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5篇》第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依托发展,丰富内涵,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朝明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根据市教育局《新沂市中小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北沟镇政府及学校的调研阶段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围绕“办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个总体目标和“打造‘三乡五园’教育特色,实施县域理想教育”的总体要求。

近期,我们对本镇的几所小学及幼儿园的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通过访谈交流、意见征求、问卷调查以及查阅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档案,并征询了有关领导及教师的意见,结合到外学习考察的先进经验及优秀的做法,我们对本镇的学校特色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研究出了相应的对策。

现将我校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对现阶段我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1、对现阶段我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果分析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地处新沂市无锡――新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四所小学,二所幼儿园。

现有70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专任教师260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占80%。

当你迈入中心小学的四所学校及两所幼儿园时,第一种感觉就是花木成畦,洁净舒心。

北沟小学的校园环境陶人心智,鼓人斗志,寓教于景之中,透出勃勃的校园文化气息;桥口小学的银杏树整齐秀美,富有1生机,校内外的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充分展示出一丝不苟的校园精细管理文化;仲庄小学与田吴小学入眼尽是高大的花木,水杉挺立,青松傲然,玉兰吐绿,处处翠意盎然,相映成趣,生机无限;北沟幼儿园庭深院美,富有童话色彩;第二幼儿园色彩和谐,清雅温馨。

多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心小学坚持彰显特色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北沟镇中心小学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新格局。

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环节。

而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师管理、活动组织和艺术氛围等方面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首先,课程设置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例如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课程,如编程、设计等,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实践领域的兴趣。

此外,课程设计要贴近实际,关注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关怀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

同时,教师要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通过定期的个别辅导和学生的课外学术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活动组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

校园活动可以包括学术讲座、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

活动组织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活动组织可以借助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力量,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供学生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艺术氛围是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设立艺术团队,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如音乐、舞蹈、绘画等。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艺术场地,供学生进行创作和展示。

培养艺术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改善教师管理、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以及培养艺术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校园文化建设是指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培育和传承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使学生在校园中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读书分享会、实践实习等,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学校的宝贵财富,要在传承中注重创新。

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与推广的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应促进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是学校的核心任务,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

学校可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学和研究条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和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的教育方式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计划(二篇)

2024年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计划(二篇)

2024年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计划一、指导思想以____为指导,从课题入手,以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学校科研工作困难为目的,以主题活动交流与专题研究为载体,在区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各个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群落活动。

全面提升群落科研整体水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1.各校课题研究面临中期过渡,需进一步探寻深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2.群落科研活动的连续性和实效性仍需加强。

3.网上交流不够,群落博客利用率不高。

三、工作重点:1.积极____并认真开展主题性群落交流活动,加强了对实验过程的监控指导、促进科研水平均衡化发展。

2.认真落实各校成果展示活动,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经验的提升,力求多出成果,形成群落活动亮点。

3.加强博客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网上交流,群落活动四、具体工作1.开展群落研究调查,探寻问题与发展需求。

在开学初我们将____一次各校课题研究问题梳理,需要群落协助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情况的调查,为群落活动准确定位,使课题研究活动更具实效性,不断向纵深发展。

2.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促进成员学校的特色形成。

为落实区教科室关于让群落研究更大层面的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共促提高作用的精神。

实现“办规范+特色学校,创市中优质教育品牌.”最终奋斗目标。

本学期在群落活动的实施方面,我们将继续开展由各校分别承办的主题性群落交流活动,在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有效性上着力,力求通过特色科研打造特色学校。

1)本着“问题即是课题的”研究思路,在上学期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上学期群落活动时就“学校文化的探索与应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展开讨论,形成的问题;同时将加强问题意识与服务意识,协助各校开展新一轮文化调研,为本学期研究的另一重点。

