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税收借鉴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客观而言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其统治前期(1927-1937年)对税收制度的一些重大变革,并联系我国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作些粗浅的比较分析。
当然时势相异,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关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以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国民政府关税收入之多,占财政收入比重之大就不足为奇了。而我国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因此降低关税水平也是合乎经济规律的。
三、开征具有前瞻性税种
一般而言,经济不发达国家以流通税为主体税种,而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辅助税种,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2008-12-20 15:10:43
内容提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税收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不乏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之举的税收政策,本文通过对其前期税收制度的分析,并结合我国一九九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实践,试图找出其对当今我国税收体制进一步改革有所借鉴的地方。
(二)关税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的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十四级,最低百分之五,最高达百分之八十,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二五,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三分之一,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陆海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国民政府还减免了出口关税。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七、苛捐杂税的整顿
1946年6月,行政院召开改订财政收支系统会议,同时对整理地方捐 税,严禁苛杂摊派亦做出明确决议。同年7月,新的财政收支系统实 施后,行政院于9月27日通令各省、市政府,严禁苛杂摊派。
务费为2%。 1948年上半年,粮食部主管费用为6.3%,教育费为3%。此外,农
业支出在各年内均不到1%。 表14-1是1946-1948年上半年的除军费支出外的其他各项实际支出
的估计。
表14-1 1946-1948年上半年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重(%)
支出项目 债务费 经济开发支出 行政和一般支出 其中: 各部开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及财政 特征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二、国民政府经济的崩溃
三、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特征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在抗日战争期间,执政的国民党就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政策。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 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加紧了发动内战的准备。
据当时中央银行总裁张公权的估计,军费实际支出数占当年财政 实支数的比重:1946年为59.9%,1947年为54.8%,1948年上 半年为68.5%。
二、其他各项支出
从预算情况看,国民政府除军事支出外的各项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 是:
1946年,善后救济和建设费支出为19.21%,省市支出为10.8%。 1947年,政务费为25%,复员救济费为14%,省市补助费为7%,债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191 925 511 1 334 873 290 14.38
四、政务费支出
政务费包括国务、内务、外交、财务、司法、蒙藏、抚恤等费,其 中有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 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表12-4 国民政府初期政务费预算支出项目表 单位:元
1933 9 713 200 4 069 042 10 662 989 2 676 359 64 969 175 1 340 192 6 029 810 99 460 767
1934 15 606 408 6 998 306 10 051 231 3 511 494 69 420 713 3 761 665 3 761 665 113 111 482
-
31 258 819
1931 12 235 062 7 047 277 10 062 950 1 511 130 78 745 623
-
-
109 602 042
1932 13 642 051 6 207 422 11 060 166 2 493 228 76 688 180 1 815 639
-
111 906 686
表12-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实支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支总额 150.8 412.6 539.0 714.4 683.0 644.8 769.1 1 203.6 1 336.9 1 894.0
债务费 1.6
121.3 159.0 241.0 238.8 169.5 202.6 455.8 358.6 834.6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

时任央行行长的宋子文
背景:大萧条后期,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在1934年5月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采 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4年7月至10月 中旬的3个半月,出口即达2亿元之巨,严重影响 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原币制
措施: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
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以改变以往
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 全面币制,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位改为外汇本
位,以纸代银
财政部还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 收换和确定准备金
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 法币 辅币方面上,央行于1936年2月开始发行20分、10分、5分镍质辅
