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三课件: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家争鸣
时期百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材为本梳理新知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O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⑴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L 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
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一个时代特征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三种治国思想 四个思想派别
[易错易混]“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
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
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材导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⑵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儒家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轻巧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中庸有教无类
协调 /~\ 体现
体现乂仁乂规范
德治
[易错易混]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
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三、道家和法家
[教材导学]
1.道家
⑴创立:老子。

①哲学思想:a.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
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百家争鸣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
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O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指出古代中国
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
异彩有何体现?
[信息解读](1)提取材料“社会生产力提高”“呼唤建立
新的社会”等信息,明确“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和诸子百家的历史使命。

(2)由“三场大辩论”得出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
生和治国等方面。

[答案提示](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
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⑵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
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论从史出〉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
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题型突破]
典例1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
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在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
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引自新华网)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思路引
今儒家民本思想a
[解析]依据材料“民之所忧,我之所思 ....... ”可以看出温
总理注重民生,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o A、C、D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B
名师点悟〉
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
人定胜天荀思想, 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
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针对训练1]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
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C•丙D. T
[解析]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节俭,不可能着装时尚,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探究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材料二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
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信息解读]⑴材料共两句话,从各自内容中去体会“礼”
的含义。

(2)注意孔子提到的“五者”,并注意转折词“则”,从中把握“仁”的目标。

【答案提示](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

实质:奴隶主阶级的
统治秩序。

(2)内容:恭、宽.信、敏、惠。

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论从史出A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孔子 把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今
[题型突破]
典例2 孔子“有个毕生服膺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

……他把这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创造出新的政
治思想和教育理论。

"材料“□”中空缺的是()
A •道B.法 C •仁D.礼
[思路引导]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和“法”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A、B两项可首先予以排除。

就C、D两项来看,“仁”是孔
子学说的核心,是其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其政治抱负就是通过“仁”来恢复周礼。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解题技巧A
文学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该类题目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新材料
一般来源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

考古发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可信度较高。

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别。

材料选择题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
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 社会,以史为鉴。

(2)解答技巧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

②注意材料出
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
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史实,进行知识迁 移,逐项分析备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针对训练2]
对以下漫画
1=
1
《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
确的是()
A.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根据三人的观点“民为贵,君为轻” “仁者爱人” “仁义”等,可得出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的结论,据此可排除A项;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B项叙述正确,可排除B项;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这一事实可知D项叙述正确,应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儒家的思想“仁” “民贵君轻”等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深化知识构建体系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⑴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 o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O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国家,即所谓“霸道”。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
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宜用道家思想。

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课堂归纳©紳一
[网络构建]
T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T法家—>
[关键必背]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
爱人”和“克己复礼” O
2.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O
3. 墨子主张“兼爱”
4. 韩非子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