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电影(电影理论课程课件)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PPT课件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5db6e85727a5e9856a61ec.png)
主侣 》
60
(1929)
.
发二 展国 趋内 势外
研 究 及
2021/3/12
《一条安达鲁狗》
该片是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中出 现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代表作。
影片无任何情节,只有一组组无 逻辑无理性的镜头,以及奇特怪诞形 象的不谐调接合:男人想去拥抱他渴 望的女人,却被系着南瓜的长绳绊住; 一只死骡子血淋淋地堆在钢琴上
3: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
7
2021/3/12
四.项目目标和主要特色
目标:这一电影美学流派——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其代表性的理论家有拉康,路易博德利和麦茨,和 其理论观点都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 释电影和探索电影的发展。
主要特色:精神分析对于电影的作用主要是来探讨 其观影者的心理,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绪状况。
5
2021/3/12
《贝壳和僧侣》
本片以超现实的手法刻画一个 迷上将军妻子的牧师,身负神圣的 职责却挣扎于对性的欲望,而产生 奇异的幻想。
6
2021/3/12
三.研究的实施方案
1: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 意识活动和性心理。
2: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即 “文本的欲念”。
2
2021/3/12
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家
3
2021/3/12
究为提思学伊义家 电西出想轨德语雅年 影方的界道精言克代 系现重的”神学拉末 统代要广,分为康期 的电心泛引析依力, 立影理重起学据求法 论理学视欧纳,以国 依论概。洲入把结心 据中念拉大“弗构理 。研成康陆科洛主学
4
·
·
义路 杜
《电影精神分析》课件
![《电影精神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dbb1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2.png)
应用实例分析
1
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心理学
元素
电影《致命魔术》的精神分析解
2
探索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认同。
读
通过分析角色行为揭示隐藏的欲望和冲
突。
3
电影《色,戒》的不同精神分析 角度剖析
解读角色情感、欲望和社会压力的关系。
电影《简·爱》的双重自我发展分
4
析
探讨主人公在寻找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内 心挣扎。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推荐
《精神分析导论》、《梦的解析》、《性学三 论》等。
电影与心理学研究相关文献推荐
《电影和梦的解析》、《电影与无意识》等。
结束
思考题:在你最喜欢的电影中,有哪些潜在的精神分析元素?
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
无意识、潜意识、自由联想 等。
电影与精神分析的关系
1 电影的生命力
通过情感共鸣与观众产生充分的情感交流。
2 电影中的潜意识符号
通过象征、隐喻和符号来传达深层次的信息。
3 电影与幻想的关联
电影创造出幻想世界,观众在其中投射自身 的欲望和冲突。
4 精神分析对电影解读的启示
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深入挖掘电影背后的心 理层面。
《电影精神分析》PPT课 件
电影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电影作品中的潜在心理层面。通过深入分析电影中的 符号、情感和无意识等元素,我们可以揭示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及其与人类心 理的关系探索个体心理的理论和 方法,揭示潜意识驱动力。
精神分析的历史和发展
起源于佛洛伊德,对心理学 产生深远影响。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e1d45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0.png)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一、精神分析学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的范畴涉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四个主要观念1.人的本质。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三个层次:本我(即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的关系为:本能冲动引起的内驱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神经症。
2.无意识领域,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3.梦的运作4.性欲说。
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
二、雅克·拉康雅克·拉康的学说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做了继承,又对其进行了修正甚至改写,并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镜像阶段论。
拉康认为一个人在成长中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过程。
根据实验,6到18个月的小孩被抱到镜子面前,没有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而只是把这个镜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之后他会因为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而充满欣喜,开始迷恋自己的镜像。
婴儿对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因而进入了想象。
这样的,但是主体的真正形成是在婴儿进入象征界之后,当婴儿成长到4岁左右,他还要经历第2次通话才能形成他的象征者,二次通话是婴儿经历,呵呵,迪普斯情结的阶段,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利益重要理论是它的主体结构理论,他认为一个主体需要是再解想象界象征解三个层次构成的三个层次,就随着人们的成长逐渐发展。
I want to嗯,同时又中重叠与并存在于主体内。