币及1分、半分的铜质辅币,统一实行新的十进制
2)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凡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交由指定之银行兑换法 币
3)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
卖外汇
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 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
1.废除厘金方面,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 布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各种厘金及由厘金变名 的税捐,一律取消,使国内货物得以畅通无阻。 2.在废除苛捐杂税方面,1937年,全国25省市 共废除苛杂7,100多种,废除款额达6,700多万元
。
3.在推行直接税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 暂行条例”,首先开征的为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 得,和公债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 及其他方面。
币值改革的意义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一、中央政府支出 二、地方政府支出
一、中央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党务费、政务费、军费、债务 费支出等多项内容,其中以军费、政务费和债务 费支出为主,三项主要支出中又以军费支出最巨。 (一)党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支出 (三)军费支出 (四)实业费、交通费和建设费 (五)教育文化费支出 (六)债务支出
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二专卖收入二专卖收入三行政收入三行政收入五内外债五内外债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的空白
(二)地方公债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财 政部关于发行公债及订借款项限制案》, 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限予以限 制。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为加强国家财政的统一调度权, 省级政府的预算纳入了国家预算,相应地, 省公债停止发行,其以前发行的公债由中 央政府负责统一偿还。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4.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6.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2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1941年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议决各省市对货物征收 的一切税捐,应予一律废除,按此规定,1942年4月 15日起,转口税被裁撤
4.开征战时消费税
抗战开始后,各省市因财政入不敷出,征收货物通过 税、产销税等,或以统制物资为名征收各项税捐
北京、天津7月底相继沦陷
11月上海、苏州、常州等地沦陷
12月南京沦陷
1938年10月日军又先后侵占了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 被迫迁都重庆
到1938年底,日均遂占领了中国土地的1/3,农业生 产基地的40%、工业生产能力的92%,约占中国总 生产量的50-55%的地区被日军占领
1939年11月南宁被占,1940年6月宜昌沦陷
2.出口税则的调整
政府对出口物资的关税政策是禁止与军事有关的国产 物资与资敌物资出口,奖励土货出口,以集结外汇
对于外运货品,有利于结汇者,如土货、手工艺品, 除给予保险运输等方面的优待外,并得以减免出口税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16
3.转口税的调整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为弥战时财政,仍将转口税加 以整理扩大,并根据货物时价,改订税率,于1937 年10月1日,实行新颁布的海关转口税整理办法,规 定:对于民船、轮船、飞机往来通商口岸,及通商口 岸与内地、内地与内地之间运输土货,一律征收转口 税一次,以后通行全国,不再起征
一是政府大力压缩了一些与抗战无直接关系的事业费、 实业费、和教育费等开支
二是公教人员和士兵的薪俸未能随物价上涨而作相应 的调整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14
第三节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税收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土沦陷,沿海沿江地区的 主要税收如关税、盐税和统税等税收锐减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
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
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
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
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
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
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
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
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
“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
3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PPT课件

第一节 关于财税原则的思想
一、统一、公平、便利、简便、效能的财税 原则
二、抗日战争时期战时财政第一的原则 三、战后配合经济建设的原则 四、马寅初的均富原则
第二节 关于土地税收原则与思想
一、土地税的原则与主张 二、田赋整理与田赋征实主张
一、土地税的原则与主张
1. 关于统税(货物税)的性质、原则及税制 建设的观点
2. 对统税(货物税)实际征收效果的评论
第四节 关税自主的斗争和战时 关税政策思想
一、关税自主的主张 二、战时关税政策及思想 三、战后关税政策及思想
一、关税自主的主张
• 在1928年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期间,关税 自主成为比较集中的问题。
• 会议通过的《审查筹备关税自主裁撤厘金 案报告书》中,对于关税自主问题,提出 了一系列主张。
1. 实施土地税的目的 2. 土地税的原则
二、田赋整理与田赋征实主张
1. 抗日战争以前的田赋整理主张 2. 抗日战争期间田赋征实的观点
第三节 废除厘金和改革 货物税的思想
一、裁厘思想 二、统税(货物税)的思想及评论
一、裁厘思想
• 厘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恶税,主张裁撤是 一种正确的思想主张,所不同的是人们对 裁撤后如何抵补看法不一。
• 民国时期在围绕盐税改革的问题上,主要 针对消除积弊及维护国与民之利的纷争, 盐税改革者运用西方赋税理论,力主革新 废旧制,而保守派竭力维持旧制,这两种 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
