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劝诫的性质,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寓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哲理寓言,另一类是现实寓言。其中哲理寓言又分为讲道理的寓言和含教训的寓言;现实寓言又分为讽刺寓言和劝诫寓言。

(一)哲理寓言

1.讲道理寓言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御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季梁听说魏王攻打邯郸,谒见魏王时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其实故事中要去楚国的人就是要攻打邯郸的魏王。季梁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告诉魏王行动与目的相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的道理。

出资《战国策·齐策二》)中的“画蛇添足”寓言,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暗含着引人深思的道理:凡事不能多此一举,以致弄巧成拙。

2.含教训的寓言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战国策·楚策四》)

庄辛在此用“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意在劝诫楚襄王不能沉溺于荒淫无度的生活中,而是及时改正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以“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既是让楚襄王吸取教训,又是庄辛对楚襄王的鼓励,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二)现实寓言

1.讽刺寓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相对于其他寓言故事,这则“海大鱼”便是鲜为人知了。靖郭君要给薛铸高城墙,身边有许多人不同意,邻国也要震恐。一开始,靖郭君听不进谏言,一位门客用“海大鱼”三个字说服了

他。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却深藏着复杂的内容,把薛国比作大鱼,一旦离开水,便成为蝼蚁的食物,齐国就是这水。在齐国的荫蔽下,薛国没有危险,若没有齐国,薛国的城防工事修到天上也无济于事。讽刺了靖郭君的盲目,在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的情况下盲目行动。

2.劝诫寓言

《战国策》中,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舍篇》),由于人君的权力、地位决定他们注定是闭门塞听,一意孤行的。策士说客为达到游说、劝谏的效果,常常用劝诫寓言来提高说服效力。

苏秦一“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入秦。“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在孟尝君不听门客的劝诫下,一“土偶和桃梗”的寓言阻止了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打算。在此则寓言中,把孟尝君比作桃梗,当淄水涨水时,桃梗的漂流无依暗示着孟尝君若受邀去秦国其下场将与桃梗的命运相同,形象生动,同时也成功达到劝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