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止血药

合集下载

止血药(中药学)

止血药(中药学)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 分,能止血兼清血热,适用于血热妄 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类药物以止血为主要功效,虽有凉血 之功,但清热作用并不强,故在治疗血 热出血病证时,常需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若治血热夹瘀之出血,当配化瘀止血药, 或配伍少量的活血化瘀药。
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 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 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2.痈肿疮毒
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 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2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芦丁、蒙花苷;原儿茶酸,绿原酸,咖 啡酸及蒲公英凿醇等。《中国药典》中规定本品含蒙花苷 (C28H32O14)不得少于0.70%。
2.药理作用本品不同提取物灌胃给药,均对小鼠有凝血和 止血作用。其水煎剂体外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大蓟
Daij(《名医别录》)
本品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花 开时釆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切段。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者 为佳。生用或炒炭用。
第十八章 止血药
内容
凉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 温药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以治疗各种 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 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 多。止血药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药性有寒、温、散、 敛之异,故本章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 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第十八章 中药 止血药

第十八章  中药   止血药

侧柏叶 《名医别录》
• • • • •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2.肺热咳嗽。 3.脱发、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10~ 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 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白茅根 《神农本草经》
•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的 根茎。全国各地均有 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 春、秋二季采挖,除 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洗净,晒干,切段生 用。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教学内容】
• 掌握:小蓟、地榆 • 熟悉:大蓟、槐花、 白茅根、侧柏叶 • 了解:苎麻根
概述
• 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味多甘苦, 入血分,具有清泄血分 之热而止血的作用。
• 适应证:适用于血热妄 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概述
• 配伍: • 1.在治疗血热出血病证时,常 需配清热凉血药物同用。 • 2.治血热夹瘀之出血,宜配化 瘀止血药,或配伍少量的化瘀 行气之品。 • 3.急性出血较甚者,可配伍收 敛止血药以加强止血之效。 •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均为寒凉 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 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 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概述
• 使用注意: • 1. “止血不留瘀” 。凉血 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 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 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 宜单独使用。 • 2. 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 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 挽救气脱危侯。 • 3.止血药多炒炭用。炒炭 后其性变苦、涩,可增强 止血之效;但有些仍以生 品或鲜用为佳。
白茅根 《神农本草经》
白茅根 《神农本草经》
• 【性能】甘,寒。归肺、 胃、膀胱经。 •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 利尿,清肺胃热。 • 【应用】 • 1.血热出血证。 • 2.水肿、热淋、黄疸。 • 3.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电子书医学中医中药第十八节 止 血 药

电子书医学中医中药第十八节 止 血 药

侧柏叶
一、苦、涩、微寒 二、功用: 1.凉血止血:味涩而收敛,为 血热出血之良药。 四生丸 2. 祛痰止咳 : 治肺热咳嗽, 痰黄稠,痰中带血者尤宜。
此外: 1. 生发:治脱发;脂溢性皮炎。 2.清热解毒:治烧伤、痈疮。
白茅根
一、甘寒 二、功用 1.凉血止血: 多用于尿血、鼻血 2.清热利尿:用于热淋;小便 不利、水肿;黄疸小便不利。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共性: 1.多苦寒或甘寒。 2.归经:肝经。 3.功用: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 (血色鲜红,质粘稠)。 4.使用注意:(1)药性寒凉,中病即 止;(2)宜冷服。
大 蓟
小 蓟
共性: 1.苦、甘,寒凉。 2.功用: (1) 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血、鼻 衄、尿血。 (2)散瘀解毒消痈:治热毒痈肿。
3. 安胎(止血),用于: 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属寒者 此外还能: (1) 止咳祛痰平喘:治肺寒咳喘 (2) 温通气血:作艾条、艾柱 (3)治皮肤瘙痒
炮 姜 1. 性味:苦、涩,温。 功用: 1.温经止血:既能直接止血,又 能温脾而助其统血之能,尤宜于 治中焦虚寒之便血、吐血。 2. 温中止痛、止泻:用于中焦受 寒或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
灶心土
性味:辛,温 功用: 1. 温中止血:治中焦虚寒性吐血、 便血,配阿胶、干地黄,如黄土汤 2.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 3. 温中止泻:治虚寒性久泻,配煨 肉豆蔻、附子 用法用量: 15-30克,包煎或先煎水 再下药
药理作用:
1.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如三七、白及、灶心土、 紫珠等。 2.缩短凝血时间:小蓟、地榆、三七、蒲黄、茜 草、仙鹤草、白及、花生衣、苎麻根、侧柏叶、 灶心土等。 3.缩短出血时间:小蓟、三七、蒲黄、茜草、仙 鹤草、侧柏叶、紫珠等。 4.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小蓟、大蓟、地榆、仙鹤 草、白及、艾叶、灶心土等。 5.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小蓟、三七、紫珠等。 6.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槐花、地榆等。 7.促进血小板数增加:仙鹤草、紫珠、花生衣。

