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说课稿【九上部编语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次孤独之旅,通过这次旅行,作者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一些人生道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适当的例子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这些道理涉及到人生、人性、情感等方面,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适当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曹文轩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小结: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8)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8)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之旅,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的人生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生的孤独之旅,理解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真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寓意人生的孤独之旅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真谛。
4.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孤独之旅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物:_______情节:_______寓意:_______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和流利性。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研活动说课稿课题:《孤独之旅》重难点处理方法重点: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预设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以问题引领整体感知课文。
教法学法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自主合作探究流程及活动设计一、贴近生活,走进文本作者简介,《草房子》,故事链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要求: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在6分钟内读完课文。
思考:1、写一句感受最深的话。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跳读课文,感受孤独1、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找出句子并分析。
2、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
3、文题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四、再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评价设计1、语言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分值评价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层次实行由低到高分值递增。
3、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课时目标,设计适量的具有层次性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教材结构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设置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把握“孤独之旅”的含义;3.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短篇的小说,长篇阅读起来会稍有难度,时代久远,对于主题的理解理解太难,教师适当引导。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孤独之旅》 说课稿 (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人生孤独历程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人在面对孤独时的恐惧、无奈和坚持。
课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的种种挫折,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孤独、成长等主题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小说文本的解读能力较强。
但面对这篇抽象、内涵丰富的小说,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孤独之旅,从而产生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孤独历程,了解小说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心理,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树立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孤独历程,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难点:深入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丰富的象征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情感共鸣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小说音频、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孤独历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象征意义。
4.说课: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启发。
5.情感共鸣: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对孤独的认识和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人公:XX•孤独历程:1. …… 2. …… 3. ……•成长:1. …… 2. …… 3.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分享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
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说教材《孤独之旅》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有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有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及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所写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仍然利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少年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挑战。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材中的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情节引人入胜。
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的经历充满了波折,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
杜小康从一个幼稚、脆弱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男子汉,他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再者,主题深刻。
文中所探讨的孤独与成长的话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二、说学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孤独和成长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困惑。
在这个阶段,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孤独,勇敢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文中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而且,学生们的生活经历相对有限,可能对杜小康的遭遇难以产生完全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坚强意志,从而激发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成长历程。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孤独的内涵,以及孤独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7)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7)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之旅,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不断追求、坚持信念的过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但他们在面对一些抽象的、深层次的情感描写时,仍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的坚持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体会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孤独和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心理过程。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孤独和困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之旅,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也开始逐渐深入。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理解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分享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看法,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者的孤独之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
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
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题目解读
想一想 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
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 的含义。
指杜小康离开同学、学校,失去了充 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的一段寂寞孤独的 放鸭生活。
指主人公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在他的成 长中“孤独”始终渗透在其放鸭的全部生 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 茫然恐惧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 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 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 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 学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 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 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一落千丈: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人物 杜小康
环境 失学后 孤独 艰苦的环境
(鸭群 芦苇 荡 暴风雨)
情节 开端:失学离家 发展:孤独行程 高潮:风雨寻鸭 结局:少年长大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情感变化 人物成长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变化一:另一番境地?
➢ 杜小康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 ➢ 杜小康有一年四季的衣服。 ➢ 杜小康成绩优秀,一直是班长。
家底最厚实
一落千丈
变化二:未知的前方?
