,以苍老、荒率、雄健的笔法刻画艺术形象.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韩延兵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道家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 [J], 任山
2.论“天下主义”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呈现 [J], 喻颖;李御娇
3.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意蕴 [J], 张瑞;
4.论宋代山水画与人文思想的审美相通性 [J], 刘志蕾
5.从《早春图》略谈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J], 郑雨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哲学对中国视觉传达设计风格的启发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哲学对中国视觉传达设计风格的启发作者:鞠然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2期【摘要】通过研究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原则,来探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融合的可能性。
用溯本清源的方式,找到中国设计风格最本质的视觉承载平台。
重点分析宋代代表性山水画《严关古寺图》和《松风高卧图》的结体、笔墨以及气韵,尝试利用中国元素进行视觉表达,并提供一个恰当的符号或形象判断标准。
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提升中国本土设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建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见解。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视觉传达设计;审美哲学;山水画;审美原则【中图分类号】J633 【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缘起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在各自的设计市场和设计体系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
比如德国设计的秩序感,英国设计的“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日本设计的冷冽清愁。
然而,中国的设计始终在模仿和追随其他地域成功的设计案例,高辨识度的中国设计风格作品出现的并不普遍。
并不是中国设计者没有意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事实上,中国设计者已达成一种共识——如果想要超越,就必须形成独树一帜的设计文化和设计思维。
但中国的设计师现阶段始终用“盲人摸象”的方式在探索,而缺乏高度概括的方法和理论作为指引。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把中国沉淀千年的博大文化资源和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强行结合,多数往往不得要领,成功的设计成果也屈指可数。
当然,亚洲也有许多将本位文化成功呈现的设计师和设计环境。
他们的作品应该成为中国设计者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而不应该仅仅当作走捷径所模仿的设计模板。
但是,许多打着中国风的设计作品总能找到日式设计风格、韩式设计风格的影子。
这样的现状是急于追求成果,缺少过程的必然发展,而这个发展并不是中国设计者们乐于见到的。
2017年,设计史专家王受之先生在论题“设计的本质”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设计还有前途吗?他的看法是中国的设计者是有问题的,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是个人的力量能挽回的。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点缀 参 考 文 献 : 局, 目的是通 过 画面带给观 众视 觉上 的层 山和天 空。 同时为弥 补左侧 的 空虚 , 使 画面静 中有 动 , 富有 诗 [ 1 ] 吴 守 明. 山水 画构 图. 河北 美 术 出版 社 , 次 感 。如 , 宋 代 名 家 郭 熙 所 作 的 山水 画《 早 了三 四艘 小 船 ,
表现 出了一种 水气弥漫的意境。 是 山水 画创作 的第 一要素。组织画面上 的 是 非 常典 型 的取 景 半边 创 作 的水 墨 山水 分协调 , 画 面 左边 描 绘 的是 老 松 悬崖 , 有 两 个 人 5 . 特 写 式 构 图 统一 关系 , 既不 能太散 , 也 不能过 于拥挤 , 画, 物对 坐在 下边 的大石上 , 而画面 的右 边则 特 写式构 图, 指选取 自然景观 的局部 构 图要体现人们 的审美 心理。南宋 山水 画 整幅画 进行 描绘 , 一般 用特 写式构 图表现 一些 江 的构 图方 式在 画面 中起 到 了突 出主体 的作 是用寥 寥数 笔组成 的淡淡 的远 山 , 的重 点描绘 放在 了左边 , 右边 大部分 是 空 南的小风 景 , 主要 目的是表 现物体 最有特 用, 增 强 了画面整体 带给人的艺术感受。
左上 角用 淡 墨 化( 边 角 式构 图, 主 要特 点是近 景 多偏 于 江面上 只 出现 了一只 小舟 , 下篇 ) . 上海艺术家, 2 0 0 6 ( 3 ) . 轻轻皴 出了丛 树 的形 态 , 在 画面 的最 上方 角, 细致 刻 画 ; 远景简练清淡, 概 括 整 [ 6 ] 邹安刚. 两 宋 山水 画 图 形样 式 与造 境 的 关 体 。 明代 曹 昭 形 容 这 种 构 图特 点说 : “ 或 峭 有淡淡的 山显现。这种构 图最易表达 出平 系. 晋 中学院学报 , 2 0 0 8 ( 4 ) .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
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
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
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作者:梁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山水画在历经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构图审美绘画特点以后,逐渐发展到五代至两宋的、从成熟到辉煌的绘画历史时期。
本文以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审美构图特征展开分析,梳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山水画从“全景式构图”到“边角特写式构图”的演变、特点,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与艺术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风格嬗变【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中国山水画绘画的发展,历经区别于其他画科而独立发展、蜕变的隋唐时期,在五代、两宋时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全面成熟起来,进入了山水画创作的繁盛时期。
此时的山水画家传承了隋唐时期的绘画精髓,在先期前人画作的经验、技巧基础上总结尝试,取得了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形成了这一时期极具特点的创作风格,缔造了第一个山水画创做高峰期。
一、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构图五代山水画在我国山水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山水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关键一笔,其中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绘画风格,是五代时期山水画辉煌盛况的代表,引领了山水画的构图、审美艺术的蜕变。