是在线的中的个体,还只是一个非主体的存在,偶像相接是一次通话的结果,象征戒指的时候自动化的结果,这次通话有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完成幼儿季节即按照男女性别来决定自己的身份结构,自己的人格同时又在一个象征与语言的符号世界中,参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模型建立主体与社会的关系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是运用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来研究电影现系的到是运用精神分析的盐源埋机想为法来下究比影现系的理论流源。
精神分析与电影(电影理论课程课件)
![精神分析与电影(电影理论课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1b6606f78a6529647d53e8.png)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
拉康理论对于现代电影的影响 A.电影是一种想象的镜子。 电影是一种想像的建构,迎合个体内在的欲望 和需求。而这种个体最初自我心灵的构成是由语言 /文化而来。 或者说,电影的叙事与主体内部的想象叙事同 构。 拉康学派的影评人认为,观众和银幕的关系即 观影的活动,可被视为代替了一种想像的状态:对 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欲求;解除我们自身的现实匮乏 感、分离感的欲望:
•
19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 论家就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 自于力比多的精神分析学观念,把电影特 性说成是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把现实中 受到压抑的欲望转移到自己幻想中的形象 上去 以白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暴力、色情、凶杀、 渎神、恐惧等. ,
• •
提示: 所谓力比多的升华,具有两方面意义: A 艺术创作主体也可以从中获得力比多的升华 B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艺术游戏,获得了力 比多的升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放牛班的 春天》
精神分析相关电影
《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 《歌西卡》犯罪心理学 《美国精神病》双重人格 《钢琴教师》性心理变态 《美丽心灵》偏执性精神分裂 《记忆碎片》失忆症 《蓝丝绒》心理扭曲 《雨人》自闭症 《本能》性与暴力 《沉默的羔羊》变态心理
• •
1.“我”的主体性建构: 电影叙事在我们面前展开,彷佛是由我们控制 的;我们似乎组织着我们所见的世界。它并且顺着 我们的意思发展;让我们产生幻觉,认为我们创造 了银幕的世界,它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 2.主体置换: • 电影主观镜头让我们透过角色的双眼来看,使 得观众对银幕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因此某种意义 上,我们“成为了”主角,纵使是幻觉,但这种心 灵的身分转换减轻了我们的不安,赋予我们在外在 世界生活中无法享受的完整性。
精神分析与人本的完美结合电影解析PPT资料(正式版)
![精神分析与人本的完美结合电影解析PPT资料(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b59eed0740be1e640e9aa1.png)
精神分析疗法
移情 反移情 强迫性重复 新精神分析: 1、客体关系 2、自体心理学
现代精神分析的病理心理学分析
依恋理论 正常丧失 不正常丧失
正常丧失
断奶 妹妹或弟弟的出生
不正常的丧失
6.家庭内部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的死 亡等等
反移情 移情
负性移情:当事人对咨询师有敌意的感情的 家来庭访内 者部(成求员助如者父)母将、自兄己弟过姐去妹对的生死活亡中等某等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互补性反移情:咨询师认同当事人客体表象时候的情感反应。
移情 来个访案者 反(复求出助现者同)样将的自行己为过表去现对,生以活至中困某扰些了重个要案人的物现的实情生感活或。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移互情补是 性弗反洛移依情德:最咨大询的师发认现同之当一事。人客体表象时候的情感反应。 父来母访表 者象((求部助分者客)体将表自现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正性移情:当事人对咨询师有正向的感情如 父母表象(部分客体表现)
父家母庭表 内象部(成部员分如客父体母表、现兄)弟姐妹的死亡等等 互这补与性 咨反询移员情本:身咨生询活师情认况同有当关事,人或客者体他表在象咨时询候互的动情过感程反中应产。生了特殊的情绪,这样的过程就是反移情现象。
强迫性重复
个案反复出现同样的行为表现,以至困扰了 个案的现实生活。而对此重复行为,个案无 法控制。
我们需要运用过去的经验作为模式来理解现 在的问题
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需要重现过去,以便处 理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情感上的痛苦
谢谢观看
来一访致者 性(反求移助情者:)咨将询自师己认过同去当对事生人活自中体某表些象重时要候人的物情的感情反感应或。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互这补与性 咨反询移员情本:身咨生询活师情认况同有当关事,人或客者体他表在象咨时询候互的动情过感程反中应产。生了特殊的情绪,这样的过程就是反移情现象。
影视美学6电影的精神分析
![影视美学6电影的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9f7b5faeaad1f346933ff8.png)
? 俄狄浦斯情结 ? 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 ? 阳具妒忌Penis envy
5
俄狄浦斯情结
? 每个人都经历过对父母有性欲的阶段,男孩 对母亲有爱恋,女孩对父亲有爱恋。
?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男孩渴望对母亲有依恋 及性欲,希望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感情。 但是他们惧怕父亲的报复的心理导致他们否 认对母亲的爱恋,认同父亲的雄性角色,让 自己的爱流向家庭之外,将自己的兴趣指向 其他女性。
? 逃避(avoidance):拒绝面对令人烦恼的 对象,因为这些对象与潜意识的性欲或攻击 冲动有关。
14
? 否认或否定(denial or disavowal):从 意识中隔离或沉溺于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拒 绝接受产生焦虑的现实状况。
? 执著(fixation):由于曾经的创痛经历而 引起对某物的执迷或过度依恋。
24
? 4、二次加工(secondary revision) 指梦的工作对梦境进行修饰。这一修饰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避开超我与自我的审查机制, 保证睡眠;另外,由于浓缩、置换以及具象 化、视觉化的方式,梦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杂乱无章的,二次加工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 是使梦中的“情节”相对的统一流畅,具有 某种可理解性和逻辑性,而不是纯粹的混乱 和混沌。
潜意识
?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之一——潜意识 ? “你心中的事物并不等于你意识到的事物。