第六节 关于直接税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办所得税的思想 二、开办过分利得税的政策主张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遗产税政策
一、开办所得税的思想
四、财政监督的思想
• 南京国民政府鉴于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军阀 割据、中央政令不行、地方财政紊乱的问 题,强调统一财政监督权。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税制改革研究(1927-1937)

(双月刊) 2019年第2期(总第114期)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税制改革研究(1927—1937)*◆董 强 ◆彭骥鸣内容提要:晚清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间接税税制体系。
囿于战争赔款、军费开支、官僚腐败等诸多因素,使得政府始终处于财政危机之中。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均提议开征所得税,但始终未能实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应对关税锐减和裁厘后的税源枯竭,竭力构筑战时税制体系,积极推行所得税。
所得税的开征,推动了中国近代税制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结构与税源状况。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税制改革;所得税中图分类号:F8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80(2019)02-0065-11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间接税税制体系。
囿于战争赔款、军费开支、官僚腐败等诸多原因,政府的财政收支始终处于不平衡态势,财政赤字压力巨大。
为了缓解财政困宥,应对财政危机,清政府试图从根本上改革税制,以此扩增税源。
直接税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近代国家税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但限于国内政令不一,以及厘金、子口税等“恶税”尚未根除,致使筹办新税的设想,屡遭工商业者及地方社会的不满和抵制,大多无疾而终。
随着抗日战争局势日紧,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再次整饬财政,推行新税,以缓解财政危机。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推行的税制改革,尤其是所得税开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一、税源不足:关税锐减与财政危机(一)关税自主权的收复1843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慑于列强淫威,被迫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及其《附粘善后条款》,规定中国关税应由中英双方“议定”,税率为“值百抽五”。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关税税则体系被列强所褫夺,逐步由“自主关税(National Tariffs)”变为“协定关税(Agreement Tariffs)”。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一、我国地方财政的由来自清末以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渐播于中国,自治观念逐渐兴盛,清廷筹备立宪以后,在各省设立咨议局,颁布了府州厅县的自治章程和城乡自治章程。
由此地方自治的雏形初具,然而地方财政体制的规模却没有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各省设财政司管理财政事务,1913年春,财政部初次颁布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及国家费用地方费用的标准法案,另在财政司之外,设置国税厅专门管理国家税收及国家费用的支出,而地方税的征收和地方费用的支付则由财政司管理,可惜这个法案所规定的地方财政范围较为狭窄,颇受国人非议。
当时设立国税厅的原意是为了划分国税和地税的权限,让国税厅和财政司,各司其责。
然而此种法案当时难以实行,所以又在1915年春季,合并国税厅和财政司为财政厅,为一省的地方财政最高机关。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各省的政府都改设委员制,财政厅长以省政府委员的名义兼任。
1927年,颁布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暂行标准案,又于次年根据均权学说重新修订,地方财政就此开始确立。
当时的财政部和财政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遂产生了指令不畅的弊端。
192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制定财政部监督地方财政的条例,并于1929年1月经过中央政治会议的修正,改为国民政府监督地方财政的暂行办法。
这一个法案一经颁布,指令不畅的弊端逐渐改善,民国以前,县是行政系统的基础,县令代表国家征收赋税,受布政使司管辖。
县经费的支出和收入,都由国库统筹管理。
如果有地方人士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官员照例不能进行干涉,这些公款公产向来不计入租税系统。
都由地方的绅士推举人员办理。
自清朝举办新政以来,兴学办警等所需要的经费,有的是依赖于商人的捐助,有的是依赖于陋规充公,也有的是增加田赋和其他附税,地方的税收由此开始增多。
1909年,清廷颁布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县的自治由此开始。
县的新政实施费用,主要是通过增税来弥补。
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府、州而保留下来县,县议会和参事会都相继成立,事务逐渐繁忙,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多。
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系的历史演变

提供— 鸺虽 大得多的财政基地 , 但是, 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 却是来 自 仅占国民收入 1 0 ~1 5 经济部分, 的 这样就极大地减
少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 人。 公债制度对于维持财政的基本运转, 巩固国民政府政权的统 治, 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但是其消极的影 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
诚然 , 在现代社会 , 公债政策也是一种常用的经济政策, 它是
公债可分为外债和内债, 于种种原因 , 由 在抗战前十年, 国民 政府发行的基本上是内债 , 2—1 1 1 7 9 年国民政府发行的内 9 3 债收
^ 对包括债款在内的总收入来说 , 各年平均在 2—2 , 3 4 最高年 份可达 4 以上 ; 0 而在 13- 13 年孔祥颐担任财政部长期间, 9 4 97
取了 若干重要措施 , 从而初步建立起 国家 的财政体制。从 1 7 9 2
年到 13 年, 97 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基本上是各种税项收入、 公债 借款收 人、 国有企业收入等等。其中, 税收和公 债是 国民政府最 重要的两个财政支柱。国企收 人在整个 财政收入中所 占比重不 大 , 13 年为例, 以 94 仅占 1. 。 49 1税收体系 .
