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电影(电影理论课程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与电影
一、精神分析原理
• 20世纪前半段,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派 别林立的时期,这有时代趋势的大背景, 也是新兴的心理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带有必 然性的阶段性特点。 • 自二战以后,心理学中学派对立的鼎盛 时期已经过去。心理学家不再各持己见, 以自己独家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 而是博采众议,以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不同 的现象,甚至以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同一现 象。
• B.电影是心灵的镜子,是以潜意识方式向观众表 白的弗洛伊德式的白日梦梦。 • 它固然提供了表面的满足,但在满足之後,反 而掩盖了个体和梦的真正关系,一种被视为有害而 属于精神症的关系。 • 譬如,一个酗酒者喝酒时立即获得快感。但这 隐藏了一项事实,就是对饮酒快感的欲望是由于生 活中无力处理人际问题的苦恼。 • 《小红花》中随地小便,正是对纪律的符号化 反抗。 • 想象的满足与现实的匮乏
5、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两大 情结
a 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源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中国变形:《菊豆》 b 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 《伊沙贝拉》警司马振成在职场不顺利时, 遇到了少女欣,在春宵一度之后得知后者 是自己的私生女。为了担起父亲的责任, 马振成一改放纵的生活作风,努力想和欣 建立正常的家庭。
4、破解人格三元: 心灵构造揭 秘
弗罗依德认为自我是可分的,从自我中分离出来 的一部分能够把自我本身看成是客观的对象,能 够像对待其他客观对象一样对待自我,它既能对 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又能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 罚。它代表的是理智和良知,总是在法律、道德、 宗教、传统习俗同无拘无束的本我发生冲突时站 出来,棒喝本我。他把从自我中分出的这一部分 叫“超我”。超我是人格中形成最晚,但却是最 完善、最合乎社会标准的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能够创造一切。 举例: 《青蛇》本我快乐原则对自我屈服和超我规训的 嘲弄 《月光宝盒》中的结尾
• •
1.“我”的主体性建构: 电影叙事在我们面前展开,彷佛是由我们控制 的;我们似乎组织着我们所见的世界。它并且顺着 我们的意思发展;让我们产生幻觉,认为我们创造 了银幕的世界,它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 2.主体置换: • 电影主观镜头让我们透过角色的双眼来看,使 得观众对银幕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因此某种意义 上,我们“成为了”主角,纵使是幻觉,但这种心 灵的身分转换减轻了我们的不安,赋予我们在外在 世界生活中无法享受的完整性。
3. 梦的解析
• 在睡眠状态中,通往意识世界的“检察官”部分 地放松了它对潜意识欲望的监督和控制,这使人 们被压抑和束缚的欲望(包括性欲望、恐惧、幻 想、罪恶感)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得到了满 足。 如:《爱德华大夫》中奇怪的梦境、释梦 • 《野草莓》中没有脸的黑衣人、没有指针 的钟表 • 《穆赫兰道》中的现实焦虑
一、精神分析原理
• ③社会我
一、精神分析原理
• 2、主体结构理论 主体由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三个层 次构成的。 实在界——“理念我” 想象界——“一次同化” 象征界——“二次同化” 当婴儿进入社会文化象征秩序中时, 主体才真正确立,而这一过程伴随着语言 的出现而完成。
二、电影与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电影学又被称为第二电影符号学。 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再是影片本文 和影片作者之间的关系,转而到影片与观 众的关系上了。 • 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为第二电影符号学奠定了基础。 • 第二电影符号学研究有两个核心范畴:一 是“梦”;二是“镜像阶段”。
冰山原理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 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 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 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 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 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 可以以一定的途径泄露出来。梦就是其中 一个重要途径。
精神分析相关电影
《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 《歌西卡》犯罪心理学 《美国精神病》双重人格 《钢琴教师》性心理变态 《美丽心灵》偏执性精神分裂 《记忆碎片》失忆症 《蓝丝绒》心理扭曲 《雨人》自闭症 《本能》性与暴力 《沉默的羔羊》变态心理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
拉康理论对于现代电影的影响 A.电影是一种想象的镜子。 电影是一种想像的建构,迎合个体内在的欲望 和需求。而这种个体最初自我心灵的构成是由语言 /文化而来。 或者说,电影的叙事与主体内部的想象叙事同 构。 拉康学派的影评人认为,观众和银幕的关系即 观影的活动,可被视为代替了一种想像的状态:对 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欲求;解除我们自身的现实匮乏 感、分离感的欲望:
•
19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 论家就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 自于力比多的精神分析学观念,把电影特 性说成是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把现实中 受到压抑的欲望转移到自己幻想中的形象 上去 以白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暴力、色情、凶杀、 渎神、恐惧等. ,
• •
提示: 所谓力比多的升华,具有两方面意义: A 艺术创作主体也可以从中获得力比多的升华 B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艺术游戏,获得了力 比多的升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放牛班的 春天》
一、精神分析原理
• ②镜像我 之后孩子进一步区分出自己的身体和母 亲的身体、自己的身体和镜中的自己。这 使得婴儿有了自己和他人的区分。这就是 “我”的初次出现,这个过程也就是“一 次同化”。 “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就是 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一、精神分析原理
婴儿成长到四岁要经历自己的“二次 同化”。这个阶段婴儿对于自己的同性父 母是爱恨交加的。 这一阶段也要经过三个小阶段从而达 到最终的同化,拉康把“二次同化”阶段 的婴儿心里变化成为“俄狄浦斯情节”。
