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仰韶文化

合集下载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仰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起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终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历史上,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仰韶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重要遗址和文物等方面,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期为考研学子提供参考。

一、历史背景仰韶文化的出现,与当时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方地区气候渐趋温暖,逐渐形成了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环境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当时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活材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仰韶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文化特点1.农业生产:仰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当时的人们开始采用种植和养殖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

2.石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擅长制作石器,尤其是石斧、石锤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陶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还擅长制作陶器,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4.祭祀活动:仰韶文化的人们还有一些祭祀活动,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来表达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恩之情,这种文化传统,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重要遗址1.仰韶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境内,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2.玉林洞遗址:位于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境内,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石灰岩洞穴遗址之一。

3.马家窑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窑址之一。

四、文物1.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十分独特,其作品通常为红陶、灰陶和黑陶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仰韶文化是指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范畴的文化,那么你了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吗?下面是店铺为你介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三门峡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南北两岸,素有“黄河中游明珠”之称,该地区的仰韶文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的发现、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进行了对三门峡地区的系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如三门峡市陈家岭、黄泛区故城山、卢氏县仰韶故城等。

以陈家岭村为例,村内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包括房址、储藏坑、灰坑等。

这些遗址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形制简单、造型优美,深受学者关注。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与其他地区的遗址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这表明该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口较为密集,文化繁荣。

其次,该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跨度较长,从晚仰韶文化到早商文化都有较为丰富的遗存。

这表明三门峡地区在文化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地之一,研究其遗址和文物可以揭示人类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形态。

其次,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和解读其他古代文化。

同时,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三门峡地区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丰富多样,可以为该地区的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通过开发和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知名度。

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可以扩大三门峡地区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然而,当前的仰韶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一些仰韶文化遗址的确切年代和历史背景仍存在争议。

其次,对于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早期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阶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早期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得名于河南省南阳市仰韶村。

仰韶文化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经济方面,仰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养殖了牛、猪等家畜。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庖代了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在社会方面,仰韶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组织,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形成了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以陶器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造型多样,其中尤以黑陶最为著名。

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

得名于安徽省铜陵市境内的龙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相对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龙山人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他们开始实行田地的私有制,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黍等。

在手工业方面,龙山人开始大规模开展冶炼铜器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社会方面,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邦,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文化方面,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品质也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起来,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仰韶文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龙山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

以下是仰韶文化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仰韶:仰韶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方城县境内。

这个地名源于地处仰韶文化最早发现的地层,该地曾经是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

2. 文化:指一定地域或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的总和。

3.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的一种文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工具和武器开始使用石器代替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

4. 河南: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5. 陕西:陕西是河南以西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仰韶文化在陕西的发现证明了仰韶文化的广泛影响。

6. 甘肃:甘肃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省份,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之一,证明了仰韶文化的传播范围之广。

7. 古代文化:指人类在过去的时代中所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物质
和精神产物,包括艺术、文学、建筑、制度等。

8. 发源地:指某一事物或文化活动的起始地,一般是指这种事物或文化在该地最早发现或形成。

9. 地层:地层是指大地表面各种地质活动形成的层状地质物质,可以根据地质活动的变化分为不同的层次。

10. 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仰韶文化

名词解释仰韶文化

名词解释仰韶文化
嘿,你知道仰韶文化吗?那可是老厉害啦!就好比是历史长河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仰韶文化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仰韶文化啊,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呢!它分布的范围
那叫一个广,从黄河中游到黄河下游,好多地方都有它的踪迹。

你想想,那得影响多大啊!(这就好像阳光洒遍大地一样。


当时的人们啊,在仰韶文化下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会制
作精美的陶器,那些陶器上的图案,哇,简直太漂亮啦!(就像一幅
幅美丽的画卷。

)他们还会种植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遗址里,我们能看到好多好多的东西,能了解到那个
时候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劳作的,怎么交流的。

这难道不神奇吗?(这不就像我们穿越回去亲眼看到一样吗?)
总之,仰韶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
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和研究它呀!。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古学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古学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古学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遗址。

该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彩陶、磨制石器、定居的村落、以及墓葬形式等。

仰韶文化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之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该文化在考古学上被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其彩陶的广泛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宝鉴赏仰韶文化心得体会

国宝鉴赏仰韶文化心得体会

国宝鉴赏仰韶文化心得体会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骄傲和智慧。

在我参观国宝鉴赏仰韶文化展览时,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以下是我对仰韶文化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仰韶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展览中展出的仰韶文化遗存,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都展示了当时人们的艰苦劳动和高超技艺。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进行复杂的铸造、凿孔等工序;玉器的制作,需要耐心细致的雕琢。