陕中大中药学讲义18止血药

陕中大中药学讲义18止血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

均具有止血作用。

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本章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根据止血药的药性和功效不同,本章药物也相应的分为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四节。

止血药主要用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出血之证,病因不同,病情有异,部位有别,因此,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必要的配伍,以期标本兼顾。

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宜选用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宜选用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虚寒性出血,宜选用温经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药。

根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故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侯。

根据前人的用药经验,止血药多炒炭用。

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变苦、涩,可增强止血之效,但并非所有的止血药均宜炒炭用,有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作用并不增强,反而降低,故仍以生品或鲜用为佳。

因此,止血药是否炒炭用,应视具体药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总以提高疗效为原则。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止血药的止血作用机制广泛,能促进凝血因子生成,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和活力,抑制抗凝血酶活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增强血小板的功能;收缩局部血管或改善血管功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生成,抑制纤溶;有的可通过广泛的物理化学因素促进止血。

中药歌诀 药名版

中药歌诀 药名版

中药歌诀(自编药名版)——作者:泉水良方2014.6.5【序:按功效编排,每味药取其药名中的字编辑成句,或五言或七绝,便于联想、谐音记忆药名。

粉色字体为歌诀于章节下正文,后附黑色字体药味数和药味全名,红色、深红色字体有附药,需另外记忆。

水平有限,斧正共勉。

】第八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6+5味风寒生紫桂葱白,香薷细辛活藁苍。

黄风怪荆胡夷散,发散风寒不一般。

生姜(生姜皮;生姜汁);紫苏叶(紫苏梗);桂枝;葱白;白芷;香薷;细辛;羌活;藁本;苍耳子(苍耳草);麻黄;防风;西河柳;荆芥(荆芥炭);胡荽;辛夷;第二节发散风寒药 13+2味风热升浮桑菊花,蝉精木贼都不怕。

牛蒡荆子葛根柴,薄荷豆豉助散发。

升麻;浮萍;桑叶;菊花;蝉蜕;谷精草;木贼;牛蒡子;蔓荆子;葛根(葛花);柴胡;薄荷;淡豆鼓(大黄豆卷);第九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3味石膏寒水竹青葙,密蒙花开花粉淡。

栀子知母决明子,鸭跖枯草芦根寒。

石膏;寒水石;竹叶;青葙子;密蒙花;天花粉;淡竹叶;栀子;知母;决明子;鸭跖草;夏枯草;芦根;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7清热燥湿药苦寒,三黄苦参皮龙胆。

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秦皮;白鲜皮;龙胆;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35+9味金穿地板蒲紫花,野蛇翘楼漏土鱼,射马头蔹马败血,鸦胆熊胆四边青,慈菇金荞麦山豆,蝴蝶众拳毒解光。

金银花(忍冬藤;山银花);穿心莲;地锦草;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连翘;重楼;漏芦;土茯苓;鱼腥草;射干;马勃;白蔹;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墓回头);大血藤;鸦胆子;熊胆粉;半边莲(半枝莲);大青叶;青黛;青果(西青果);四季青;山慈菇;金荞麦;山豆根(北豆根);绿豆(绿豆衣;赤小豆;黑豆);木蝴蝶;贯众;拳参;千里光;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6+2味玄参生地水牛角,赤芍紫草牡丹皮。

玄参;生地黄(鲜地黄);水牛角;赤芍;紫草(紫草茸);牡丹皮;第五节清虚热药 5味地骨皮白薇虚热,银柴胡黄连青蒿。

(完整版)中药用量

(完整版)中药用量

第1章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一-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一煎服,3~10g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一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4.5~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l~3g;散剂每次服0.5~lg藁本煎服,3~9g苍耳子---煎服,3~9g.。

