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士性对明代广西史地考察及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士性对明代广西史地
考察及贡献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
广志绎》是王士性写的一部全国性地理笔记,书中对广西史地的记录,保存了较丰富的史料。王士性对广西地形和交通作了记录,而且对广西民族关系如土司制度、民族居住状况、民族融合以及壮族寨老制度予以了关注,同时还考察了广东与广西两省之间的经济关系,指出
了广东商人进入广西对广西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王士性;广志绎;广西;史地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6X(2008)02-0012-04
OnWangShixing'sInvestigationandContributiontoGuangxiHistoryandGeographyinMingDynasty
TengLanhua
(CollegeofEthnologyandSociology,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China)
Abstract:GuangZhiYi,arecordofnationwidegeographybyWangShixing,containsmanyhistoricaldataaboutGuangxi.Wangstudiedthegeographyandtransportation,andalsomentionedthenationalrelationship,residenceandamalgamationandtheauthorityofelderinZhuangvillagesinGuangxi.Inthisbook,theeconomicrelationsbetweenGuangdongandGuangxiandthegreatinfluenceofGuangdongbusinessmenonGuangxisocietyareinvestigatedaswell.
Keywords:WangShixing;GuangZhiYi;Guangxi;historyandgeography
基金项目:此文为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重点课题《古代广西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差异研究》(立项编号2007zd08)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7-11-05
作者简介:滕兰花(197—),女,广西南宁市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现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学
专业2004级博士生。
第25卷第2期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25NO.2
2008年6月
JOURNALOFNANNINGTEACHERSCOLLEGE
Jun.2008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万历五年(1577年)考中进士,为官二十一年,宦及北京、河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遍游五岳名山,写有《五岳游草》12卷、《广游志》2卷、《广志绎》6卷,在人文地理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不少学者对王士性及其书进行了研究,也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周振鹤指出:“继《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开我国人文地理研究先河以来,其后长时间均未能超出《史》、《汉》的水平。可以说
直到《广游志》和《广志绎》问世,才算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P12)《广志绎》是王士性的一部全国性地理笔记,记述了各地之山川、关隘、物产、赋税、民情以及民族关系,书中的西南四省的记录,保存了较丰富的史料,但是学术界系统地研究分析王士性对广西史地的记录及贡献的文章尚未见著,笔者不揣浅陋,希冀通过耙疏,有助于推动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