某事是否在你心中,与你是否听到该事完全 是两码事。”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 压抑(repress)
2
? 迪希特(Ernest Dichter),动机研究领域 的创始人。
? 动机研究的目标是发觉潜意识,假设潜意识 是人们行为的真正动机,使制造上及其他人 能更好地塑造人们的行为。
4精神分析批评(电影学)
![4精神分析批评(电影学)](https://img.taocdn.com/s3/m/f2ff3f37580216fc700afd89.png)
3
4
• 第二节
• •
从弗洛伊德到荣格
• A.从弗洛伊德开始
1.艺术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饿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 • 力比多的缓释方式有多种,艺术家不同于 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能够通过艺术创作 来满足这种欲望,并且升华至“美的享 受”。
27
1.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 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 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 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 水面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 露出来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 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 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30
31
•
阿妮姆斯(animas)。阿妮姆斯是女性 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 想化的男性形象。那就是英勇强悍、聪明机 智、才华横溢、体格健壮。对一个女性来讲, 否认她的男性倾向,就是否认她精神生活中 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 一个过分强调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样是不幸 的。 • 如:《人鬼情》1.2.3.
28
•
人格面具(mask)。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 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 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 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 如电影 • 《有话好好说》
29
•
阿妮玛(anima、内我)。这是男性 心理中女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 性的某些性质,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必 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气质在人的意识 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 而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 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 那么,他的无意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 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 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 • 如《千里走单骑》中老人与孩子的关系
第十讲 电影与梦: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第十讲 电影与梦:精神分析电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df595227284b73f3425020.png)
[注释] 《情书》剧情:渡边博子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当在 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她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 的情书。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后来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 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中了 解恋人的另一面,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 腔柔情……
二、精神分析与影视作品
2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几个层面
a
原版弗洛伊德,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俄狄浦斯情结”
[注释]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解开重重误会,证实了他之前被预言的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后刺瞎自己的双眼。
二、精神分析与影视作品 c
特定的电影构图:画框中的画框
(1)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在“画框中的画框”时,是一种电影的着重符号, 为的是突出人物。(《孩子王》片段、《打开心门向蓝天》片段) (2)镜框作为画框中的画框——照镜子的人与镜中人同时出现在画面上, 呈现主人公的内心交战,精神分裂。(《花样年华》片段) 从镜中像摇出照镜人——从虚幻内心世界走向真实 从照镜人摇到镜中像——沉湎心理的幻像之中
[注释] 美国康奈尔大学艾布拉姆斯教教授作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 之作。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 和“客观说”。另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
精神分析与电影
![精神分析与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a28f6f12b7360b4c2e3f648d.png)
【精神分析与电影】猎人的夜晚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上帝。
科学带来了科技的发展,机器满足我们对物质的追求。
人类多少以为可以就这样走向理想的生活,到达一个由科学的极至发展带来物质的完全满足以致精神的彻底安逸的乌托邦状态。
于是我们遗弃了上帝,因为战争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另我们对上帝彻底的失望了,人们甚至已经不会在失意的时刻询问上帝在何处,人们厌恶上帝,——那些战争和剥削常常就是打着上帝的名号。
