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纤维束二白质内部结构
简述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组成和功能
简述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组成和功能脊髓白质是脊髓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组成。
本文将着重描述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组成和功能。
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组成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脊髓背外侧束、脊髓背内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
脊髓背外侧束是脊髓白质中最大的下行纤维束,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脊髓小脑束和脊髓锥束。
脊髓小脑束起源于小脑,经过脑桥、中脑和脊髓后,最终在脊髓背外侧束中终止。
脊髓锥束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经过中脑、桥脑和延髓后,最终在脊髓背外侧束中终止。
脊髓背外侧束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大脑皮质控制下的运动指令,调节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脊髓背内侧束是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脊髓大脑束和脊髓舌咽束。
脊髓大脑束起源于大脑皮质的感觉区,经过中脑、桥脑和延髓后,最终在脊髓背内侧束中终止。
脊髓舌咽束起源于延髓的舌咽核,经过脑桥和延髓后,最终在脊髓背内侧束中终止。
脊髓背内侧束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痛觉等,供大脑感觉区进行处理和分析。
脊髓腹外侧束是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脊髓腹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
脊髓腹侧束起源于延髓的腹侧核,经过脑桥和延髓后,最终在脊髓腹外侧束中终止。
脊髓腹外侧束起源于脊髓的运动神经核,经过延髓和脑桥后,最终在脊髓腹外侧束中终止。
脊髓腹外侧束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大脑皮质控制下的运动指令,调节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总结起来,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组成包括脊髓背外侧束、脊髓背内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
它们分别起到传递大脑皮质控制下的运动指令、传递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息以及调节肌肉运动和姿势的功能。
脊髓白质中下行纤维束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正常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至关重要。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
网状脊髓束
2021/6/16
25
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反射。
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
颈部的运动。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2021/6/16
26
牵张反射
是最常见的一 种骨骼肌反射, 属单突触反射
维持姿势
2021/6/16
35
屈曲反射
属多突触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 射活动
多节段的
2021/6/16
2021/6/16
18
皮质脊髓前束
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 的随意运动。
2021/6/16
19
皮质脊髓束
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 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
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 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
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 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14
脊髓小脑前束:此束起于双侧
(以对侧为主)腰髓以下节段V-IX层 (中间内侧核),经小脑上角终于小脑 皮质,也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到小 脑。
脊髓小脑前束
2021/6/16
15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2021/6/16
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 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2021/6/16
20
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
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终 于各脊髓节段的Ⅴ、Ⅵ、Ⅶ层,经 中继后再到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 调节肌肉的紧张和运动的协调,免 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 。同时和
2脊髓内部结构
讲稿主讲人:江会勇课题:脊髓(内部结构)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脊髓的内部结构从横切面观察脊髓,可见正中央有中央管central canal,管腔窄小不通畅,管腔内面为室管膜细胞所衬。
围绕中央管可见H形或蝶形的灰质。
每一侧灰质可见分别向前后方向伸出的前角anterior horn和后角 posterior horn,在胸髓和上部腰髓(L1~3)还可见向外伸出细小的侧角later alhorn。
前、后角之间的宽阔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位于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
白质籍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在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此处称为网状结构。
不同节段脊髓的灰、白质构成形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节段脊髓因其所支配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含有的神经元数量不同所致。
(一)灰质脊髓灰质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从横切面看,各种相同类型的神经元往往聚集成簇或成层。