由于荆、关、董、巨的创作多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实际写生经历,构图以山为中心进行远映空间处理,以云水、树木、桥路、屋舍、人物等为点缀的全景山水构图模式。
浑厚雄壮的北方山水和秀丽婉转的南方山水,通过壮阔舒展的全景布局,层次分明、远近相应,充分体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情致和悠远意境。
全景布局使山水画的构图打开辽阔的视野,是山水画创作蜕变革新、从根本上脱离隋唐传统绘画而迈向成熟阶段的体现。
“全景山水”构图至五代、北宋时期,成为占据当时山水画坛主流的重要布局方式,并在北宋时期被总结而得出“凡经营下笔,须留天地。
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①的基本方法规则。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变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
变
吴海恩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06(0)5
【摘要】@@ 五代、两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旺盛时期,也是山水画家人才辈出的时期,这时期的山水画家继承了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把山水画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对元、明、清乃至当代山水画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吴海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趣味比较 [J], 赵志红
2.从李成到马夏——两宋画院山水画构图虚实之变 [J], 张禄
3.全景式构图的清幽之境——李迪花鸟画之研读 [J], 蒋弘烨;李志峰
4.从两宋山水画看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 [J], 孙冰
5.宋代花鸟画全景式构图 [J], 朱梦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术鉴赏论文]美术鉴赏论文《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
[美术鉴赏论文]美术鉴赏论文《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篇一: 美术鉴赏论文《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摘要: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通过下面对一些主要画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可以了解山水画在北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字:山水画表现手法寒林雪景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
出现了李成、范宽、燕文贵,惠崇等划时代的杰出画家。
范宽得助于终南,太化;高克明“喜游山水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不少山水画家都有自己特色,燕文贵画山水楼观,号“燕家景致”;许道宁擅长寒林,平远,野水,表现山峰峭拔,林木劲硬的风貌。
燕文贵曾在汴梁大街买画,许道宁在汴梁买药时画山水招揽顾客,他们有都与都市世俗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1.李成李成,字咸熙。
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初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但他为人矜持,不轻易为王公贵族作画,因此其画颇为难得。
开封祖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门首因有他所画的山水壁画,被誉为“山水宋家”。
李成的山水画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而自成一格。
他擅长用幽淡多层次的水墨画平远开旷的景色,世称“惜墨如金”;又以爽利秀润的笔锋画寒林枝杈,俗谓之“蟹爪”。
《情恋萧寺图》《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
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及形式美
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及形式美作者:李玲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古代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分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及山水画的形式美规律,结合当代的审美价值来更好地认识山水画,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传播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山水画;代表作品;形式美一、北宋时期山水画山水画来源于人们不经意间用石头或树枝在岩石和土地上描绘出的简单自然景观,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中国山水画主要用来描绘祖国的山川自然景观,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是人们对自然情感的积淀。
到了北宋时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山水画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
因此本文以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展开论述。
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特点在于客观整体地描绘自然,在构图上偏重于全景式描绘,画幅较大,最为精妙之处是山水树石处理得当,表现出了以雄浑、高耸、辽阔,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
二、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北宋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山水画大师,画家们深入自然,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山川,便于在作品中更好地刻画动人的意境。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和《寒林平野图》。
此时山水画在技法、形式上和画面构图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1)是北宋时期代表作品之一,《溪山行旅图》上部主山巍然,一瀑布从右边的石缝中飞流直下,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近处为奇石土丘,中间有山川流水、高山岩石,细心地勾勒并且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感。
空间与色彩的处理更加巧妙,变化丰富自然,很好地体现出曲径通幽处的画面意境。
右下角有一群旅行者,给整幅画面带来气势巍峨的景象,人们看到此类作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令观者心向往之。
人生也是如此,人在旅途中,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感受着豁达欣然的心境。