* 收 稿 日期 :0 6 1 O 2 O 一O —3
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和应伸 I 缶 时危机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是国 民 政府的 公债政策却不能说是一种健康的财政经济政策。国民
政府发行的公债并不是主要为了发展生产 , 它主要是为它发动反
作者简介 : 叶凤 ̄ ( 9 9 ) 男 , ]1 6 - , 江苏淮阴人 , 菏泽学院社科系 , 讲师, 士, 硕 主要 从事 民国史研 究 。
重要 变化 的时期 , 三年 内战时期则是其财政体 系继续演变并走 向全 面崩 溃的时期 。财政 体 系的弊端对 国民政府 的 政 治、 经济产 生了重要影 响。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表13-2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费支出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国库总支出 2 091 1 169 2 797 5 288 10 003 24 511 58 816
171 689 1 215 089
军费 1 388 689 1 601 3 912 6 617 15 216 42 939 131 080 1 060 737
一、战时财政支出的二重性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支出因受战时军事需要和后方建设需要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扩张的速度也较快(见表 13-1)。从性质上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支出具有两个 二重性: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既有军事财 政的一面,又有经济建设的一面。
二、战时财政支出的内容
二、盐税
1.战时“食重于税” 的盐务政策 中国的产盐区分布虽然广阔,但主要产盐区主要集中在长芦、两淮、山东、两浙、松江、福建等
沿海一带 加上战时海运中断,交通阻隔,盐运困难,因而不仅盐税收入大为减少,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军需
民食危机,见表13-4。
表13-4 抗战初期盐税实收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45年1月,行政院为“预备复员准备,配合战后政策”,决议切实 调整税制,简化机构,决定取消盐专卖,恢复征税。
恢复征税后,《盐专卖条约》仍暂予保留,即盐的产制、收储、运输、 销售等仍然由政府按专卖时的规定予以管制。
4.随盐附征
盐税正税外,抗战时期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财政随盐附征的附税、 各项基金以及地方征收的各种苛杂。
1 9 3 8 年 又 提 出 凡 每 种 货 品 一 次 应 收 税 款 在 国 币 1 元 以 下 者 , 免 征 转口税。1940年1月1日和1941年5月1日连续两次扩大免税范 围。。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5、钱粮差役的加重:
虽然甲午战争后清朝财政制度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但就整体而 言,财政管理仍然弊窦丛生,尤其在征收赋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清 末地方财政割据势力就是利用这些弊病进行贪污中饱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清政府坚持以银两作为赋税标准,但实际上赋税的主要货币形式还 是制钱,经收官吏利用赋税的标准货币与实际货币形式的不统一,利用 银钱比价波动所造成的差价,上次其手,进行贪污。尤其甲午战争以后, 比价急剧变动,加之全国性的钱荒,抗议的舆论强烈起来,于是清政府 一方面企图独吞这块向来为经征官吏侵渔的肥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安 抚一下舆论,下令各省核减钱价。
(2)西方预算思想的传播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对外部世界深闭固拒的清王朝 以巨大的冲击,英国的炮舰不仅粉碎了清王朝的武装 力量和冲破了天朝闭关自守的经济大门,也在思想意 识领域引起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从此开启了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842年前后一批中国人开始 编写和介绍西方和世界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等, 为中国人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述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的较多, 而对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论述不够,特别是让广大 纳税人行使决策、监督权论述不够。可见,没有近代 民主政体就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和思 想,中国近代预算思想和预算制度不是从中国社会内 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伴随着近代西潮东渐而从西方舶 来的。
(4)入不敷出的财政收支
财政困难的原因: 1、税源流失,丁杂税、盐税严重课征不足; 2、大量战争开支、赔款以及英军掠夺和勒索钱款,一次次巨大军资耗费, 使清王朝不断陷入财政危机; 3、银贵钱贱的冲击,当时清朝财政极易受到钱银比价波动的影响,银价 高涨: 第一,加重人民赋税负担,租赋积欠严重; 第二,促使盐商亏本,无法完纳盐课; 第三,造成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脱节; 第四,改变了田赋中货币成分与实物成分的比例。 4、河患和自然灾害、河务机构的贪污腐败破坏了农业经济,给人民的生 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限制了人民的贡赋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清政 府防河、赈济的巨额开支; 5、官吏贪污严重,清政府整个财政机构已经腐烂,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6、国内经济状况恶化,鸦片贸易以及伴之而来的白银外流、银价高涨和 赔款支出向人民的转嫁,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吏的贪污腐化,这一切都促 使了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加剧了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4
2020/4/10
战争的失利和国土的沦陷,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 严重问题
大部分工矿企业落入日军之手,对国民政府的经济的 打击是沉重的
由于大量共产陷入敌手,而后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结果导致了工业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无法维持。能源 和原材料供应不足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电力短 缺、制造业所需的钢材和加工业所需的原料不足,导 致一些工厂不得不停产或转产
结果是后一种意见在国民党政府的决策中占据上风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7
增发纸币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1940年下半年以后,通货膨胀恶性发展,财政经济状 况愈加恶化
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造成粮棉及工业品等必需品的 物价飞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 了危害
三、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政策的转变
至于农业,遭受的损失更大
虽然国民政府统辖区的面积还有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 上,但农业较战前损失了一般以上
1940年夏季歉收,以及国民政府在粮食方面采取“三 征”政策,农业经济日益衰竭,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交通运输方面
后方地区,铁路公路较少,交通运输甚为不便
中国财政史
5
进出口贸易方面
由于沿海都市的沦陷及敌人对我海口的封锁,中国的 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为了装备和维持作战部队,修筑内地的公路、 铁路,将沿海地区的工厂设施拆迁到后方,以及动员 沦陷区的资源为作战之用,需要付出巨额的财政资金
一方面是巨大的财政需求,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财源 枯竭,国民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1939年财政收入比战前水平降低了63%,而政府收 入不敷支出之数高达2/3强
2.战时财政政策的转变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 财政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改革摘要: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中国的短期统治,我们的认识一般局限于其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外交上的屈辱妥协、经济上的萧条混乱等等。