这些细胞群在有些地方则形成界线较分明的神经核。
这些细胞群往往还沿脊髓的纵轴排列,因此从立体角度看,它们多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根据50年代Rexed的研究,全部脊髓灰质可以分成10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到X命名。
Rexed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作对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描述,但某些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灰质I—VI层组成脊髓后角。
I层laminal I很薄,罩在后角的背侧缘,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层内含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
1层laminal即传统描写的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此核贯穿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Ⅲ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走行规律: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神经节至椎前神经节换元
Ⅳ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走行规律: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周周围围神神经经系按统分(布PN和S)功能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躯体神经:指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 (2)内脏神经: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
经。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灰质
第五章 神经系统
1、掌握神经系统的分区; 2、掌握反射弧的组成; 3、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4、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特点; 5、掌握脊髓灰质与白质的分布; 6、掌握脑干的组成与外形; 7、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裂和分叶; 8、掌握浅、深通路的组成及特点; 9、掌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第五章 神经系统
6条纵沟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
①前角
2、灰质:呈“H”形或蝶形, ②中间带
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部)由脑和脊髓组成,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CNS) 脑干 脑桥
延髓 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部)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
二、白质
(一)上行纤维束 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 2、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3、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
薄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横切面
(二)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 4、顶盖脊髓束
薄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横切面
三、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
肌肉、肌腱 ↓ 脊神经后根 ↓ α-运动神经元 ↓ 脊神经前根 ↓ 肌肉收缩 牵张反射弧模式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第3~12对 脑神经与其相连。
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 1. 嗅神经 2. 视神经 3. 动眼神经 4. 滑车神经 5. 三叉神经 6. 展神经 7. 面神经 8. 前庭蜗神经 9. 舌咽神经 10. 迷走神经 11. 副神经 12. 舌下神经
2、屈曲反射
皮肤 脊神经后根 后角 中间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屈曲反射弧模式图
第二节 脑
脑 brain 可分为: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小脑
嗅球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三叉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嗅束 视神经
脊髓白质特点解剖
3. 脊髓固有束
• 脊髓固有束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整合和调节功能。在脊髓 的功能中,脊髓固有束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各下行通路止于脊髓固有束神经元的特定亚群,中继后到达运动神 经元和其他脊髓神经元。
• 当脊髓横断后,此系统介导了几乎所有的内脏运动功能,如发汗、 血管活动、肠道和膀胱的功能等。
• 上行纤维起自脊髓,将后根的传入信息和脊髓的信息上传至脊髓以 上的脑区。
• 下行纤维起自各脑区的神经元,下行与脊髓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 脊髓固有纤维(脊髓固有束)执行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系。
1.上行纤维(传导)束
• 上行纤维(传导)束 又称感觉传导束,主要是将后根传入的各种感觉 信息向上传递到脑的不同部位。
• 前庭脊髓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起于前庭神经核,在同侧前索外侧 部下行,止于VIII层和部分VII层。
• 主要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在调节身体平衡 中起作用。
(4)网状脊髓束
•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 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VII、VIII层。
• 除以上介绍的上行传导束以外,还有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 髓橄榄束等。
2.下行纤维(传导)束
• 下行纤维(传导)束 即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止 于脊髓前角或侧角。
