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合集下载

孤独之旅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孤独之旅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孤独之旅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并为下一篇反映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

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积极的人生态度。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研活动说课稿课题:《孤独之旅》重难点处理方法重点: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预设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以问题引领整体感知课文。

教法学法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自主合作探究流程及活动设计一、贴近生活,走进文本作者简介,《草房子》,故事链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要求: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在6分钟内读完课文。

思考:1、写一句感受最深的话。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跳读课文,感受孤独1、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找出句子并分析。

2、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

3、文题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四、再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评价设计1、语言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分值评价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层次实行由低到高分值递增。

3、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课时目标,设计适量的具有层次性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教材结构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设置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把握“孤独之旅”的含义;3.品味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短篇的小说,长篇阅读起来会稍有难度,时代久远,对于主题的理解理解太难,教师适当引导。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孤独之旅》 说课稿 (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孤独之旅》 说课稿 (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人生孤独历程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人在面对孤独时的恐惧、无奈和坚持。

课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的种种挫折,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孤独、成长等主题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小说文本的解读能力较强。

但面对这篇抽象、内涵丰富的小说,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孤独之旅,从而产生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孤独历程,了解小说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心理,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树立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孤独历程,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难点:深入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丰富的象征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情感共鸣法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小说音频、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孤独历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象征意义。

4.说课: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启发。

5.情感共鸣: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对孤独的认识和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人公:XX•孤独历程:1. …… 2. …… 3. ……•成长:1. …… 2. …… 3.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分享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孤独之旅》说课稿1第一说教材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再次是教学目标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浏览课文,抓住__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能力目标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特别对正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所以我将)(3)情感目标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__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之旅,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也开始逐渐深入。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理解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分享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看法,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者的孤独之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

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

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和困惑,以及他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

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种种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抗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感受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内容《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学习。

课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乡背井,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的生活故事。

着重描绘一个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

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重点:1、明确文章的明暗两线,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

2、把握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难点:掌握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具备了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

但在《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中,学习的重点是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学生对这种写作手法还比较生疏,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悟、体验。

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品析语言,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环境等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学生生活,领会杜小康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法和学法(一)教法设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一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

《孤独之旅》的说课稿《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文章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讲述了主人公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法本堂课通过整体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朗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的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3、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

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点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1、《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

2、这篇小说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家庭变故后,随父放鸭,历经磨难,逐渐成长的故事。

3、教材地位:本文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学生理解成长主题和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说学情1、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但对于小说中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13 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 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艰辛与美好,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32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珍惜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 分析杜小康的形象,理解其成长的意义。

12 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2、教学难点21 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

22 理解孤独对成长的特殊意义。

五、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和语言魅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初步感知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圈点批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以成长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入课题。

12 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2 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31 找出描写杜小康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变化。

32 小组讨论杜小康成长的原因和表现。

33 教师引导总结杜小康的形象特点。

4、探究环境描写41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作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名篇,通过对一只鸟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鲁迅的一些其他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只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鸟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深层含义 - 社会反思人性关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进行。

对于作业,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文 找 出 这 四 句 话 在 文 中 的 位 置 ,并 找 到 与 之 对 应 的
表 现 杜 小 康 说 话 时 心 理 的 词 句 ,完 成 表 格 。
杜小康说的话
表现杜小康心理的关键词
我 不 去 放 鸭 了 ,我 要 上 岸 回 家 。 茫 然 、 恐惧
我要回家…
害怕、注满孤独
还是分头去找吧。
第 一 环 节 :激 趣 导 人 ,走 近 “孤 独 ”。
由 “过 去 的 杜 小 康 ”人 手 ,讲 述 杜 小 康 因 家 境 衰
败 只 好 随 父 亲 去 放 鸭 谋 生 的 故 事 ,引 出 课 文 《孤 独 之
旅 》。
设 计 意 图 :以 讲 故 事 的 方 式 导 入 新 课 ,开 门 见
山 ,通 过 引 导 学 生 读 课 文 第 1 自 然 段 ,直 接 导 人 对 新
课 《孤 独 之 旅 》的 学 习 。
第 二 环 节 :略 读 全 文 ,感 知 “孤 独
以 “现 在 的 杜 小 康 ”为 切 入 点 ,用 P P T 以 表 格 的
形 式 出 示 文 中 杜 小 康 说 的 四 句 话 ,引 导 学 生 通 读 课
第 三 环 节 :精 读 课 文 ,走 进 “孤 独 ”。
指 导 学 生 再 次 阅 读 课 文 ,在 上 一 环 节 出 示 的 表
格 中 新 增 任 务 栏 ,引 导 学 生 找 出 描 写 渲 染 杜 小 康 心
理 的 景 物 、神 态 、动 作 的 词 句 ,进 一 步 体 会 杜 小 康 心
1. ( 芦 荡 )如 绿 色 的 浪 潮 直 涌 到 天 边…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分 析 :“围住”是 密 不 透 风 的 隔 离 , 隔 离 则 产 生 了 孤 独 感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 传神地表现了杜小康当时的心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精品课件
说教材: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 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 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 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 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 《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 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 鸭生活由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 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 白中饱含真情 。
1)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2)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3)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 就人。 4)人定胜天。 5)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 :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 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 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 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 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 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 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 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 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 热的鸭蛋!
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 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 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 垫。)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 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 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 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 样?(勇敢、坚强。) (3)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 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成长的艰辛与美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勇气。

《孤独之旅》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段孤独之旅中所获得的启示。

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展示了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成长的疼痛与美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深层次主题,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孤独之旅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难点: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深层次主题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主题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长主题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互相启发和借鉴。

4.分享与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全班学生共同学习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4)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他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课文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培养学生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实物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象征手法。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文章。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孤独、迷茫–成长、启示–旅程、天空、鸟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3年孤独之旅说课稿_1

2023年孤独之旅说课稿_1

2023年孤独之旅说课稿2023年孤独之旅说课稿篇11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2重点难点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孤独之旅》(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__内容。

1.__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__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__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__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理情节:离家牧鸭—行进途中—到达终点—牧鸭生活—鸭子下蛋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
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
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

如:“芦苇如绿色的
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有一句脍炙
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
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

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
杜小康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生动
恐慌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芦荡传神
孤独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意味
坚强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
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

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

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