然而,战争并没有就此成为历史,科技的应用让它进行起来更彻底;剥削也没有被科学的进步消除,在工厂里冰冷的机器面前,劳动者更是成为了劳动的附属品——就是说劳动者不但在经济上被剥削,还在机器渐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活动中失去了尊严。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身处人群感到孤独,面对世界倍觉无助。
在我们遗弃上帝的同时,上帝也遗弃了我们。
电影部分Charles Laughton独立执导的唯一一部影片,是1955年上映的The Night of the Hunter (猎人的夜晚),IMDB有8.0的评分,被誉为黑色电影和Cult的经典。
剧情类似童话,父亲Ben抢劫杀人得来一万元,被捕前藏于女儿的布娃娃里并嘱咐儿子John许下两个承诺:保护好妹妹Pearl和严守钱的秘密。
父亲被判绞刑。
母亲Willa孤独的抚养着两个孩子,并且蒙羞于那下落不明的一万元。
一天,一位传教士Harry Powell来到这个家庭,用他满嘴的言辞正义赢得了母亲的心,成为孩子们的继父。
Harry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他由于偷车罪被判入狱,碰巧跟John的父亲同囚室,从Ben的梦话中得知了钱的消息,于是心怀鬼胎来到孤儿寡母身边。
母亲很快被残忍的杀害,沉尸河底。
剩下两兄妹与这个恶魔周旋。
他们最终逃离家乡,乘坐小船顺流而下,来到老太太Rachel Cooper的农场。
老太太收养着孤儿与弃儿,和孩子一起在农场中劳动维生,她收留了John和Pearl兄妹。
正当生活渐渐平静,邪恶的传教士Harry追随而来,他摆出上帝使者的面孔,重施故伎却被Cooper太太识破,最后落入法网。
精神分析与电影
![精神分析与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5b42690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8.png)
精神分析与电影精神分析与电影导言: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它能够通过影像、情节和音乐等元素,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理论和治疗方法,致力于揭示潜意识的运作和解决心理问题。
那么,精神分析与电影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探讨精神分析对电影的解读以及电影对精神分析的启示。
第一部分:精神分析对电影的解读1.梦境与电影精神分析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梦境。
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家来说,梦境是潜意识中深层需求和欲望的表达形式。
电影中也常常运用梦境元素,通过复杂的剪辑、特效和意象,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情感。
例如,电影《盗梦空间》通过梦境追逐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的世界。
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解读这些梦境般的电影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2.意识与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受到意识层面的因素影响,还有潜意识的影响。
电影也常常探讨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在情节展开之间传递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动机。
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心理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电影所传达的信息。
3.儿童时期与电影角色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了儿童时期经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个性和心理问题与儿童时期的经历息息相关。
而电影中的角色往往也受到儿童时期的影响,通过设置角色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根源和矛盾。
例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少年派,在对抗困境时,回忆起童年时的故事,勇敢和智慧得以展现。
精神分析理论为解读这样的电影提供了解释的工具。
第二部分:电影对精神分析的启示1.人物形象与潜意识电影创作中,人物形象常常是设计精心的。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电影能够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这些行为和表现可以作为潜意识的表达,通过分析电影中人物形象的细节,我们能够揭示角色内心的矛盾、欲望和冲突。
2.情节与心理动机电影的情节是安排把观众导入一个个不同的场景和冲突之中。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73425803d8ce2f01662351.png)
影片赏析《沉默的羔羊》
影片分析《沉默的羔羊》
矩形方阵 史塔琳 对立
拯 救
凯瑟琳
间接拯救
野牛比尔
间接 较量
汉尼拔
史塔琳
少女的寻父之旅:史塔琳的少年梦魇 史塔琳=羔羊=凯瑟琳 父亲的早逝造成史塔琳的俄勒克特拉阶
段无法度过
汉尼拔
整个破案过程也是史塔琳的寻父之旅 汉尼拔对“父亲”位置的接管 “父亲”代表着法律与家族秩序
史塔琳的少年梦魇?史塔琳羔羊凯瑟琳?父亲的早逝造成史塔琳的俄勒克特拉阶段无法度过汉尼拔?整个破案过程也是史塔琳的寻父之旅?汉尼拔对父亲位置的接管?父亲代表着法律与家族秩序野牛比尔?比尔童年的创作性体验母亲位置的缺失使其执着于他的俄底浦斯情结使其灵肉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变性的被拒使其由绝望的性倒错者扭曲为性变态者本我与超我的失衡者?破茧成蝶史塔琳的自我拯救与融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飞蛾扑火比尔的无母状态注定其悲剧结局作业?观看电影霸王别姬试以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
将人的性欲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一个能使”力比多“(性力) 兴奋满足的中心。
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 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 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
弗氏精神分析学的得与失
其贡献在于对无意识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对哲学、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社会 学、心理学、医学及文学艺术的广大领 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次级认同是一种对摄影机和放映机所传 送及建构出来的影像的感知行为,让观 众成为梦幻般之无所不在的全知主体, 观众会随著剧情的起伏而被吸引住,接 收到的影像则是来自外部,来自外界的 真实,由於被限制行动及认同摄影机和 角色的过程,使活动的精神能量被传送 到其他的释放途径。
精神分析与电影_想象的表述