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一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外用适量辛夷一-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中药用量总表〉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一煎服,9~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一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一-煎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

中药学止血药

中药学止血药
6、若大出血时——急投大补元气药。
7、根据“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 经验,对于下部出血配伍升举之品,上部出血 配伍降气之品。
五、使用注意:
1、除大量出血应急救止血外——注意有无瘀 血,若瘀血未尽——适配活血药——“止血不 留瘀”;
2、凉血止血药

易凉遏恋邪留瘀——对出血兼
炮姜
姜科:姜根茎的炮制品 砂烫至鼓起,或炒炭
炮姜
对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者为首选要药 ——又能温中止痛 ● 治吐、便血,崩漏——单用或配用 ● 治虚寒腹痛、腹泻——配当归、川芎
生姜长于散表寒,为呕家之圣药,走而 不守;
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 能走能守;
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守而 不走。
的作用 —治寒湿痹证。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一、含义: 凡以制止人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
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 具有加速凝血过程。 ●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出血证多与心、肝、脾的病变有关 故止血药多归心、肝、脾三经。
二、作用:

凉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 止血药分类
止血 收敛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
● 制止人体内外出血证。 ● 部分药物还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三、适应证: 人体内外出血病证——咯、咳、衄、吐、尿、
便、痔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瘀血阻滞病证。
四、配伍应用: 出血是某些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出血证
变化多端,原因不一,止血药的止血机制亦各 不相同。
槐花

尤宜下部出血 兼解毒敛疮—为治烫伤 要药
—便血、痔血 兼清肝明目、降血压— 治目赤 、高血压

止血药第节凉血止血药

止血药第节凉血止血药

【性能】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2.疮疡肿毒 3.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用于水火烫伤,可单用
本品研末,以麻油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对于大面积烧烫伤患者,不宜使用地
榆制剂外涂,以防引起中毒性肝炎。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1.血热出血 如小蓟饮子。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干燥花蕾及花。
【黄白、整齐、无枝梗及杂质者为佳。
2.热毒疮痈 内服外用均可。 侧 柏 叶 《名医别录》 Leafy Twig of Chinese Ardorvitae
亦可捣汁服用。
侧 柏 叶 《名医别录》
鲜品用至30~60g;
Leafy Twig of Chinese Ardorvitae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性能】苦、涩,微寒。
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ica Beauv.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1.概念:凉血止血—指以寒凉之性的药物清 血分实热而止血,用治的方法血热出血的 方法。
2.特点:本类药物药性甘苦寒凉,主入血分, 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 出血证。
3.注意:本类药物因性寒凉,易凉遏留瘀, 故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和过量久服。
地 榆 《神农本草经》
Garden Burnet Root
【分类】根据止血药的药性和功效不同,可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 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
外用适量。 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地上部分或根。

第18章---止血药(1)只是分享

第18章---止血药(1)只是分享

○大蓟《名医别录》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入心、肝经。
【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
功效
主治
凉血止血
特点:凉血止血又兼散瘀,尤宜 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 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散瘀解毒消痈 热毒痈肿(多外用)。
【本草参考】 《名医别录》:“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本草经疏》:“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症自愈也。”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止血炒炭用,解毒生用 【使用注意】虚寒性出血者慎用,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中毒性肝炎)
配伍效用
地榆
1.配大黄、冰片。三药伍用,有清热泻火解毒、敛疮止痛之功效,外用治疗火烫伤。 2.配槐角。二者合用,有清热凉血润肠之功效,用于治疗痔漏便血属血热者。
【本草参考 】 《本草求真》:“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 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毒止血药也。”
【本草参考 】
《本草正义》:“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 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
苎麻根《名医别录》
【药用】本品为荨麻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
【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证,长于治妇科出血。
安胎
胎热不安,胎漏下血,治疗习惯性流பைடு நூலகம்。
清热解毒 热毒痈肿。
妇人保健: 苎麻根鸡汤
第18章---止血药(1)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性味:多为寒凉之品,味苦。 功效: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热妄行的出血证,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 配伍:多伍用清热凉血药物以加强止血作用。 使用注意:内服大剂量寒凉止血药,可致血瘀气滞,宜配伍活血止血药物。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一、A 型选择题1 .治血热之咯血、吐血、崩漏,最宜用的药是( )A.大蓟B.小蓟C∙地榆D.槐花E.白茅根2 .治血热之血淋、尿血,首选的药是( )A.大蓟B.小蓟C.地榆D.槐花E.侧柏叶3 .药性寒凉而涩,能解毒敛疮的止血药为( )A.大蓟B.小蓟C.地榆D .槐花E.白茅根4 .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的药物为( )A.白及B.三七C.茜草D.五灵脂E.蒲黄二、B 型选择题A.大蓟B .小蓟C 侧柏叶D.槐花E.白茅根1 .凉血止血,清肝火的药物是( )2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的药物是( )A.蒲黄B.茜草C.大蓟D.小蓟E.三七3 .具有化瘀止血,兼有利尿功效的药物是( ) 4,具有化瘀止血,凉血通经功效的药物是( )三、D 型选择题1 .治大肠积热便血,痔血常相须而用的药是()A.白茅根B.地榆C.大蓟D.槐花E.侧鹤草2 .白及之所以有止血作用,是因其()A.虚寒性崩漏B.寒性痛经C.宫冷不孕D.虚寒性胎漏下血E.寒性咳喘3 .具有凉血止血功效的药物有( )A.大蓟B ,小蓟C.茜草D.侧柏叶E.白茅根五、填空题于( )证。