这些精美的文物反映出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不屈精神,让人不禁怀疑当时人们是如何以简陋的工具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其次,仰韶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品味和文化修养。

仰韶文化中的陶器给人一种朴素而不失高雅的感觉。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仰韶文化的陶器造型简约而精致,装饰图案多以动植物为主,雅俗共赏。

这种审美倾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一致,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文化修养的高度。

此外,仰韶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信仰和宗教观念。

展览中展示了一些仰韶文化中的神像和祭祀用品,如玉琮、玉圭等。

这些神像和祭祀用品的设计和制作精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也可以从这些文物中看到古代人们尊重自然、崇拜宇宙的信仰。

最后,仰韶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和热爱。

展览中展示了一些仰韶文化中的生活用品,如陶罐、陶壶等。

这些生活用品的设计和制作都非常精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观赏性,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和对于美的热爱。

通过参观国宝鉴赏仰韶文化展览,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仰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对我们现代人提出了一些思考。

我们应该学习仰韶文化中蕴含的勤劳和智慧,追求高雅的审美品味和生活品质,同时要尊重信仰和对于生活中细节的关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大概在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之间呢。

它分布的范围可广啦,像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都有。

仰韶文化的厉害之处
它的厉害之处可多啦!比如说在制陶方面,那技术简直绝了,制作出来的陶器不仅实用,而且上面的花纹超级漂亮,充满了艺术感。

还有呀,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像粟啊、黍啊之类的,这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呢!另外,他们住的房子也很有特点,房屋的布局和结构都能看出当时人们的智慧。

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 艺术方面
仰韶文化的陶器装饰艺术,那可是给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好多灵感呢!那些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造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直到现在,咱们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里还能看到仰韶文化的影子哟。

2. 农业方面
仰韶文化时期开始的农作物种植,为后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那时候起,咱们的祖先就不断积累农业经验,让农业越来越发达,咱们才有了丰富的粮食吃。

3. 文化传承方面
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它所代表的那种勤劳、智慧、创新的精神,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让咱们中国人一直都有着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劲儿。

4. 学术研究方面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让咱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啦。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通过对仰韶文化的研究,能够拼凑出更多古代社会的拼图,让咱们知道老祖宗们是怎么生活的。

仰韶文化就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咱们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道路,对咱们后世的影响那是大大的!。

仰韶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贡献

仰韶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贡献

一、仰韶文化的发现和定义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得名于在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是我国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之一。

根据考古发掘的结论,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性特征1.农业村落的形成仰韶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代表了我国史前时期最早的农业村落形成。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农耕生产工具,如石锄、石镜等,这些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仰韶文化人民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逐渐过渡到了定居生活和农耕文明。

2. 陶器的出现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们开始使用泥土制作陶器,并将其用于生产、生活和储存。

这标志着仰韶文化的人民开始步入了以陶器为代表的新时代,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3. 人类社会的进步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开始逐渐向氏族部落社会过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们开始通过婚姻、亲族关系等形式来建立社会通联,形成了初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三、仰韶文化对我国文明起源的贡献1. 农业文明的奠基仰韶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其发展标志着我国史前时期农业文明的兴起。

农业的出现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文明的起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工具技术的创新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开始制作和使用石锄、石镜等农具,这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了更高的生产力,并逐渐形成了对工具技术的创新意识。

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社会组织的进步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逐渐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初步的社会制度和秩序。

人们开始建立亲族关系,形成了氏族部落社会,这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打下了基础。

四、结语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对我国文明的起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农业的发展、工具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组织的进步,仰韶文化为我国文明的起源打下了重要基础。

浅谈城市建设与仰韶文化的传承

浅谈城市建设与仰韶文化的传承

浅谈城市建设与仰韶文化的传承一、仰韶文化概况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在河南省渑池县距县城9公里的仰韶村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古老的渑池因此名声大振,闻名世界。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流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000-7000年之久,主要颁布在黄河中下流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省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重要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北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讨。

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

仰韶文化的发现,虽不能替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史,但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的一根擎梁柱。

仰韶文化的发现影响到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时代,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

仰韶文化的发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仰韶文化是我们渑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2011年11月,“首届国际仰韶文化节暨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在渑池隆重举行,真正达到了“弘扬仰韶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提升渑池对外美誉度和稳定度”的效果。