2)坚持“三个一”活动模式。

即。

活动前提出一个问题;活动中形成一个策略;活动后撰写一份感受。

交流前根据各校研究课题梳理出中心议题,带着问题广泛论证;之后开展诊断式主题研讨。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李清清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1级指导老师:范琐哲【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

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关键词】: 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Li Qingqing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e Gread 2011 Instuactor:FanSuozhe Abstract:Campus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outside the school teaching process. A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Should refer to the sum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to create the。

Including the material form of the campus facilities, cultural facilities,activity patterns of campus activities,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inner psychological accumulation。

立本生道,积蓄学校蓬勃生长之力——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本道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立本生道,积蓄学校蓬勃生长之力——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本道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17︼|总第392期 2018·11B 一线传真玉峰山下,望山桥畔,一条悠悠的小河静静流淌……300年前朱柏庐先生曾在此开设玉山书院,传经讲道,洋洋洒洒的《朱子家训》吟诵至今;200余年前有识之士为纪念顾炎武、朱柏庐、归有光在此新建“三贤堂”,百年文脉不息与此;113年前,同盟会员徐梦鹰先生在此举办新学,开创女子求学之先风。

时值当下,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优秀的文化传统,历代先贤优秀思想已成为每一个培本人珍贵的文化基因,不断激励一代代培本人培基固本,创新发展。

特别是近30年间,在历任校长、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业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实验小学”等称号。

培本学校的管理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使得培本学校百年文脉未断,教育质量稳居前列?是什么使得培本优秀学子不断涌现?前有联合国副秘书长金永健,后有北京亚运会举重冠军施文,还有一大批学者教授。

是什么使得培本学校发展速度惊人,但教育品质却丝毫没有降低?一、寻历史渊源,深挖学校文化之根培本的老校区座落在昆山市中心,建造于90年代的校园低调而又内敛,然而建筑的朴实无华并没有掩盖百年老校的厚重底蕴。

有人说:走进培本,总感觉有一位智慧的老者正讲述着它百年的故事,令人不得不驻足倾听,内心不自然就会充满敬意。

因为百年的文化积淀已经融入这里的一草一木,校园的每一个边边角角都有一个个动人的典故。

那块昆山培本小学石碑是民国昆山第一任县长方还所书,后来他担任北京女子师范的校长;那尊创始校长徐梦鹰的雕像是校庆100年落成的,而照片是在他同盟会的合影里抠出来的。

1987年学校创办了体育班,连续获得苏州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十连冠,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学校和全国先进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为省市乃至国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

培本实验小学聚焦立德树人,致力于课程育人,以“本道文化”串联学校发展逻辑,以先贤优秀文化为本,循学生、学校、教师和谐发展之道,以课程为依托,努力追求培本办学品质最优化,通过“本道文化”的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积蓄学校蓬勃发展之力积极探索和实践。

重视课堂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课堂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课堂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作者:王琦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6期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先进的课堂文化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学校要着力打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生态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学校课堂文化建设,这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一、课堂文化建设的思想理念课堂文化主要是指在课堂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相互关系以及自觉践行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等。

1.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三个面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以及多元智能的理论作为主导思想,落实“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

2.坚持素质教育价值观,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学校要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满足广大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需求,时刻以“孩子快乐、家长认可、社会满意”为教育教学的宗旨;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吸纳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以改善基础教育服务现状为己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3.坚持“素质教育”原则,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素质教育,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观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观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观照学生禀赋、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观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1.思想目标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课堂文化育人功能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类文明永远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思想目标要求,学校要确立先进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教师要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武装头脑,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价值观、学生观,提高课堂文化育人的意识,自觉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

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

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我校地处在深圳东海岸线上,创建于1940年,属广东省一级学校。

新校园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成,因而校园文化创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学校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建之路,先后开展了特色中队、“星级班”创建活动和“星级少年”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营造了独特浓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步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目前,打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班的“星级少年”评价园地、红领巾角、图书角和“红领巾种植园”评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以“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为目标开展的特色中队如“一张纸中队”、“一滴水中队”、“电池环保中队”和“气象观测中队”等活跃在校园里。