六、改错题1 .艾叶的用法,治咳喘宜( 2 .蒲黄入煎剂宜();治出血证,多( ) )忌服。

)证;配伍黄连、木香,常1.艾叶的功效为化瘀止血,散寒调经,止泻。

2.化瘀止血药,只可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出血证,其他出血证不宜用。

3.三七的性味为甘微苦寒,功能化瘀止阻,理气止痛。

七、简答题1.何谓温经止血?2.止血药为什么多炒炭用?3.化瘀止血药既然能活血化瘀,为什么能用于出血证?八、论述题1.试述临床上如何选择使用止血药及如何随证配伍?2.白及与三七均为止血要药,其功效、适应证有何不同?。

中药学各论小结.

中药学各论小结.

《中药学》各论每章小结第八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主入气分,重在宣肺,并能平喘利水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重证桂枝兼入血分,重在通阳,并能温经通阳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能解鱼蟹毒,散寒力强生姜和中解表,主治胃肠型感胃长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发汗解表力弱香薷长于化湿和中,并能利水消肿,发汗解表力强有“夏月之麻黄”之称,表虚有汗者忌用,利水消肿要浓煎荆芥性较平和,并能透疹、消疮、止血(炒炭),不宜久煎祛风解表,主治外感受风寒之证防风风热甘缓不峻,并能胜湿、解痉、止痛,为“风中润剂”羌活发散风寒和止痛作用较强,尤宜于上半身疼痛白芷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为治鼻渊头痛要药,尤宜于头面部诸痛,并能消肿排脓藁本痛,主治风寒挟湿表证尤宜于巅顶头痛,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

细辛苍耳子兼能祛风湿、止痹痛血虚头痛不宜,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证。

温通鼻窍,主治鼻渊头痛辛夷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浊涕常流之要药,宜包煎(二)辛凉解表药薄荷长于清利头目,又能条达肝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长于清利咽喉,又能解毒通便蝉蜕长于息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桑叶并能清肺止咳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菊花并能清热解毒葛根主升脾胃之津,长于解肌止渴柴胡升阳发表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升麻主升脾胃之气,长于解毒透疹淡豆豉——解表除烦(宣散表邪力薄,但风寒风热皆可用)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第九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泻火力大,清肺胃除烦渴知母滋阴力胜,滋肾阴退虚热芦根清肺胃实热生津止渴清胃止呕,清肺消痈,除烦天花粉清胃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心除烦清心利尿栀子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夏枯草散郁结,降血压谷精草清肝明目疏风热,退翳障密蒙花养肝血青葙子清肝火(二)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上焦湿热,泻肺火、止血、安胎黄连解毒善清中焦湿热,泻心胃火、除烦止呕黄柏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泻肾火,清退虚热龙胆草善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要药苦参利尿杀虫(三)清热凉血药犀角凉血止血作用较强,且能安神定惊生地养阴养阴,凉血止血力优玄参清热凉血软坚,降火解毒力佳丹皮凉血散瘀凉血透热作用强赤芍散瘀止痛作用佳紫草活血、解毒、透疹(四)清热解毒药银花解毒力强,外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且能凉血止痢清热解毒,常用于外感热病连翘散结力胜,疮家圣药,且能清心泻火蒲公英散结力大,善治乳痈,且能利湿解毒治疮痈紫花地丁解毒力强,善治疔毒,且能清肝大青叶凉血消斑板兰根解毒消斑凉血利咽散结温热病各阶段皆可用青黛清火散肿牛黄化痰开窍——入心蚤休解毒定惊消肿止痛第十章泻下药大黄兼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为治积滞便秘之要药芒硝长于润燥软坚番泻叶通便泻热专于泻下导滞芦荟善清肝杀虫火麻仁润燥滑肠——年老体弱,力较缓,兼滋阴补血产后津枯血少,肠燥便秘郁李仁力较峻,兼利水消肿甘遂泻经隧之水,力较峻消肿散结大戟逐水泻饮泻脏腑之水,力较逊芫花泻胸胁之水,力较逊外涂杀虫疗疮牵牛子内服杀蛔虫,泻下湿热(胃肠)积滞消积逐水、泻下大便商陆内服毒性大,外用消肿散结巴豆——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止 血 药