一、王士性眼中的广西地形与交通
受西高东低地形的影响,广西的河流是以西江为主干、其各支流为枝、以梧州为出水口的一种树杈状的水系。红水河和柳江汇流成黔江,左江和右江在南宁汇合后称邕江,南宁至桂平河段称郁江,黔江与郁江在桂平汇流后称为浔江,再汇入桂江和贺江、北流江后,组成西江水系,流入广东境内。
王士性对广西地形的叙述是以河流为脉络,依次描述。“水自云贵交流而来,皆休整于苍梧。左江正派始于盘江,北盘江出乌撒,绕贵普安之东,南盘江出沾益、六凉、澂江、通海,而皆会于阿迷,绕贯罗雄之南,两江合而下泗城、
田州,至南宁合江镇又与丽江(即今之左江———引者注)合,而下横州,至浔州南门为郁江,即古牂牁江”、“右江正派始于柳江,源出都匀府,下独山,经庆远至柳城与大融江合,过柳州至江口与洛溶江合,下象州与都泥江合,始浊,乃入大藤峡。出峡抵浔州北门为
黔江,亦名浔水。”
[2](P113)
黔郁两江在苍梧汇合府江,入广东封川,流向大海。府江,王士性作了补充,“漓江也。”
王士性笔下的“左江”,即桂西和桂南的左右江以及邕江、郁江。“右江”即桂中地区的黔江。“府江”,即桂东地区的桂江。为什么他笔下的左右江的方位与时人习惯的左为东,右为西不一样呢?时人魏溶予以了解答:“两江处粤西南极陬,入者多由东粤,或下漓水,皆溯流而上。从溯流者分左右,相沿习有此
语,故不变俗。”、“郁江,左江也。右江,又曰黔江。”
[3](P245)
广西山脉多呈自西南向东北走向的弧形分布,北弧有大南山和九万大山,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构成南弧,大瑶山和大明山构成中弧,这些山脉与河谷冲积平原构成了广西盆地,对广西河流流向的影响很大。王士性说:“广
第2期论王士性对明代广西史地考察及贡献/滕兰花2008年6月
右山,正北自黔中生,桂林西北自贵竹生,柳、庆、南、浔正西自广南生,太平诸土州俱本省止。惟黔中一支从武冈出湘、漓二水间、起海阳山为南龙正脉,迤逶东行作九疑。九疑北四水流楚,南四水流广。”他亦留心桂东北的岩溶地貌,“自灵川至平乐皆石山拔地而起,中乃玲珑透露,宛转游行”。他对溶洞钙华沉积盆作了形象描写:“桂林石细润,玲珑奇巧,虽雕缋不如,胜于太湖数倍,一种名灵芝盆,觚岸如荷翻状,其洿隙成九曲之池。”[2](P113)他对漓江景色极为赞赏,认为“所称瀛海、蓬莱三岛不佳于”漓江风景。
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动脉和神经,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就是通过这种动脉和神经连接起来,成为运动中的现实的生产力[4](P1)。从民族交往的角度看,交通像一双无形的手,通过不断延伸的道路,把沿线的民族连接起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在明代,广西的陆路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通往外省的道路如与云南、贵州、交趾的陆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畅通,省内以桂林—柳州—南宁驿道为中轴线,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王士性在桂北地区的大溶江江口设怀远城,“将江中所过板税之,岁得百金,可备公费”,此举是为了获利补贴开销,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大榕江“上通楚靖,下达柳象”水路繁忙景象。他还记录了从桂西通往省外的陆路交通线:“一路可通贵州,一路通云南,一路通交趾。其通贵州者,乃由田州横山驿八十里至客庄驿,五十里归洛驿,一百二十里往泗城州……一百二十里安隆长官司。”[2](P117)贵竹路由奢香土司开设,后因其割据受阻,这条官路修建的目的是使有事之日不单靠贵竹一路,虽也受到土官阻挠而未完全修成,但却是朝廷拓展桂西与邻省交通的重大尝试。桂西和桂中多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不便。以红水河为例,高峰夹岸,河床深切,河面狭窄,不利于航行,对外交通十分不便。清代时“南丹不通舟楫,山路崎岖”[5]。交通的不便,自然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经济发展亦是缓慢。
府江在明初是“林木翳暗,瑶僮执戈戟”“劫商船夺盐米之地”,到万历年间,韩绍义“召商伐去沿江林木,开一官路,令舆马通行。平乐抵昭潭二百里,昭潭抵苍梧界三百三十五里”,修成后,不仅使桂林至梧州的陆路交通新增了一条坦途,而且瑶僮“种田输租”,这表明了随着交通的发展,沿线壮瑶民族已经被纳入封建经济体系当中,承担了纳赋义务。万历二十一年,广西巡抚又责令平乐、梧州二府参政冯时可、郭宗盘、苏浚等人分段修整桂林至梧州道路,让府江成为连接桂林与梧州最便捷的交通要道。明代盐商在平乐城南骆家桥建祠,“副使陈应春、天启间知县郑圭以、副使韩绍、中丞蔡应科同祀。蔡开江韩开道陈通商,皆有功昭州”[6]((P52),此可为证。