2. 捕捉潜意识
• 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弗罗依 德引入了潜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一种 历程若活动有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 我们又无所知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 意识”。 • 意识与潜意识:“冰山理论”海明威 •
• 在精神分析案例中,弗罗依德对潜意 识疏导是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启发 病人倾吐内心的积郁,消除那些被压 抑在潜意识中的痛苦与负担,使其恢 复正常。
• C.需要进一步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加以精神 分析。 • 电影叙事带给观众的立即乐趣也可能只 是幻觉,用来掩盖观众与现实间更重要的问 题。如《一个也不能少》 • 倘若电影的潜意识机制能被揭露,或许 病人便可以被治愈,让他放弃耽溺的坏习惯。 • 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加以精神分析,将 会改变观众对电影的表意作用的认识和改变 对产生这种电影表意作用的文化的认识。
一、精神分析原理
拉康,雅克(Lacan,Jacaueo1901-1981)
一、精神分析原理
1、镜像阶段理论 人的成长过程理论分为三个阶段 • ①理念我 6到18个月的婴儿,由母亲抱着站在镜 子前,婴儿无法辨认区分自己和母亲的身 体。婴儿有一种“母子同体”的想象,并 认为母亲怀中抱着的是别的孩子。
一、精神分析原理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一、精神分析原理
•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被 视为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 • 基本观点: • ①对无意识的重视(精神层次) • ②本我、自我与超我(人格结构) • ③自我防御机制
一、精神分析原理
冰山原理
•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 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 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 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 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 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 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 本我。 • 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 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
二、电影与精神分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弗洛伊 德关于梦的解说还是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都为电影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 新思路。
wenku.baidu.com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 影
1.艺术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饿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 • 力比多的缓释方式有多种,艺术家不同于 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能够通过艺术创作 来满足这种欲望,并且升华至“美的享 受”。
一、精神分析原理
• 20世纪前半段,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派 别林立的时期,这有时代趋势的大背景, 也是新兴的心理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带有必 然性的阶段性特点。 • 自二战以后,心理学中学派对立的鼎盛 时期已经过去。心理学家不再各持己见, 以自己独家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 而是博采众议,以不同的观点来解释不同 的现象,甚至以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同一现 象。
• B.电影是心灵的镜子,是以潜意识方式向观众表 白的弗洛伊德式的白日梦梦。 • 它固然提供了表面的满足,但在满足之後,反 而掩盖了个体和梦的真正关系,一种被视为有害而 属于精神症的关系。 • 譬如,一个酗酒者喝酒时立即获得快感。但这 隐藏了一项事实,就是对饮酒快感的欲望是由于生 活中无力处理人际问题的苦恼。 • 《小红花》中随地小便,正是对纪律的符号化 反抗。 • 想象的满足与现实的匮乏
5、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两大 情结
a 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源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中国变形:《菊豆》 b 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 《伊沙贝拉》警司马振成在职场不顺利时, 遇到了少女欣,在春宵一度之后得知后者 是自己的私生女。为了担起父亲的责任, 马振成一改放纵的生活作风,努力想和欣 建立正常的家庭。
4、破解人格三元: 心灵构造揭 秘
弗罗依德认为自我是可分的,从自我中分离出来 的一部分能够把自我本身看成是客观的对象,能 够像对待其他客观对象一样对待自我,它既能对 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又能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 罚。它代表的是理智和良知,总是在法律、道德、 宗教、传统习俗同无拘无束的本我发生冲突时站 出来,棒喝本我。他把从自我中分出的这一部分 叫“超我”。超我是人格中形成最晚,但却是最 完善、最合乎社会标准的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能够创造一切。 举例: 《青蛇》本我快乐原则对自我屈服和超我规训的 嘲弄 《月光宝盒》中的结尾
• •
1.“我”的主体性建构: 电影叙事在我们面前展开,彷佛是由我们控制 的;我们似乎组织着我们所见的世界。它并且顺着 我们的意思发展;让我们产生幻觉,认为我们创造 了银幕的世界,它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 2.主体置换: • 电影主观镜头让我们透过角色的双眼来看,使 得观众对银幕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因此某种意义 上,我们“成为了”主角,纵使是幻觉,但这种心 灵的身分转换减轻了我们的不安,赋予我们在外在 世界生活中无法享受的完整性。
3. 梦的解析
• 在睡眠状态中,通往意识世界的“检察官”部分 地放松了它对潜意识欲望的监督和控制,这使人 们被压抑和束缚的欲望(包括性欲望、恐惧、幻 想、罪恶感)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得到了满 足。 如:《爱德华大夫》中奇怪的梦境、释梦 • 《野草莓》中没有脸的黑衣人、没有指针 的钟表 • 《穆赫兰道》中的现实焦虑
一、精神分析原理
• ③社会我
一、精神分析原理
• 2、主体结构理论 主体由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三个层 次构成的。 实在界——“理念我” 想象界——“一次同化” 象征界——“二次同化” 当婴儿进入社会文化象征秩序中时, 主体才真正确立,而这一过程伴随着语言 的出现而完成。