作者在绘画时追求着自身与环境相交融的意境美,使作品坚凝厚重、雄峻茂墨,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形式上把握整体画面感,领悟着其中所表现的巍峨壮丽的山水情怀,通过山水画来抒发内心情感,也透过作品传递出对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物的美,追求意境与情感的表达,强调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一些审美特征:
1. 以写实为基础:宋代山水画以写实为基础,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精确描绘。
画家通过准确的线条、色彩和光影的运用,使作品显得逼真而生动。
他们善于观察大自然,追求真实的表现,以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所呈现的景物的真实感。
2. 重视构图与布局:宋代山水画非常注重构图和布局的安排。
画家们常常运用“远近”、“高低”、“左右”等构图原则,以创造出和谐平衡的画面效果。
他们追求山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比例的协调,使整个画面显得平衡而和谐。
3. 追求意境与情感的传达:宋代山水画强调艺术家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与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来诠释,使作品具有更加深远的内涵。
在宋代山水画中,山水往往成为表达画家内心情感和意境的媒介。
4. 借鉴以往传统:宋代山水画继承了唐代山水画的传统,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发展。
画家们借鉴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同时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们在技法上更加细腻,构图上更加注重平衡与和谐,使宋代山水画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总的来说,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表现,追求意境和情感的传达,以及构图和布局的平衡与和谐。
这些审美特征使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的变化
浅析南\北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的变化摘要:山水画在南北宋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它们在构图审美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达出了不同的美学思想,以及不同意境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仅就南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变化做一下浅析。
关键词:构图;山水画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58-01一、构图的概念及存在于画中的意义构图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某物的组成或合成的画面;艺术作品的结构,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各部分组合的独特形式或风格。
①中国绘画中通常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
本文所提到的构图是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
在山水画中,构图的基本规律是画家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充分的考虑到构图的概念,才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通过精妙的安排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目前我们在画论中能查阅的最先提出构图概念的是东晋顾恺之的“置陈布势”,他将“构图”定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说。
后来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六法”。
且“经营位置”为“六法”之一,使构图进一步成为画品的重要的美学法则。
宗炳《画山水序》也清楚的提到了构图的透视问题,目前所能见到的在画面中充分体现此理的绘画作品便是展子虔的《游春图》。
唐代画家对构图审美形式的把握已趋于成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郭熙提出“深远”、“高远”、“平远”之后,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沈括的“以大观小”说,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取景法,使构图到南宋已至完善的境地。
明时,董其昌等对山水画图式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清时构图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水画在北、南宋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它们在构图审美形式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北、南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形式的差别(一)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纵观流传下来的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立轴居多,其次横卷、小幅、执扇,屏风及壁画由于器物等少见存留。
宋代山水画美术赏析
宋代山水画美术赏析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和高峰。
在宋代,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技艺和表现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以下是对宋代山水画的美术赏析:
1. 构图与布局:宋代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层次感和空间感,通过山水的远近、虚实、疏密等手法,创造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画家善于运用“透视法”和“计白当黑”等技法,使得画面层次丰富,有深度。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布局十分精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和取舍,使得画面简洁而富有诗意。
2. 笔墨与线条:宋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已经相当成熟,画家们运用各种笔法,如“披麻皴”、“斧劈皴”、“云烟皴”等,表现出山石、树木、水流等自然景物的形态和质感。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线条极富表现力,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等变化,表现出景物的动态和生命力。
3. 色彩与调色:宋代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画家们善于运用各种色彩,表现出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调色十分精细,画家们通过在墨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分和颜色,调制出各种深浅、浓淡的色调,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