• 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 髓束和皮质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 脊髓丘脑束:分为脊髓丘脑侧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 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
上行纤维束
(一)上行纤维束1.内侧丘系×丘系交叉薄、楔束 <○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3.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 <○ <○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4.外侧丘系×斜方体蜗神经 <○ <○蜗神经核外侧丘系下丘核(二)下行纤维束——锥体束锥体束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内囊internal capsule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1)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2)内囊膝: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3)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肌肌腱关节2°神经元丘系交叉3°三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后肢2.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C8~L3)脊髓小脑后束肌腱〈○关节~Ⅶ外侧部)同侧或对侧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小脑旧皮质小脑上脚(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四肢〈○皮肤,Ⅳ~Ⅶ层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3°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中、上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后肢中央旁小叶后部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2°神经元〈○2°neuron三叉丘系3°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下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1. 视觉传导通路1°神经元2°神经元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交叉→视束3°神经元视辐射〈○距状沟两侧的视区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不交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2.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双侧视束上丘臂双侧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括约肌〈○〈○〈○顶盖前区睫状肌(四)听觉传导路蜗神经螺旋器○〈○螺旋神经节蜗神经核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听区)前角运动神经元内囊后肢上丘顶盖脊髓束(一)锥体系1.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的深面75%—90% 的纤维交叉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10%—25% 的纤维不交叉皮质脊髓前束→达上胸节,部分纤维交叉,部分不交叉下运动神经元〈○躯干和四肢骨骼肌前角运动神经元2.皮质核束上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经内囊膝、大脑脚底中3/5内侧部下运动神经元〈○头颈部骨骼肌双侧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半部、疑核、副神经核;对侧面神经核下半部和舌神经核3、心外形: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脑干
3)三叉丘系: 位置、起止点、功能。 4)外侧丘系: 位置、起止点、功能。 5)内侧纵束: 6)脊髓小脑束:
三叉丘系:
起点:对侧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叉神经脊 束核。
止点: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 头、面部皮肤和粘膜 的痛、温、触觉。
外侧丘系:
起点:双侧 蜗神经核。
止点:下丘 核、内侧膝状 体。
功能:传导 双侧听觉。
平上丘切面
2、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 包括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位置、起止点、功能。
2)皮质脑桥束: 3)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 束、前庭脊髓束等。
平锥体交叉切面
皮质脊髓束:
起点:中央前回 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
止点:脊髓前角 细胞。
功能:支配躯干 肌、脑干外形 脑干腹侧面观
脑 干 的 腹 侧 面 观
脑 干 的 背 侧 面 观
脑 干 的 背 侧 面 观
第 四 脑 室
第四脑室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 白质 网状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的排列
(一)脑干的灰质:包括脑神经 核和中继核(传导束核或非脑神经核)
(二)脑干内的白质:1、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位置、起止点、功能。
起点:对侧薄束 核、楔束核。
止点: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位置、起止点、功能。
脊髓丘系:
起点:脊髓灰质对 侧Ⅰ、Ⅳ、Ⅴ板层。
止点: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躯 干、四肢的痛、温觉 和粗略触觉。
皮质核束:
起点:中央前回下部。
止点:双侧脑神经躯体 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 核(面神经核下半和舌 下神经核受单侧支配)。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 质及血管等组成。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 可以较明显的看见内部呈H行的灰质, 其周围包裹着白质。
脊髓各部分的灰质与白质数量不同,因 此其个部分的灰白质比也不同,相应外 形及大小也有差异
二、内部结构: 灰质,白质,中央管
(一)灰质:灰质在脊髓横切面上呈H形,肉眼观察呈 灰红色,周围被白质包绕。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 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Srivastava等将OECs和NSCs联合培养后植入海马组织受损的大鼠体内, l2周后运用神经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测评,联合移植 组在记忆恢复、免疫功能等方面明显高于OECs和NSCs单独移植组,并 推测这种联合移植之所以对修复SCI有更好效果,是由于OECs分泌的 NTFs支持NSCs的长期存活,并促进其分化而致。