大藤峡地区,即今武宣、象州、贵港、桂平、平南等地,境内陆上道路艰险,黔江穿流经过。聚居这一地区的瑶壮人民掀起了反抗封建压迫斗争,控制了大藤峡。成化年间,韩雍镇压了大藤峡瑶族人民起义,改名断藤峡,以武力打通了黔江、浔江水道。不久,瑶族人民又起来斗争,再次将航道阻断。正德年间,总督陈金在镇压起义之后,实行怀柔政策,与瑶民约定:“商船入峡者,计船大小,给之鱼盐”[7],瑶民则保证船只安全通行,瑶民遵约,航路畅通一时。后因商船多不践约,导致航运中断,直到嘉靖年间瑶族起义被彻底平定后,柳州至梧州的水上交通才完全恢复。此后,黔江、浔江一直是广西境内最繁忙的水道。
虽然统治者开凿道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军事统治,但客观上却打通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有利于先进文化在广西民族地区的传播,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进步。
二、王士性眼中的广西地区民族关系
明代时,广西的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很复杂,王士性对此予以了关注,而且指出了区域的差异。
第一,广西各地的土司势力不一。
1369年广西行省设立,1376年改称广西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州四十有八,县五十,长官司四”[8]。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桂东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壮、瑶、汉共同生活。桂中则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杂居。桂西以壮族为主。为此,土司制度多在桂西和桂中地区实行,庆远府、南宁府、太平府、思恩府、镇安府、思明府等均是土府,下辖土州土县。桂东则以流官统治为主,明中叶以后,桂林、平乐、梧州和柳州四府已无县级以上的土官。
按明制,土司受流官牵制,但是广西的土司却与云贵土司在权势上有所差别,“云、贵土官各随流官行礼,禀受法令,独左、右江土府州县不谒上司,惟以官司文往来,故桀傲难治,其土目有罪,径自行杀戮。”[2](P114)土司往往不服王教,经常械斗,派流官去调解,“因不谙夷情,言语不通,往罔克济。”故平息纷争也只能靠当地势力更大的土司调解,明孝宗对“广西土官僻陬遐壤,阻远声教,一有忿争,辄相仇杀”的状况颇感棘手,对思恩府的土司起的争执,先前是“差思恩府岑瑛抚讲”,后因岑瑛去世,故改选“素有才力,为本类所信服”的镇安府知府岑杞、东兰州知州韦祖浤“往彼地方审其事机。”[9](P66)同为土司之地,但桂西和桂中的土司势力又不一。“右江土州县据险、法严,土民无如其官何,而官抗国法。左法土州县官畏国法,然势弱,往往为土民逐驱弑逆,而官又无如民何。”而且土司掌握的土兵强弱亦不一,“右江土兵喜于见调,调土兵,人给行粮俱为土官所得,兵自齐粮以往,且献名倍役者之数,以规粮给,即岁额戍守之兵,亦残衰不堪用”,“左江兵弱,更不堪调。”[2](P114)何桂西和桂中同为土司统治地区,民风却不同,土司势力的强弱不一呢?因本文篇幅有限,留待于学者的深入研究。
第二,广西各府的民族居住情况不一。
明朝在广西实行卫所制度,卫所主要分布在沿江重要据点。省城桂林是卫所最多的地区,除有桂林三卫,周围还有全州等六个千户所,大量来自湖广和南直隶、江西等地的士卒在明初平定广西后就留戍桂东北,桂东北日渐成为汉族聚居地。梧州随着成化年间后两广总督军门常年驻扎此地,大量广东籍士卒云集,也形成了一个移民集中区。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起义最频繁的地区,卫所分布较密集,除了有柳州卫、浔州卫外,还设有来宾、迁江、贵县、象州等守御千户所。这些卫所移民主要集中在沿江一线的城镇附近,对桂东和桂中的民族人口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桂西属于土司管辖之地,卫所分布较少,这些少量的汉族军事移民进驻壮族聚居地后,呈孤岛状分布。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广西各府的民族居住情况发生了变化,桂东开始向“民”“夷”各半的情况转变,王士性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