4. 意境与情感: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自然景物,更是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宋代山水画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同呼吸的境界。
同时,宋代山水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总之,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它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高中美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11舒萍教案名师一等奖教学设计
12018年度“一师一优、一课一名师”美术学科《心与自然的对话---宋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执教老师:舒萍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一、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中国山水画二、课型:鉴赏三、课时:1课时四、教材分析:本课从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从盛唐时期人物画由盛至衰,逐步兴起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在山水画中所展现的文化内涵。
重点分析山水画高峰时期的代表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对宋代早、中、晚期的经典山水画作品比较赏析,引导学生从笔墨皴法、构图、形式、以及意境的表达等多角度对比鉴赏,与西方绘画作品对比赏析,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有宋代独特的中国山水韵味的意境和格调。
宋朝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渗透, “郁郁乎文”的时代氛围与人文思想的启导,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有其时代特征:如诗画结合的山水之美;如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表现出物我两忘的禅意境界。
画家们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寄情山水的艺术情怀。
本堂课学生在欣赏、分析、探究、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是中国人对美、对自然、对自我修养、对人生感悟的具象化艺术形态。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了解宋山水画发展历程、名家名作、表现技法和风格特征,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感受宋代画家是如何表现自然之美,表达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和抒发内心情怀,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用所学知识对宋代经典山水画进行分析品评,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能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发现、表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问题互动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分析、品评宋代山水画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个性化体验,获得艺术鉴赏的欢乐和情感交流的喜悦;引导学生形成关爱自然、以人为本、热爱生活的完善人格。
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赏析和拓展,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悟两宋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山水有境——宋元山水画构图演变及绘画思想研究
山水有境——宋元山水画构图演变及绘画思想研究
张红梅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77)002
【摘要】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山水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北宋、南宋、元三个阶段,其构图形式也发生了几次根本性的转变:由北宋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的程式化全景式构图转变成南宋以表现局部景色为主的截景式构图和边角式构图,最后至元代多以简练的平远构图为主,从而形成了山水画的最完美阶段.这三个阶段山水画构图,传达出了各自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由儒家到道家,再由道家转化为禅宗思想,通过儒、释、道三种审美思想在不同时期山水画上的指导作用,使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到不同时期从山水画构图上所体现出的绘画审美,感受各个时期文化意识对山水画的渗透融合及不同意境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流转.【总页数】6页(P14-19)
【作者】张红梅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6.1
【相关文献】
1.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试论宋元之际山水画意境内涵的拓展 [J], 朱剑
2.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看宋元山水画意境的转变 [J], 常心愿
3.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 [J], 丁文星
4.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 [J], 丁文星
5.宋元山水绘画中的三种构图意境分析 [J], 瞿大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雪景山水画的多种构图与审美转变
宋代雪景山水画的多种构图与审美转变作者:杨慧茹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1期摘要:雪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象,自古以来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画家爱写雪景,尤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雪景山水画的创作高峰。
宋代画家不仅从理论上对雪景山水画的题材、技法以及意境创造做了详细的论述,也在绘画实践上深刻地表现出来。
由于宋代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画家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雪景山水画从北宋的全景式构图逐渐转变为南宋的边角式构图,在审美气象上也发生了从雄浑辽阔到空灵秀美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雪景山水画;构图;审美气象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中,雪景山水画是整个四时山水画当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独立性的山水画,至宗炳而始成立[1],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并独立成科。
五代荆浩在《画山水赋》中曰:“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