做为仰韶文化的传承人,作为仰韶文化遗址所在地的渑池,如何让仰韶文化助推城市建设,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将仰韶文化传承下去,渑池人做了很多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将此项工作永久进行下去,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仰韶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二、仰韶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1合理调整区域规划,凸现仰韶文化生命力。

仰韶文化首次在渑池发现,极大地提高了渑池的知名度,仰韶文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元素符号,仰韶文化已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浅析仰韶文化

浅析仰韶文化

浅析仰韶文化浅析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面貌的差异,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分区、类型和分期的探讨,但目前认识尚不一致。

大致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后岗类型、下王岗类型1921年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协同中国学者袁复礼先生等一行五人,在何南省渑池仰韶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195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基本上明确了这个地区仰韶文化的主要性质和面貌,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全面搞清了仰韶文化的内涵。

1953年春,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要筹建三门峡水库,为确保祖国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有组织地在水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共发现古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211处。

在掌握大量的考古资料后,考古队首选庙底沟为主要目标进行发掘。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于同年5月份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在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中,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对后岗的发掘,1958年~1959年,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又一次发掘了洹水南岸的后岗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大司空村遗址。

仰韶文化_精品文档

仰韶文化_精品文档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流域地区古代文化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

它得名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的仰韶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一。

仰韶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这个遗址相对较大,面积达到了38万平方米,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关键点之一。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的文物和遗存,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

仰韶文化的特点是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考古发现表明,仰韶人是一群以农耕为主的社会。

他们种植粟、稻、黍、豆等农作物,利用灌溉系统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仰韶人还养殖动物,如猪、狗和牛,这种农牧结合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相当先进。

仰韶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这些遗址通常建在黄河附近的河滩上或丘陵地带。

聚落遗址中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有一定规模和布局,表明这些聚落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社区。

仰韶人可能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建立起部落或族群的组织形式。

除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仰韶文化还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和宗教特点。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其最显著的艺术表现,其形式多样,纹饰丰富多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仰韶遗址还发现了玉器、石器和骨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备一定的宗教意义。

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仅仅依靠考古学的发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获取更多的信息。

比如,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中的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农作物种类和种植技术;通过对仰韶文化陶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陶瓷工艺和地区间的联系。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的农耕经济模式为后世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体系提供了范例;仰韶文化的艺术和宗教特点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借鉴。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起源于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和广东地区,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同时也有渔猎和手工业活动。

仰韶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看仰韶文化中的一些名词解释。

1.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指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在中国南方流行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该文化以陶器制作为主要特征,同时还有石器、骨器、竹器等制作活动。

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最高水平,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仰韶时期仰韶时期是指仰韶文化的时代背景,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南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同时也进行渔猎和手工业活动。

仰韶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仰韶人仰韶人是指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

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同时也从事渔猎和手工业活动。

仰韶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仰韶陶器仰韶陶器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仰韶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形态多样,装饰纹饰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仰韶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5. 仰韶遗址仰韶遗址是指仰韶文化时期留下的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墓葬、居址、祭祀场所等,是研究仰韶文化和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资料。

目前,仰韶遗址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考古学家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6. 仰韶文化区仰韶文化区是指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

这个文化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和广东等地区,是中国南方最早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个文化区内,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仰韶陶器、石器、骨器、竹器等,这些遗产为后来的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仰韶文化的意义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

简述仰韶文化特征的概念

简述仰韶文化特征的概念

简述仰韶文化特征的概念
仰韶文化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种植和渔猎经济:仰韶文化的人们主要以种植农作物和渔猎为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黍、稻、豆类等。

渔猎活动则主要以捕鱼、狩猎为主。

2.磨制工具:仰韶文化的人们利用石器、骨器等材料制作工具,如石磨、石斧、石铲等。

这些工具的使用表明了他们的农耕生活。

3.居住形态:仰韶文化的人们主要居住在泥木结构的房屋里,这些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即部分嵌入地下,部分露出地面。

4.陶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制作出了各种形态的陶器,有口径较宽的大口陶、小口陶等。

在陶器上还常见到一些装饰图案。

5.祭祀活动:仰韶文化的人们还进行祭祀活动,通过献祭来祈求丰收和保佑。

6.社会组织: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较为简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部分出土的墓葬也显示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存在。

总体而言,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较为发达的文化形态之一,其特征主
要包括种植和渔猎经济、磨制工具、居住形态、陶器制作、祭祀活动和简单的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基本特征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出现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得名于湖南仰韶河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群体。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特征:仰韶文化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早期主要耕作玉米、稻谷等作物,中晚期逐渐转向了以小麦、大豆等为主的多种作物的耕种。