然而在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中,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种种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财政和金融货币的措施,旨在稳定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财政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关税自主、盐税改革、裁厘改革、币制改革、发行纸币、废两改元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中,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种种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稳定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很多措施确实是很好的考虑到当时的国情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措施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内部高层的意见分歧和高层间的争权夺势以及腐败,有些政策甚至成为官员谋私的工具,这些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危害。
总而言之,对于国民政府的那些财政金融政策,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不能一味的全盘否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第一件事推行财政改革。
在这次财政改革中,宋子文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子文推崇的理财“第一要义”——统一国家财政。
宋指出,“财政为国家经济之命脉,尤贵彻底统一,方能顺利进行。
”他认为,当时普遍存在着的各地军队和非财政机关办理税收,截夺税款的状况是整理财政的最大障碍,也是导致国民政府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指出,“破坏告终,建设开始,建设着中财政,财政宜统一,统一的要素有二:1、中央与地方权限宜分清;2、中央与地方协同清理”。
这个主张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在1928年11月通过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国家和地方两部分,并且具体划分了国家税与地方税的来源。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作者:王远芳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6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是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
在经济上,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成为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22 年中经济最好的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经受着各种无法根除的阻碍。
农业方面,在世界经济和气候的影响下,经济时好时坏,但仍然是沉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未改变。
社会习俗来看,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新旧交替,变化不一。
笔者将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及成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全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经济状况严重不景气。
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1928 年6 月国民政府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 月的全国财政会议,确定了國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总方针。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方针可概括为:财政上,统一财政,整顿和改革金融,整理和改革税收;经济建设上,以发展交通和开发煤矿为重点,并发展其他各项经济事业,逐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十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关税自主及改革税制1927年,国民政府首次宣布实行关税自主,遭到外国列强的反对。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外交部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日本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随后,国民政府对关税内容进行了逐步的改革,以银价征税改为以金价征税,并从1930年到1935年三次提高税率。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货进口过多的局面,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民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中国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财政从传统财政转为现代财政,这一过程是极其曲折和复杂的。
中国财政现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财政史中,民国财政历史只是极其短暂的篇章。
但就是这极其短暂的历史篇章却奠定和完成了中国财政现代的转型,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开辟了中国财政史的新时代。
中国财政现代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令人瞩目的一种历史现象,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既有承袭晚清财政改革的一面,又有在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资本主义化的一面,是传统财政体系日益瓦解和新的财政制度体系日渐形成这两种趋势的交织,也是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移植融合渗透中国传统财政机体的过程。
可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财政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代,是为中国未来财政思想起飞和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现代比较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正是建立在这个时期。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中国财政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国初期,仍然延续了满清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
袁世凯原本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来进行现代财政体制的改革,在1913年底颁布相关财政法案,把田赋、盐税、关税、厘金、矿税、契税、牙税等大宗税种及拟开征的营业税、所得税、出产税、印花税等收归中央,零星税种保留给地方。
这次财政体制改革由于不顾政治现实,极大侵害了地方军阀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各地军阀截留中央税款,以备自用,结果在1914年就破产。
而其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平衡各方和军费支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支出基本没有。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中国,才使中国真正的现代化财政体制建立起来按照现代政府事权与财权安排相对称原则,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现代财政体制。
1、关税的自主1927年7月,国民政府就开始寻求关税自主,通过艰难反复的与列强谈判,到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了大部分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计价也改成按金价计算,大幅提高我国的关税收入。
2、废除厘金制度,建立统税制度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裁撤自太平天国以后形成的厘金制度,此一恶疾,是几乎无物不税,无地不税,重复征收,在中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终于被废除,结束了市场条块分割的状态,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流通,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最后指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国民政府时期处于我国由封建统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开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的封建思想,实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也深受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财政模式的转变,而且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改革方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1.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要研究其财政变革,应该了解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国内局势紧张,国民政府采取反共态度,同时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尚未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危机严重。
在经济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外国基本主义迅速膨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受到打击,农村经济日益衰落。
