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7年级地理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dbe93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7.png)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西亚的民居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 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东南亚 的民居
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 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 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黄土高原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 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宏村
我国皖南古村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我国皖南古村落——西
西递
递和宏村保持了中国传统的 古村落面貌,村庄背依青山,
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
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
为一状元成才路体,被誉为“桃花源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我国皖南古村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 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
状元成才路
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状元成才路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是著名的水城, 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 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 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 务业等工作。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聚落
乡村
范围小,建筑物矮, 外观 道路稀疏,人口数量
少,汽车流量小等
差
划分
农村、牧村、渔村、 林场等
异 生产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状元成才路
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3fe7d558fafab069dc02d9.png)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冰屋 极度严寒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傣族竹楼
炎热多雨, 比较潮湿
半球形冰 屋,门小、 墙体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双层竹楼通风 好,人住上层。
利用课余时间,对家乡民 居进行调查。请以“民居 与环境的关系”为题,写 一篇调查报告。
稠 密
高
密 集
多多
多无无
无
大
城市与乡村还 有哪些不同?
人口 职业 经济 住房 交通 聚落 密度 构成 特点 结构 方式 规模
城市
大
复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工 业为 主
楼房
多种 多样
大
乡村
小
简单
以农 平房 业为
单一
小
主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聚 落呢?
聚落与环境到底有什 么关系呢?
❖以上两民居反映了当地怎样的 自然环境?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
什么是聚落? 通常聚落分为哪几种? 比较它们的差异。
房 房 道路 商 学 医 有 有 有 自然
屋 屋 修筑 店 校 院 无 无 无 景观
密 高 情况 的 的 的 农 果 鱼 改变
集度
多 多 多 田 园 塘 大小
度
少少 少
乡 村
稀 疏
矮
稀 疏
少少
少有有
有
小
城 市
人一旦觉悟,就会放弃追寻身外之物,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所谓惊喜就是你苦苦等候的兔子来了,后面却跟着狼。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不会生气的人是愚者,不生气的人乃真正的智者。 平时没有跑过千米,比赛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只有不想做的,没有做不到的。 勇敢地接受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才能发出你的无限潜能。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衷心的说一句:承诺就像“操他妈”一样,经常说,却很难做得到。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份完整的本性和一颗 清净的心。
RJ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课件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RJ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课件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33eee9ba58fafab068dc02c1.png)
新知讲解
聚落与环境
❖不❖同在的这自些然自环然境环下境的下房的屋房为屋何应不该同设,计主成要什考么虑样何?种因素?
热带雨林地区
沙漠地区
内蒙古草原地区
寒带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新知讲解
聚落与环境
东 南 亚 热 带 雨 林 地 区 的 高 架 屋
楼上住居民, 楼下养牲畜
在全年湿热的热带,双 层竹楼或木楼,下层放杂物养 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 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表现在( B )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狭窄,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
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0
D.人0 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较稠密
0 0
0 0
0 0
课堂巩固
3.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B.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 C.一般说来,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 4.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的纳西族传统聚落是(D ) A.塞纳河岸 B.水城威尼斯
你都知道哪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新知讲解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文化遗产, 199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位 于巴黎市中心,这里展现了巴黎几百 年来的发展,体现了城市的发展与保 护传统的极佳结合。