以生为本 构建新型农村中学教室文化

以生为本 构建新型农村中学教室文化

学校 ,说穿 了也很简单 ,关键是 营造 一种文化氛围 ,让每个学生融 人其 中。教育要满足学生发展 的需要 ,教室的一切设施建设应有利 学生的发展 ,有利 于学生 自主 、多样 的学习。 以学生 的发展 为本 ,
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 的发展创 造一切可能的环境和条件 ,这才是 教育的魅力所在 。 事 实上 , 走进这所学校 , 我们不难发现 ,“ 以生 为 本” 的办学理念 ,在学 校的教室文化建设 中得到 了充分体现 。为了
建设 ,构建 “ 以生为本 ”的教室文化环境 ,依然是当前农村中学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本文就此问题做了一些
初步的探索 。 【 关键词 】 农村 中学 教室文 化建设 研 究
二、当前农村 中学教 室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国内许 多中小学校教室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们 留下 了深 刻 印象和重要启示 ,但是 ,课堂文化建设 ,不能依靠简单移植 ,更
以生为本 构建新 型农 村 中学教 室文化
甘肃省会 宁县 郭城农 业中学
【 内容摘要 】 教室文化建设是课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 。
武长周
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 ,特别是教室文化建
设 ,逐步得到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新的历史背景下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课堂教室文化
做 了不少积极有 益的探索。学校从教室环境建设 ,到课桌椅 等设施 的设计 ,都在悄然 突显 “ 以生为本 ”的历史性 的变化 。 去年 ,我有幸参 加了我县教育局组织 的课堂文化建设考察 团 ,
去江苏 考察 学习 ,我看了不少学校 ,其 中江苏锡 山高级中学的课 堂 文化建设 给我留下 了深刻 的印象 。江苏锡 山高级 中学是苏南一所颇 有名气 的学校。它的出名不在楼高 ,不在地 大 , 也不 在现代化的教 学设施 设施 ,而在于 “ 以生为本 ”的先进办学 理念 。校长介绍说 , 教室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它必须首先是一个 文化场所 ,不能流行什 么就搞什么 ,追逐表面浮夸 的东西 ,而忘却 了办学的本意 。管理好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剑河县城关二小课题组我们课题组承担的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该课题于2010年7月30日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

该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

2010年9月,课题组正式启动“班级文化建设实验研究”。

启动一年以后,课题组感到该课题的研究范围符合我校实际,确定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使得本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核心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研究缘起剑河县城关二小,建于1976年,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办学历史长,文化积淀深厚。

由于是一所简易老学校,经历了由搬迁和改革变为重点小学的过程。

加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扩建和经济开发,骤然云集了倒迁户、民工和个体工商户,使得近几年学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扩大。

但生源质量不高,家长受教育年限偏低,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子女受教育的认识肤浅,普遍认为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孩子的学习质量,也是学校的教育质量。

学校部分班主任班级育人理念守旧,班务工作管理水平不高。

针对这一事实,学校行政重心下移,从调查研究着手: 1、农民工子女习惯差,道德教育缺失从我校农民工子女占总人数1/3以上,就学情况来看,存在三种形态:父母在城市务工,子女留在家乡上学,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抚养,成为“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抚养,成为“单亲儿童”;有的随父母进城上学,称为“流动儿童”。

这些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监护,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加之隔代抚养,老年人普遍存在重吃穿、重身体、轻心理、轻性情,他们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这些孩子一般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部分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实践与思考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实践与思考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就此谈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涵义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其中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内核。

生命教育与学校课程文化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是使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与专题活动相结合,形成层次化分布的完整课程体系,并完成与生命教育同步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一)找到一个端点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建设仿佛一条射线,在穿越课堂和穿越教材的进程中永无止境。