![精神分析与电影_想象的表述](https://img.taocdn.com/s3/m/786b348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c.png)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影像、场景、音乐等元素唤起观众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着重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析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载体如何通过想象的表述来传递人们的潜意识和情感。
一、电影和梦境:潜意识的映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潜意识中欲望和冲动的表达,通过对梦境的解析,可以洞察患者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疾病。
类似地,电影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梦境的表达,通过对电影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出观众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心理特征。
电影中的主题、剧情和人物形象常常是对观众个体心理的映射和投射,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自己。
例如,电影《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彼此进行挑战,并通过变魔术来展示出超强的表演技巧和心理操控能力。
影片中黑暗的故事背后,揭示了魔术师心理上的欲望和竞争,以及对控制和权力的渴望。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对掌控力的追求,通过电影的想象性表达,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得以释放和宣泄。
二、电影和情感共鸣:感受的传递电影作为一种强烈的感官体验,可以通过画面、音乐和剧情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精神分析学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认为情感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也是内心冲突和欲望的表现。
电影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呈现出各种情感和情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电影中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也体验到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变化。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悲剧结局。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被剧情打动,情感上与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当两个主角在尾声之时分别面对生离死别时,观众不禁与他们一同流泪,感受到爱情的悲壮和人生的无常。
通过电影的情感表达,观众体会到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
三、电影和梦幻符号:隐喻的表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提出"梦幻符号"的概念,认为梦境中出现的符号和形象是潜意识冲突和欲望的表达。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推荐优秀PPT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推荐优秀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5f2fea844769eae109ed77.png)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创设的意义和原则
而影片中,彼得森大夫正是运用精神分析 法与梦的解析最终帮助男主人公找到问题 的关键的。 在治疗前,最重要的是患者与医生的相互 信任。所以彼得森不停得问他:“你能否 相信我”之后, 彼得森便开始寻问JB记 不记得过去的事,发生了什么。
在宾馆里, 她暗示他“很明显你是一个 医生。”这便是JB的过去,通过这一点, 彼得森大夫开始希望患者能由此回忆出一 些往事。因为哪怕是回想起一点也好,这 样很多记忆都可能全部出现。 包括JB手 上的伤,以及希望他回想,和爱德华大夫 一起乘火车的地点,车票。以及后来在埃 里克斯家里引导他回想去的哪个滑雪场等 等。
大夫,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可以走出这种阴 假爱德华大夫JB的梦中,自己在赌场玩牌,里面都是没有面孔的怪人,赌场里不时有人把印有眼睛的帘子剪成两半,还有一个姑娘亲
吻每个人。 主人公JB的心理疾病的症状
影。此时的爱德华大夫,正好要度假,因 《爱德华大夫》是希区柯克在二战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虽然占据了同类影片
JB小时候因为在下雪天从扶手上滑下造成 自己的弟弟撞上铁栏杆致死,由此长久以 来一直觉得自己杀死了弟弟,心理上长期 遭到不安和愧疚的折磨,导致有了犯罪心 理。于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看到与 这场悲剧有关的事物就会产生生理不适的
反应。
由于小时候的事让JB倍感折磨,让他的精 神十分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状态,患者自 己会产生防御机制,把这些不想回忆的记 忆有意识进行筛选,然后藏在潜意识中, 患防御机制似乎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也就 是说它是以掩饰自我真正的动机,或否认 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行为、记忆的存在 而起作用的,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 使自我免受焦虑之苦的自我保护方法。
心理学电影PPT讲解
![心理学电影PPT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965825610a6f524ccbf85db.png)
• 分析: • 阿姨要去上厕所正好别人来作客,精神不集中造成口误。 • 阿姨表面客套,心中想着上厕所的事——上厕所的优先级(当然)高于招待客
人
在旅游方面的运用及启发
• 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可添加一项梦的记录,欢迎广大旅客写下他们旅游 期间发生的梦境,方便于加强旅游与酒店服务管理与改造。或者自创 梦境体验馆,帮助旅客更深层次了解自己。
• 梦中的意象可以是多个碎片拼凑而成的:张震的脸+王凯的双手+欧巴的腿+马 云的财富=我的男朋友 Angelababy的脸+柳岩的胸+维密天使的腿+关晓彤的年龄=我的女朋友
梦,表达了真实的欲望
口误
• 多数出现原因是由于讲话人精神过于紧张、压力太大或者精神不集 中等情况
•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口误和梦都是潜意识的外在表达,其内容往 往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的反应和写照。
• 身体内部因素:尿床前你梦到你在做什么? • 周遭环境因素:梦见一头巨大的猪踩踏地面引起地震,惊醒发现舍友在尝试
摇醒你。 • 内心欲望因素:春梦、四级梦、空调梦etc.