同时,水稻的种植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为后来的稻作农耕文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仰韶人也进行了畜牧业的发展,养殖了猪、狗、鸡等家畜。

2.社会组织: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文化特征相辅相成。

一方面,仰韶时期的社会传统以农业为基础,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以土地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工与交换。

同时,仰韶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宗教特征,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祭祀用的陶器和祭祀场所的痕迹,显示出社会已开始形成一种祭祀崇拜的观念。

3.居住特征:仰韶文化的居住特征主要是以半地穴式房屋为主,即由凹地的一侧开凿,躺着居住。

这样的房屋形式在当时是相对先进的,不仅能提供较好的保温效果,还可以有效防止洪水的侵袭。

此外,仰韶时期的遗址中还出现了简易的竹木结构房屋,显示了一定的建筑技术和设计能力。

4.工艺特征:仰韶文化的工艺技术比较发达,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

仰韶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制作出了各种形式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

陶器遗存中,有器皿、饰物等,其中以黑陶和红陶最为典型。

此外,仰韶时期还有磨光石器的生产和使用,显示了一定的工艺水平。

5.艺术特征:仰韶文化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陶器上。

仰韶文化的陶器造型如人像、动物形象等多种多样,富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纹饰,常常以线条勾勒的动植物纹样为主,简约而不失美感。

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在当时已较为成熟,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总结起来,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基本特征体现在经济、社会组织、居住、工艺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论述仰韶文化特征

论述仰韶文化特征

论述仰韶文化特征一、引言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一个代表性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该文化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仰韶文化的特征涵盖了农业与经济基础、居住方式与建筑风格、工艺与艺术特色、葬俗与社会组织、信仰与精神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仰韶文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状况。

二、农业与经济基础仰韶文化的农业基础主要是种植和养殖。

人们种植粟、黍等农作物,并已经掌握了农业灌溉技术。

同时,他们还养殖猪、狗等家畜,使得经济形态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

手工业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兴起,如制陶、编织等。

人们使用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居住方式与建筑风格仰韶文化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这种房屋能够抵御严寒和风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的规模和结构也有所变化,从早期的单间到后期的多间,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

在建筑风格上,仰韶文化的房屋多采用木骨泥墙结构,以木骨架为支撑,泥墙则起到保暖作用。

此外,他们还会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之所。

四、工艺与艺术特色仰韶文化的工艺品制作相当发达,其中包括彩陶、磨制石器、玉器等。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工艺品之一,其图案和花纹非常精美,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磨制石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态各异的工具被制造出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在艺术方面,仰韶文化出现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图案,这些符号和图案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此外,该文化的音乐和舞蹈也相当发达,人们在祭祀和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

五、葬俗与社会组织在葬俗方面,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式独具特色。

人们实行土葬,并且有专门用于葬仪的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也越来越多,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

社会组织方面,仰韶文化已经形成了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家族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层单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出现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地区。

仰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仰韶文化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人们居住在洼地、河流旁边的低洼地区。

中期的仰韶文化开始出现了初步的农业生产,人们开始进行简单的农耕活动,并开始养殖一些家禽和家畜。

晚期的仰韶文化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农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和小麦,并开始使用陶器和石器。

这些阶段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仰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仰韶文化的农业革命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再过着食物收集的游牧生活,而是可以定居下来,大规模种植和养殖,从而增加口粮的产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农业的进步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技术。

这些经济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仰韶文化的出现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人们在定居下来后,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等级制度。

在仰韶文化晚期,人们开始出现不平等的层级,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也出现了差距。

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为后来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起到了先导作用。

同时,人们开始建造一些公共建筑,如祭祀场所和宗教场所,这也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仰韶文化还对后世的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仰韶文化晚期,人们开始制作陶器和石器,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

陶器和石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陶器和石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后来的青铜器等,都承袭了仰韶文化的元素和特点。

总之,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面貌的差异,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分区、类型和分期的探讨,但目前认识尚不一致。

大致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后岗类型、下王岗类型1921年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协同中国学者袁复礼先生等一行五人,在何南省渑池仰韶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195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基本上明确了这个地区仰韶文化的主要性质和面貌,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全面搞清了仰韶文化的内涵。

1953年春,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要筹建三门峡水库,为确保祖国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有组织地在水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共发现古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211处。