新知讲解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水城 ——威 尼 斯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 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 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 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七年级地理RJ版·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 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0586f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4.png)
A.在古代建筑上刻写“某某到此一游”
B.为增加门票收入,用尽一切手段增加游客人数
C.在风景区提倡游客随身带走垃圾
D.为吸引游客,在古迹保护区内大量建设游乐设施
(2022·北京大兴·二模)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14.关于海草房的开发与保护,最合理的是(B)
A.大力兴建海草房
B.保护特色民居,适当发展旅游业
C.拆除全部废旧海草房 D.迁出当地人口,实施全面保护
巩固训练
12.墙厚可以防寒、保暖、隔热、降温,窗少可以减小阳光、热风和风沙的进入,综上 所述,墙厚窗少的作用是防寒保暖,A正确;人字形屋顶的作用是排水排雪,B正确;渔 网外罩的作用是防风、防鸟、防盗,不是装饰房屋,C错误;海草苫顶的作用是防虫耐 腐,D正确;ABD正确,C错误;故选C。 13.海草可以降解,无污染,体现了海草房的生态特性,A正确;对现代建筑有借鉴意 义, 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 利于节省建筑成本均没有体现出其生态特性,排除BCD;故 选A。 14.海草房的施工难度高,用料成本高昂,比普通的砖瓦结构的房屋建设成本要高很多, 所以不建议大力兴建,A错误;保护特色民居,适当发展旅游业,为保留传统,发展适 当的旅游业是个好的选择,B正确;海草房属于传统文化,不应该全部拆除,C错误;海 草房适宜当地居民居住,不应该迁出当地人口,D错误;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典例剖析
4.据图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竹楼,竹子生长在湿热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植被 茂盛,风沙小,A正确,B错误;竹子不适合在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的地区生长, 所以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的传统民居不可能用竹子做材料,此外,图中传统 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多,而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降水少,传统 民居屋顶坡度小,CD错误。故选A。 5.西亚传统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适应当地炎热、多风沙的自然环境, A错误;东南亚传统民居下层悬空的主要目的是防潮,适应当地湿热的环境,B正 确;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士高原地区冬冷夏热, 降水较少,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 洞,作为居所,C正确;北极地区传统民居用冰块建造,就地取材,防风保暖,适 应当地寒冷、多风雪的自然环境,D正确,故选A。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faac7098941ea76e58fa04b0.png)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中华门(1956年拆)
永定门(19东5长4年安拆街)牌楼(1954年拆)
地西安直门门((11995649年年拆拆))
外城西北角楼天(桥1清95真2寺年(拆1)950年拆)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1.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2.对典型聚落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 “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护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3.应对其进行不破坏原有风貌的修复,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建筑与环境
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 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三节人类 的聚居 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晋城市凤城中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规模 建筑密度 人口数量 人类活动 功能 交通网络
大/小 大/小 多/少 工业/农业/服务业 多/少 复杂/简单
大/小 大/小 多/少 工业/农业/服务业 多/少 复杂/简单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82bbb1d1b52acfc788ebc948.png)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气候适宜
地形平坦
探究
2 3
1
①、②、③ 三处属于 乡村 聚落,选 址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 临河 而建。而 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是 1 ,理由是:
该地位于大河下游交汇处,地形以 平原为主,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 ……
2、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 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 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 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 发展成带状聚落。
三、民居与环境
自然环境
适应 利用
聚落
复杂多样
因地制宜
特色民居
做一做: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出在下列环境下的民居
终年高温多雨
温带草原地区
终年严寒
夏季高温多雨 (马鞍山)
矮 且 少
少 而 窄
有
少
想一想:
为什么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存在景观上的差异呢?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 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聚落的分类
景 观
乡村聚落
差 异
农业
生
产
方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式
城市聚落 工业、服务业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读图分析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并试着说出 我市先后提出“以钢兴市”和“以港兴市”的依据。
终年炎热干燥
再见
一、聚落的分类
1.聚落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
2.聚落的分类
城市
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差异?