相关研究进展
(四)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上述研究显示: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eNS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 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而不能生成神经元;但它具有分化成神经元的潜能 ,只是脊髓内不具备诱导其生成神经元的环境;eNSCs增生与分化具有很明 显的电活动依赖性,即:电刺激能够促进eNSC的增殖与分化,并且提高神 经组织的修复能力。电针治疗可促进层粘连蛋白(LN)表达和产生,激发中枢 神经系统内在的再生潜力,促进轴突生长 ;增强磷酸化糖蛋白GAP一43表 达促进生长锥的延伸和轴突快速生长 ;上调微管结合蛋白MAP一2mRNA表 达,提高微管聚合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的生长 ;提高神经干 细胞的标记蛋白巢蛋白(Nestin)表达,促进有丝分裂后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 神经联系的建立;减少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表达,抑制胶质增生,减 弱阻碍轴突再生的因素,促进神经再生。
脑干内部结构
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脑干旳构成及各部旳主要构造;脑神经 核柱旳名称、性质和构成;与眼球和舌运动有关 旳脑神经核旳名称、位置、纤维联络;特殊内脏 运动柱各核团旳名称、纤维联络和功能;脑干内 非脑神经核旳名称,位置与性质;脑干内长旳上、 下行纤维束名称、起始、终止、性质、各纤维束 交叉旳部位。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造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网状构造
脑干旳纵向区别
脑干旳构造能够纵向旳组合成四个平行旳部分:
顶盖上区
中脑部称为顶盖 上丘
室 腔 顶部:旳
下丘 脑桥旳顶部为上、下髓帆
后 方
延髓上部旳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旳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室腔部: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延 髓下部旳中央管
2、背侧面:为第四脑 室底旳上部。可见:
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基底沟basilar sulcus
(三)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蓝斑 locus ceruleus 内侧隆起 medial eminence 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 舌下神经三角 hypoglossal triangle 迷走神经三角 vagal triangle
外侧孔lateral aperture
脉络组织tela choroidea 正中孔median aperture
下髓帆inferior medullary velum
(五)中脑
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
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
神经解剖脊髓内部结构脑干外形.ppt
①侧角:交感神经 脊髓中枢
②骶副交感核:副 交感神经脊髓中枢
Ⅰ后角边缘核 Ⅱ胶状质 Ⅲ细胞略大 Ⅳ后角固有核 Ⅴ网状结构 Ⅵ基底部 Ⅶ中间带 Ⅷ脑部下行纤维 Ⅸ前角运动细胞 Ⅹ中央管周围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
内侧纵束
二、脊髓内部结构
中央管 终室
(一)灰质
前角 后角 中间带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1、前角 内侧群:躯干肌 外侧群:四肢肌 α神经元:梭外肌 γ神经元:梭内肌
α神经元 前根
脊神经 梭外肌
γ神经元 前根
脊神经 梭内肌
2、后角 后角尖 缘层
胶状质 后角底
⑴后角边缘核 ⑵胶状质 ⑶后角固有核 ⑷胸核
3、中间带
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2)脑桥
基底沟 小脑中脚 展神经 前庭神经 蜗神经
3)中脑
大脑脚脚间窝 动眼神经
⒉脑干的背侧面
延髓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脑桥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菱形窝 正中沟
内侧隆起 界沟庭
结节
髓纹 面
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最后区 蓝斑蓝斑核
中脑 上丘 下丘
本体感觉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前束
延髓 小脑上脚 小脑皮质
2、下行纤维束 ①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后束 3、固有束和背 外侧束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 部、中央旁小
叶前部
内囊后肢
皮质脊髓束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锥体交叉
脊髓-外形和内部结构-0826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 ①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 ②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 ③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 弧或节段间反射弧。
后角边缘核
后索 薄束 楔束 脊神经节 细 胞
T2
T12
nucleus gracilis薄束核 nucleus cuneatus楔束核 fasciculus cuneatus楔束 fasciculus gracilis薄束
延髓
脊髓C8 脊髓T4 脊髓L3
Spinal ganglion 脊神经节
2)脊髓小脑后束 post. spinocerebellar tract *起自同侧的胸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小脑皮质。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信息至小脑,与肌 张力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Co
前根根丝 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神经
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
脊髓节段
与椎骨对应关系
C1~4 C5~T4
T5~T8 T9~T12 L1~5 S1~Co
-0; -1
-2 -3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与第10 ~ 12胸椎相对 与第一腰椎相对
C8 T2
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切 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 1. 形态和大小不一; 2. 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 3. 灰质和白质量的相对比例不同.