在掌握大量的考古资料后,考古队首选庙底沟为主要目标进行发掘。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于同年5月份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在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中,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对后岗的发掘,1958年~1959年,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又一次发掘了洹水南岸的后岗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大司空村遗址。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于1962年在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

西王村类型自50年代在西安半坡上层发现,至今已历寒暑三十余,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大河村遗址发现于1964年,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

1972年--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

马家窑遗址于1924年被瑞典学者J.G.安特生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57年起甘肃省博物馆曾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1964年试掘。

该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一)半坡类型半坡类型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的二门峡地区。

其影响所及南达西汉水和汉江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抵挑河流域。

半坡类型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西安半坡(早期)、宝鸡北首岭(中期)、华县元君庙(墓地)、华阴横阵村。

、临姜寨(一期)。

等: 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磨制为主。

打制石器的制造均采用直接打击法,制作比较粗糙。

磨制石器的制作也比较原始,器身上常保留石料皮层,缺乏整齐的棱角,加工的部分主要在刃部,通体磨光的很少;石器的种类主要有斧、铲、锌、刀、凿,磨盘和磨棒等。

石刀两侧常有缺口。

骨、角、蚌器多为磨制,有的穿孔;其器形主要有嵌、针、锥等。

陶质生产工具主要有陶锉和陶刮削器,后者用废弃的陶片改制而成。

半坡类型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

陶器皆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小型器物用手捏塑。

器形多圆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主要器形有小直口双耳尖底瓶、葫芦口双耳尖底瓶、直口圈底钵、敞口鼓腹平底罐、敛口深腹小平底瓮、蒜头细颈壶,.底红顶碗、窄唇或卷唇圆底盆、平底盆等,其中以尖底瓶、细颈壶、红顶碗‘红顶钵、彩陶盆等为其典型器形。

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空瓶平卧于水中汲水,注满水后能自动竖立起来,符合力学原理。

纹饰主要有绳纹和锥刺纹两种。

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常见的彩纹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鹿纹、人面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而来的各种图案,其中人面纹和各种鱼纹是最具特色的纹饰。

宽带纹施于器表。

其他纹饰多施于器皿的内壁。

半坡类型的彩淘多用彩色直接表现图案,很少便用彩色空间来表现图案的手法。

一般用直线条,很少用曲弧线条。

彩绘多用黑色,很少用红色。

半坡类型的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又、制陶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

陕西临渔姜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遗址,都保存了比较完整的聚落布局,其中姜寨遗址的聚落布局保存得尤为完好。

姜寨遗址的整个聚落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墓群。

五个大的建筑群被三条人工围沟和一条自然河流(临河)所环绕。

三片公共墓地在整个聚落的东部围沟以外。

每个大的建筑群中都有一座大型房屋和一座至数座中型房屋;中型房屋围绕大型房屋分布,中型房屋的周围分布数座小型房屋。

在整个聚落的中央是一个四周高中心低的中心广场。

五群房屋呈圆圈形围绕在广场的周围。

每群房子的门都开向中心!’一场,即北部房子的门朝南开,东边房子的门朝西开,西边房子的门朝东开。

南边房子的门朝北开(图2一}..I。

半坡遗址和北首岭遗址的聚落布局和姜寨遗址类同。

半坡遗址内发现了三条围沟:一条是环绕居住区周围的围沟;两条是在居住区中部的小沟。

大围}0}J是一种保护居住区安全的防御设施。

小围沟可能是区分不同氏族或同一氏族中不同家族的界限。

半坡类型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是平地建起的。

房屋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按照房屋面积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半坡类型的房屋,大多数都有一个门道。

这种门道有的在房屋的外部,有的设置在房屋的内部。

正对门道的房屋中部有一个灶坑,供炊煮和取缓用。

灶坑的一端放置一个陶罐或挖一个小坑以保存火种。

房屋的附近大多有灰坑(多为储藏物品的窖穴),其形制多样。

以姜寨遗址为例,有圆袋形、方袋形、圆角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五种,以前两种为多,并往往设有台阶。

台阶的形状有多种形式,有的沿直线逐级下降,有的沿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而下,有的底部分为两室。

这类灰坑的口径多在一米左右,底径一米半至二米,深达二三米。

半坡一个圆袋形灰坑(II15) ,其中堆着18厘米厚的粮食朽灰。

说明此类灰坑的用途之一是储藏粮食。

半坡遗址半坡类型的墓葬发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1000多座。

这些墓葬可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土坑墓多数分布在氏族公共墓地内,墓地多在遗址的端,距居位区不远;瓮棺葬绝大多数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附近。

