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秦汉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
周代商后,退还关中营建基业,除却故地人和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使然外, 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决定因素。 关中膏腴沃壤与中原三河地带土地使用过度的对比。 集中而稠密的人口,从而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了关中 地区。 从丰、镐二京到秦咸阳、汉长安,这里差不多是唯一适于建都的所在。 既有稻、梨、粟、桑、麻、箭竹,也有金银铜铁、玉石、豫章、檀柘等珍奇物 品。依托着富饶的区域自然条件,围绕着都城发展起了城市群。 秦咸阳的建设也有“城市群”的意味,南朝建康是继秦咸阳和汉长安以 后的又一个城市群。 汉代在长安周围奉行陵邑制,即在每个皇帝陵园附近建一座陵邑,内有 护陵的官员、卫队、宫女,特别还有从外地迁来的豪富,《太平寰宇记》卷二 六说:“汉初徙关东豪杰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五千户”。 这样每个陵邑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数万人的繁华城镇。
定都咸阳的原因——咸阳城址选择
秦代定都咸阳充分表明——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交通条件、历史背 景是中国古代定都的综合因素。
从政治上看,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公元前350年~前206年) 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
从军事上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崤xiá o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 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 从经济上看,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 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 从交通方面看,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北的一条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 西大荔县东黄河岸),过黄河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镇),直抵魏国;古 道至渭南向东至崤函关隘(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时,由咸阳出 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 从历史看,咸阳距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 经济开发较早。
2)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以所谓的三河地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秦汉以前三河指河内(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河东(今山西西南部)和河南 (黄河以南的华北平原)]。从当前公认的我国城市的起源时期夏朝开始,古人 就在这一带建城设邑。 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在这些地区内,夏的都城常有迁徙。王国维说:“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 桀,其都邑及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 岁”[1]。以此来说,夏都所迁,均不出伊、洛、河、济地域。 至于迁都的原因,尚待逐一细考。夏王朝在诸侯林立之中建立了第一个统一 政权,都城不稳或被夺取而被迫迁都是其一,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 “视民利 用迁”。 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 商代都城在历史上的迁徙不定人尽皆知,向有“前八后五”之说。主客 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每一次迁徙活动。
第四讲
秦朝都城咸阳
秦汉时期的城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一统 封建帝国的都城,其规划布局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讲 城市的起源
咸阳的营建,以公元前221年为界, 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孝公迁都咸阳至公元前 221年始皇统一中国,历时129年。此 时的咸阳是战国列强国都之一,可称 之为咸阳故城。孝公初建的咸阳故城, 限于渭北,但其规模远超过了《周礼》 诸侯城方七里的规定。至秦昭王时, 建设规模扩大,而渭北适宜用地不足, 城市向渭南发展,当时渭南已有宫室 (兴乐宫),并造栈桥沟通渭河南北。 第二阶段: 从公元前221年至秦统一全 国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咸阳作为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都城历时14年。
宫殿、园林、住区、陵墓、市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经济、社会、 文化
规划布局 咸阳故城规划分区: (1)宫廷区。 (2)六国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 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3)市。咸阳得“市”不只一处,有“咸阳市”、“直市”、“平市”等,位 于咸阳故城南部,渭河北岸得作坊及居民遗址附近; (4)宗庙。在渭河以南,共有七庙,具体位置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 (5)陵墓。帝王的陵墓是都城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咸阳陵墓区包括渭北的秦惠 文王、秦武王陵区,及位于骊山西麓的东陵和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这些陵墓有 机地与都城连在一起,成为都城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 (6)离宫别馆。当时关中有离宫三百,在咸阳之旁就有二百七十座离宫别馆。 而且把这些离宫用复道、阁道、甬道联结起来,非常壮观。秦还在咸阳附近修建 了供王公狩猎休息所用的苑囿,有著名的上林苑、宜春苑。秦始皇直接把阿房宫 修在上林苑中,开创了我国古代宫苑结合的先例,这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7)手工作坊。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区,布置在宫廷附近;民营作坊 区布置在渭河北岸一带, (8)居住区。位于咸阳故城西南和宫廷区南面一带,城南为主要居民区。 (9)一般墓葬区。故城西北部有中小型墓葬群,属城市居民的一般墓葬区。
秦始皇对咸阳故城的改造规划
秦统一六国后,咸阳由一个列国国都,变为封建帝国都城。城市性质、地位变了, 城市规模及规划规格也相应变化。由于城市重心长期在渭北,那里经济基础、生 活配套设施较好,但发展用地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渭南一带的开发步伐。 秦始皇对咸阳故城的改造包括: (1)秦灭六国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咸阳经济实力。以 每户五人计,有六十万人。加上咸阳原有人口,估计城市人口规模接近百万。渭 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向渭南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在渭北扩建咸阳宫、翼阙,营建了规模宏阔的仿六国宫殿,使咸阳故城向 东扩展。并在外围兴建兰池宫、望夷宫。 (3)在渭南兴建诸庙、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上林苑。阿房 宫规模惊人,拟取代咸阳宫,作为规划中心的新“天极”。 (4)庞大的都城用复道、阁道、甬道把渭河南北以及关中地区的众多宫殿连接 起来。
