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盈余管理方法与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盈余管理方法与识别
摘要:盈余管理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正确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决策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但在我国由于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不当使用,它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它降低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可靠性,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成为阻碍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1 盈余管理的内涵
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大,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成为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它的真实性、公允性直接关系到各方的利益,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主要有“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看法。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在他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这也可称为“会计政策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拍在1989年曾发表过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价》,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这是一种广义的
“披露管理”的概念[1]。
本文认为,在我国尚不发达的证券市场环境下研究盈余管理,第一个概念更适合些。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根据所确立的概念,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和董事会。
前者的动机是报酬最大化,而后者的动机则是财富最大化,但他们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是由他们的合力所决定的[2]。
(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
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节和控制,而且还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法律、法规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方法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改变,交易的创造等。
(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利益最大化,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管理当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种会计政策和会计计量方法[3]。
2 盈余管理的特征
(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例如企业的整个生命期,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
(二)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4]。
在盈余管理研究中,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
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
(三)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5]。
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
(四)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
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
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6]。
(五)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
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
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
我们也应注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复杂[7]。
3 盈余管理方法和目的
会计准则范围之内,为处理业务和编制财务报告,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在各种政策和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并作出判断。
管理当局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判断去影响或改变财务报告,这些判断中包含会计判断和其他管理判断。
首先,管理者对于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大量未来经济事项必须作出判断;其次,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管理者必须在公认的会计方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处理方法。
管理者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判断,必须自主决定一些费用的发生时间。
最后,管理者必须对公司的诸如企业联合、租赁合约以及权益性投资等交易作出决策,这些决策也给管理者提供了判断的空间。
简而言之,盈余管理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利用应计制中存在的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安排交易发生或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盈余管理[8]。
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
自身利益有许多方面,一般地,企业管理当局会在资本市场回报、管理层收购、所签订的合同以及在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在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股票初次发行(IPO)和配股资格,减少纳税,避免被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摘牌,都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达到其目的。
例如为了发行新股或配股,企业管理当局一般会利
用各种判断提高企业价值[9]。
参考文献
[1]Paul Horizons.JamesM.Wahlen.Areviewoftheearnings Management 1iteratureanditgim Plieations forstandardssetting.AeeountingHorizons.2008.
[2]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9,(12).
[3]陈小悦.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7,(1).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M].2008,(9).
[5]瓦茨,黄世忠.实证会计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M].2009,(7).
[6]刘妹威.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82.
[7]石本仁.浅论盈余管理[J].四川会计.2007,(11).
[8]朱红军.试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类型[J].上海会计.2008,(12).
[9]于东智.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