墓地内的墓葬多数排列整齐,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

盛行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是半坡类型葬制的一个特点。

北首岭曾发现男女分区合葬。

半坡发现的两个同性合葬墓,一座为两男性合葬,一座为四女性合葬。

元君庙发现的三座同性合葬墓,两座为男性合葬,一座为女性合葬二元君庙和横阵村两遗址的墓葬,则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

横阵村除单坑多人葬外,还有一种大坑套小坑的多人二次合葬。

半坡类型的陶器上常发现刻划符号: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刻划符号的有西安半坡,临撞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郃阳萃野,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其中半坡遗址出上的刻划符号有27种,113件;姜寨出土的刻划符号有27种,129件。

关中地区共发现刻划符号52种。

上述刻划符号中的某些符号,如.等,已在半坡、姜寨、李家沟等遗址中出现,其间隔距离达100公里。

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使用相同的刻划符号,说明这些刻划符号在不同的部族中有着相同的涵义。

(二)史家类型史家类型是1976年在陕西渭南史家村发现了单一的典型的该类文化遗存的遗址后万被作为一个文化类型的:史家类型的文化遗存是单独作为一个文化类型,还是归属其他类型,考古界的意见还不一致。

有些研究者把它归人半坡类型晚期,有的把它归属半坡类型,有的把它归属庙底沟类型,有的把它置于半坡、庙底沟两类型之间。

史家类型的分布大致和半坡类型相同,只是在关中地区的南北两侧有听扩大。

该类型经过发掘的遗址有陕西渭南史家。

、临淹姜寨(二期)。

、河南陕县三里桥.、山西茵城东庄村。

等。

半坡、北首岭、邠县下孟村及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也有零星遗物出土。

史家类型早期以北首岭遗址中期后段为代表。

这一期葫芦瓶数量较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尖底瓶,但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已有所不同,体长,瘦腹,溜肩,口部多呈葫芦形。

大口细颈壶,颈细长,体较高,不象史家遗址那样扁矮。

史家类型中期以史家遗址早期为代表,与之年代相当者有姜寨二期上层的早段、下王岗遗址仰韶二期文化遗存、何家湾遗址仰韶晚期遗存、龙岗寺遗址晚期墓葬中的晚段、王家阴洼遗址仰韶文化第一类型的早期和中期、泄湖遗址史家类型文化遗存等。

史家类型的晚期以史家遗址晚期为代表,属于此期的文化遗存有元君庙遗址的M423、M438、M46o、M461,姜寨二期遗存上层的晚段,王家阴注遗址仰韶文化第一类型的晚期,宫家川遗址和吕家崖遗址的史家类型文化遗存等。

史家类型的生产工具和半坡类型相比,已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性。

这时的磨制石器,通体磨光者增多,出现了少量的穿孔石器3磨制石器的器形以斧、辞、铲的数量较多,刀、锨的数量较少。

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其器形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

骨器皆磨制,以针、锥、并、傲较常见:陶质生产工具有陶锉、纺轮、刮削器等。

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有少量泥质灰陶。

陶器的制作多用泥条盘筑和捏塑,已出现慢轮修整口沿。

器表多素面及磨光,纹饰有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1指甲纹、席纹等。

彩陶数量较少。

彩绘纹饰有窄条、宽带、弧线,圆点等所组成的各种图案,以及鱼纹、人面纹、鸟纹等。

器形有敛口圈底或平底钵,卷沿圈底或平底盆、短颈壶、葫芦瓶、带盖直沿鼓腹平底罐。

高领罐等,其中以敛口钵,卷沿盆、高领罐、带盖罐、葫芦瓶等最具有特征性。

史家类型的房屋遗迹,在姜寨和东庄村都有发现。

姜寨发现的几座房址,均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坑穴较浅、面积较大,居住面平坦光滑。

窖穴发现较多,大多是口小底大的袋状窖穴,台阶式的窖穴已基本绝迹。

史家类型的墓葬大多数为多人_次合葬。

史家村发现的43座墓葬中多人二次合葬墓就有4D座。

这种多人2次合葬墓,有的墓将若干个个体排成一排或数排,有的墓将几十个个体分成儿层几排排列。

不论哪种排列形式,骨骼的放置都比较整齐,每个个体大都是将头骨放置在中央,四肢骨及其他骨骼置于头骨的两侧或头骨之下。

头向绝大多数为头西面东,少数头东面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