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学说的生物学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反射学说的生物学应用动物看到和嗅到食物即流涎、产生唾液和胃液的“心理性”分泌,这一现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馋得流口水”。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馋得流口水”这一现象呢?原因就是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动物的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无唾液分泌)
的条件反射。在机体生活过程中,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建立,而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条件反射发生了消退,又有一些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这样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适应。
二、条件反射的生物学作用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条件反射学说具体地、科学地阐明动物机体如何同它的周围环境建立精确的相互关系,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根据对生命活动的不同剌激信号,决定其行动,产生精确的反应,使动物机体本身更适应于生存环境,生存下去。
三、条件反射的具体应用
巴甫洛夫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
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极大地扩大了动物机体的反射活动范围,增加了动物活动的预见性和灵活性,从而增加了动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论在畜牧实践、兽医临床及驯兽等方面的广泛的应用。可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如果说无条件反射是某种有机体全体成员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天生的反应,那么条件反射则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是有机体个体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而言,条件反射是进化上最高级、最年轻的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