”[2]山水画的独立分科一方面说明山水画此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山水画这一题材的丰富与发展。
雪景山水画正是在此时达到了创作高峰,并为中国雪景山水画确立了审美规范。
实际上,描绘雪景的绘画作品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3]。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关于雪景的作品,但该作品早已失传,我们不得见之。
如今可见的最早的雪景山水画是相传为南朝张僧繇所绘的《雪山红树图》,而真正将水墨雪景山水带入世人眼前的画家是王维。
仅《宣和画谱》中记载的王维所画的雪景山水画已达二十幅,如《雪岡图》《雪渡图》《雪江胜赏图》《雪江诗意图》《群峰雪霁图》等。
而在宋代的山水画家中,仅就《宣和画谱》记载,有多达十四位画家曾作雪景山水画,共计作品数量七十余幅。
可见宋代画家十分喜爱描绘雪景。
然而,从北宋到南宋,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雪景山水画也随着其地域与文化氛围的改变而在构图上发生改变,因此产生了南北宋雪景山水画不同的审美气象与意趣。
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及形式美
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及形式美
李玲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古代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分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及山水画的形式美规律,结合当代的审美价值来更好地认识山水画,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传播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之美.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李玲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论北宋时期山水画鉴赏 [J], 张丽平;
2.浅析五代、北宋时期北派山水画雄壮之美 [J], 乔玉婷
3.山水画中的形式美--读谢增杰山水画作品所感发 [J], 王小青
4.唐至北宋时期中原著名山水画家及艺术特征 [J], 汪俊林
5.刍议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与山水画创作形式美感比较 [J], 朱保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编码:RUC-BK-150-050404-05501043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浅析南、北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的变化作者: 张舒萍学院: 艺术学院专业: 绘画(中国画)年级: 2005 级学号: 05501043指导教师: 付阳华论文成绩:日期:2009年05月11日中文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南、北宋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段,但是这两个时期的山水画发展规律有着很大的不同。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一改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偏向于以边角式的局部景象为主,从而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审美形式发展到了新的境地。
不同时期的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传达出了各自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使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到不同时期从山水画构图上所体现出的绘画审美意识,感受到各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意识、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地域区别、民族关系等等诸多因素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融合,以及不同意境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就以此为题来探讨一下南、北宋时期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的变化及其导致此种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变化构图南、北宋山水画审美形式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peak, becom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paragraphs, but in both periods of landscape development have very different laws.Southern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aesthetic form of composition does not extend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f panoramic composition, tends to be a corner of the local scene-based, so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o develop aesthetic form to a new position. Landscape 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aesthetic form, to convey a different aesthetic thinking of painting, so that we feel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n landscape composition of the painting reflect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community feel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ought, cultural awaren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geographical distinction, and so on many factors,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o show by a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fore, we used this as its theme to explor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during the South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esthetic composition and the resulting change in the form of the reasons for such changes.Key Wordschanges Composition Sout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 form一构图的概念及存在于画中的意义构图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某物的组成或合成的画面;艺术作品的结构,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各部分组合的独特形式或风格。