含山
和县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6张PPT)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1d0507f121dd36a32d82f7.png)
荒漠
各地的特色民居建筑
北极地区因纽 特人的冰屋
当地的气 候特点
严寒
我国黄土高原 上的窑洞 冬冷夏热
云南西双版纳 地区的傣族竹 高温多雨
楼
民居的建筑特点
很低矮,无窗户, 保温效果好
利用黄土挖掘成 窑洞,夏凉冬暖
屋顶坡度陡, 下部通风隔潮
4.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 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 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 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 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 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 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几 个,并向大家介绍。 6.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 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 (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 自然和谐的典范。 (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来的 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3)尊重当地风俗,爱护环境等。
3.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 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 平原地区的聚落呈_团__块__状___;沿河流山麓、谷地等 分布的聚落呈_带__状____。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区位、 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2.在 快 乐 中 我 们要 感谢生 命, 在 痛苦中 我们也 要感谢 生命。 愿你生 命中有 够多的 云翳, 来造成 一个美 丽的黄 昏。 请 孩子记 住:生 命的意 义不在 于长短 ,生命 因充实 丰富多 姿而精 彩!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6f84ef9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2.png)
市。
关闭
C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3.下图属于乡村聚落中的哪种类型?(
123456
)
A.农村 B.林场 C.牧村 D.渔村
C
关闭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123456
4.下列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 D.荒漠地区
关闭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聚落分布密集。
关闭
B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威尼斯城
123456
)
威尼斯城位于意大利。 D
关闭 关闭
解析 答案
6.连线题。 A.我国西双版纳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 C.我国黄土高原 D.东南亚国家民居 E.西亚的民居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快乐预习感知
一、列表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乡村 城市
人口 密度 小
大
交通
建筑 形式
欠发达 平房 为主
楼房 发达 为主
服务 机构 少
多
经济 生产劳 状况 动方式
耕作、 欠发达 放牧、
捕鱼等 工业、 发达 服务 业等
聚落 空气 规模 质量 小 清新
大 污染重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例1】 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通 风防潮 厚墙隔热,小窗减少白天 热风进入 上层住人习感知
【例2】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 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高温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解析:墙体厚度与气温相关,一般来说,气温越高,墙体越薄;门窗开 得较大是为了通风散热;多雨地区要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 答案:A
初中地理PPT教学课件——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
![初中地理PPT教学课件——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56c232e3f705cc175527092a.png)
有些四合院老旧了, 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 再照原样重建。
小 结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如果不加以保护 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中,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纪念
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
合作探究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 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保护四 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 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 传统。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 住房紧张,四合院变得 拥挤、混乱,干脆拆掉, 盖楼房算了。
对老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 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 方便居民的生活。
1.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 集 B.在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
分散
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用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
2.关于聚落叙述正确的是( B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
展示平台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房屋的密度 和高度 乡村 城市 低而稀疏 高而密集
道路情况 窄而稀少 宽而稠密
商店、医院、 自然景观的 学校 改变大小 少而稀疏 多而稠密 改变小 改变大
居民从事的 职业 农业 工业、服务业
自主学习
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b868a6b8a26925c52dc5bf98.png)
A C
B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 充足
自然资源 丰富
交通 便利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气候温 暖湿润
气
自主学习
3、目前,在一些
地区或
地区,工农业发达,聚落分布较密集;
在 、 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4、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在山区, 有的聚落沿着山麓、谷地延伸成 。
A 4.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A C.荒漠地区
D.冰原地区
5.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地形崎岖 B.水源充足 C.交通便利 D.资源丰富
人教教材七级地理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教材七级地理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连线题
A.东南亚地区 ①四合院
B.北极地区 ②厚墙小窗的房屋
房屋 道 商 学 自然景 有无 有无 有无 其他
密集 高 路 店 校 观改变 农田 果园 鱼塘 差异
度度
的大小
乡 村
稀 疏
矮
稀少 疏
少
小
有
有
有
人口 稀疏
城 市
密 集
高
密 集
多
多
大
无
无
无
人口 密集
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5分钟)
1、在A、B、 C三处,你希 望在哪里建造 你的家园,为 什么?