射线是有一个端点的,它是实践的起点,我认为这个端点是学科教育。

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将从这里出发,走上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科教育与学科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同一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和发展。

所以教育者要把学科教学上升到学科教育层面把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突破一个难点课程改革对各学科都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实践中笔者发现落实第三维度目标是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最忌而又最容易流于形式、落入俗套。

因此,以我校为例,我校积极引导和指导教师深入研究所教课程的学科特点、文化元素和教育功能,努力帮助教师突破这个难点。

(三)开辟三条途径学校生命教育目标的实施基于整合了的教育资源和开放的校园环境,以显形课程为主线,以隐性课程为补充,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内外活动为必要手段,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补充,呈现全方位参与和多因素融合。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等学习借鉴全国现在最前沿、最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研究“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
2、行动研究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策略,通过与北京康乐里小学和唐山及江苏等地的校园文化建设名校建立长期合作帮扶关系,寻找“优化‘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儿童思想缺失
在经济和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严重萎缩,又由于年龄和身心成长等原因的制约,他们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其中喜欢标新,易于接纳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新潮”、“流行"事物的学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打扮带有明显的差异性,个别人还常出现一些异常的过激的行为。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品牌的提升势在必行。
七、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重做校园文化墙,精心布置校园静态环境,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继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一切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努力打造第二课堂,成立各种社团,让特色课程向专业化发展,深化学校、年级、班级进行星级管理,大力实施“三生”教育,构建绿色教育生态.做好“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开设自己的儿童节日文化,做到“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
3、良好的校风,和睦的人事关系,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乐做事”的管理妙境.
环境文化建设专题组:
组长:胡天军,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张北县师范路小学后勤主任。
成员:张 明
主要工作:主要包括如何挖掘校园建筑中体现的人文教育因素、如何提高学校园林化建设的水平、如何在教室和走廊布置方面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等等。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以德润心厚植校园文化,以生为本深化教育理念

以德润心厚植校园文化,以生为本深化教育理念

以德润心厚植校园文化,以生为本深化教育理念发布时间:2021-11-16T02:58:51.76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7期作者:谭贞杰[导读] 自信自强”的校风,是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空间极大的学校。

海南省海口市丘浚学校570100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凝结着其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在上海创高教育管理发展中心“学校改进与内涵发展项目组”的指导与帮助下,我校全体师生直视自身发展的不足,勇于尝试,敢于改革,合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丘浚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努力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规范制度,发扬向善校风我校坐落于海口市秀英区水头村北面,东邻海口保税区,西邻海口市丘浚文化公园。

学校曾三易校名,前身为水新小学,系水头村和新村合办;后从水新小学分离出来,更名为水头小学隶属海秀学区,是海秀中心校管辖下的一所乡村完小;2005年搬到现校址,更名为海口市丘浚学校;2019年升格为秀英区城区直属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

学校与城区学校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的整体打造、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差距甚远,因此我校大力规范制度管理,以制度化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这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快速增加,呈现出“向上向善,自信自强”的校风,是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空间极大的学校。

为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规范教育行为,我校以校长依法治校为牵头,严格执行上级关于规范义务教育的若干规定,自觉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督导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实行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提交教代会审议,坚持民主商议,行政集体决定。

实行校务公开,实事求是。

基于学校校情,本学期我校逐步完善领导班子建设、处室建设、制度建设,实现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充实并调整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和绩效方案,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过程规范、民主。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策划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策划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策划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策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工作思想为指导,体现“以生为本”的特色方针,结合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本年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进一步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教育和教学,全方位服务于学生。

二、本组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本级组有8位教师,各位老师都极具有专业精神。

本学期不仅要保持级组融洽、团结、向上的气氛,还要进一步美化、优化办公室环境,使级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使每一位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自己爱学习,乐学习,争取创建先进级组。