①在中国绘画中,我们通常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
本文所提到的构图是专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
在中国山水画中,构图的基本规律是画家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充分的考虑到构图的概念,奇思妙想,才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通过精妙的安排,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使作品富有别样的意蕴,并体现出画家身上的艺术修养以及某些道德品质和文化底蕴。
进而使观赏者在作品上找到某些共鸣,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目前我们在画论中能查阅的最先提出构图概念的是东晋顾恺之的“置陈布势”,他将“构图”定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说。
后来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在“六法”中,把“经营位置”作为“六法”之一,使构图之美进一步成为中国绘画品评的一条重要的美学法则。
宗炳《画山水序》云:“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②此说已清楚的提到了构图中的透视问题,目前所能见到的在画面中充分地体现此理的绘画作品便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图一)。
到了唐代,山水画家对构图审美形式的把握已趋于成熟。
唐代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曾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郭熙提出“深远”、“高远”、“平远”(《林泉高致》)之后,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山水纯全集》),沈括的“以大观小”说,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取景法,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发展到南宋时已进入了完善的境地。
明时,董其昌等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清时中国画构图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如王原祁的《雨窗漫笔》、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笪重光的《画筌》等著作使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要把最美最典型的奇峰,最精彩的景色都收尽,然后再进行创作构图。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山水画构图的研究。
由此可见,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二北、南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形式的差别中国山水画在隋、唐之际,已经脱离了人物故事而成为独立的画科。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山水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宋元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
值得探讨的是,山水画在北、南宋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它们在构图审美形式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下面本文就北、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方面的变①《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②孙小东.《心游大化—中国山水画情理与法式之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化做一下浅析。
(一)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纵观流传下来的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山水画的画幅形式主要以立轴居多,其次是横卷、小幅、执扇以及屏风和壁画。
屏风以及壁画由于器物和建筑物的不存而少见存留。
本文仅就立轴、横卷和小幅作品为主,来分别探讨一下北、南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1 立轴立轴是北宋时期山水画常用的装裱形式,是画家所常用的一种画幅形式。
北宋画家大多喜欢表现雄浑壮阔的高山大川,喜欢取完整的中、远景来描绘祟山峻岭、层峦叠嶂,使得作品构图宏大,视野开阔,能够体现出自然山川的那种真实美,让人看了之后有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在立轴山水画中,北宋时期主要采取全景式构图,其特点是突出主体景象,以体现宾主之势。
自然景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居于主体地位,是一种突出主体的全景式山水构图。
画面也都是“平整安稳、四满方正”的构图审美格局,画家在绘画中写实高于达意,这一切都突显了五代、北宋时期全景山水画的特点。
元代汤垕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①,宾主之势在构图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
在构图形式中,主景常常位于画面的中上方,而两边和下方则是用其他景物加以衬托。
这些景物的作用就是要烘托出主景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布置上不可以喧宾夺主。
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图二)是典型的此种全景式构图作品。
在题材取用与构思安排上突出了巨大的山峰主体。
从图片可以看到画面上一巨大山峰顶天而立,置于画面正中偏上,占据全幅三分之二,山头上有茂林密树,而画幅下面的三分之一部分有石冈、老树,当中夹一溪水以及溪边的驮驴行队,石块纵横穿插,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山峰更具有雄伟①元代.汤垕.《画鉴》崇高的感觉,在观赏者面前呈现一种威严的气势,也充分体现了范宽“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风格特点,很好的突出了主体形象。
此画用笔坚劲有力,反复皴擦,层层深入,用短而密的雨点皴、豆瓣皴来表现山石的质感。
有浑厚利落的阳刚之美。
在范宽以后的整个北宋时代,“中轴线”构图成为山水画的主要形式。
名家如郭熙、李唐莫不沿用这种“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①”的中轴构图,使北宋山水与南宋“一角半边”的构图所呈现的旖旎空灵迥然不同。
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其传世作品《万壑松风图》(图三)却是作于北宋时期,此图描绘了巨峰丛立峭拔、层峦重叠的山川美景,气势磅礴,画面中的景物分为三层,画面的下方是溪水和石冈,中间是葱郁的古松,上方是耸立的主峰,山腰间缭绕的烟云,层层相叠组成了完整的画面。
与范宽《谿山行旅图》的构图布景颇为相像,都是将景物分为数段布置于画面中,以此来表现自然中的远近山水。
比范宽稍晚一些的郭熙,善于表现大自然的不同季节、气候的特征并赋予山水人性。
而且强调向真山真水学习,并且善于从中取其精华。
他曾写道:“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山、武夷、庐山……皆天下名山区镇……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景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