• 梦,一生经历的拼图(梦的工作过程:凝缩;移置;组装。)
• 梦中的意象从个人的潜意识中抽取:梦到的可能都是“鬼”,但不可能是 “什么鬼”即一切出现在梦中的东西都是已知的,只是奇异的组合让人难以 理解
表着在精神上你已经准备好接受新挑战了。
1.梦见自己 飞起来
2.在公共场合裸体
这个梦表示,你在现实生活中感到非常脆弱,对于自身 的能力感到缺乏自信。
表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很虚弱, 或是失败。牙齿代表自信,如果掉了的话
电影与精神分析
![电影与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05faff04a1b0717fd5ddee.png)
电影与精神分析施玉玲作摘要1960年代电影正式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科目之一,电影开始建立一套属於自己的知识系统,梅兹(Christian Metz)将之命名为「电影学」(filmology),之後电影理论百花齐放,如哲学、社会学、语言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理论,都被挪用来研究电影,在电影理论中也出现许多主义,如结构主义、後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後现代主义等等,电影理论的抽象化,使得电影不再只是单纯如巴赞(Andre Bazin)的质问:电影是什么?本文将探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运用,以佛洛伊德(Lou Sigmund Freud)与拉冈(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主轴,藉由影片中影像与影像、角色与角色等关系,带入鲍德利(Jean-Louis Baudry)、梅兹(Christian Metz)、齐杰克(SlavojZizek)等人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方面的论述。
关键字:精神分析、梦、镜像、认同、电影机制一、前言电影与心灵活动有著特殊的联结关系:相似与模仿(Vicky Lebeau,2004),电影同时模仿了心灵与世界,电影的无声与非语言,使它如想像力般地移动,因此电影有如「梦工厂」(Powdermaker,1950),用来制造错觉与快感,电影也成为一种心灵的记录,将自己的活动、态度、欲望等拍摄下来,而观众把自己的感情和幻想跟电影掺杂在一起,感受强烈的情感,如清醒者的妄想世界(Metz,1982),电影像一场梦,述说一个故事,这故事是以影像的方式描绘出来。
1895年鲁米埃兄弟(Gustav and Antoine Lumiere)的《火车进站》(L’ Arrivee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在巴黎市卡布辛大道上「大咖啡馆」中放映,在银幕上投射出活动影像,告知可动画面时代的来临,电影中的写实与错觉第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同一年维也纳出版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与佛洛伊德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开启心灵的无意识活动研究,1896年佛洛伊德在论文发表中首次使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名词,影响了艺术界,开始利用心理分析来做诠释,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The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更具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5b00c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f.png)
电影治疗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创伤与电影治疗
针对心理创伤患者,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可以作为 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特定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引发患者的 情感共鸣,促进心理创伤的修复。
无意识动机与电影元素
精神分析理论关注无意识动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电 影中的某些元素可以触及患者的无意识层面,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
验。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可以通过隐喻、象 03 征和扭曲现实的手法,深入挖掘观众的潜意识欲
望和心理需求。
电影与潜意识的表达
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但它对人的行 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具象化的表现手法,将 潜意识中的欲望、情感和冲突呈现出来,使观众在观影过 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共鸣。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媒介,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文化和社会的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核心观
02
点
电影与梦境的关联
梦境是潜意识欲望的反映,而电影同样是一种展 01 现潜意识欲望的艺术形式。
电影的情节、画面和音效等元素可以引发观众的 02 联想和情感共鸣,类似于梦境中的意象和情感体
《搏击俱乐部》与阿德勒的理论
总结词
《搏击俱乐部》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 论,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和自我救 赎。
详细描述
电影中的主角泰勒通过创建搏击俱乐部来寻 找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他克服了自卑感,勇 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阿德勒认为个体在 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心理和社会挑战,而 成功克服这些挑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搏击俱乐部》通过泰勒的成长历程,展现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强调电影对于潜意识表达的重要性,认 为电影可以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冲突。
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电影精神分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2abe0acc175527072208e1.png)
精神分析学电影美学——电影第二符号学:(区别于电影的第一符号学)。
1、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
结构主义将电影的本文看作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系统,不依赖于外界客体世界而存在。