合作探究 (5分钟)
2、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结合P83活动,分析民居与当 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7498c551810a6f52486ea.png)
什么是聚落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
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
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聚落与环境
城市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 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 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4、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描述,正确 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5、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 ⑦地质⑧交通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 D.全选
交通条件
其他
1、关于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
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
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 商 学 医 农 果 鱼 人 自然
密集 度
高 度
路
店
校
院
田
园
塘
口
景观 改变
乡 村
稀疏
矮
稀 疏
少
少
少有
有
有
稀 疏
小
城 市
密集
高
密 集
多
多
人教版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人教版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fddd54aeaad1f346933fed.png)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其他
地形平坦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澳门历史城区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 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矮而少 窄而少 大
少
少
农业
高而多 宽而多 小
多
多
工业
服务业
达成学习目标 1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皖南古村落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 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 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 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内涵而闻名天下。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二、聚落与环境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 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 理想?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 上地理 人类的 聚居地 聚落课 件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a75c9c804d2b160a4ec056.png)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 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 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南方的江南民居
三、走进现实,探究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密高 集度 度
交通 人 道路 口 车辆 密 多少 度
空 生产方式 气 质 量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村
小矮少
耕作、放牧、 小 好 捕鱼
小
城 市
大高 多
大 差 工业、服务 业
大
二、走进自然,寻觅理想家园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 人定居下来。你将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林场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1
城市聚落2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竹楼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 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 十分坚固牢靠,极难渗水。直立 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 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 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 冬暖夏凉。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势坦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 落呈团块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1bde7b366137ee06eef918c4.png)
即学即练
1、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A )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拆除全部古代建筑,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 济价值
知识小结
人
聚落的类型
类
的
居
住
地 聚
聚落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art 01 聚落与环境
1、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生活情 趣;而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则陶醉在绿野的休闲之中。
❖1987年,威尼斯被列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
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1997年 11月被列为世界 文化保护遗产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 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 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 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 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 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 筑之一。
3、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 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 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 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我们能在其中发挥自 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点
人口 居民从事的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1e6e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4.png)
聚落与环境
1. 乡村 和 城市 ,统称聚落。 2.乡村一般规模较 小 ,主要有 农村 、牧村、渔村等不同类 型;城市规模较 大 ,人们主要从事 工业 、 服务业 等工作。
3.在高山、荒漠 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4.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团块 状,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 地等则呈 条带 状。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 百科全书 ”。 2.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 遗址 ,处理 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 全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2.◎重难点:会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 3.◎素养目标:知道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统聚落和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预习导学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未来生存,必须建立适当 的居住地来防寒避暑避风雨,进而开展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 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 为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 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4.阅读课本上有关丽江古城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丽江古城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美 地保存了原始风貌,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科全 书”。
(2)针对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保 护丽江古城应该怎么做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课件: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课件: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92f27bfcf84b9d529ea7a29.png)
(5)C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造纸厂是否 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 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 材料二 黑龙江省的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城市。 材料三 河北省的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 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材料四 平原地区的聚落多成团块装,且规模较大;而山谷 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9. 下列地区中,属于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 )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
C. 荒漠地区
D. 极地地区
10. 读图4-3-5,该聚落景观是(D )
A. 北欧的房屋 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C.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D. 西亚的民居
知识点②: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1. 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A )
同步训练·能力提升
16. 读图4-3-6,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反映了__城__市__聚落的特点,图乙反映了__乡__村__ 聚落的特点。 (2)图丙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乡__村___聚落,这三个 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其共同点是 _位__于__河_流__附__近__的__平__原_地__区__,__交__通_便__利__________。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____B____处,理由是 _位__于__河_流__交__汇__处__,__交_通__便__利__,__有_利__于__人__和__货_物__的__集__散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__乡__村__ (填“城市”或“乡村”)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相关课件]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
讲授新课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幻灯片
学生讨论:
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3. 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幻灯片“图
4.16和图4.17”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
在学生口头描述的基础上,共同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
其它差异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高度
乡村
城市
4.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
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
讨论: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观看幻灯片)
(提示: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村落中的房屋较分散;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
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二.聚落与环境
1.显示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
聚落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师讲述: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
3.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承转: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活动:①观看图片“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显示: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1.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录像,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