止 血 药
测量条件为CuKα,40kV, 250mA,步进扫描,步长0.02 °,计数时间 1sec。狭缝与其它样品的测量条件相同。
22
晶2 胞参数的计算
各晶系的晶面间距计算公式
表 间中 距,dhkal(,简b,c写,α成,β,dγ)为表晶示胞晶常面数簇(hkl)之间距离,称为面
23
晶2 胞参数的计算
立方晶系
2. 测量样品的衍射谱,经物相检索或者指标化,确实晶 胞参数的初始模型。
3. 用最小二乘法精修晶胞参数。
31
外9 标法
实验步骤
(1) 测量衍射谱,读入图谱,检索物相【D,a确ta:定0401精5:修ZrB-模ZrB型2.raw。】
32
外9 标法
实验步骤
(2) 对整全衍射谱拟合后,待定要精修的物相。
2)2 θ/θ 驱动匹配误差 这种误差对于同一台设备是固定不变的,误差随2 θ而变化。可以用标准样 品校正各个2 θ角的误差。最好选用点阵常数大的立方晶系物质,如LaB6作 标准物质。如果没有,也可以用Si作标准物质。这种误差的函数形式为:
i=0,1……N,Ai为常系数
27
3 晶胞参数的误差
3)计数测量滞后的误差 为减小这种误差,精确测量点阵常数时必须使用 步进扫描和长时间常数,一般采用步长0.01 °, 计数时间1秒或更长。
3. 点阵常数还与温度有关。 4. 掺杂的原因也可以使晶格常数变化。
5. 一些硅酸盐类黏土具有吸水性,如蒙脱石,由于
21
1 晶胞精修的目的
晶格常数变化通常是很微小的,一般反映在10-2~ 10-3nm的数量级上。 如果仪器的误差足够大或者计算的误差足够大,完 全可以把这种变化掩盖起来。 点阵常数计算的误差来源于多方面。因此,必须对 点阵常数进行精密化测定。

第十八章止血药-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第十八章止血药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 肝、脾经 成效:1.收敛止血,补虚,消积, 止痢,杀虫。 运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 2.腹泻、痢疾 3.疟疾寒热 4.劳力脱伤
紫珠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 肺胃经 成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运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 多用于肺胃热症出血证 2.烧烫伤,热毒疮痈
侧柏叶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归 肺、肝、大肠经பைடு நூலகம்成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 2.用于肺热咳嗽有痰者。
白茅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 膀胱经 成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运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 出血证。本品不只善治上部炽 热之出血,又因其性寒降,入 膀胱经,故对膀胱干冷蕴结的
艾叶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 脾肾经
成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安胎 运用:1.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尤适用于崩漏。 2.用于下焦虚寒的月经不调, 痛经等
蒲黄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 经 成效:化瘀止血,利尿 运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 2.用于瘀血痛证。 3.用于血淋尿血。
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寒。归 肺、胃、肝经 成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运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多 用于肺胃出血证。 2.用于疮痈肿毒,手足皲裂,水 火烫伤。
仙鹤草
第十八章止血药-第十八 章止血药
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大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 肝经 成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 痈 运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 吐血、咯血及崩漏。 2.用于热毒痈肿。
小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 肝经 成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 痈 运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 血、咯血及崩漏。 2.用于热毒痈肿。
白茅根与芦根比拟 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 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 小便淋痛,常相须为用。然白茅 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 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 优。