特点: (1)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显著,如城基本为方形,每面三门, 经涂道路系统,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较明显的中轴线。 (2)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作了变通的处理。如皇宫未央宫未居中 位。 汉长安城布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 (1)选址方案严重违背了春秋以来的宫室居中的营建制度,没有 突出帝居的中心位置和拱卫形势,影响了帝王的 至尊形象。 (2)城内布局混乱,功能区划分不明确,官署、民居、宫殿相互 混杂。 (3)汉长安城面积不小,但宫殿区占地太大,城内五宫,其中长 乐宫和未央宫就占了城区近一半的用地,如再加上官署和其它宫殿 群,大概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占了。而市、居住、作坊用地严重不足。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自然环境
1)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条件 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的内容和形态千差万别,我们已经不能用一个综括所 有事实的意义来说明“城市”,所以人们从各自的认识和需要出发,给城市下了 许多定义。但无论如何,城市首先是一种居住形态大概是无可否认的。在《雅典 宪章》认定的城市的四大功能中,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另外游憩与工作、交 通一起,并列其中。我们不应忘记,城市的第一属性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人 居环境”。 要想营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地点。当历史发展到一定 阶段以后,城址的选择受政治、经济、军事及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 最初的时候,自然环境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 富的物产,以及良好的地形地貌和山川河流,是倍受关注的几项主要条件。
ຫໍສະໝຸດ Baidu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营建历史 (1)西汉初年,刘邦迁都关中,先暂居秦故都栎yue阳。然后,改 造秦兴乐宫为临时皇宫,更名为长乐宫。同时,在秦章台的基础上 修建未央宫作为正式皇宫。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修筑武库。在长 安东南修建了中央粮库――太仓。汉惠第刘盈即位后,开始修筑长 安城城墙。还修筑了东市、西市和北宫、社稷、宗庙等重要建筑。 这时长安城初具规模。 (2)西汉中期,汉武帝在长安城内修筑了桂宫和明光宫,在上林 苑内营筑了建章宫。在都城西南郊开凿了昆明湖,扩建了皇室避暑 胜地――甘泉宫。汉长安城的建设,这时达到了顶峰。 (3)西汉末年,王莽在都城南郊大规模修筑了礼制建筑群,包括 明堂、辟雍和宗庙,扩建太学。
秦咸阳故城规划特点归纳如下:
(1)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前朝后市”的规定。市里及作坊布 置在临渭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 展; (2)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置,分区规划合理; (3)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 发,“就地利”的原则。
城市形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具一格。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设想,奇异的构思,反映了秦 代开国,革新进取,开万世基业的万丈雄心。 1.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 《史记· 商君列传》:(孝公十二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 之。”先立宫室,而后作城。 2.以水系为骨架:以渭水为主轴展开。 3.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阿房宫——天极。渭河——天汉(银 河)。众多宫室——星座。《三辅黄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 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4.京畿一体的“大咸阳” 运用天体规划观念,进一步扩展到广阔的京畿地区。《史记· 秦始皇本纪》: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意思是:再次本着天体 观念,以咸阳为“天极”,通过复道甬道的联系,将城周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 观,聚集在“天极”周围,形成众星拱极。 5.其它
城市形态 张衡《西京赋》谓汉长安规划“览秦制,跨周法”。 先修宫城,后修城墙。历汉高祖、汉惠帝、汉武帝三代,才初具 规模。 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俗称“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 ,或称汉长安城为“斗城”。
2. 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渭南宫殿群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平面近似方形, 城内面积34.4平方公里。规划分区如下: (1)宫 汉长安城多宫式布局,城内有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 光宫五座皇宫,各宫分列于安门大街(全城中轴线)两侧,大致呈 对称布局。城外西面还有建章宫。 (2)市 汉长安城商业非常发达,共有九市。其中,位于长安城西北面的 东西二市极为繁荣。因为东部多为贵族住宅,西部则靠近渭河桥, 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东市主要为商业区,西市之中分布有大量官 办手工业作坊。 (3)居住区 百姓的闾里位于汉长安城东北部,贵族的宅第大多在皇宫附近。 估计居住人口在三十万以上。
定都之争——兼论自然因素在中国古代选址中的决定性作用 西汉的都城变迁:汜水(山东定陶附近)——雒阳——栎阳—— 长安。 刘邦左右的大臣多为山东人,愿意都雒阳,认为地理位置好,可 以都之。娄敬提议入关,“据秦之故”。张良极力赞同。 除了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外,自然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回顾 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气候温和,水土肥沃,适宜耕作,物 产丰富以及良好的山水格局等自然条件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首先注 重的因素。
秦 驰道(国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
始皇在渭南开始建造信宫。后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机,意思是“天之极”。估 计用途是家庙或祭祀。
同年,治驰道。开始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把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 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秦统一后,国家的动员力空前强大,驰道得以在几 年内迅速建成。 据《汉书》记载,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比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较为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其中有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 函谷关通今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 (秦栈道),通今宁夏,甘肃的西方道,通九原郡的直道(秦直道),从今南京 到今秦皇岛的滨海道等。
(4)长安城外的离宫、苑囿 长安城外的离宫、苑囿也是都城规划布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上 林苑、甘泉宫等 (5)礼制建筑 包括社稷、宗庙和明堂辟雍。其中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 和西南。辟雍位于城东南部。 (6)武库 是汉初萧何主持建造的皇家兵器库,位于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
汉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