三、工作目标:1、从细节着手规范学生行为,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2、通过各种有效的德育方式开展“绿色礼仪,绿色成长”班级文化特色活动。

四、重点工作提要: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力作用。

2、开展特色班级活动。

3、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五、具体工作安排:二月份:1、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安全等入学教育。

三月份:1、开展学雷锋活动;2、开展行为规范养成训练月活动;4、各班级制定班级特色文化活动方案;5、组织开展德育特色启动工作。

四月份:1、班级开展班级特色文化系列活动;2、继续抓好养成教育及纪律管理;3、组织学生硬笔书法比赛。

五月份:1、抓好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2、深化特色班级文化活动;3、班级文化特色活动评估。

六月份:1、各班做好迎“六一”主题活动;2、开展法制、禁毒教育系列活动;3、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

七月份:1、继续抓好常规教育;2、制定期末复习计划;3、加强安全教育,做好放假前的准备工作。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策划篇2为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顺利迎接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示范校评估,本学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的科体特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我们围将绕“我们爱科学、我们爱体育”这一主题,来建设班级文化,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突出我校的体育特长。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我提升和价值追求。
03
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课程体系完善与调整策略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
选择性。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 加强学科内在联系,形成科学合
理的课程体系。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时代发 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跨学科融合及拓展性课程开发
开发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 生综合素养。
03
究项目。
优秀实践案例筛选和推广活动组织
在校内征集优秀教学实践案例,进行评选和表 彰。
将优秀案例整理成册,通过校内外渠道进行广 泛宣传和推广。
组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 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
根据研究成果和反馈意见,制定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 划。
明确改进目标、措施和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和执行团 队。
3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融合创新
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模式,促进信息技 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策法规背景及影响因素
教育政策法规的解读与贯彻
深入了解和贯彻国家及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确保教学工作的合 规性。
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社 会需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 导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偏好。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
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信息检索、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等。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思维导图等。

校园文化建设研讨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研讨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研讨方案•相关推荐校园文化建设研讨方案(精选11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

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研讨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文化建设研讨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透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资料,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目标任务(一)环境建设1、绿化、美化工作①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

针对校园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钵花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②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职责制管理。

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

2、工作学习环境:①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或升级。

②对各功能室实行承包到人制度,并把管理好坏与平常工作量奖进行挂钩,为教工各项文娱活动带给舒适的外部环境。

③开展“礼貌班级”、“礼貌办公室”等评选活动。

④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

3、人文景观建设:①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壁的宣传作用。

②在学校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资料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匾牌。

③根据不一样时期的需要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布告栏等。

(二)文化氛围:1、宣传舆论①充分发挥校园网站、黑板报、广播站、校报和宣传橱窗的主阵地作用。

②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③扩大宣传阵地、宣传设施和宣传资料。

结合“学习党章”“一法一条例”活动,把礼貌校园建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可行性论证报告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可行性论证报告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可行性论证报告:文化建设可行性论证课题班级论文研究是否可行性如何确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篇一: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研究一、研究的目的近期班级内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事件,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有矛盾发生;部分学生搞小团体,不尊重任课老师。

影响了班级活动及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何解决班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是作为班主任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经过对班级近期典型事件的分析,决定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团队精神,建成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班集体。

二、目标假设1、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有效模式,建成一个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

3、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研究步骤与思路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收集分析近期典型事件,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形成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1)、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命名,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班级文学社等。

(2)、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

可以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

(3)、建立班级文化专栏,可以结合节日文化、集体活动,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4)、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方案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承担着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更承担着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

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必须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

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和发展使学校处在十分特殊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固守原有的学校文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要想按新的培养目标改变现有的学校文化状态,社会又还没有形成可直接供学校所用的、体现中国社会发展和新世纪人类发展精神的新文化体系,社会自身还在转型的初期运作中。