中药第十八章-止血药+第十九章-活血药

中药第十八章-止血药+第十九章-活血药
【入药部分】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药 性】甘,寒。
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尤宜尿血、血淋证。
2、利尿通淋——水肿,热淋、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小蓟 大蓟 地榆
槐花 侧柏叶 白茅根
同 治
之功 药性
血,寒
热出 血 之
凉 ,均 有 凉
证。
血 止
• 《孟子》“求三年之艾也。”
• 《别录》谓之“医草。”
• 《埠雅》谓之“灸草。”
• 《纲目》“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日下重之 ,谓之蕲艾。”茎叶类蒿,故名艾蒿;干后色黄 ,又名黄草;五月艾,乃由采收时月得名。
• 《本草图经》“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 ,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 用。”
用注意。 3、理解活血药的作用机理。 4、掌握药物的主要功效与应用。 5、了解入药部分。
【授课重点】药物的主要功效与应用。 【授课难点】主治病证。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一、本类药物的特点 1、药性: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 2、功效:收敛止血。 3、主治: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证。
二、分述
白及
讲授内容
6、清热凉血药与凉血止血药均可用于血热出血证, 为什么不列入一类,而分为两类?
7、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的药物是哪些?艾叶在哪些 方面称之为要药?
中药学
第17讲
讲授内容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授课要求】 1、熟悉收敛止血药的特点和其作用机理。 2、熟悉活血化瘀药的含义、主治证、分类和使
【入药部分】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 【药 性】苦、甘、涩,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止血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下列药物中,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敛疮的是:A.大蓟B.地榆C.侧柏叶D.白茅根E.苎麻根答案:B答案分析:以上五个备选答案均能凉血止血,惟地榆味兼酸涩,又能解毒敛疮。

A、C、D、E均非正确答案。

故正确答案应选B。

2.功能凉血止血,尤善治尿血、血淋的药物是:A.大蓟B.小蓟C.侧柏叶D.槐花E.地榆答案:B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中,虽都能凉血止血,惟小蓟兼能利尿通淋,以治尿血、血淋最宜,故正确答案应选B。

3.治疗血热夹瘀的出血证,宜选用:A.地榆B.艾叶C.仙鹤草D.茜草E.降香答案:D答案分析:备选答案均能止血,用治出血证。

其中地榆凉血兼收敛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二者对出血有瘀者不宜;艾叶温经止血,适宜于虚寒性出血;降香化瘀止血,可用治瘀血性出血,但其性温,血热出血非其所宜;茜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治疗血热夹瘀的出血证为其所长,故正确答案应选D4.蒲黄入汤剂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E.另煎答案:C答案分析:本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药物的特殊煎药方法是否了解和掌握。

一般来说,矿石类、介类药物及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芳香类药物宜后下,胶质类药物及粘性较大的药物宜烊化,贵重药材宜另煎,对于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用纱布包煎。

蒲黄属植物干燥的花粉,应包煎。

故正确答案是C。

5.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收敛止血的药物是:A.大蓟B.白及C.侧柏叶D.仙鹤草E.白茅根答案:C答案分析:大蓟、白茅根凉血止血而无收敛止血之功,仙鹤草、白及收敛止血而无凉血止血之用,侧柏叶二者兼而有之,故正确答案为C。

6.止血药中,能清肺胃热的药物是:A.白茅根B.小蓟C.槐花D.紫珠E.地榆答案:A答案分析:白茅根的功效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其余四味药均无清肺胃热的作用,故正确答案是A。

7.治疗血热所致之痔血、便血,宜首选:A.小蓟B.艾叶C.槐花D.灶心土E.白及答案:C答案分析:小蓟凉血止血,兼能利尿,以治血尿血淋为宜;艾叶、灶心土温经止血,非血热出血之所宜;白及收敛止血,以治肺胃出血见长;槐花凉血止血,其功在大肠,善治血热所致之痔血、便血。

故正确答案是C。

8.素有伤科要药之称的药物是:A.大蓟B.艾叶C.三七D.花蕊石E.棕榈炭答案:C答案分析:大蓟凉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均无活血疗伤之能。