二、电影与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电影学又被称为第二电影符号学。 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再是影片本文 和影片作者之间的关系,转而到影片与观 众的关系上了。 • 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为第二电影符号学奠定了基础。 • 第二电影符号学研究有两个核心范畴:一 是“梦”;二是“镜像阶段”。
冰山原理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 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 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 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 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 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 可以以一定的途径泄露出来。梦就是其中 一个重要途径。
精神分析相关电影
《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 《歌西卡》犯罪心理学 《美国精神病》双重人格 《钢琴教师》性心理变态 《美丽心灵》偏执性精神分裂 《记忆碎片》失忆症 《蓝丝绒》心理扭曲 《雨人》自闭症 《本能》性与暴力 《沉默的羔羊》变态心理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
拉康理论对于现代电影的影响 A.电影是一种想象的镜子。 电影是一种想像的建构,迎合个体内在的欲望 和需求。而这种个体最初自我心灵的构成是由语言 /文化而来。 或者说,电影的叙事与主体内部的想象叙事同 构。 拉康学派的影评人认为,观众和银幕的关系即 观影的活动,可被视为代替了一种想像的状态:对 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欲求;解除我们自身的现实匮乏 感、分离感的欲望:
•
19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 论家就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 自于力比多的精神分析学观念,把电影特 性说成是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把现实中 受到压抑的欲望转移到自己幻想中的形象 上去 以白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暴力、色情、凶杀、 渎神、恐惧等. ,
• •
提示: 所谓力比多的升华,具有两方面意义: A 艺术创作主体也可以从中获得力比多的升华 B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艺术游戏,获得了力 比多的升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放牛班的 春天》
一、精神分析原理
• ②镜像我 之后孩子进一步区分出自己的身体和母 亲的身体、自己的身体和镜中的自己。这 使得婴儿有了自己和他人的区分。这就是 “我”的初次出现,这个过程也就是“一 次同化”。 “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就是 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一、精神分析原理
婴儿成长到四岁要经历自己的“二次 同化”。这个阶段婴儿对于自己的同性父 母是爱恨交加的。 这一阶段也要经过三个小阶段从而达 到最终的同化,拉康把“二次同化”阶段 的婴儿心里变化成为“俄狄浦斯情节”。
2. 捕捉潜意识
• 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弗罗依 德引入了潜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一种 历程若活动有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 我们又无所知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 意识”。 • 意识与潜意识:“冰山理论”海明威 •
• 在精神分析案例中,弗罗依德对潜意 识疏导是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启发 病人倾吐内心的积郁,消除那些被压 抑在潜意识中的痛苦与负担,使其恢 复正常。
• C.需要进一步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加以精神 分析。 • 电影叙事带给观众的立即乐趣也可能只 是幻觉,用来掩盖观众与现实间更重要的问 题。如《一个也不能少》 • 倘若电影的潜意识机制能被揭露,或许 病人便可以被治愈,让他放弃耽溺的坏习惯。 • 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加以精神分析,将 会改变观众对电影的表意作用的认识和改变 对产生这种电影表意作用的文化的认识。
一、精神分析原理
拉康,雅克(Lacan,Jacaueo1901-1981)
一、精神分析原理
1、镜像阶段理论 人的成长过程理论分为三个阶段 • ①理念我 6到18个月的婴儿,由母亲抱着站在镜 子前,婴儿无法辨认区分自己和母亲的身 体。婴儿有一种“母子同体”的想象,并 认为母亲怀中抱着的是别的孩子。
一、精神分析原理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一、精神分析原理
•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被 视为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 • 基本观点: • ①对无意识的重视(精神层次) • ②本我、自我与超我(人格结构) • ③自我防御机制
一、精神分析原理
冰山原理
•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 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 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 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 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 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 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 本我。 • 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 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
二、电影与精神分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弗洛伊 德关于梦的解说还是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都为电影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 新思路。
wenku.baidu.com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电 影
1.艺术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饿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 • 力比多的缓释方式有多种,艺术家不同于 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能够通过艺术创作 来满足这种欲望,并且升华至“美的享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