➢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 四周只是草滩或洼地,已无一户人家。 ➢ 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草房子》
就《草房子》中自己感受最深一位少 年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读后感。
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这篇小说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磨难,以及在孤独中逐渐坚强、成熟的心路历程。
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也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困难,但对于孤独的体验和理解还相对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孤独,理解孤独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2)学习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孤独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在孤独中成长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坚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2)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孤独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孤独对人生成长的价值。
(2)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单之旅》讲课稿一、说教材《孤单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景长的小说,比较吻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经过描绘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感情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露了挫折能促使人快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单之旅”的含义不只是指杜小康跟从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单、孤独、惊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单、孤独、惊慌到坚毅,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构造初步: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觉。
热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碰到狂风雨的情形。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经过故事情节的奇妙剪裁与布局,揭露了文章所反应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劫难、挫折教育实行的必需。
●环境描绘环境描绘的段落主要有:第9 段,第 12- 13 段,第 21 段,这些环境描绘强化了孤独的气氛,加强了杜小康的惊慌不安的感觉;第24- 25 段,描绘了一幅优美、安静的画面,示意杜小康的心理渐渐趋势沉静,但关于将来漫长的孤单,他仍旧感觉惊慌。
第36 段写狂风雨中的情形,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使杜小康思想转变的一个要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快速地成长起来。
第47 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单”这个境界,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绘描绘杜小康成程的:如第11 段,写杜小康最先面孤单和面不行知的将来的茫然。
第21 段,面更为孤单的境,杜小康心中的惊慌与胆寒。
再如第 29-31 段,孤单中的人越孤单,并逐化成一种精神上的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而且种意一便不行抑制。
第 38、43- 46 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的程。
他敢于在暴雨中单独找失散的群,没有惧怕,烈的任感使他能肩负困苦、孤单的侵。
第48 段,更是明地揭露了杜小康的成,“他得自己忽然地大了,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和困惑,以及他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
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种种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抗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感受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探讨“孤独之旅”这一主题,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内容、人物心理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孤独的多重含义及其在人生旅途中的价值。
以下是本次课程的详细说课稿。
首先,我们将从文本的背景入手,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通过逐段阅读,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孤独之旅中的“旅程”象征着人生旅途,而“孤独”则象征着个体在人生路上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在人物心理分析环节,我们将重点讨论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通过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从最初的迷茫和不安,逐渐转变为接受孤独并从中获得力量。
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作者对孤独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孤独在人生旅途中的价值。
通过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孤独并非全然消极,它同样可以成为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环节,我们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孤独的看法和经历,以促进课堂的互动和深入讨论。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要点,包括文本的主旨、人物心理的变化以及孤独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孤独的短文或进行一次关于孤独的小组讨论,以巩固学生的
理解和思考。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孤独这一复杂的情感,认识到它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在孤独中找到自我和力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教材内容。
这是一篇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的散文。
通过对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和思考,展现了其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困惑、挣扎和成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孤独之旅》,使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困惑,理解其在困境中不断追求和挣扎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孤独和困惑,以及如何在困境中追求和挣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教案等资源,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关注文章主题和情感变化。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解答疑难问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成长过程中孤独和困惑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孤独之旅》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我说课的课题是《孤独之旅》,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有章可循【析教材】《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恐惧、孤独到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有理有据【析学情】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是语文基础,通过本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小说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知识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学能帮助孩子把握主题。
有的放矢【说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我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重点)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重点)4、理解小说的主题,感悟孤独中的成长。
(难点)独辟蹊径【说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演读、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主,配合老师适时点拨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课前我会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预习并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情景设置:本学期下旬,学校将开展主题为“闪耀青春·拔节生长”的艺术节展演活动。
我们班准备选用《孤独之旅》作为脚本,改编为舞台剧。
班级内需要编剧、导演、舞美以及宣传四个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编剧:梳理故事脉络,拟定剧幕名称导演:把握心理变化,挑选剧本演员舞美:赏读环境描写,设计舞台背景宣传:创写宣传海报,激励少年成长各位电影人,我们一起出发创造吧!(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二)任务一:梳理故事脉络,拟定剧幕名称(5分钟)将这篇文章搬上舞台,作为编剧你需要先分剧幕梳理出具体的情节。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课件
品
四 品读语言,感悟孤独
读 语
言
(四)合作交流:赏读其余两句话
1.“还是分头去找吧”
你读出了个怎样的杜小康?
2.关注第 44-48 自然段,赏读句子: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
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 么的明亮。
第二 部分
说学情
说 学 情
虽说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 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对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故事 情节分析应不算难,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并 不太成熟,对本课中涉及的“孤独”这一心理并没有深切体 会,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 主旨,感悟成长,明白“孤独”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说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孤独心理,收获成长体验。
第四 部分
说教法与学法
说 教 法 学 法
根据文章的特色和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 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简述故事】
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 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 成长。
三 跳读课文,感受孤独
速 读 课 文
找出直接描写杜小康心理 的句子或词语,思考:杜小 康在不同时候心理产生了怎 样的变化?
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主要内容,体味和斟酌 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 的意义和作用。
赏
读
品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名篇,通过对一只鸟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鲁迅的一些其他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只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鸟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深层含义 - 社会反思人性关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进行。
对于作业,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孤独之旅》说课稿说教材《孤独之旅》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有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有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及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所写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仍然利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
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学生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单元教学目标:作为小说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
说教法、说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学案导读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指导法、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二)学习方法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地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
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
说教学过程:一、谈“孤独”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体现孤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感受。
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板书:孤独之旅)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
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三、精读课文,重点分析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
“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
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
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四、延伸拓展总结主旨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
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
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
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五、课后练笔:在你的成长路上有没有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
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曹文轩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失学离家(开端)→孤独行程(发展)→风雨寻鸭(高潮)→少年长大(结局)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主旨: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