花蕊石化瘀止血,但活血止痛不足。

三七既能化瘀止血,又能活血定痛,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

大凡出血,无论体内外出血,或有无瘀滞,皆可使用,对外伤性出血尤效。

若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肿疼痛者,每推为首选,且单用有效,为伤科要药。

故正确答案应是C。

9.治疗肺胃出血,宜首选:A.槐花B.小蓟C.地榆D.白及E.白茅根答案:D答案分析:地榆、槐花凉血止血,其性下行,善治下部之血热出血证;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兼能利尿,以治血热所致之血尿血淋为宜;白及质粘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主入肺胃经,尤善治肺胃出血证。

故正确答案是D。

10.既能收敛止血,又兼能补虚的药物是:A.三七B.仙鹤草C.白及D.炮姜E.艾叶答案:B答案分析:白及、紫珠收敛止血,但无补虚之用;三七虽能补虚,但化瘀止血而无收敛之能;藕节收敛止血,又兼能化瘀,无补之用;仙鹤草的功效是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故正确答案应为B。

11.治疗虚寒性崩漏下血宜首选:A.地榆B.槐花C.灶心土D.炮姜E.艾叶答案:E答案分析:地榆、槐花凉血止血,其性下行,以治下部之血热出血证为主;灶心土、炮姜温经止血,以治中焦虚寒性出血见长;艾叶温经止血,以治下元虚冷,冲任不固之崩漏下血为优。

故正确答案应是E。

12.既能温中止血,又可治疗胃寒呕吐、脾虚久泻的药物是:A.艾叶B.仙鹤草C.降香D.灶心土E.生姜答案:D答案分析:艾叶温经止血,主治虚寒性出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仙鹤草收敛止血,降香化瘀止血;生姜散表寒,温肺胃,解诸毒,无止血之用;灶心土功能温中止血,止呕,止泻,适宜于虚寒性出血,胃寒呕吐,脾虚久泻等。

故正确答案是D。

13.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的药物是:A.小蓟B.三七C.紫珠D.降香E.地榆答案:B答案分析:小蓟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地榆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降香最早记载于《证类本草》,紫珠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三七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

故正确答案是B。

14.艾叶以产于何地者为最佳?A.辽宁B.广东C.河南D.四川E.湖北答案:E答案分析:本题主要测试考生是否了解或掌握了有关的道地药材。

如辽宁的细辛、广东的陈皮,河南的牛膝,四川的黄连等均属于道地药材。

艾叶则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所产者为最佳,又名“蕲艾”,故正确答案是E。

15.降香的功效是:A.凉血止血B.温中止血C.化瘀止血D.温经止血E.收敛止血答案:C答案分析:降香辛温,长于辛散温通,化瘀行血而止血,以治疗瘀血性出血为宜,故正确答案应选C。

16.三七研末吞服,常用量是:A.3~10gB.10~15gC.30~60gD.1~1.5gE.15~30g答案:D答案分析: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止痛,治疗各种出血证及瘀血肿痛。

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既可研末吞服,又可煎汤内服。

若煎服,常用量为3~10g;研末吞服,常用量是1~1.5g。

故正确答案应选D。

17.止血药中有小毒的药物是:A.三七B.蒲黄C.花蕊石D.艾叶E.檵木答案:D答案分析:在《中国药典》(2002年版)及教材中都明确记载艾叶有小毒,A、B、C、E均非正确答案,故正确答案应选D。

18.在下列药物中,能清肝泻火的药物是:A.白茅根B.侧柏叶C.槐花D.炮姜E.灶心土答案:C答案分析:白茅根、侧柏叶性属寒凉,偏于清肺热;炮姜、灶心土性属温热,无清热之功;槐花归肝经,长于清肝泻火,适宜于肝火上炎所导致的目赤、头痛头胀及眩晕等证,故正确答案应选C。

19.下列哪项不是白茅根的主治病证?A.尿血B.目赤C.血淋D.黄疸E.水肿答案:B答案分析:白茅根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对于尿血、血淋、水肿、黄疸等病证较为适宜。

至于目赤非白茅根所宜,故正确答案应选B。

20.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杀虫的药物是:A.羊蹄B.小蓟C.大蓟D.苎麻根E.地榆答案:A答案分析:小蓟、地榆、苎麻根、大蓟均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但无杀虫之功。