后结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
将整个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语言的泛本文系统。
从而实现了语言本文的系统自足系统-世界泛本文系统的沟通。
把电影的叙事语言看成是世界与社会的符号的编码的结果。
2、它是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后的一个直接的发展。
3、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实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双重模式。
一、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精神分析学基本模式和结构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恢复了周围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的东西。
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二层的结构。
理性的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
意识部分遵从现实原则;无意识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相当于深层无意识,人的本能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自我(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
不过终极目标是满足或者维护本我。
)、超我(相对理想化的自我,站在人的特殊角度而言。
体现伟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层次。
有时候表现对本我的维护,可以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对本我的损害。
)。
弗洛伊德释梦的理论: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本我需要表述出来,在水睡眠当中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处于休眠的状态。
梦!出于一种无意识的运动。
它的工作方法是:移植、凝缩、装饰、具象化、潜在欲望的图像实现。
还包括:想象、幻想、幻觉、白日梦。
拉康: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
拉康把无意识语言化: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
梦,是无意识的符号。
会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成一定的句子、本文,也就是编码成句子、本文。
语法规则(结构法则)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基本工作方式。
这些法则和一般语言形成意义的法则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精神分析原理
• ②镜像我 之后孩子进一步区分出自己的身体和母 亲的身体、自己的身体和镜中的自己。这 使得婴儿有了自己和他人的区分。这就是 “我”的初次出现,这个过程也就是“一 次同化”。 “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就是 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一、精神分析原理
婴儿成长到四岁要经历自己的“二次 同化”。这个阶段婴儿对于自己的同性父 母是爱恨交加的。 这一阶段也要经过三个小阶段从而达 到最终的同化,拉康把“二次同化”阶段 的婴儿心里变化成为“俄狄浦斯情节”。
3. 梦的解析
• 在睡眠状态中,通往意识世界的“检察官”部分 地放松了它对潜意识欲望的监督和控制,这使人 们被压抑和束缚的欲望(包括性欲望、恐惧、幻 想、罪恶感)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得到了满 足。 如黑衣人、没有指针 的钟表 • 《穆赫兰道》中的现实焦虑
精神分析相关电影
《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 《歌西卡》犯罪心理学 《美国精神病》双重人格 《钢琴教师》性心理变态 《美丽心灵》偏执性精神分裂 《记忆碎片》失忆症 《蓝丝绒》心理扭曲 《雨人》自闭症 《本能》性与暴力 《沉默的羔羊》变态心理
一、精神分析原理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一、精神分析原理
•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被 视为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 • 基本观点: • ①对无意识的重视(精神层次) • ②本我、自我与超我(人格结构) • ③自我防御机制
一、精神分析原理
冰山原理
•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 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 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 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 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 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 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 本我。 • 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 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
5、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两大 情结
a 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源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中国变形:《菊豆》 b 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 《伊沙贝拉》警司马振成在职场不顺利时, 遇到了少女欣,在春宵一度之后得知后者 是自己的私生女。为了担起父亲的责任, 马振成一改放纵的生活作风,努力想和欣 建立正常的家庭。
一、精神分析原理
拉康,雅克(Lacan,Jacaueo1901-1981)
一、精神分析原理
1、镜像阶段理论 人的成长过程理论分为三个阶段 • ①理念我 6到18个月的婴儿,由母亲抱着站在镜 子前,婴儿无法辨认区分自己和母亲的身 体。婴儿有一种“母子同体”的想象,并 认为母亲怀中抱着的是别的孩子。
• •
1.“我”的主体性建构: 电影叙事在我们面前展开,彷佛是由我们控制 的;我们似乎组织着我们所见的世界。它并且顺着 我们的意思发展;让我们产生幻觉,认为我们创造 了银幕的世界,它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 2.主体置换: • 电影主观镜头让我们透过角色的双眼来看,使 得观众对银幕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因此某种意义 上,我们“成为了”主角,纵使是幻觉,但这种心 灵的身分转换减轻了我们的不安,赋予我们在外在 世界生活中无法享受的完整性。