T12
L4 S3
椎体
脊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一、位置和外形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 向下急剧缩小的一个 圆锥形末端。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一根细长的无神 经组织的丝,止于尾 骨背面的骨膜。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1.固有束: 2.上行纤维束
外侧索 前索
后索
外侧索
3.下行纤维束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1.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分 别位于三个索内。主要 由后角细胞轴突构成, 行程不超越脊髓。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 节段,完成节段或节段 间的反射。
脊
髓
金国华 吕广明 张新化 秦建兵 南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对第 1 腰椎 体下缘,全长 45cm ; 新生儿下端平对第 3 腰椎体。
⑴薄束和楔束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
S CT L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纤维排列:内→外:骶、腰、胸、颈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⑵.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位置:外侧索的边缘。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及关节的 反射性本体感觉。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一)灰质
1.前角:
α 运动神经元:分布于梭外 肌纤维,传递随意运动冲动;
γ 运动神经元:散在于 α- 运 动神经元之间,分布至梭内 肌纤维,维持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 -运动神经元的返回侧支,对其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有反馈抑制作用。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⑴薄束和楔束 位置:位于后索
T5节段以下→薄束 T4节段以上→楔束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⑶脊髓丘脑侧束: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 的痛觉和温度觉。 纤维定位:(前外侧→背内侧)骶、腰、胸、颈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⑷脊髓丘脑前束:
位置:位于前索、脊髓丘 脑侧束的前内侧。 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 少量同侧)→白质前连合 交叉(同侧不交叉)→脊 髓丘脑前束→丘脑
三、内部结构
(一)灰质
2.中间带
侧角(中间外侧核)
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S2-S4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中央灰质
(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一)灰质
3.后角:
边缘核
胶状质 固有核 胸核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⑷脊髓丘脑前束: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 的粗略触觉和压觉。 纤维排列:与脊髓丘脑侧束相当。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一、位置和外形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一、位置和外形
脊神经节:后根上 的膨大,内含感觉 神经元胞体。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功能:控制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3.下行纤维束
⑵红核脊髓束:
中脑红核 → 交叉 → 脊髓 外侧索 → 后角 → 中继后至 前角运动神经元。
功能:调节(兴奋)屈 肌的活动和肌张力。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一、位置和外形
外形:前后略扁的 圆柱形。 两个膨大 六条纵沟 脊髓圆锥 终丝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一、位置和外形
颈 膨 大:C4-T1
腰骶膨大:T12-S3
四、脊髓的功能
3.低级中枢
排尿、排便中枢
性功能活动中枢
调节血管舒缩中枢 瞳孔散大中枢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
1、脊髓横贯性损伤------脊髓休克
2、脊髓半侧损伤-----Brown Sequard
Syndrome 3、脊髓前角损伤------小儿麻痹症 4、中央灰质周围病变-----感觉分离(脊髓 空洞症)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一)灰质
前角 后 角 中间带 侧角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一)灰质
1.前角:
短宽,颈膨大和 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核:支配躯干肌 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四、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四、脊髓的功能
2.反射机能 躯体反射:是指一些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如膝反射)、屈曲反射
内脏反射:
竖毛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3.下行纤维束
(3)前庭脊髓束 兴奋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
(4)顶盖脊髓束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5)网状脊髓束 参与对躯干四肢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6)内侧纵束
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 一段脊髓,共31个节段。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马尾:腰、骶、尾神 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 直下行,围绕终丝周 围形成的马尾状结构。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2.上行纤维束 ⑶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脊 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 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T9~12与同序椎骨上三节相对应;
L1~5平对10~12椎体; S1~5、Co平12胸椎和第1腰椎椎体相对应。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 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呈“H”形, 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织 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 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腰椎穿刺: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C1~4与同序椎骨相对应; C5~8、T1~4与同序椎骨上一节椎体相对应; T5~8与同序椎骨上两节相对应;
3.下行纤维束
⑴皮质脊髓束 ①皮质脊髓侧束:
对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纤维排列:(外→内)骶、腰、胸、颈
Department of Anatomy, Nantong University
三、内部结构 ㈡白质
3.下行纤维束
⑴皮质脊髓束 ①皮质脊髓前束:
同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