因此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

而工具化的课程及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主要的社会病理现象之一。

时代的发展已使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而要终结这种工具主义化,就必须赋予课程自主、自律、自为的内在性文化品质。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社会科学只有拒绝迎合社会让它充当合法化或社会操纵工具的要求,才能构成其自身。

”拒绝迎合、成为自我,对今日人文科学来说尤为重要。

而这样的理路与观念对今日教育学的发展、对课程文化而言更是根本性的。

在今日这个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时代,赋予培养主体手段的学校课程自主性的文化品质,几乎是件迫不及待的事。

2、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看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常常是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

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

使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无自为性文化品质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工具。

课程与文化不再是工具与实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但课程文化决不是从既有的文化中“拿来”的文化,即不是从社会文化中原封不动地切割下来的一部分。

将课程视为文化,是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与品质。

3、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文化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产物,更不是社会化和社会教化、塑造的产物与结果。

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教育的结果。

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

以学生为本,这是学校课程的根本性使命。

4、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著名的文化教育学大师斯普朗格强烈反对“教育是知识获得过程”,强调“教育是文化过程”,教育要对文化创造有所作为。

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

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

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也被作为动词来理解,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将活化。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1、课题的界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上说取决于在校期间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取决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程度。

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学校育人的目的和归宿。

文化:泰勒把文化看作是复杂生活的整体,是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

这种各种能力与习惯的综合性,同威廉斯认为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十分相近。

课程作为文化传递与创新的核心,其理性的价值取向,只能是某一文化结构活动的历史形成的产物。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活动。

课程文化: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它的特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因此,课程从自身文化本性上看,必然是学习化课程。

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是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

人、文化和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基础。

而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并且必须依靠文化的作用。

在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

其根本旨趣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对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把握。

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新课程改革表达一种哲学理性的价值关怀,更是对人、文化与课程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从而彰显新课程改革对三者传统关系的反思、超越和重构,开拓一个崭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

2、课题的支撑性理论:(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它指向对人的内在的深切关怀,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流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化的内在化。

这一概念认为文化诚然是一种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现象,但是人还是要把它不断地内在化,即不断地通过学习使文化为自己所获得和掌握。

这一观念肯定了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通过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身心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理念从本质上进行了文化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其途径是转变传统课程文化的外在指导和外在教化为内在启蒙和内在教化,促进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的交汇和融合,从而使新课程文化的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文化模式在对话中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审视课程的本质,揭示课程学习的内在规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可能;实现课程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学生的文化发展,使课程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而是促使课程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使课程成为一种文化,从而培养走向世界的开放的中国人。

1、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

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4、形成校园文化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研究内容:1、国定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注重已有的文本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研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校本化和文化化,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等。

2、校本化课程的文化化开发校本化课程的文化化开发要求打破过去的“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组织结构,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体验课程形态,将知识逻辑、儿童兴趣和社会(问题)三者予以整合,同时课程与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与新的知识相互作用,发生转化并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达到体验的生成。

在校本课程的文化化开发中,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特色,确立以乒乓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隐性课程的显性化隐性课程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和个体身心素质形成的规律,对各种隐性的教育内容进行的安排和配置。

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料,在学生课程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部分教育资源,让隐性课程显性化,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效益。

(1)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保护好体现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物质设备和环境,赋予设备、用具以教育象征意义。

学校物质环境要整体和谐、自然,但又特征鲜明,使人、自然、建筑与技术融为一体,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的作用。

(2)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在课程实践中,长期存在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至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厌学、逃学。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生活毫无兴趣可言。

而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所以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走出过去的封闭式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课程。

即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体验中学习,形成一种开放的校园精神文化。

如因校制宜地制定具有特色的校训,以此反映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举办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使课程成为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文化载体。

(3)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

同时,每个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

教师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建立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即由专家、教师、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师生间、同学间、学校领导与员工间,家校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帮助,和谐、亲密、友好、合作,彼此思想认同,保持情感相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附子课题:1、以生为本的班队活动课程文化的开发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