•
19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 论家就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 自于力比多的精神分析学观念,把电影特 性说成是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把现实中 受到压抑的欲望转移到自己幻想中的形象 上去 以白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暴力、色情、凶杀、 渎神、恐惧等. ,
• •
提示: 所谓力比多的升华,具有两方面意义: A 艺术创作主体也可以从中获得力比多的升华 B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艺术游戏,获得了力 比多的升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放牛班的 春天》
• B.电影是心灵的镜子,是以潜意识方式向观众表 白的弗洛伊德式的白日梦梦。 • 它固然提供了表面的满足,但在满足之後,反 而掩盖了个体和梦的真正关系,一种被视为有害而 属于精神症的关系。 • 譬如,一个酗酒者喝酒时立即获得快感。但这 隐藏了一项事实,就是对饮酒快感的欲望是由于生 活中无力处理人际问题的苦恼。 • 《小红花》中随地小便,正是对纪律的符号化 反抗。 • 想象的满足与现实的匮乏
一、精神分析原理
• ③社会我
一、精神分析原理
• 2、主体结构理论 主体由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三个层 次构成的。 实在界——“理念我” 想象界——“一次同化” 象征界——“二次同化” 当婴儿进入社会文化象征秩序中时, 主体才真正确立,而这一过程伴随着语言 的出现而完成。
二、电影与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电影学又被称为第二电影符号学。 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再是影片本文 和影片作者之间的关系,转而到影片与观 众的关系上了。 • 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为第二电影符号学奠定了基础。 • 第二电影符号学研究有两个核心范畴:一 是“梦”;二是“镜像阶段”。
二、电影与精神分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弗洛伊 德关于梦的解说还是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都为电影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 新思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 影
1.艺术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饿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 • 力比多的缓释方式有多种,艺术家不同于 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能够通过艺术创作 来满足这种欲望,并且升华至“美的享 受”。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
拉康理论对于现代电影的影响 A.电影是一种想象的镜子。 电影是一种想像的建构,迎合个体内在的欲望 和需求。而这种个体最初自我心灵的构成是由语言 /文化而来。 或者说,电影的叙事与主体内部的想象叙事同 构。 拉康学派的影评人认为,观众和银幕的关系即 观影的活动,可被视为代替了一种想像的状态:对 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欲求;解除我们自身的现实匮乏 感、分离感的欲望:
冰山原理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 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 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 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 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 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 可以以一定的途径泄露出来。梦就是其中 一个重要途径。
4、破解人格三元: 心灵构造揭 秘
弗罗依德认为自我是可分的,从自我中分离出来 的一部分能够把自我本身看成是客观的对象,能 够像对待其他客观对象一样对待自我,它既能对 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又能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 罚。它代表的是理智和良知,总是在法律、道德、 宗教、传统习俗同无拘无束的本我发生冲突时站 出来,棒喝本我。他把从自我中分出的这一部分 叫“超我”。超我是人格中形成最晚,但却是最 完善、最合乎社会标准的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能够创造一切。 举例: 《青蛇》本我快乐原则对自我屈服和超我规训的 嘲弄 《月光宝盒》中的结尾
2. 捕捉潜意识
• 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弗罗依 德引入了潜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一种 历程若活动有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 我们又无所知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 意识”。 • 意识与潜意识:“冰山理论”海明威 •
• 在精神分析案例中,弗罗依德对潜意 识疏导是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启发 病人倾吐内心的积郁,消除那些被压 抑在潜意识中的痛苦与负担,使其恢 复正常。
• C.需要进一步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加以精神 分析。 • 电影叙事带给观众的立即乐趣也可能只 是幻觉,用来掩盖观众与现实间更重要的问 题。如《一个也不能少》 • 倘若电影的潜意识机制能被揭露,或许 病人便可以被治愈,让他放弃耽溺的坏习惯。 • 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加以精神分析,将 会改变观众对电影的表意作用的认识和改变 对产生这种电影表意作用的文化的认识。
精神分析与电影
一、精神分析原理
• 20世纪前半段,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派 别林立的时期,这有时代趋势的大背景, 也是新兴的心理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带有必 然性的阶段性特点。 • 自二战以后,心理学中学派对立的鼎盛 时期已经过去。心理学家不再各持己见, 以自己独家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 而是博采众议,以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不同 的现象,甚至以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同一现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