在财政方面,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方面整顿农田赋税,革除一系列工商恶税,采取国家信用政策和战时财政政策。
1.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国民党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的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国家财政体系的有序化运行,加快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步伐,对我国近代以来财政制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最后指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
国民政府时期处于我国由封建统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开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的封建思想,实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也深受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财政模式的转变,而且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改革方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1.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国民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要研究其财政变革,应该了解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国内局势紧张,国民政府采取反共态度,同时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尚未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危机严重。
在经济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外国基本主义迅速膨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受到打击,农村经济日益衰落。
在财政方面,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方面整顿农田赋税,革除一系列工商恶税,采取国家信用政策和战时财政政策。
1.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的和意义
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国民党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的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国家财
政体系的有序化运行,加快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步伐,对我国近代以来财政制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主要分为行政、财政以及税务三个方向。
这些方向的改革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2.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行政方面的改革
国民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繁荣,对国家的财政经济行政管理机构进行重组。
第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国家、省、县的三级财政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系统。
第二,为了保证税务改革的顺利实施,设立了一系列税务征管机构。
例如,1927年10月设立了盐务署,将其作为盐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1931年7月设立税务署,主要负责统税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第三,为了加强国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机制,建立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2.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财政方面的改革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财政的预决算和国家公债两个方面。
为了使国家财政管理更加理性和民主,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国家财政预决算方面的改革。
1927年至1930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
包括1927年制定的《会计准则》、1928年制定的《审计法》和1930年制定的《预算例言及预算书式》,这些法案保证了国民政府财政预决算工作的依法进行。
1928年,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了国家预决算的实施步骤。
国民政府在财政预决算方面的改革开创了我国的预决算制度,同时使政府的费用支出更加合理化。
1927年,为了得到列强的援助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国民政府开始清偿外债和举借新债。
1927年至1936年的债务支出数据如下表:
表1 1927至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用支出情况
年度总支出(百万元)债务支出(百万元)债务支出占总支出百分比(%)
1927 150.8 1.6 1.1 1928 412.6 121.3 29.4 1929 539.0 159.0 29.5
1930 714.4 241.0 33.7
1931 683.0 238.8 34.9
1932 644.8 169.5 26.3
1933 769.1 202.6 26.3
1934 1203.6 455.8 38.6
1935 1336.9 358.6 26.8
1936 1894.0 834.6 44.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财政支出中债务费用支出所占的比重急剧加大并逐年增加。
由于国民政府发行内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的军政费用和建立国家垄断资本,其在国家公债方面的改革不仅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广大国民的税务负担。
2.3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税收方面的改革
国民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以盐税、统税及关税的改革为主。
2.3.1 国民政府在盐税方面的改革
按照“就场征收,自由贸易”的指导方针,国民政府在盐税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928年1月,国民政府恢复盐务稽查制度,收回了清政府丧失的盐税主权。
1931年5月30日,颁布了新《盐法》,整顿盐税税目并调整盐税税率。
国民政府进行盐税方面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且盐税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增加了人民负担。
2.3.2 国民政府在统税方面的改革
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大型机制品,开始征收统税。
1931年至1935年,对统税征收的范围和税率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由于在征收的过程中经常给予外商优惠,致使统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3.3国民政府在关税方面的改革
1928年至1930年5月,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新的关税条约,逐步实现了关税自主。
1928年至1934年,国民政府又对进口税税则、出口税税则以及转口税税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国民政府的关税调整主要是进口税的增加,这使中国沦为廉价的原料产地,降低了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3 对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评价
一方面,国民政府财政方面的改革规范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形式,完善了财政预决算制度,并引进了新的税收制度,为国民政府更好地执行国家职能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这一系列改革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财政思想,促进了中国财政的近代化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以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为宗旨,其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复杂多变,且在财政上发挥的作用很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民的税务负担,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
参考文献:
[1]张志超,曲绍宏,王洪涛,邢天添,刘婷,刘茵.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3:7-15
[2]冯海波.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税务研究,2014,01:82-86
[3]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