羊蹄的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故正确答案应选A。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A.凉血止血,解毒敛疮B.凉血止血,清肝泻火C.凉血止血,清热解毒D.凉血止血,化痰止咳E.凉血止血,清热安胎1.苎麻根具有的功效是:2.槐花具有的功效是:答案:1.C 2.B答案分析:苎麻根的功效是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故第1题的答案应选C。

槐花的功效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故第2题的答案应选B。

A.尿血血淋B.便血痔血C.崩漏下血D.吐血咯血E.外伤出血3.艾叶善治:4.白及善治:答案:3.C 4.D答案分析: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的性质和部位各有不同。

艾叶温经止血,以治虚寒性出血为宜,尤善治崩漏下血,故第3题的答案是C。

白及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出血证,尤以治肺胃出血见长,故第4题的答案是D。

A.止血,利尿B.止血,解毒C.止血,安胎D.止血,调经E.止血,补虚5.三七、仙鹤草都具有的功效是:6.血余炭、蒲黄都具有的功效是:答案:5.E 6.A答案分析:三七的功效是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兼能补虚强壮;仙鹤草的功效是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二者的共同功效是止血,补虚。

故第5题的答案应选E。

血余炭的功效是收敛止血,化瘀利尿;蒲黄的功效是止血,化瘀,利尿;二者的共同功效是止血,利尿。

故第6题的答案应选A。

A.水火烫伤B.胎热不安C.手足皲裂D.须发早白E.胃热呕吐7.地榆善治:8.侧柏叶善治:答案:7.A 8.D答案分析:地榆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用研末麻油调敷有效,故第7题的答案应选A。

侧柏叶寒凉入血祛风,有生发乌发之效,适宜于血热脱发及须发早白,故第8题的答案应选D。

A.大便秘结B.月经不调C.疟疾寒热D.目赤头痛E.跌打损伤9.羊蹄善治:10.仙鹤草善治:答案:9.A 10.C答案分析:羊蹄苦寒,归大肠经,功能泻下通便,类似大黄,作用缓和,素有“土大黄”之称,用治大便秘结,可单味煎服,或与芒硝同用,故第9题的答案应选A。

仙鹤草有解毒截疟之功,可单用治疗疟疾寒热,故第10题的答案应选C。

(三)C型题(由一组备选答案与2个问题组形成的题干。

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 有关,则答案选择A。

只与B有关,则答案选择B。

与AB都有关,则答案选择C。

如与AB都无关,则答案选择D )。

A.凉血止血B.清热利尿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白茅根具有的功效是:2.侧柏叶具有的功效是:答案:1.C 2.A答案分析:白茅根的功效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故答案应选C。

侧柏叶的功效是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故答案应选A。

A.化瘀止血B.理气止痛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3.三七具有的功效是:4.降香具有的功效是:答案:3.A 4.C答案分析:三七的功效是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故答案应选A。

降香的功效是化瘀止血,理气止痛,故答案应选C。

A.凉血止血B.收敛止血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5.紫珠具有的功效是:6.地榆具有的功效是:答案:5.C 6.C答案分析:紫珠、地榆均为苦涩寒凉之品,入血分。

二者凉血止血之中兼能收敛止血,因此答案均应选C。

A.温经止血B.散寒调经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7.炮姜具有的功效是:8.艾叶具有的功效是:答案:7.A 8.C答案分析:炮姜的功效是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故答案应选A。

艾叶的功效是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故答案应选C。

A.收敛止血B.截疟补虚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9.仙鹤草具有的功效是:10.檵木具有的功效是:答案:9.C 10.A答案分析:仙鹤草的功效是收敛止血,截疟,补虚,止痢,故答案应选C。

继木的功效是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故答案应选A。

(四)X型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案。

正确答案为2~5个,必须将其全部选中,少选、多选或错选者,均不得分。

)1.仙鹤草的功效是:A.收敛止血B.补虚C.止痢D.清热解毒E.截疟答案:ABCE答案分析:仙鹤草的功效是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截疟。

故答案应选ABCE。

2.白及常用治:A.肺胃出血B.痈肿疮疡C.水火烫伤D.手足皲裂E.疟疾寒热答案:ABCD答案分析:白及功能收敛止血,善治各种出血证,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又能消肿生肌,对于痈肿疮疡,水火烫伤,手足皲裂皆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